首页 > 健康养生 > 内劲五篇
2024
04-18

内劲五篇

我是禅武山人,一个山中习禅,持剑读书的白发老人

愿我编辑的文字对您有帮助。

第一篇内劲的修炼方法在脊椎动物中,韧带是使各骨块相互连结的结缔组织的索状物,与弹性纤维紧密并行。韧带是可弯曲、纤维样的致密结缔组织。它附着于骨骼的可活动部分,限制其活动范围以免损伤。韧带连接骨与骨,相对肌腱连接的是骨和肌肉。韧带多位于关节周围(囊外韧带)或关节腔内(囊内韧带)其走向平行,抗拉伸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弹性。位于关节囊外的韧带或与关节囊分开或为其局部纤维的增厚或为肌腱附着的延续。位于关节囊内的韧带均有滑膜包绕。弹性恢复力。当小于弹性限度的外力使物体变形,在除去作用力时恢复原来形状的力(物理学意义上的内力也叫应力)就是弹性恢复力。恢复力的大小和位移成正比,方向和位移相反。 弹性力是原动力,也是原阻力,更是恢复力。如果说惯性力是物体保持它既定运动状态的能力,那么弹性力是物体保持它既定形状的能力。 肌腱、韧带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拉伸变形。在除去外力后其迅速恢复原来形状的力不仅是武学意义上的内力,还是物理意义上的内力。欲将丹田力放大,就离不开此力。为此,我们应该按照各种技术动作的需要,有意识地对肌腱、韧带作相应的训练,增强其弹性恢复力,以加大内劲传递的振幅,使之为技击服务。弹“嘣”儿就是弹性恢复力的应用之一(详见下文)。 弹性恢复力的训练有别于柔韧性训练。柔韧训练的目的是增加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即关节和关节系统的活动范围。大家知道,只有强弓硬弩才能使射出的箭矢势大力沉。因此,良好的柔韧性并不等于强大的弹性恢复力。柔弱无骨的杂技演员绝不是力量的象征。反之,倒是一些看似僵硬的物体,却具有强大的弹性恢复力。如胯关节就比肩关节的恢复力大得多。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将从内劲的产生、传递、放大、特点以及内外劲之间的关系,内劲的应用等诸方面作认真的剖析。现在回到本文主题,谈谈武术内劲的产生,即如何用丹田发力。 人体力量最大的地方不在四肢,而在躯体。“发劲之时,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孙存周语)如何达到这个效果呢?请听: 

内劲谣

内劲是个屁, 人人都带艺。 

咳嗽吐痰打喷嚏, 全都赖此力。 

以上所举例, 个中有规律。 

完成排泄谁出力? 功归呼吸肌。 

若想练内力, 思量打喷嚏。 

何处使劲怎用气, 心中牢牢记。 

为啥说喷嚏? 喷嚏最给力。 

时速超过百公里, 喷射好几米! 

有人岔了气, 有人炸了肺, 

阿嚏不把眼睛闭, 眼球飞出去! 

深吸一口气, 猛然喷出去。 

腹肌膈肌肋间肌, 大家齐努力。 

模仿打喷嚏, 凝聚丹田力。 

待到收发都随意, 出手鬼神泣!

内劲练法讲究松、小、慢松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绝对的松只有死人才能做得到。只要你还有一口气,你就做不到绝对的松。所谓相对的松,这里指的是该松的松,该紧的还是要紧的。松,指的是除了维持间架的那些对抗肌群保持适度的紧张外,其它肌群都要放松。松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少一分则散,多一分则僵。 小,就是动作幅度不必过大,有个意思就行。初练之时,应意守所练之处,并适当用力。熟练之后则有意无意均可,有力无力都行。 慢,就是将动作尽量放慢,才能体会到它的发力点,体会到各个骨节、肌肉的协调性,节奏性,不使一处忽略。这样才能使劲路通畅,发力迅猛。 松、小、慢,就是练功要尽量地做到轻柔,缓慢,放松。一般情况,一组练习做四八呼足矣。有时间的话可以多做几组。一组练习之后,可少量做几次短促、劲爆的发力练习,一般不超过四次,多则易受伤。 硬功软练,刚劲柔练。非至柔不能至刚。只有极柔软,方能极坚刚。人的骨架犹如大枪,特别是脊椎,经过内功训练,如同白蜡杆般坚韧、充满弹性,丹田力在此完成蓄发,转化为高频杀伤的弹抖力。同时注意筋骨练习与肌肉练习相结合,力量练习与柔韧练习相结合,使各种训练手段互补。内劲之传递就像汽车一样。有了强大的发动机,还得有良好的传动系统,才能将动力送到轮胎上,使车子跑起来。否则,任你发动机再强大,也不能使车子跑的更快。 有了水库,还得有水渠,才能把水送到田里,浇灌庄稼。由于田地远近、高低及地形地貌的不同,修建水渠的难易程度也就千差万别。有些地方可能还得靠水泵提水,甚至几级提水才能送上去,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了丹田劲,还得打通劲路,才能把把内劲送到各个击打部位转化为攻击力。如果全身都能送到,那就无处不是拳了。 劲路,就是内劲的传播路线。相当于汽车的传动系统或水库的水渠。 大型工程机械,其动力都源于发动机。正是由于劲路的不同,才使得它们功能各异。要制造具有某种功能的机械,就要按照这种机械的要求构建劲路,将动力送到所需之处。要将内劲应用于某种技击术,就得按照该技击术的要求打通劲路。 内劲发于丹田,传于手、脚、肘、膝、肩、胯、头等攻击部位。由于技术动作的不同,其劲路亦不尽相同。人体可视为一个多自由度的振动系统。由于劲路的不同,它所经过的肢体部位也不同,其方向,路线迥异且还会随时变化。“五行通背拳有多少种单操动作,其内劲就有多少种操练方法,虽然外体动作的技法、特点不同,但其练内劲的原理是一致的。”其他拳种亦无不是这样。因此,内劲的传递,就是按不同技击要求逐一打通劲路,将内劲传到所需之处。故而发劲好练,传劲难练。练习发劲,一个动作足矣;传劲则不同。 丹田力以机械波的形式沿脊柱向两侧传播。机械波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这种能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海洋的潮汐能甚至可以用来发电,地震波可引起海啸。 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称纵波,相垂直的称为横波。纵波产生直(竖)劲,横波产生横劲。直劲与轴心线同方向,横劲与轴心线垂直。直劲可用于直击,横劲可用于横击。 纵波使关节间产生伸缩变形,横波使关节间产生剪切变形。根据机械波的性质,内劲的传递练习就应该从横与直两个方面来考虑。直劲的传递有赖于关节的开合,横劲的传递有赖于筋膜的腾起。 一、关节开合 内家拳的核心是脊柱的锻炼。拳经有云:节节贯串,说的就是脊柱的上下对拉运动,即椎关节的开合。 为什么经过锻炼的脊柱能节节开合呢?人体脊柱的结构非常复杂,成年人脊柱的椎骨共有24块。椎间盘是位于脊柱两椎体之间,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组成的一个密封体。上下有软骨板,是透明软骨覆盖于椎体上,下面骺环中间的骨面。上下的软骨板与纤维环一起将髓核密封起来。从腰1到骶椎之间都存在有腰椎间盘。椎间盘的总厚度为全脊柱总长的1/4-1/5。腰部的椎间盘最厚,约为9毫米。 脊柱的开合主要缘于椎间盘及软骨板的弹性。脊柱在丹田力的催动下产生并传递弹性波。力由脊发,根在腰、在脊。以腰、脊为中心,上摧肩肘,下摧胯膝,节节贯穿。心意真传就是盘练中节,把人体的身躯练成一个弹簧。而人在三岁之后随着人体的成长和发育,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渐渐和盆腔长合在一起了。所以,内劲训练首先就是要打开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这就要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方能奏效。长期练习之后,您的脊柱就可以像弹簧那样随意抖动。摁压一个弹簧,你会感受到它的反作用力。压力越大,反抗越烈。突然松手,弹簧会在内力的作用下伴随着震动迅速恢复原状。 脊柱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将内劲肩、胯传至作用点。这就是李亦畲所说的“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不过,他所说的“气”,其实就是机械波。 “要学会脊骨的节节用力,节节贯通,否则,劲力不能传出去。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 。”——孙存周 从养生的角度看,只要脊柱得到锻炼,能够达到人体周身气血调和,身轻如燕,神清气爽,长久保持年轻状态的效果。从技击的角度看,脊柱的力量能够连接手和脚,形成整体劲。在搏击中能够发挥几倍于本身的力量。 二、筋膜腾起内劲发于丹田,通过脊柱将力上传于肩,下传于胯。这中间,脊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当内劲到了肩、胯之时,传到头部容易,传到四肢可就有点难了。练过的朋友都知道,丹田力往上传容易,往下传难。这是因为脊柱是由24块小骨头组成的。只要脊椎间能够自由开合,那么丹田一动,脊柱就会像弹簧那样把劲力传上去。 从结构上看,脊柱的每个脊椎都差不太多。而手臂的骨节则突然变粗变长,腿骨更甚。若将脊柱比作软鞭,则手臂就是九节鞭,腿脚就是三节棍了。软鞭一头系着九节鞭,一头系着三节棍。要把软鞭的抖动传给九节鞭尚不容易,要传给三节棍就更难了。 (恭请您关注《禅武山人》公众平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使用消防水带时,若有扭转或折弯,必须将其理顺,才能使高压灭火剂顺利通过。劲路犹如高速喷射的消防水带。内劲传递以肌肤为带,骨节为流。不同的是,灭火剂要通过消防水带喷射出去,而骨节却只是将波动传下去,本身并不会喷涌出去。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武术要把内劲称为筋骨力的原因之一。 内劲通过之际,若关节不能及时理顺,则内力的传递就会受到阻滞。以肩关节为例,平时大臂基本上是和脊柱折叠的。实战状态下,即使训练有素者,也不会张开很大的角度。这种状态显然不利于内劲的传递。因此,务必要在内劲到来之际及时打开肩关节。这就要靠关节伸肌的帮忙了。而关节能否及时张开,取决于你的训练水平。 因此,打通劲路,除了关节的开合练习外,还得训练关节伸肌,使其筋膜在内劲到来之际能够及时腾起,将关节张开。非此内劲不能顺利通过。若某处使不上劲,那就是某处的劲路没有打通。这时候就应该考虑是该处关节不能开合还是筋膜不能腾起。 看看鞭子是怎么抽的,软鞭的设计由粗而细,鞭把一抖,鞭身就发生横波运动,且波动幅度越来越大,传到越细的部份速度就越快,传至末端时已达超音速。用软鞭击人不需使多大力气,且令敌人难以捉摸。抽鞭有三个环节:一、理顺;二、反拉;三、前甩。横劲传递亦是如此。可是由于你的胳膊腿总不如鞭子那么柔软,所以没有长时间的努力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 横劲和直劲相结合,就是所谓的螺旋劲了。当下肢的劲路打通之后,丹田之力就会顺着腿部传至脚下。这时候蹬地,脚下会感到异常吃力,为什么?这是因为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发生反射。 入射波(推进波)与反射波相互干扰而形成的波形不再推进(仅波腹上、下振动,波节不移动)的波浪,称驻波。海啸时驻波多发生在海岸陡壁或直立式水工建筑物前面。沿着腿部下行的机械波遇到地面的反射也会形成驻波,此时的波幅已是下行时的两倍,此时再蹬地,当然倍感吃力了。 拳论中有“劲起于脚,主宰于腰,灵通于背,形于手指,发于脊骨。”的说法。劲到底是起于脚还是发于脊?显然这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脚下的劲主要源于大地对下行机械波的反射,蹬地之力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常见一些高明的拳师坐在椅子上,脚下根本无需着力就能把人发出去。可见“劲起于脚”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发力必不是用脚。 唯一正确的结论就是:力由脊发。 丹田力经反射形成的驻波加上蹬地的肢体力再与由丹田上传之力合成共同作用于对方身体,其打击力之巨可想而知。同理,我们的拳脚遇到对方身体时也会发生反射,当打击力的方向与受击打部位垂直时也会形成驻波。因此,欲求最佳击打效果,必求垂直打击。 练习举例1. 竖劲练习 双脚自然开立,略宽于肩,双手抱拳如泰式。吸气引腰提踵翻胯(左拳配左踵,右拳配右踵),呼气抖鞭把。以左勾拳为例,当劲力上传至上臂时,左臂内旋(顺时针)使拳心向内自然上勾,勿使拙力;右拳拳心向下置于腹前;下传至脚,脚跟下踏。左右交替练习,四八呼即可。切记周身放松,勿使一处紧张。练至力达拳面(或脚跟),此功即告成。 2. 横劲练习练功要诀:呼吸长而匀,动作松小慢双脚自然开立,略宽于肩,双手下垂。吸气于丹田,再使会阴微微上提。呼气的同时猛烈收缩呼吸肌,迫使腰椎由前凸变为后凸。随着脊柱的抖动,劲力先由髋关节下传至膝,则膝向前顶;上传至头,则头向前倾;后经肩关节传至肘,则肘向外撑。开始少练,后加至每次四八呼即可,多练恐受伤。当练到想多慢就多慢时,你就能体会到各肌肉、关节在发力过程中的那种协调性、节奏性。这时候,只要你提气发力,肘、膝就可以在瞬间抖出去。 3. 专项练习传劲专项练习要根据不同的技术分别去练。发现那个动作使不上劲,就单练哪个动作的劲路。以挑肘为例。泰式站立,当内劲上行至肩时顺势上挑肘尖。左右交替,四八呼为一组。 注:任何一个宏观的或微观的物理量所受扰动在空间传递时都可形成波。产生这些波的前提是介质的相邻质点间存在弹性力或准弹性力的相互作用,正是借助于这种相互作用力才使某一点的振动传递给邻近质点,故这些波亦称弹性波。内劲之放大丹田劲出来了,脊柱打开了,稍加练习就可以用于头、肩、胯。可是要继续传下去,就得开肩胯了。肩胯之重要,不仅仅是力的传递问题,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内劲的放大。尽管人体的关节有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结构不外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决定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固性的因素主要有关节面的形状、关节面的面差、囊内外韧带的强弱、有无关节盘的介入以及关节周围肌肉的强弱和收缩幅度。 武术上所讲的筋,即狭义之筋,专指肌腱和韧带。因此,传统武术上把肌腱、韧带之力称为筋骨力,把肌腱、韧带的训练,称为筋骨训练。 正是由于韧带、肌腱及肌肉的抗拉伸力和抗张力①,使之在被拉伸之后,有了极强、极快的恢复力。关节面在受到压力后,也会产生一定的恢复力。我们正是利用它们的恢复力,使内劲得到放大。较强的弹簧恢复力也较强。由于髋关节的特殊性,它比其他关节具有更强的恢复力。 射箭时,射手张弓搭箭对准目标,拉满弓弦,然后轻轻一放手,箭就会利用弓的弹性恢复力飞出去。这要比直接使劲扔箭,射程远了不知多少倍。 把一个泥丸团在铁棍头上,然后手持另一头一抖,泥丸并不会甩出多远。再将细竹杆头上团上泥丸,只需轻轻一晃,泥丸便能飞出很远。这是因为挥动竹竿时,远端会因为惯性而力图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近端却由于你的用力而前冲。富有弹性的竹竿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其外侧被拉伸,内侧被压缩。可是又因为竹竿的弹性,它会迅速恢复原来的形状使竹竿在瞬间弹直。最终,泥丸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飞出去。我们正是利用竹竿的特性,巧妙地将人体之力转化为竹竿的弹性恢复力。 内劲也可在“先反拉(压缩)、后反弹”的过程中得到放大。我们把这种原理称之为“拉弓射箭”。拉弓(压缩)使其变形,弹性使其恢复。但是恢复速度远比拉弓速度快得多!看看脑瓜嘣儿是怎么弹的。以中指弹嘣儿为例。屈指使拇指搭于其指甲盖上。然后利用屈肌的收缩将伸肌及其肌腱拉开并使中指与拇指形成对抗。随着抗力的增加拇指向后滑动与中指脱离。由于外力的突然解除,中指则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瞬间恢复到伸直状态,只听“嘣儿”的一声脆响,脑瓜壳已受到重重的一击。两指间抗力越大,弹力越重。弹嘣儿的特点。其一,短距离。弹嘣儿不需要很大的空间。只要有点距离就能奏效。其二,大力道。虽然伸肌的力量远远小于屈肌的力量(据说只有十分之一),但是弹嘣儿的力量是屈肌无论如何到达不到的。其三,高速度。大家想想看,除了弹嘣儿,还有哪样手指动作会有如此的高速度? 这就是拉弓射箭打发的理论依据。以横肘(膝)为例。当内劲传到肩(髋)关节时肘(膝)不是冲前,而是利用惯性顺势反拉。此时,向着目标的一侧肌腱、韧带及肌肉均被拉伸,而背着目标的一侧肌肉应顺势收缩,使拉伸幅度进一步加大。然后借着肌腱、韧带的恢复力,使内劲得到放大之后再向前撞。有了肩(髋)关节的加速度,攻击的速度更快,力道更足。这样的力,整劲自不必说了。因为内劲本来就是整劲。 横向击打都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如横肘、鞭腿等等。而纵向击打攻击的蓄力方法与此又有所不同。 竖劲的放大首先靠的是关节盘的弹性恢复力。内劲到来之际,在关节充分放松的前提下,远端会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近端却由于内劲的催动而前冲,对关节盘形成一定的压力。此时再顺势收缩关节腔使关节盘压力进一步增大。这样就可以利于关节盘的弹性恢复力使内劲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大。但是由于关节腔、关节盘的构造决定,其活动范围及弹性极其有限,内劲的放大不是很明显。竖劲的放大,还得靠外劲的帮助。内劲到来之际,关节屈肌顺势适度回收使其屈曲并使伸肌肌腱得到拉伸,而后利用肌腱的弹性恢复力及伸肌的力量迅速打开该关节。若劲路上各关节都能如此运动,则内劲的放大效果就相当可观了。 一般地,向外攻击时劲路上各关节先压缩后释放,肢体先屈曲后伸展,如挑肘、上勾拳;向内攻击时该劲路上各关节先拉伸后压缩,肢体先伸展后屈曲,如下砸肘、上顶膝。这样,内劲就可以在外劲的帮助下得到放大,进一步增强打击力,提高打击力。 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伸缩束展一命亡。其中,束展二字中的束就是压缩、屈曲,展就是释放、伸展。可见,我们的前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如果说弧线型攻击是松开撅弯的钢板,那么直线型攻击就是释放压缩的弹簧。有些打法又可以两种力量皆而有之。 综上,欲将内劲放大,那么在力的传递中,中节特别是肩、胯关节,必须有个先反拉、后反弹或先压缩后释放的过程。这首先需要你的肢体充分放松,然后是开肩开胯,使你的肩胯能够如弹簧般开合,像钢板般弹抖。 如何开肩、胯呢?在不同的阶段,开肩胯的训练内容并不相同。 在练“形” 阶段,就是内家拳所说的明劲阶段,我们称之为外劲阶段,开肩胯的任务主要是韧带的拉伸,提高韧带的活动能力。这方面的资料很多,不再赘述。应该强调的是其中的压肩及后压(踢)腿对内劲的放大有着特殊的意义,应继续加强训练。 在练“意” 阶段,就是内家拳所说的暗劲阶段,我们称之为内劲阶段,开肩胯的主要任务是关节的开合。这时候的开肩胯,就是配合内劲的传递,借助惯性顺势收缩(或放松)关节周围某些肌肉以抻筋拔骨,增强关节面及肌腱、韧带的弹性,使关节囊伸缩空间加大而使内劲贯通并在此得到放大。韧带拉伸和关节开合的训练目的不一样,训练方法也大相径庭。由于被拉长(或压缩)的韧带、肌腱其张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所以耗、控等类练习虽有利于韧带的拉伸,却不利于其弹性的增强。增强筋骨弹性的练习应是快速、有力的振动类练习。 因为内劲的传播形式是机械波,其中有横波又有纵波。所以开肩胯就要按照这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去开。 纵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为了有利于纵波的传播和加强,我们应使关节作沿轴心线的开合。 横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为此,我们应将关节韧带及肌腱作垂直于轴心线的拉伸。在纵向拉伸的基础上,再辅以骨骼肌的内旋或外展是螺旋劲。 但由于关节周围肌肉的静力收缩保持关节面相贴而防止脱位,所以要想拉开关节是很困难的。大家试试抓住自己的一根手指往外拉一下。若能听到“叭”的一声脆响,则表明该关节已被拉开。由此可以体会拉开关节所需力量的大小。拉开细小的手指关节尚且如此,那么欲拉开粗壮的肩、胯关节该需要多大的力量呢?显然,靠人体自身的肢体力是难以完成的。 想要用手握碎一只鸡蛋是相当费力的,但鸡仔往外轻轻一啄就能将其打破。同理,使关节开合的主要动力不在外部,而在身体的内部,即内劲。有了靠内力的催动,肩胯关节的开合就容易多了。 练习1. 基本练习开立步。即两脚平行,略宽于肩。两臂自然下垂。然后使肩、胯关节作前后、上下、内外、外展、内旋等各种开合练习。 练习2. 专项练习 原地练习仍取开立步,行进间练习取格斗式,配合步法做各种技术动作所需的练习。重点仍是肩、胯的开合,其次是腕关节的开合练习。 注:张力,物理名词,受到拉力作用时,物体内部任一截面两侧存在的相互牵引力。内劲之特点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内劲由丹田开合产生,通过腰椎的振动转化为机械波,再由脊柱传导于手足肘膝肩胯头等攻击部位,作用于对方身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内劲有如下特点: 一、爆炸性丹田开合的爆炸性,决定其产生的机械波是脉冲式的,所以内劲作用时间极其短促。比如打喷嚏,能持续多长时间?所以,只有作用时间极短促的一些技术动作,才适于使用内劲,如击打类。但凡作用时间较长一些的技术动作,还得依赖外劲去完成,如摔、拿或地面技。 这种爆炸性,又可使我们的肢体在十秒里有九秒是松的。但精神却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务必审时度势,充分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并依据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千钧一发之际,抓住有利的时机,在瞬间爆发出来。即使发力之际,肢体仍然是放松的,除非击中的刹那。这就是所谓的“出手软如绵,沾身硬似铁” 。肢体的放松,有利于我们节省体能,保存体力;而精神的紧张却能使我们准确地捕捉战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还是因为这种爆炸性,发劲前后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动量守恒定律)。就像空爆的手榴弹,虽然弹片纷飞,但其重心的轨迹却不会改变,仍会沿着原抛物线继续前进。因此,使用内劲不会因猛力击打而失去重心。如果扔出去的手榴弹忘了拉弦,则很难用它砸死敌人。可是一经爆炸,效果就大不一样了。破碎的弹片携带着爆炸产生的能量,因而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足以使人毙命。如何利用内劲的这一性质呢?送天宫一号(8.5吨)上天的长征二号FT1火箭起飞质量493吨。这500多吨庞然大物却是靠质量微不足道的气流吹上去的。以我们质量相对较大的躯体的后坐推动质量相对较小的拳头前冲,自然能获得具有穿透性的打击力了。 二、节奏性内劲以机械波的形式向外传递。机械波在同一周期内,任何两点的运动形式都不相同。在内劲的传播过程中,劲路上每一骨节的波动顺序都是由内及外,像海浪那样,一波接着一波将能量传递下去,直达稍节。“发于根,顺于中,达于稍”,也是对内劲路线的描述。 机械波有周期。内劲的节奏性指的就是内劲按照周期有节律的振动、传播。因此,如果说外劲是刚性力,那么内劲就是弹性力。如果把外劲的发放形式比作抡开的棍棒或榔头,则内劲的发放就如同释放压缩的弹簧或松开撅弯的钢板。显然,内劲的使用比外劲要复杂一些。 外劲发力时,各肌群是同时运动的。而内劲发力时各骨节在同一时间却在做不同的运动。这是不是说内劲的速度要慢于外劲呢? 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地震纵波即P波的传播速度约为6~7千米/秒,比海啸的传播速度还要快20~30倍。而内劲的产生与传播形式与地震毫无二致。歌曰: 发力如地震, 震源在重心。 丹田一叫劲, 纵横任我行。 这里的“纵横”分别指纵波和横波。因此,内劲的传播速度比之外劲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隐蔽性一是发力过程的隐蔽性。内劲发于丹田,传于骨节,能量只在体内流动。因此,在内劲的发力过程中骨骼肌仍是放松的。内劲又是在松静的状态下爆发的。像影视作品中那种欲动手就将拳头攥的紧绷绷、骨节嘎嘎作响的样子,绝不是行家所为。这样,看似文静的外表也会给人以假象:小样没准备!这样,内功高手就极易给对手造成错觉,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二是技术动作的隐蔽性。在近距离特别是贴身搏斗时,外劲使不上力了,可内劲仍能起作用。有了内劲,手、脚、肘、膝、肩、胯、头处处都是武器,挨着哪儿哪儿打,防不胜防还都是重击。对手倒下了,旁人还在纳闷:没看见动手呀! 四、渗透性渗透性也就是穿透力。孙禄堂曾对他的弟子陈健侯说过:“太极拳的内劲特大,受伤者往往外不露皮肉伤,而五脏六腑却会受到严重的损伤。”据说内劲有震伤内脏、断裂经脉之功效。太平盛世,这个实在不好证实。但“顺自己骨向直发犹如铁棍头击人一般,对方感觉极硬无比;如以横自己骨向而击人时,犹如用铁棍横击对手一般,对方感觉有入骨之硬。”这样的感觉还是能够体会到的。 姑且不论内劲的穿透力到底有多大,但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则是肯定的。为什么内劲会是这样的呢? 从二楼掉下的砖块即使砸到人身上,无非受点皮外伤,很难造成较大的伤害,更不用说砸死人了。可是从十楼掉下的砖块砸到人身上,砸到那儿都是重伤,砸到要害则足以毙命。可见从十楼掉下的砖块比从一楼掉下的砖块穿透力要大得多。 大象鼻子一甩可以轻而易举地将雄狮的脊柱打折,而大象的尾巴却做不到这一点。说明大象的尾巴不如鼻子的穿透力大。 可见,从一楼掉下的砖块和从十楼掉下的砖块、大象的尾巴和鼻子所携带的能量是大不相同的。差别在哪里呢?我们知道,p(动量)=m(质量)·v(速度)。从十楼掉下的砖块和从一楼掉下的砖块质量相同而速度相差甚远;大象甩动鼻子和尾巴的速度差不多而质量悬殊。特别大象鼻子在头、颈的带动下挥动时,质量更是大得惊人!而大象的尾巴却不能由笨重的屁股甩起来,因此大象从不把尾巴作为武器——除了赶蚊蝇。冷兵器时代,鞭、锏、锤等重兵器,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就在于它比刀、枪、剑等轻武器质量大了许多;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是说由于其速度的减弱而丧失了穿透力。 子弹质量虽小,但是其高达数百米每秒的速度足以洞穿人的身体;冰山移动速度虽慢(不超过2海里/时),可是以其数百万吨的质量,所到之处连泰坦尼克号那样的庞然大物也只能葬身海底。 综上,不难理解内劲具有较大的穿透力的原因: 1. 速度快。机械波的传播速度如前所述。再如内劲打拳,是在臂部肌肉放松的状态下打出的。而外劲则是在臂部肌肉紧张的情况下打出的。打个比方,三节棍能比得上软鞭的速度吗? 2. 质量大。外劲打拳,当能做到蹬腿、拧腰、送肩、弹肘、旋臂等动作衔接自然、一气呵成之时,力量发挥基本已达极致。即便如此,参与击打的顶多半个身体而已。若要继续加大,则需前冲,此时将会失重,难免为敌所乘,故需慎之又慎。 而利用内劲打拳,由于丹田的爆炸性,看似身体后座,只有拳头前冲,其实是身体利用快速后座把巨大的能量传给拳头(动量守恒定律)。因而参与击打的拳头蕴含着整个身体的质量。 五、灵活性由独特的发力方式和传导方式所致,内劲在应用上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首先,表现为内劲发力在时空上的灵活性。 发力时机的灵活性。内劲可以在任何时机爆发。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务必以自己最为优势的状态在对手最为劣势的状态下发动攻击。这就需要对对手的运动节奏、速度、力度做出准确的判断。而双方短兵相接之际,战机稍纵即逝。一旦捕捉到战机,则无论你是在吸气、呼气还是闭气,都要能够迅速提气发力。 发力部位的灵活性。普通的肌肉发力因严重受制于发力的角度、力量,以及肌肉分布位置等因素,发力部位十分有限。而丹田力在劲路逐一打通,关节开合至“骨响齐鸣”之际,内劲即可在任何部位透发出来。击打部位越是尖、硬、重者杀伤力越大。因此,手脚肘膝肩胯头无不是杀敌利器,尺骨、胫骨犹如破甲的钢鞭;手指虽尖,但由于其骨骼、肌肉均不够强大,硬度与质量均上不去,故只能击打眼、喉等相对薄弱之要害部位;腹、背质量虽大,但过于平坦,且硬度也差,虽能将敌发出去但难以使其受伤,故一般不作为攻击部位,但也可以通过透发内劲而抵御敌方的进攻。 其次,表现在内劲发力方式的灵活性。 内劲发力,以丹田为发动机,骨骼为传导系统,骨骼肌为导向系统及制动系统。 在发劲过程中,骨骼传导的是机械波。其波幅、波速的大小均可由中枢神经通过丹田控制;导向及制动系统由中枢神经通过骨骼肌控制。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之下,内劲可以做到轻沉兼备,刚柔相济,缓急相随,长短得当,收发自如。 轻沉兼备。若波幅小,波速慢且肌肉松弛,则触之如抚婴。反之则如绵里裹铁,沉若闷棍。以此功夫用轻灵是为妙手。 刚柔相济。当人体松柔而有韧性时,显柔性;当人体肌肉紧张,全身绷紧时,显刚性。肌肉骤然紧张,则拳脚如钢锥铁鞭,无坚不摧;肌肉放松任关节自由运转,则柔若无骨,可将敌之来势化于无形。起手势缓劲柔,触之却势大力沉,刚硬无比;或起手势如雷霆,触之却如轻风拂柳。刚以攻为守,柔以守为攻。 通背大师修剑痴在拳谱中对内劲及外劲阐述道:“刚柔之则,刚居其一,柔居其九,过刚则易折,用柔不可独用柔,用刚不可独用刚,用刚相兼用柔,用柔相兼用刚,刚柔相济,刚中含柔,柔中含刚,柔进刚随,刚退柔变而莫测合之。”缓急相随。根据敌情变化灵活机动地调整劲力的速度、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变化,及时把握战机、及时变换战术的能力。即’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长短得当。发长劲可将对手放出去却不至于使其受伤,故长劲多用于练习;发短劲可伤其脏腑,透入骨髓,多用于应敌。 收发自如。既能随时打出去,又可随时收的住。如以拳猛击对手鼻尖,可触之而毫发未损。 1. 脉冲波,学术上对脉冲的定义:隔一段相同的时间发出的波等机械形式,会在短时间内突变,随后又迅速返回其初始值的物理量称之为脉冲。2. 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内外之关系无论那个拳种,为了使它的每一个技术动作能够实现最大的打击力,都有一些必要的辅助练习。所谓功夫,就是指这些辅助练习。常言道:拳无功一场空。有技术而没功夫,则技术难以奏效;只有功夫而没有技术则和莽汉无异。功夫和技术都有了,再通过实战练习,做到了知机、知拍,那么你的功夫和技术才就能够得到尽情的发挥了。 如果把搏击比作种田,那么练功就好比兴修水利,否则就是靠天吃饭。靠天吃饭是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兴修水利有两件事要做:一是建水库,二是修水渠。没有宽阔、深邃的水库,就不能积蓄海量的水源。 功夫主要有两类:即内劲与外劲。内功修炼出内劲,外功修炼得形体。 西式体育及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外家拳侧重于外劲练习,而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则侧重于内劲的练习。 随着练习的不断深入,功夫就出来了。内家拳所谓的明、暗、化就是功夫深度的标志。它既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 内劲与外劲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内劲和外劲互为补充。此外,内劲和外劲又是互为依托的关系。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下面我们着重讨论二者的依托关系。 内劲由呼吸肌(膈肌、腹肌、肋间肌等)的猛烈收缩压迫丹田产生。如果把内劲看做枪药,那么外劲就是击发枪药的撞针;如果把内劲看做发动机,那么外劲就是点火的钥匙。没有撞针的撞击,枪药不会爆炸;没有钥匙点火,发动机不会工作。 内劲以机械波的形式在骨骼间传播,但其走向却取决于骨骼肌的引导。如果说内劲是水,那么外劲就是渠;如果说内劲是弹,则外劲是枪。没有宽阔、顺溜、坚固的水渠,就不能输送大流量的渠水。枪管若没有来复线,子弹不会飞得很远;若没有准星和标尺,子弹难以命中目标。 若把内家功夫比作一部汽车,则内劲犹如发动机,外劲则是其车体。离开了车体,发动机转得再快,也不能使汽车前进半步;没有材料科学,结构合理的车体,则不能承受大功率发动机带来的高速运转所产生的破坏力。 人的力量大小和体重成正相关关系。因为随着体重级别的升高,力量也逐步上升。 大象是食草动物,虽然没有捕杀猎物的本领,但因其体型硕大,令狮子等大型猛兽畏避三舍。蚂蚁能搬动等身铁,力量不可谓不大,但因其体形渺小,从来没人拿他当回事。因此武者首重形体的训练。 由此看来,强大的外劲是发挥内劲威力的物质基础。我就不信一个骨瘦如柴、颤颤巍巍、站都站不稳的老人,轻轻一动就把一个壮小伙给发出去。 因此,武术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爱好者,应以发展身体为主,学习武术技能为辅。首先应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身体素质,使之在力量,柔韧,速度,灵敏,协调诸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成为一块好材料,然后才有可能练就上乘武功。没有好钢永远铸不成利剑!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武术内劲的产生、传输及应用都离不开外劲的辅佐。 另一方面,如果离开了心脏跳动力、血管舒张力、呼吸肌的节律性收缩等内劲,何谈外劲?没有平滑肌的紧张性或连续性的收缩及骨骼肌的静力性收缩,你的抗击打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大多数击打技术也将变得柔弱无力而失去效用。再者,当你拉开拳脚试图增大打击力的时候,就用到了弹性恢复力!在击中的瞬间,只有通过骨骼肌的静力形收缩,才能使击打部位硬如铁,坚如钢,取得良好的击打效果。 事实上,无论哪个拳手的技术动作,都或多或少的含有内劲的因素,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内劲。内劲训练的目的,旨在增加人体力中内劲的份额,将其不自觉的应用变成自觉的应用,从内劲应用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内劲与外劲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互为依存,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内劲是养身之术,技法之宝,形为运动之道,攻守之方,……外劲为形体,内劲为根本,内劲是外劲之源泉,外劲是内劲之体现,如果没有内劲,也就不会产生外劲。”并非只有外劲练好了才能练内劲。婴儿就是内劲远远大于外劲。只是随着外劲的增加,内劲逐渐退化了。我们不能等相关内劲退化了再开始练习。为此,就应该在发展身体、学习技能的同时,适当做一些内功练习。这样,既可以防止内劲的退化,又可以使你的内劲练习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开始,为将来内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外门技艺(形体功夫)练差不多了就应适时转入以内劲为主外劲为辅的练习。 在不同的练功阶段,内、外可有主次之分,但绝不可偏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就是我们历代先贤习武经验的高度概括。前者指的是是骨骼肌的训练。包括力量、柔韧、速度以及相关技术动作。通过这些训练,使你具有坦克般的躯体。后者指的是呼吸肌的训练。通过正确的训练,增强呼吸肌的爆发力和耐久力,进而学会发放内劲,并将其传输到手脚肘膝肩胯头等部位,用以自卫或御敌。所以“内练一口气”,就是为笨重的坦克研制强有力的发动机。“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不只是一句习武的拳论,它囊括了哲学、技击、养生三大领域理论,是对传统武术的高度总结,具有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指导作用,是习武之人功力的最终表现。

第二篇

内家拳的真正不传之密–内劲(上)

此篇文章说出了部分太极现象,但练法不真,可参考

太极走粘劲,松胸腹以吞吐;形意走推劲,合手足以截撞真正打惯了实搏的人,反而极力避免不必要的切磋,因为如果水平相近,一旦动手,精神激荡,杀机一起,很难控制,谁也不能保证对方不突出杀招,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实搏只能从实搏中去体会,没法教、也没法训练,蛇形或太极拳的斜飞,在切磋的时候,可以用肩撞,身*等法把对方发出去,证明自己的步法、身法、贴身发力比对手要高;但如果是实搏,就可以有拆骨剪手,肘打,撩阴,戳眼,刺喉等用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同门练习,常因互不相伤,故虚缓而发,虽能习得听之一、二,然日时以久,引以成习,临敌应变之际,竟多不能致用。真能致用之招,皆只一下,如此一下,当不知所用而用,不期然而然

内家一急应,其周身瞬如刚铁撞人,如虎扑羊或虎狮王扑倒鬣狗刹那颈椎折断,刹那扑踩在地上。接手便使对方失重;在对方身形不稳时迅速进招,落掌点要入任通督,也就是从胸前的任脉打入,对准后背的督脉,轻轻将对方抛出数步之外了。打人如拍球,要体其意。眼神须活,但看注敌身中心重心一线。手上的劲碰到哪就往哪扎进去。就是用那个“慢慢”伸出去的手打。手还是那么慢。想象用手拿着一个特重的水泥块慢慢的伸出去。虽然慢的象伸懒腰一样,但是碰上对方的脸只要你不收劲,信手一挥,对方就会立扑于地并且受到重创。旋转身体就是把身体摆顺在后面顶着水泥块,躲在水泥块后面望前迎着走。这得把整劲练到份上,手上有极绵软极刚硬的状态。不是极绵软和极刚强的转换,只要转换就是人为的是破体之力。手上不做任何变化就同时具有极坚硬和极柔软的两种效应,看着绵软碰上才知道是石头一样的坚硬。

打蜡烛能够锻炼人的穿透力,在练习时,不能用手扇风,必须用拳头打出去,这是练习集中力量,跟力量大小无关,力量越集中,灭蜡烛的距离就越远。真正的高手不在有多大力量,而在于能集中多少力量。手之练法可备油灯一只,中置三股粗灯芯一束,点燃后对准火舌击之,始则火舌有晃动之象。日久功深,手到即灭,然后将灯芯加粗。站立距离愈远,功夫愈深矣。其握前臂一抖后,突觉有一过电的感觉,由前臂而起直逼心脏。惊问其练法,不过用粗缆绳握其一端,每日抖练,功久自成。

透劲的诀窍便是一个震字,无震便谈不上透,搔痒而已。透劲的秘诀在于攻击者巧妙发力,发力后引起对手自身身体产生反弹,并由此产生震荡。透劲训练要求的是将沙袋打得晃动的频率越高越好,而且晃动幅度不能超过5度,里面的沙要越来越松,而不能越来越紧。两人相斗,若攻击者大力击打对手躯体,对手势必用力抵抗,若攻击力量太大则对手会倒地或退步,攻击的力量自然得以削减,内脏也就不会受伤。要让对手内脏受伤的办法,一是提高肢体硬度和攻击速度,力求突破防御,强攻入内,二则是利用透劲让对手机体产生“自杀式”反应。透劲的发力讲究不让对手倒地或退步,力量控制在让对手平衡感失去但实际又未真正失去平衡之间。

打沙袋首先不要注重力度,先要把形和劲给打顺,形不要僵,要做到松不是散,自然到位。两脚塌实,腰跨松沉,含胸跋背,顶要自然上领,臂要自然抬起。但要做到拳从口中出,封住自己的中线,出手如拿东西一样。握拳时腕部要平,不可弯曲,肘部截力,要从调整肩部顺其力,形和劲打顺之后,就以腰胯为主,做到腰胯松沉,气沉丹田,以打透为目的,此种练法半年就可伤物

内劲与发力

一 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其理无非动中缩劲,使气合一归于丹田。

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卒级而上,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再进而为寸劲分劲,周身一气。是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养气的人擅长竖劲,因为气沉到足,一踩地力由脊发,可打双手劲;练气的人擅长横劲,内气出入丹田,贯通手足,丹田劲就是腰力,腰带手足合一,就是身力,一搭手身力一横就可以轻易破开对方的手,滚动进去力如巨蟒,是因为手力抗不住腰力之故,横劲的好处是大吃小,因为腰比手粗。竖劲的好处是意在先,因为能发竖劲,表示气已沉至足,枪声一响就可以蹬地跑出,气若不沉,还须先沉身蓄力方可跑出,用横劲破势,是得心应手。用竖劲攻敌,是势如炮竹。而万一横劲遇阻,硬行不得,就迂回转圈再进横劲,就又是缠丝劲。

缩谷道使丹田之气经过聚炼,达到一定能量,通过缩谷道,使气通过此处,上行于后督脉,过此关以便达到小周天的运行,体内阴阳二气的和合,产生出内劲,此劲发放出去,似惊雷,威力无比,却又不伤肝。提肛帮助腰马合一,能令全身结构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助于腿部肌肉在马步时放松,从而使整个身体达到高度警戒和完备的状态。

入门以先修外家为尚,此指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有此基础未来入了内家,先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身手敏捷,奠基之后,犹有内功一法,在松静中求养,此时周身越自然越好,无拘则自然易入道。直入内功者非不可行,只修者非直线成长,其关卡甚多。故古之学武者无论内外家都必然先修外功技艺,几年后再入内功,内功成熟圆融即是内家,茍有道心再参道门。内家功夫不一定得有外家硬功练法才能打人,凡认为不练硬功不能打人的,均是未得内家心法者。

二 走架重心只在一只脚,所有活动全由脚底涌泉带动,全身全部松掉,此时是全身舒服畅快,气机腾然,做的好时,有时置身空山灵雨,每脚踩出去有如踏在水中,发劲全部动力,只在脚底涌泉,走化腰胯带动,全身放松不施丝毫之力。

应敌时,敌若推之,则把力量导引道脚底涌泉,如泥牛入海,应拳击脚踢,则迅速欺身向前,如发箭冲进对方门户,在对方力量还没发出(还在根节)就将对手发放出去,如果对方能守,只要有任何接触面,即用此接触面将对方发出。重心完全放在一之脚上,左右旋转,起落钻翻,如龙卷风,如水之漩涡,气沉入脚涌泉,以重心在左脚为例,身体向下向左钻下,乃接地之力,身体向右向上,乃吞天之气,此时全身力量只放在一只脚底涌泉,故其酸楚无比,很吃功夫,由于全身松透至极,故打人发人,如水如风,无形无象,无有招式,对手在毫无感觉不见招式下,如被风刮起,被水冲走。经内功训练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

吸气入丹田,同时神贯注气走满入全身胀如气球。蓄存气不出,神感觉全身外面皮肤接触空间之气流或温度。吐气身体感觉体内萎缩向丹田,而气体由各毛孔泄出。空体无气尚未进气,要感觉体内有万千气流在体内,乱闯钻探各部位。不要管呼吸,注意力在呼吸上,其式必空,主要是式要整。

拳术惊炸力和穿透力基础都是整劲,练整劲中长力气,并非是为了练力气而去练力气,为练劲而去练劲,就把劲练拙了,这样练出来的劲用处不大。练拳拼命的发劲,练拳太猛力,容易伤害自己身体,只要一动起来浑身都有那个意思,就起到作用了。刚劲与用拙力求迅猛是两码事,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体会把劲含在身上练拳的感觉。多看孙禄堂先生的照片,多体会拳中的意和劲。练拳要明拳理和含义,不然和做体操没区别。练内家拳可以治好近视眼。

三 一是运动中的整体力。二是整体爆发力,即发力者中心线不位移,而将对方击倒或击出丈外。三是浑圆爆发力,即含生物电的击力。

这种力在整体爆发力的基础上再加上电击性,专门击打对方体内深处,包括大脑中枢神经。凡被此力击打过的人,当即昏懵,如遭电击,双颊苍白,绵软无力。交手者,绝大多数均一个照面便被击垮,不能再战。

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放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信,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就会放松。人要是腰腿有力,跳得远,蹦得高,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要躲要打随心所欲,心情当然不紧张了,一放松就解放了脑,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态也变化,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用在打斗中远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贵。内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诀窍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劲,碰撞时骨头一转,看是两个人碰骨头,其实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对方骨头若是不动,只有吃打伤了。

腿之根在胯,内家高手劲路打通,外形不动,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根本不须摆腿加速,力量还大得很。最关键是这种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远踢丈外,任何距离都发得出劲,让人无法阻挡。不懂内劲的人发腿很难用上力,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脚最终摆开抡圆的时候,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对手胆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内家发腿在未起脚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过程。想去堵内家踢腿的人,再近都正好撞到枪口上。外家拳人才,全靠在实战中把劲路打通。实战时,心到手不到,天生腰腿有力的人一急就把根劲找到了。根劲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干什么都心想事成,功夫上身后,心中不知觉地生出豪气,遇事临敌眼毒神聚、毫不慌乱,每每有英雄之举。

四 横劲是一种全体拧转的裹合劲,起手时有横,入手时有横;身起时有横,身落时还有横;足进时有横,足退时也有横。

周身横劲为先天之横,太极称为周身掤劲,练内家拳即可得周身一丹田,即周身一太极,可护体,兼以虚实虚灵之用,即变成极善沾粘。吞吐以胸腰,进退以步,此即善化善护之功。气动即轫,指相互间之运动,即使不动,敌人快速打来,碰着身间架骨棱,亦如中铁骨铁壁,周身亦如皮革(高者),若以此轫劲拳掌臂足,挥向刺向敌手,稍近即可伤之。绝劲,称为寸劲、抖劲、急刚劲、冷脆劲。绝劲的主要来源在于龟尾之急剧转抖和丹田之气的集聚吐发,抖绝在臀。翻浪劲理很简单,波浪拍岸的劲力很强,但它的劲源并不在其表面,而是起源于大海底部的运动,活跃转化于海洋中层,进而作用于表面,其理就在于此。寸劲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人伤人,而是以柔掌发人,已周身整劲且神气纯,能震身猛抖而发跌人。更上即为分劲,功夫火侯更纯故,微颤不见猛烈之形,跌人更妙,故曰沾粘颤。此劲打的是阴阳返复劲,其发人能让人双足同时离地。抖震劲可在一接手以内劲破开对方的手直取要害,而且抖劲还有防守功用可以将来力滑开。

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觉不到,怎么能让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人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

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劲路打通。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搏。形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

五  丹田发力,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所以内家一脉,首重丹田开合,所谓“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

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力量的终极来源, 就是盘骨,古说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 实则只指盘骨。就是用盘骨来打你,这个部位,一女流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盘骨的发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 仍不知何事。成人的盘骨,尤其是男人,已经硬化,其构合缝隙的软骨, 也已钙化, 连成一起, 所以成年後才学太极, 不易开胯。两年而能开胯,已经算快。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 节节贯通。由盘骨带动脊骨, 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

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这样练下去,直到力量大的十趾再也抓不住地为止,就会出现《神运经》上的飞腾之功,或叫轻功。像鬼魅一样飘忽、野兽一样协调的身法。内家暗腿就是指开发出这种力量后,贴着地走就是步,脚一离地就是腿,力量来源于腰际。所以有前辈能做到手足打法互换。但这种用力方式,对身体的综合要求极高,首先是周身筋膜(胸背腰腹裆胯)的拉伸量,再有就是骨节间关节囊的韧性强度,要达到内在的骨架贯通。隔膜要下沉,裆胯要上翻,腰椎要拉开、后倚,形成丹田的中空内实,就像两胯之间夹了一个充足气的大皮球,这个球又抱着肋骨。这样髋关节,腰椎的运动才会有可支撑,力量才能上肩背,贯四梢,身法运动才能涵上劲。

招法会因人而异,不切实用,故强调找劲、发劲,做到自然合谐,才能使外形合顺,劲从中来,内质中和,气自然生,四肢百骸气质归一,摒除后天拙力。任何门派真传功夫都是一气所成,内劲所成,此为本。至于应用手法,有了完整圆融之内劲,简单手法即可成极高妙之手法。按规矩操练,逐步找出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先天真劲。使人身散乱之气,纳入丹田,运之周身,成为完整一气。以身体中心为活动起点,能使整体力量连贯运作,使身体每一部份都拥有整体力量,使对手与自己身体任何一点接触,都受到整体力量的反击。当整劲没有练到自如的水平时,实战时就要放弃练拳时练习整劲的要领,怎么好打怎么打。

内家高境,周身一如,周身一丹田,周身一太极。胜败不在招式,只内劲饱满否,问都问不动,才算入门。内家功夫本一,任何门派真传功夫,都是一气所成,内劲所成,应用手法有了完整圆融之内劲,简单手法即可成极高妙之手法。内劲饱满圆融故出手变化莫测,形意一动即如虎扑羊,一雄狮瞬间扑向鬣狗,一扑及地,鬣狗已颈椎折断。

六  化枪为拳,人的骨架就是大枪,特别是脊椎,经过内功训练,如同白蜡杆般坚韧、充满弹性,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发,转化为高频杀伤的弹抖力,如同枪法里的绝技金鸡乱点头,腰胯劲传导到枪头,化成枪花。

但这必须借助大杆的弹性,硬木棍挽不出枪花来。得把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到手的筋骨结构练的像白蜡杆子,发劲也是循着枪诀,沾实始吐力,这才是形意直劲的真意。孙禄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挺拔如枪杆,有些人总觉得形意重拳和频率不能兼顾,是内功未到,难得真传,虽然腰胯肌肉能使上力,但还有关节还在打软,力量在传递过程中从关节漏掉了,发劲做不到冷弹脆快,只好憋一口气在胸口或丹田,去抡、推、搡、撞。骨力在实战中的运用实际与兵器无二,这身骨头就是十八般兵器。形意是枪拳,太极、八卦是刀剑拳,通臂、披挂是鞭子拳。循着用兵器的窍门去琢磨,各种劲诀就通了。

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不要管手脚,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骨盆有了感觉,各种丹田功就没有奥秘可言了,不过就是各种腰腹筋肉的锻炼而已。这两个地方出了感觉,就不想抡拳头了。对拳里的蹭劲就有了体会,见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这就是骨力。

骨劲在身上而不外显,自身身体既是拳头,骨架生棱,骨力如刀剑。变化皆在骨架上。形意以枪化拳,枪就是化在了自身的骨架上。纯以骨架传劲走劲。身体骨架即是刀枪剑,是最佳最好的传劲工具,不是发劲工具。既然是传劲,自然是越结实越好。骨架结实就在一个整上,全身整合,周身关节无断之处,一透到地,即是最佳,但凡身上有一处不能松透之处,即不可能有如此之整。真正的整,是周身无时无处不是处在自然的整之状态,整劲是指由整的架子传过来的劲。最后打成一个整,打出来整劲等等说法仍然还是在跟自己较劲,全浪费在自己身上了。枪“滑 ”杆“抖”枪之说,滑者主直劲,劲在脊椎,带周身直进。抖者主螺旋转劲,劲在腰胯,带周身拧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直劲者,直进也,孙存周前进一丈,后退八尺即是如此之功,用以伤人,疾打疾进,其威可怖。抖者,转劲也。腰胯左转右转不断相连即成抖。所谓胯骨即是大转子,道理在此。直劲,劲在脊椎,曰龙劲,取“龙形搜骨”之意。抖劲,劲在腰胯,曰虎劲,取虎腰胯之功。

六  部剑,顾到上下左右前后,无剑时手臂即是剑。手臂一出就要带锋,这是骨力透体的一种体现。用骨头打人固然是一种修炼心法,也是一种挨打的感觉,被人拿骨刀捅了似的,这把剑是真剑,六面带刃,手往那里一摆,六面顾到。不能只会往前打,左右上下来了就只会拨了,上下左右来了照样打,走刀剑诀里的削、带、砍。骨头是带刃的,不能只有拳头有杀伤力,小臂也是武器。手臂是剑,剑刃就是小臂的螺旋,加了螺旋力的小臂打在身上,痛到骨髓。要练出隐藏的剑尖,一遇非常,可以八面出锋。手臂上不带锋,手臂上挂不上劲不行。一开始练拳,是手臂挂在身子上,身体是不会动的;后来,是身子挂在手上,手臂小动,身体大动。这时手上才能挂上劲,才能支起三关。但这还不够。最后浑身通透,无所谓哪里挂哪里,这才有成。

练拳也是要四面八方的练,一个钻拳出去,在练的时候,不是只冲敌人的下巴,全管。这样才能随机应变。有的拳师教徒弟,让他们先傻练着,渐渐有体会后,教剑法时,再把这个四维上下的道理点透。

明、暗、化劲

明劲、暗劲、化劲都可以伤人,但形势不同,效果有异。真正的以真气作用发出的明劲,能使未练过硬功夫的人也能产生铁砂掌般的威力。将一块青砖立于桌面上,用手一挥,上半截粉碎,下半截纹丝不动。这绝不是本力大的人能够做得到的。暗劲打人,有渗劲的效果。外面好好的,里面已经伤着了,用手按一下西瓜,皮没破,瓤全坏了。化劲则能直接伤人气血。明劲伤人筋骨,暗劲伤人五脏,化劲伤人神气。也叫气打,意打,神打。整劲的内在基础是打通任督二脉,暗劲的内在基础是打通带脉。而化劲的基础是打通大周天。

明劲易骨,练精化气。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明劲用法起如钢锉,落如钩杆。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追风赶月不放松。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嵩草。(恭请您关注《禅武山人》公众平台!)

真正练明劲之法,先站三体式片刻乃至半个时辰自感神气圆满,劲力通达,然后开架练拳。练时松中出力,自然舒和,以不憋气,不使用拙力为要。初习者更不能求快,应一式一式地练,力求步稳身正周身不失松和均匀,呼吸不失自然,胸腔不能紧张,发力要求松紧得当。而且每次练完后必散步拍打以消火气。练时先要松开周身,气沉丹田,不必强求呼吸运力之法,以自然为要,一举一动须合乎规矩,整齐不乱,松肩垂肘,拨顶提肛,虚心实腹,松腰合胯,动作舒展圆活而又不失自然。如此练习一段时期,周身自然和顺,劲力自然通达。

此时即须在练习时意念微注意肘部,动作到位后即要根节松,梢节紧,以求慢慢将沉坠劲,即爆炸劲练出来。练习大约一两年后,即可带着练明劲,但要注意发力时只能发出四五分劲,慢慢逐渐加大发劲力度与次数。发力时根节一定要松,中节一定要沉、坠、裹,松中出力、以柔用刚、以缓用急。这样练的好处是,较易体会丹田发力及劲力的阴阳变化,且绝无周身僵滞,头晕目眩,火气上升之苦。

但须注意劲力虽柔,一定要做到松而不懈,和而不流,周身不失中正,姿势尤须挺拨,不可软塌。练明劲为外刚内柔,要求外形发刚劲,内意柔和自然。而练柔劲则要在周身和顺后逐步做到外形虽柔,内意却是坚刚,一举一动,圆活而沉实,动作到位后,不管发劲与否,总带着刚的意识,心中稍微一动,便从丹田发抖搂之力。

明劲无论是在站桩时还是在走架练势中,五指都极力撑开,掌心劳宫穴的吸力过大过实,拇指根部的关节向外撑第的劲力极大,因而所体现出来的劲力,也就劲大力足、僵滞不活。练中要逐步将这种僵力,换为圆活灵巧之劲,松肩,肘尖要下垂,并使前臂中的尺桡二骨蕴藏一定的内劲,塌腕,劳宫穴宜内含,其吸力不可过实过大,要使五指弯曲成弓形,自然地相分伸出,练时要慢慢,用时要快要猛。明劲是形意的刚劲不是蛮劲,是“明白”的劲,是懂得的劲,是按规矩练出的上下相连整齐内外如一的劲,久练,自然会松,松中再出的劲才是真的刚劲,不是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练出来的才是刚劲。练暗劲化劲后一样有致命的刚劲,那是极柔后以至在虚无中发出的劲。

暗劲易筋练气化神。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明劲有声,暗劲无声。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

暗劲是以劈拳来练的,慢慢的,浑身上下象虫子一样蠕动,尤其是丹田的蠕动。手往回收蓄劲时,全身都松了下来,长期习练此式,自然丹田饱满,内气充盈,全身放松。练时是以死步练习,逐渐过度到活步。纯纯粹粹是以丹田元气来催化关节,发力等等。一种以前从没有过的内劲渐渐在体内生长出来,出拳一点贯性劲也不借用,完全是从后腿蹬起的丹田力气,与人动手一出手,自己觉得没有怎么用力气,可是对方却觉得受到很大的内力冲击。

化劲即练神还虚洗髄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忽然有敌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打他,随彼意而应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化劲成就的标准是,好象与万事万物都有血缘关系,有耳聪目明返老还童之效。化劲阶段就出了虎豹雷音,这是生命更新的声音。到了化劲阶段,打人也要用浪头,但浪头下后继的劲道无穷尽,所以变化也无穷,打人跟变魔术似的,身形没有边,这是有了神变。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第二层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第三层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明劲时呼吸来往宏大,自己能听到声音,暗劲呼吸仍然宏大,但已听不到声音,化劲虽以轻如鹅毛置于鼻端,呼吸出入不有微动,而做到内胎息。

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如此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无可无不可。

耿诚信幼年练拳肝火太盛,血气甚旺,往往与人无故不相和,视同道如仇敌,常常自烦自恼,此身为拙劲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练初步明劲之功夫四五年之时,自觉周身之气质,腹内之性情,与前大不相同,回思昔年所作事,对于人所发性情言语,时时心中甚觉愧悔。此后习练暗劲又五六年,身中内外之景况,与练明劲之时又不同。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合。遇有技术在我以上者,无不称扬之,此时自己心中之技术,还有一点吝啬之心,不肯轻示于人。嗣又迁于化劲,习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体内外刚柔相合之劲而渐化至于无,至此方觉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沦沦,无形无象,无我无他之境矣。自此方无有彼此之分,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无所不爱。或有练习未及于道者,无不怜悯而欲教之。偶遇同道之人相比较者,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在内,所用所发皆是道理,亦无入而不自得矣。

易骨,骨髄饱满,骨生棱,常人与之轻触即如铁石轫刀痛入骨髄,此肾气饱满象,其人内劲必暗、必寸微动即可摧人;易筋,真传内家者整身以精气神充满一身如桶,此为身筋手臂大腿,以精气充满整手臂整腿都是无形之筋,周身如一体之韧,周身精气充添全角如筋,故曰周身一太极,周身一丹田,其人沾人即跌,周身一如也;洗髄,周身精气不只充沛更饱满,至无微不至,其气渗入骨髄,饱满骨髄,更饱满上丹田神室,破初关,过重关,由拳入道,而有神鬼灵感与超人之身法,腾挪变化,灵知如神,身形如鬼魅。

第三篇

什么是内劲?

一 、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其理无非动中缩劲,使气合一归于丹田。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卒级而上,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再进而为寸劲分劲,周身一气。是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

养气的人擅长竖劲,因为气沉到足,一踩地力由脊发,可打双手劲;练气的人擅长横劲,内气出入丹田,贯通手足,丹田劲就是腰力,腰带手足合一,就是身力,一搭手身力一横就可以轻易破开对方的手,滚动进去力如巨蟒,是因为手力抗不住腰力之故,横劲的好处是大吃小,因为腰比手粗。竖劲的好处是意在先,因为能发竖劲,表示气已沉至足,枪声一响就可以蹬地跑出,气若不沉,还须先沉身蓄力方可跑出,用横劲破势,是得心应手。用竖劲攻敌,是势如炮竹。而万一横劲遇阻,硬行不得,就迂回转圈再进横劲,就又是缠丝劲。

缩谷道使丹田之气经过聚炼,达到一定能量,通过缩谷道,使气通过此处,上行于后督脉,过此关以便达到小周天的运行,体内阴阳二气的和合,产生出内劲,此劲发放出去,似惊雷,威力无比,却又不伤肝。提肛帮助腰马合一,能令全身结构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助于腿部肌肉在马步时放松,从而使整个身体达到高度警戒和完备的状态。

入门以先修外家为尚,此指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有此基础未来入了内家,先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身手敏捷,奠基之后,犹有内功一法,在松静中求养,此时周身越自然越好,无拘则自然易入道。直入内功者非不可行,只修者非直线成长,其关卡甚多。故古之学武者无论内外家都必然先修外功技艺,几年后再入内功,内功成熟圆融即是内家,茍有道心再参道门。内家功夫不一定得有外家硬功练法才能打人,凡认为不练硬功不能打人的,均是未得内家心法者。

二、 走架重心只在一只脚,所有活动全由脚底涌泉带动,全身全部松掉,此时是全身舒服畅快,气机腾然,做的好时,有时置身空山灵雨,每脚踩出去有如踏在水中,发劲全部动力,只在脚底涌泉,走化腰胯带动,全身放松不施丝毫之力。应敌时,敌若推之,则把力量导引道脚底涌泉,如泥牛入海,应拳击脚踢,则迅速欺身向前,如发箭冲进对方门户,在对方力量还没发出(还在根节)就将对手发放出去,如果对方能守,只要有任何接触面,即用此接触面将对方发出。重心完全放在一之脚上,左右旋转,起落钻翻,如龙卷风,如水之漩涡,气沉入脚涌泉,以重心在左脚为例,身体向下向左钻下,乃接地之力,身体向右向上,乃吞天之气,此时全身力量只放在一只脚底涌泉,故其酸楚无比,很吃功夫,由于全身松透至极,故打人发人,如水如风,无形无象,无有招式,对手在毫无感觉不见招式下,如被风刮起,被水冲走。经内功训练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吸气入丹田,同时神贯注气走满入全身胀如气球。蓄存气不出,神感觉全身外面皮肤接触空间之气流或温度。吐气身体感觉体内萎缩向丹田,而气体由各毛孔泄出。空体无气尚未进气,要感觉体内有万千气流在体内,乱闯钻探各部位。不要管呼吸,注意力在呼吸上,其式必空,主要是式要整。

  拳术惊炸力和穿透力基础都是整劲,练整劲中长力气,并非是为了练力气而去练力气,为练劲而去练劲,就把劲练拙了,这样练出来的劲用处不大。练拳拼命的发劲,练拳太猛力,容易伤害自己身体,只要一动起来浑身都有那个意思,就起到作用了。刚劲与用拙力求迅猛是两码事,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体会把劲含在身上练拳的感觉。多看孙禄堂先生的照片,多体会拳中的意和劲。练拳要明拳理和含义,不然和做体操没区别。练内家拳可以治好近视眼。

三、一是运动中的整体力。二是整体爆发力,即发力者中心线不位移,而将对方击倒或击出丈外。三是浑圆爆发力,即含生物电的击力。这种力在整体爆发力的基础上再加上电击性,专门击打对方体内深处,包括大脑中枢神经。凡被此力击打过的人,当即昏懵,如遭电击,双颊苍白,绵软无力。交手者,绝大多数均一个照面便被击垮,不能再战。

  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放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信,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就会放松。人要是腰腿有力,跳得远,蹦得高,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要躲要打随心所欲,心情当然不紧张了,一放松就解放了脑,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态也变化,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用在打斗中远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贵。内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诀窍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劲,碰撞时骨头一转,看是两个人碰骨头,其实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对方骨头若是不动,只有吃打伤了。

  腿之根在胯,内家高手劲路打通,外形不动,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根本不须摆腿加速,力量还大得很。最关键是这种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远踢丈外,任何距离都发得出劲,让人无法阻挡。不懂内劲的人发腿很难用上力,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脚最终摆开抡圆的时候,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对手胆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内家发腿在未起脚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过程。想去堵内家踢腿的人,再近都正好撞到枪口上。外家拳人才,全靠在实战中把劲路打通。实战时,心到手不到,天生腰腿有力的人一急就把根劲找到了。根劲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干什么都心想事成,功夫上身后,心中不知觉地生出豪气,遇事临敌眼毒神聚、毫不慌乱,每每有英雄之举。

四、横劲是一种全体拧转的裹合劲,起手时有横,入手时有横;身起时有横,身落时还有横;足进时有横,足退时也有横。周身横劲为先天之横,太极称为周身掤劲,练内家拳即可得周身一丹田,即周身一太极,可护体,兼以虚实虚灵之用,即变成极善沾粘。吞吐以胸腰,进退以步,此即善化善护之功。气动即轫,指相互间之运动,即使不动,敌人快速打来,碰着身间架骨棱,亦如中铁骨铁壁,周身亦如皮革 (高者),若以此轫劲拳掌臂足,挥向刺向敌手,稍近即可伤之。绝劲,称为寸劲、抖劲、急刚劲、冷脆劲。绝劲的主要来源在于龟尾之急剧转抖和丹田之气的集聚吐发,抖绝在臀。翻浪劲理很简单,波浪拍岸的劲力很强,但它的劲源并不在其表面,而是起源于大海底部的运动,活跃转化于海洋中层,进而作用于表面,其理就在于此。寸劲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人伤人,而是以柔掌发人,已周身整劲且神气纯,能震身猛抖而发跌人。更上即为分劲,功夫火侯更纯故,微颤不见猛烈之形,跌人更妙,故曰沾粘颤。此劲打的是阴阳返复劲,其发人能让人双足同时离地。抖震劲可在一接手以内劲破开对方的手直取要害,而且抖劲还有防守功用可以将来力滑开。

  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觉不到,怎么能让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人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

  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劲路打通。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搏。形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

五、丹田发力,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所以内家一脉,首重丹田开合,所谓“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恭请您关注《禅武山人》公众平台!)

  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力量的终极来源, 就是盘骨,古说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 实则只指盘骨。就是用盘骨来打你,这个部位,一女流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盘骨的发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 仍不知何事。成人的盘骨,尤其是男人,已经硬化,其构合缝隙的软骨, 也已钙化, 连成一起, 所以成年後才学太极, 不易开胯。两年而能开胯,已经算快。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 节节贯通。由盘骨带动脊骨, 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

  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这样练下去,直到力量大的十趾再也抓不住地为止,就会出现《神运经》上的飞腾之功,或叫轻功。像鬼魅一样飘忽、野兽一样协调的身法。内家暗腿就是指开发出这种力量后,贴着地走就是步,脚一离地就是腿,力量来源于腰际。所以有前辈能做到手足打法互换。但这种用力方式,对身体的综合要求极高,首先是周身筋膜(胸背腰腹裆胯)的拉伸量,再有就是骨节间关节囊的韧性强度,要达到内在的骨架贯通。隔膜要下沉,裆胯要上翻,腰椎要拉开、后倚,形成丹田的中空内实,就像两胯之间夹了一个充足气的大皮球,这个球又抱着肋骨。这样髋关节,腰椎的运动才会有可支撑,力量才能上肩背,贯四梢,身法运动才能涵上劲。

  招法会因人而异,不切实用,故强调找劲、发劲,做到自然合谐,才能使外形合顺,劲从中来,内质中和,气自然生,四肢百骸气质归一,摒除后天拙力。任何门派真传功夫都是一气所成,内劲所成,此为本。至于应用手法,有了完整圆融之内劲,简单手法即可成极高妙之手法。按规矩操练,逐步找出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先天真劲。使人身散乱之气,纳入丹田,运之周身,成为完整一气。以身体中心为活动起点,能使整体力量连贯运作,使身体每一部份都拥有整体力量,使对手与自己身体任何一点接触,都受到整体力量的反击。当整劲没有练到自如的水平时,实战时就要放弃练拳时练习整劲的要领,怎么好打怎么打。

 内家高境,周身一如,周身一丹田,周身一太极。胜败不在招式,只内劲饱满否,问都问不动,才算入门。内家功夫本一,任何门派真传功夫,都是一气所成,内劲所成,应用手法有了完整圆融之内劲,简单手法即可成极高妙之手法。内劲饱满圆融故出手变化莫测,形意一动即如虎扑羊,一雄狮瞬间扑向鬣狗,一扑及地,鬣狗已颈椎折断。

六、化枪为拳,人的骨架就是大枪,特别是脊椎,经过内功训练,如同白蜡杆般坚韧、充满弹性,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发,转化为高频杀伤的弹抖力,如同枪法里的绝技金鸡乱点头,腰胯劲传导到枪头,化成枪花。但这必须借助大杆的弹性,硬木棍挽不出枪花来。得把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到手的筋骨结构练的像白蜡杆子,发劲也是循着枪诀,沾实始吐力,这才是形意直劲的真意。孙禄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挺拔如枪杆,有些人总觉得形意重拳和频率不能兼顾,是内功未到,难得真传,虽然腰胯肌肉能使上力,但还有关节还在打软,力量在传递过程中从关节漏掉了,发劲做不到冷弹脆快,只好憋一口气在胸口或丹田,去抡、推、搡、撞。骨力在实战中的运用实际与兵器无二,这身骨头就是十八般兵器。形意是枪拳,太极、八卦是刀剑拳,通臂、披挂是鞭子拳。循着用兵器的窍门去琢磨,各种劲诀就通了。

  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不要管手脚,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骨盆有了感觉,各种丹田功就没有奥秘可言了,不过就是各种腰腹筋肉的锻炼而已。这两个地方出了感觉,就不想抡拳头了。对拳里的蹭劲就有了体会,见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这就是骨力。

  骨劲在身上而不外显,自身身体既是拳头,骨架生棱,骨力如刀剑。变化皆在骨架上。形意以枪化拳,枪就是化在了自身的骨架上。纯以骨架传劲走劲。身体骨架即是刀枪剑,是最佳最好的传劲工具,不是发劲工具。既然是传劲,自然是越结实越好。骨架结实就在一个整上,全身整合,周身关节无断之处,一透到地,即是最佳,但凡身上有一处不能松透之处,即不可能有如此之整。真正的整,是周身无时无处不是处在自然的整之状态,整劲是指由整的架子传过来的劲。最后打成一个整,打出来整劲等等说法仍然还是在跟自己较劲,全浪费在自己身上了。枪“滑”杆“抖”枪之说,滑者主直劲,劲在脊椎,带周身直进。抖者主螺旋转劲,劲在腰胯,带周身拧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直劲者,直进也,孙存周前进一丈,后退八尺即是如此之功,用以伤人,疾打疾进,其威可怖。抖者,转劲也。腰胯左转右转不断相连即成抖。所谓胯骨即是大转子,道理在此。直劲,劲在脊椎,曰龙劲,取“龙形搜骨”之意。抖劲,劲在腰胯,曰虎劲,取虎腰胯之功。

  六部剑,顾到上下左右前后,无剑时手臂即是剑。手臂一出就要带锋,这是骨力透体的一种体现。用骨头打人固然是一种修炼心法,也是一种挨打的感觉,被人拿骨刀捅了似的,这把剑是真剑,六面带刃,手往那里一摆,六面顾到。不能只会往前打,左右上下来了就只会拨了,上下左右来了照样打,走刀剑诀里的削、带、砍。骨头是带刃的,不能只有拳头有杀伤力,小臂也是武器。手臂是剑,剑刃就是小臂的螺旋,加了螺旋力的小臂打在身上,痛到骨髓。要练出隐藏的剑尖,一遇非常,可以八面出锋。手臂上不带锋,手臂上挂不上劲不行。一开始练拳,是手臂挂在身子上,身体是不会动的;后来,是身子挂在手上,手臂小动,身体大动。这时手上才能挂上劲,才能支起三关。但这还不够。最后浑身通透,无所谓哪里挂哪里,这才有成。练拳也是要四面八方的练,一个钻拳出去,在练的时候,不是只冲敌人的下巴,全管。这样才能随机应变。有的拳师教徒弟,让他们先傻练着,渐渐有体会后,教剑法时,再把这个四维上下的道理点透。

明、暗、化劲

  明劲、暗劲、化劲都可以伤人,但形势不同,效果有异。真正的以真气作用发出的明劲,能使未练过硬功夫的人也能产生铁砂掌般的威力。将一块青砖立于桌面上,用手一挥,上半截粉碎,下半截纹丝不动。这绝不是本力大的人能够做得到的。暗劲打人,有渗劲的效果。外面好好的,里面已经伤着了,用手按一下西瓜,皮没破,瓤全坏了。化劲则能直接伤人气血。明劲伤人筋骨,暗劲伤人五脏,化劲伤人神气。也叫气打,意打,神打。整劲的内在基础是打通任督二脉,暗劲的内在基础是打通带脉。而化劲的基础是打通大周天。

  明劲易骨,练精化气。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明劲用法起如钢锉,落如钩杆。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追风赶月不放松。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嵩草。

  真正练明劲之法,先站三体式片刻乃至半个时辰自感神气圆满,劲力通达,然后开架练拳。练时松中出力,自然舒和,以不憋气,不使用拙力为要。初习者更不能求快,应一式一式地练,力求步稳身正周身不失松和均匀,呼吸不失自然,胸腔不能紧张,发力要求松紧得当。而且每次练完后必散步拍打以消火气。练时先要松开周身,气沉丹田,不必强求呼吸运力之法,以自然为要,一举一动须合乎规矩,整齐不乱,松肩垂肘,拨顶提肛,虚心实腹,松腰合胯,动作舒展圆活而又不失自然。如此练习一段时期,周身自然和顺,劲力自然通达。此时即须在练习时意念微注意肘部,动作到位后即要根节松,梢节紧,以求慢慢将沉坠劲,即爆炸劲练出来。练习大约一两年后,即可带着练明劲,但要注意发力时只能发出四五分劲,慢慢逐渐加大发劲力度与次数。发力时根节一定要松,中节一定要沉、坠、裹,松中出力、以柔用刚、以缓用急。这样练的好处是,较易体会丹田发力及劲力的阴阳变化,且绝无周身僵滞,头晕目眩,火气上升之苦。但须注意劲力虽柔,一定要做到松而不懈,和而不流,周身不失中正,姿势尤须挺拨,不可软塌。练明劲为外刚内柔,要求外形发刚劲,内意柔和自然。而练柔劲则要在周身和顺后逐步做到外形虽柔,内意却是坚刚,一举一动,圆活而沉实,动作到位后,不管发劲与否,总带着刚的意识,心中稍微一动,便从丹田发抖搂之力。

  明劲无论是在站桩时还是在走架练势中,五指都极力撑开,掌心劳宫穴的吸力过大过实,拇指根部的关节向外撑第的劲力极大,因而所体现出来的劲力,也就劲大力足、僵滞不活。练中要逐步将这种僵力,换为圆活灵巧之劲,松肩,肘尖要下垂,并使前臂中的尺桡二骨蕴藏一定的内劲,塌腕,劳宫穴宜内含,其吸力不可过实过大,要使五指弯曲成弓形,自然地相分伸出,练时要慢慢,用时要快要猛。明劲是形意的刚劲不是蛮劲,是“明白”的劲,是懂得的劲,是按规矩练出的上下相连整齐内外如一的劲,久练,自然会松,松中再出的劲才是真的刚劲,不是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练出来的才是刚劲。练暗劲化劲后一样有致命的刚劲,那是极柔后以至在虚无中发出的劲。

  暗劲易筋练气化神。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明劲有声,暗劲无声。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

  暗劲是以劈拳来练的,慢慢的,浑身上下象虫子一样蠕动,尤其是丹田的蠕动。手往回收蓄劲时,全身都松了下来,长期习练此式,自然丹田饱满,内气充盈,全身放松。练时是以死步练习,逐渐过度到活步。纯纯粹粹是以丹田元气来催化关节,发力等等。一种以前从没有过的内劲渐渐在体内生长出来,出拳一点贯性劲也不借用,完全是从后腿蹬起的丹田力气,与人动手一出手,自己觉得没有怎么用力气,可是对方却觉得受到很大的内力冲击。

  化劲即练神还虚洗髄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忽然有敌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打他,随彼意而应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化劲成就的标准是,好象与万事万物都有血缘关系,有耳聪目明返老还童之效。化劲阶段就出了虎豹雷音,这是生命更新的声音。到了化劲阶段,打人也要用浪头,但浪头下后继的劲道无穷尽,所以变化也无穷,打人跟变魔术似的,身形没有边,这是有了神变。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第二层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第三层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明劲时呼吸来往宏大,自己能听到声音,暗劲呼吸仍然宏大,但已听不到声音,化劲虽以轻如鹅毛置于鼻端,呼吸出入不有微动,而做到内胎息。

  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如此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无可无不可。

  耿诚信幼年练拳肝火太盛,血气甚旺,往往与人无故不相和,视同道如仇敌,常常自烦自恼,此身为拙劲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练初步明劲之功夫四五年之时,自觉周身之气质,腹内之性情,与前大不相同,回思昔年所作事,对于人所发性情言语,时时心中甚觉愧悔。此后习练暗劲又五六年,身中内外之景况,与练明劲之时又不同。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合。遇有技术在我以上者,无不称扬之,此时自己心中之技术,还有一点吝啬之心,不肯轻示于人。嗣又迁于化劲,习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体内外刚柔相合之劲而渐化至于无,至此方觉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沦沦,无形无象,无我无他之境矣。自此方无有彼此之分,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无所不爱。或有练习未及于道者,无不怜悯而欲教之。偶遇同道之人相比较者,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在内,所用所发皆是道理,亦无入而不自得矣。

  易骨,骨髄饱满,骨生棱,常人与之轻触即如铁石轫刀痛入骨髄,此肾气饱满象,其人内劲必暗、必寸微动即可摧人;易筋,真传内家者整身以精气神充满一身如桶,此为身筋手臂大腿,以精气充满整手臂整腿都是无形之筋,周身如一体之韧,周身精气充添全角如筋,故曰周身一太极,周身一丹田,其人沾人即跌,周身一如也;洗髄,周身精气不只充沛更饱满,至无微不至,其气渗入骨髄,饱满骨髄,更饱满上丹田神室,破初关,过重关,由拳入道,而有神鬼灵感与超人之身法,腾挪变化,灵知如神,身形如鬼魅。

发劲

一、发劲掌心微相前送,人自身被两力相拉,一力由肩及顶项向上,一力向地下微踩,瞬间己身被内气填充,即丹田气炸向四肢周身,瞬间脚踩大地,故如大地打人,微颤敌已跌出,因发劲甚快,手掌尚未有触敌身感觉,真发劲常快到跌者常不知自己如何跌的,且发劲者也未感到劲有阻碍,未感受对方有体重有抗力。周身奇经八脉常通之故(普通人是十二经脉通,而奇经八脉只每两时辰与十二经脉通一穴,小滴涓流之通,而内家修者可将八脉气足通关而逐渐趋向全通,成洞庭湖(八脉),可倾刻间调节长江水(十二经脉),故一但发劲,丰盈之气由丹田炸向四肢及周身,故周身澎湃之气,可伤人可发人,高手在对手拳脚攻己身时,吐气开声,身颤微拧,则对手自伤或跌。内家高手感觉两臂是插在丹田,不在肩膀。纯厚者既轻灵又猛烈,轻轻用内劲一拍,挨者即如同挨猛击,惊慌不及人已跌出。

  胜敌无绝招,见敌打来,心念一动,随式打去,即可成功,乃无意中抖擞之神威。功夫上了后背才能真发力,有人来袭,狗熊蹭痒痒般浑身一颤,对手就出去了 (震倒了)。发劲其实就是一颤或说是一抖,而前提是松,如果松了,劲仍难发出,要在腰上找毛病,劲要练到背上,试劲的方法:浴后不要擦,用抖劲尽力一抖,看背后的水珠能抖去多少,看那些水珠弹出的力量有多大。整劲试法,身子直立,平伸双臂与身体成十字型,反臂手心向下,然后坐腕,极力向外撑。然后,可请人猛击你手掌,你身子飞出,而拳架都不会散。惊抖力又叫抖翎劲,发出来是抖胯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背劲,背上的出劲,蓄发在于背,要抖背。近身之后,蓄发变动全部由背上完成,手头自不必有什么抽撤蓄力,而只管一直压制着他,而他再怎么控制挤压你的双手也没关系,你自管背上一抖,连续打击。翻浪劲表现在后背和肩上,惊抖劲表现在腰上,想一下猫、狗下水洗澡上来后抖掉身上水的动作,试着做一下,两手臂平伸如抱圆柱状,两手掌朝前,用腰部急速抖动,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练拳一惊一乍的不行,动手得一惊一乍。动手时讲究惊乍打人,一是靠对手惊起自身,打出本能反应,二是出手冷脆惊起对手,一打就是一个空白,就是说打了他,他也不知道怎么打的。练习吐内劲打沙包使沙包不动只震动悬挂之绳。

二、胜人一靠身步灵活,使彼不能沾已,故能得势得机。二靠内劲精粹,出手无式无拘,故能因敌制敌。内家胜人只在一沾之中。倘若不能在一沾之中胜人,便是功夫不济。每遇劲敌,一沾即发,其劲直透彼之内脏,无论彼是化是打,皆受内伤,称为内家绝手。内劲者,不用意而神自明,不运气而气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所谓应物自然,感而遂通。用力浅缓,其应之亦柔,发力深重,其应之亦猛,此为内劲之性也。实战打法,一接手,劲就要入到他体内,使他回不得手。把人向远处发,不过是玩劲儿而已,能有多少劲儿渗进去。

打拳即是练功力,能短劲才能制外家高手。化者须练到沾触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无圈,实战中才能发挥内家之能。内家无论截(形意撞抖震颤搓)顺(太极履发)闪(八卦闪抹)三法都不离一沾,只越高者沾之无形,彷佛闪过却攻者已飞跌。形意抖震劲、烈劲、炸劲,初功者身首皆颤,此劲直接施于人身即可杀人。尹氏八卦称干冷劲,太极称冽劲,鹤拳称骏身震身纵身宗劲,心意称战劲颤劲。无非沾控间一滑颤即拉回,彷佛无动,以极高速之能为,故初者颤脚,二者颤脑,三者颤脊椎,四者颤人神气气血。

  刚分整拙,柔分真伪。拙刚易出,练力便可得之。形意初成于刚,刚至贯通则达柔,真柔者乃是转运刚整之劲于周身,求其贯通而不发也,欲发则随时随处皆可,故真柔是以刚整为基。刚柔互济可生奇劲。如震抖之劲,即顺、截二劲合一所生。震头即头昏眼黑。震胸即心颤血乱。震周身即四肢欲散。欲得此劲,第一自身整劲出得要快。第二对彼之劲听得要灵。第三认彼骨缝认得要切。用时先顺摧彼劲,即刻以整劲截之。前后只是一瞬,两手一抖而己。欲震其头,先要顺摧其重心,继而以截劲向其颈椎骨缝处走。欲震其胸,截劲要走彼腰椎骨缝处。劲打不到彼脊椎骨缝处,震劲不生。顺不离其重心,截不离其椎缝。上下一线贯穿,如抖绳子一般。然震劲伤人深矣,可使脊椎骨节错位,乃至伤中枢神经,彼即废矣。

三、高手用劲,不见其形,疾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出手必如雷动电发,使敌不得尽其守御之。蓄而后发,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击即中,中之之顷,疾如掣电。劲之应敌如矢之离弦,其着于身如蜻蜓点水,一着即止。若猝不及防而劲至,则应以警劲,敛气竦神,紧以当之,震以杀之,行所无事矣。发劲时外示柔软,内涵坚刚,足腿用劲,由脊发出,当机立断,应发即发,不可迟疑。用劲最难,虽劲大于敌,用而不当为敌用,用之过早,则劲已出而敌未着,过迟则敌已入而肘不得伸,劲因不得达,皆授人以隙。敌无论以何手来,吾均宜及身而紧,一紧即发,必使敌手不得抽,而吾手已压敌境。倘沉之过下,或起之过昂,敌人蹈隙最易。手足吞吐之劲必同等,如以五十磅之劲打出,亦以五十磅之劲收回,吞吐劲不相等,病在迟缓,故敌人得接其手而还击之。快由于有劲,无劲必不能快,吞吐之劲相等,则无留顿不收之弊,敌非但不能接,且受伤尚不知手之来路,故临敌万不可接人手。

  放松是发劲的前提,极柔软后能极坚刚,只有做到充分的放松,去掉全身之僵劲,才能够发出完整一气的弹抖劲。全身骨节松开肌肉松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于在中途被对抗肌的紧张用力而消耗减弱,使周身之力能够在一瞬间达到着力点,也就是集全身之力于一个力点上。肌肉紧张用力的时间要短,要在发力到落点的一瞬间高度紧张,而后再迅速放松,发劲时肌肉紧张的时间越短,力到落点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越大。要想打好弹抖力,关键是腰裆劲的配合,发劲时要转腰扣裆,腰部旋转,裆劲扣住,可使动作快猛迅疾,力达梢节。练习螺旋劲,要以身体中心为轴,在发劲时身体迅速向一侧转动,产生离心力。对称发力,不至于出现发力落空而失重的现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衡量一个拳手发劲的质量,劲要从足下发出,劲不生于根就好象是无源之水,没有叫的蹬地反弹,就不会有节节贯穿的推动力,也不会发出威力强大的整体劲;有腰裆的弹抖旋转力,在放松的基础上,快速的转腰扣裆就会产生周身一体的弹抖力。有落点劲将周身之力集中发出于一个着力点,如只是周身弹抖而劲无落点,没有穿透力,就等于华而不实,看似很厉害却没有杀伤力。

四、用劲总以中线重心不失,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出手恍如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盖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筋须伸展,内须舒放。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交手时有人若无人之境。颈要竖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拳由心窝去,发向鼻尖前。鼻为中央之土,万物产生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糜。

  发劲时必须放松,注意力要集中,精神要振作,要把发劲意念集中在目标后方。劲发自于躯体,不要有预兆,要提高躯体的鼓荡频率、振幅。必须学会利用自身重力、物体惯性提高动作速度。学会拧腰转胯打出全身之力,击中目标前一瞬迅速翻拧,打出脆劲,击中目标时全身肌肉突然紧张打出撞劲。既要练习发短劲打出震撞之力,又要学会发长劲,发出长劲后,立即顺势带动身形步法作适当调整,使发劲自始至终保持平衡。不要在疲劳的时候练习发劲,要切记有劲、练劲、长劲,在保证动作速度的情况下进行力量练习,并确保动作的末速度最快。连续发劲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使发劲具有一定的节奏。要重视反应速度、发招速度的练习。重视身体的柔韧性练习。

  对于初学者练习发力,最先不可能通过放松来明白发力,而是要用全副力气来发力,要有每发一拳既把人体打穿的强烈意识,因发力配合开合呼吸所以不会伤身,只有把力量打出来了,才谈得上放松发力,之后才谈得上摸索诱发点。只管放力去打。轻轻松松的把最大的力量释放出来,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拙力尽去后,不用力还要把拳打出去,打法尽在一个赖字,就是整体赖在别人身上,注意此时身上的筋骨必须已经完全舒展开了,把这股赖劲练成自然,练出速度,到这步支顶力和撑抱力可说已有小成,随随便便放在人身上就是一个整体,你要用拳打,一拳就可以把人放翻,一个趟步就可以把人趟起来,因为对方要用局部受你的整体力。拳的根本是“舌顶上鄂,提肛,气降丹田”,没有这个,练拳等于瞎跑趟,较上丹田有立竿见影之效,动手能增两百斤力气,不较丹田,比武要寻思怎么动劲,而较上丹田,不知不觉就动上了劲。

五、人的先天之力有大有小,力气大的打力气小的是自然规律。但武术修炼的是力的质量。如果一拳可以打出周身的力量,那么这是整体力。力气越大的人整体力肯定大。但是练到了周身一体,身体一颤即可伤人,这种力方可称为内劲,练到了这个层次,力气大和小已经无所谓了,因为这么高频的力打在谁身上都受不了,内劲表现并不光就体现在杀伤力上。内家拳练的是全面的功夫,空有一击必杀的能力,打不到人家身上也是白搭,所以练拳要练身步法,不但要练快,也要练准,进步和落步都要又快又准,才能夺对方的机势,高手相争,胜负立判,靠的就是身步法的极其灵巧和一触即发的劲力。

  形意拳发劲称之谓抖绝劲,务要全身放松,身体高度的协调统一,全身的劲力集中一处的整撼力,也称暴发力,参考观察骡马干完活打滚后混身一抖的劲力。形意发力时,肌肉是由松到紧的,好似全身的散劲顷刻间聚于一点,这一点可以是拳,也可以是全身的任何部位。开始时劲是聚不起来的,随着练习的过程,劲会逐渐好起来,松为了速度,紧为了整劲。先松后紧,运动过程中松,发力瞬间是紧,随之而松。一张一弛。

将丹田的鼓荡之力,腰胯的抖擞之力,和肩背的翻浪之力合而为一,形成冷、弹、脆、快的抖炸之力,沿自身骨架劲路渗入对方体内。动作幅度很小,外形上只是机灵一颤。将这种零距离发劲做到随心所欲,才能谈到在实战中自由运用粘、连、绵、随、牵、捺、逼、吸等内家劲诀。在吸气、呼气、闭气三种状态下皆可发劲,所发之劲才是五脏之力。形意发力劲长,平时练拳就要将劲往远放。形意之打人以崩拳最有名,不管单崩或双崩都如坦克车撞人,故形意之拳极实非抽击,快如冬天打冷战(抖颤),能整能沉打人非抽弹击而是捅、崩、撞、打,打人成飞。发劲是利用呼吸,然后用神、用意、用气将劲打出去,可使对方如触电样跳出。这种劲打出去,会使人吓一跳,而有惊心动魄之感。

六、力源于脊骨之内,正直不偏,而中正安舒,如脊骨不能中定垂直,劲发时不能由内及外。一只猴子竖蹲不动时其形较短小,但身一纵几乎长大了一倍。戴氏拳以 “蹲候桩”作为入门,其形简意深已显而易见。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开合。如在水中抓住鱼,刚离水面它便会猛然扭动背脊,脱手而去。一个壮汉不一定能抓牢一条鱼。鱼也是脊骨发力。鱼被钓上来的时候那惊恐与疼痛时所翻滚的动作就是进身时的身法。当达到八十公里时速一个紧急刹车,那就是进身发劲的感觉了。舍却丹田而主动去锻炼脊骨、腰椎,腰椎一动丹田自然会内动潜转。脊骨、腰椎提放卷纵扭转开合;以五节腰椎内部的惊炸弹拦劲弹抖起四梢之力;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对方的重心实点,轻易的将对方击出,真功夫在能否以脊骨的提纵展落去撞击对方整体重心。如对方对你面部突然击出一拳,你随意探手一接,对方能否旋转着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证明你对脊椎的内转发力还没有真正掌握,不能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转起落之内劲去切削对方的重心。任何动物发力时,都是在腰。如猫捕鼠、虎发威,都是将腰后坐而弓,借弹劲猛力而出。脊骨与后腿成一直线,发之才能有力。膝不能超脚尖,鼻尖不能超膝尖,超此三尖即失重心,便受人制。

  拳起的时候,身体要落,你拳落的时候,身体要起,这个是起落,这样的起落是无穷尽的,而拳起身起,表面上看,是把脚上的劲蹬到手上了,但是你这个力发的过火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发力,然后蓄力,再发力的过程,而拳起身落,拳落身起的起落,实际上你发力的同时,就蓄了力,可以发力发力再发力,是真正的炸力无断续。内家最讲究的就是吐纳,寸劲,出处轻灵,出击精准,要打准点用长劲不太容易做到,长劲猛但卤钝,要打一个面可以,要打一个定点比较难控制。而寸劲讲究一个松字,在到达目标点前一瞬间才紧绷筋骨,打完又立刻将筋肉松弛,以待机再度张弓疾射。一般习内家拳者,以肚皮的缩鼓为鼓荡,为丹田力,其实正犯了努力努气之病,以腹部肌肉的局部用力推动全身撞人抡人而已,看似威猛,但必须距离才能发挥,一旦被对方顶死,必须调整才能二次发劲。

  真正的松沉是一搭手就有一种直入骨髓的感觉,在松沉状态下发出的力,是相当厉害,把人打飞轻而易举。打拳要松柔和,心态也要柔和,慢慢的就可以把拳打得劲连。还有一种感觉就是自然,内家拳是相当自然的,这样练的拳才对,而且用时不思而然。力往身回缩, 手脚上感觉轻灵, 并不是求松, 自然的放松。行拳由身体蠕动, 这种蠕动需用意去领。行拳感觉自己像练瑜珈,手脚虽然轻灵, 但所用的是根节力,别人感吃不消,只是轻轻的动,发劲只是一爆,消解别人的力,不需用招式,只用身体的开合(阴阳互换)。

七、内家工夫不到家即是形打,重外劲重体能重技法,全身伸缩束展以助劲力,借身体全势之缩伸,摧进内脏神经结实摧打伤人,此是形之劲打,河南心意之外形是典型内家形打,气力身形并摧,外形极猛烈惊人。功夫上身后一点浊力都不须使,也无须再考虑攻防招式,自然会恰到好处,自然控之胜之。自由进退中,只要如小儿女人怕人打到头脸般的遮一下,沾粘控已可自然完成,敌已落于掌控中,或跌或倒地或扭曲如包粽。沾一听二顺势击发是三,高者一二三合一,如龙卷入,如水注入,顾打合一。沾粘控之利害在周身能以寸劲击人。

  拳劲之发放,在贴身靠打,节节贯穿,如长江之浪,一波而三叠。即以手粘住沾实发力,意念深透,劲力不绝。招法练时要开阔博大,方有气象万千之象;用之时则短马贴身,在实战中捶练;而劲力的运用和完整的劲道,则在单操空试中求得。下功夫练好拳架桩功,使内劲和动作融合起来,气力合一,这样练下去,定能不期然而然。

  太极走粘劲,松胸腹以吞吐;形意走推劲,合手足以截撞;通背走鞭劲,顺腰臂以摔拍;拦手走炸劲,抽肩胯以穿弹。与人对敌,若发现对手中轴坚固如山,又游动如莽时,那便是刀背劲。与人对敌,若发现对手沉拔自如,拎称洒脱,吞吐无常,那便是剑指劲。以徒手扶剑的意识行功走架,便会练就飘逸的“剑指劲”。习拳者,只有领悟了拳中的刀剑棍棒味后,才称得上“懂劲”。练了剑架以后,发劲成一线直透对方脏腑。

第四篇

劲与力的区别——到底什么是内劲?

《杨谱·太极气力解》中说:气走于膜、络、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要之,明于“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之由来矣!知气力之所以然,自能用力行气之分别。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骨,大不相侔也。

从此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内壮者,行气于筋脉者为“劲”;外壮者,用力于皮骨者为“力”。外形架的“筋劲骨力”源出于此论之总结。

《六合十要序·十曰内劲》中说:“夫内劲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此乃“内劲”名词之出处。而言内劲处中而无形,可接有形之表。手到,筋劲骨力的功能。内劲,外形交合而不费筋劲骨力。只要外形到位,内劲由心一颤而出,便能产生击发之效果。内劲由心所统领。(欢迎关注公众号:传统武术精粹)

拳术中“内劲”之实质、产生、运行的论述在“太极拳全书”陈谱中说:“发于丹田,以意行气,轻轻运动,运于骨缝之内,再由骨缝内运于肌肤,贯注于四指稍,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逐渐产生一种绵软而又沉重,外如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内劲。功夫越高,内劲的质量越高。”武禹襄形容这种劲为“似松非松,似展非展”,“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内劲”是潜移默化地在体内旋转的,它像水银似的流动极为快速;在外形上看,它是轻灵而不飘浮,沉着而不呆滞,富有缠绵曲折的意趣。它是极为沉重而又极为虚灵的一种浑厚灵活的劲。内劲之功用:“但引而不击,有顺势牵之使进,其不敢不进;但引至之地,以抖他人之劲,放之使去,不得不去;抖足则其劲自散,全身无力,欲进不得势,欲退又不敢,此引进之妙境也。”这种“抖劲”之用,即来源于充沛的“内劲”。

由上述各家所论,“内劲、筋筋、骨力”的概念基本已经清楚了。以内气强化筋劲、骨力的拳法,是为刚势的外家拳法,是尚力派拳法之运用;以内气柔化筋劲、骨力而达柔弱无骨之外形,以“内劲”为主的拳法,是为柔势的内家拳法,是尚巧派拳法之运用。这个观点也论明白了。可观拙著《再论内外家》一文。

故此,可以知道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对“劲和力”概念之认知,有本质的区别。基本上这样认识:劲,是通过正确的方法修炼,才能训练出来的功夫,才能掌握和运用于技击中,包括“内劲、筋劲”皆为“劲”的概念;力,是人体本身所具有的本能。谚云:“内劲为功夫,力气是本能”。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本能的筋劲、骨力,又突出骨力而用于较技中,此种称为“力”。故可知:“气力”是内在的“内劲”功夫,即“内壮”的功夫。一内壮,一外壮,功夫艺境自然有区别了。“内、外家拳法”之所以分别了。

“内劲”就像多股按捻度拧成的绳索;“外力”就像独股的一根棍;劲,可大可小,随时随意可变化;质量不变;力,大则不可小,小则不可大,不能随时随意变化,质量不保。重要的是:“劲”有用形之能力,力受形的运用。

劲和力在拳术较技过程中,所显示的功能特征也存在本质的区别。试论如下,拳势攻防之变化中:劲迅速而力迟缓;劲圆活而力僵直;劲畅通而力涩滞;劲沉稳而力飘浮;劲凝聚而力涣散;劲灵巧而力呆拙;劲刚健而力蛮横;劲善变无形而力不善变,变即带形;劲可以在体内腾挪而力不能腾挪。等等区别。(欢迎关注公众号:传统武术精粹)

由于“劲和力”有如上种种区别。前贤曾谚云:“力不打术,术不打巧,巧不打功”。此力者,乃内气强化筋劲、骨力的尚力拳法之“力”也;此“术”者,攻防招法变化技术、技巧也;此“功”者,“内劲”之功夫,外形柔弱无骨之功夫,此内外合一的“意气君来骨肉臣”之功夫。此乃“拳以德彰,非以力显”的道理。

第五篇

谈杨氏太极拳之内劲

在《太极拳论》中就有这样的关键语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虽然字字珠玑,如果太极拳爱好者不熟识揣摩,却也难得门径。“内劲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在孙禄堂所著的《太极拳学》中论之甚详。太极拳要求“运劲如百炼钢”和“运劲如抽丝”,对太极内劲的练习需要严格按照整体柔顺,均匀放松,去除拙力的要领去进行。不然即如《太极拳论》所言:“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最终习之还是难解其意。故至今日,提及太极内劲,众说纷纭,其中有的说法相互抵触,甚至怀疑其真。本人对照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和近代太极拳家的论述,以及老前辈的心得与笔者的体悟,就此抛砖引玉,对杨式太极拳内劲作一浅见论述,如有不妥之处,望明者指正。一、太极内劲的形成首先要明白太极内劲与力的区别。简单地讲:力出于骨,劲蓄于筋。如对太极内劲与力进行简单的对比,其解释是:后天拙力是局部的,僵硬的,难于传递的。先天内劲是整体的,灵活的,周身贯通的。经常使用外力,容易气浮喘息;经常锻炼内劲,可息力养气,延年益寿。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习练太极拳时,或看相关著作时,不能简单地把太极拳语言中的“劲”字仅仅理解为力量。太极拳语言中所谓的“劲”字也有多种概念,并非都是表示与力量有关的,比如我们在推手练习中所讲的“听劲”就与力量没有关系。太极内劲的形成来之于人体的中和。何谓中和?“中也者,大本也。和也者,达道也”。“中”即虚无之意,非刻求之意。“和”即由虚无之意状态下产生的功能,在太极拳中日内劲。其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蓄神。虚无之意并不是昏昏欲睡或迷迷糊糊,而是收心返听,神不外散;其二是拳中规矩。如太极走架行拳(不是打太极操式的表演套路)、六合、九要、顺逆、动静等等。内劲的产生是在符合太极拳中规矩的条件下,通过对虚无之意的修炼来实现的。这是一个由微渐到著,由静到动的过程。通过对明劲、暗劲、化劲三个阶层的修炼,以及对行拳走架,推手的对练,散手的技击等步骤内外合一、动静合一、体用合一这三大基本技能的形成逐步实现的。所以,内劲是将人体的感应能力、基本技能和打法融合为一的产物,并通过一个瞬间的、人体内外协同的技术动作来完成的。因此,内劲表现为人体在经过特殊锻炼后所产生的适应机制。“形整”是内劲形成的必要条件。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要想自己形整,就需要通过站桩、走架的练习来逐渐完成。因此,一方面,桩架和拳架在拳术中的习练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只有合理的桩架和拳架,才具有修炼形整的作用。所谓合理的,那就必须做到“六合”,即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是生成体内中和之气的基础。桩架与拳架的内意就是体验是否符合内三合的要求。外三合则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所谓的形整,是产生整劲的外在结构基础,是中和之气与肢体系统的动作相协同时,则形成内劲。要想练出太极拳的内劲,还必须从内气的练习开始,这是太极拳先辈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从练太极拳开始就与内气发生不可分离的关系。如《十三势歌》中有“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些句子都说明了练太极拳对内气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杨式太极拳的内劲就讲究人体气圈的运用,通过盘架子培养元气使之渐充。浩然之气便可由会阴周围升腾至百会周围,将胯、腰、肩三道气圈由中线向左右分隔,形成六个半径圈。浩然正气粗大,促使右肩之半径圈向前下转便能发出对拉内劲。再通过内气就可以协调人体肌肉的各种力从而产生各种的劲力。习练太极拳达到形整之后,其体内的内气就可从一端传到另一端,那么人体的全身肌肉力量的运用就形成内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说的就是太极拳的内劲在发力时的传递形式。炼气注重的就是呼吸,即第一层练拳术走架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炼精化气之功夫也。第二层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又名胎息。第三层,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即是神化之妙用也。明劲时呼吸来往宏大,自己能听到声音;暗劲呼吸仍然宏大,但已听不到声音;化劲虽以轻如鹅毛置于鼻端,呼吸出入稍有微动,而做到内胎息。二、第一层内劲修炼——明劲明劲是习练者通过形整的修炼产生内动,胎息初成,且能由内动发动形整时,所产生的内外合一之劲,此为内劲的初始阶段。明劲的习练无论是站桩还是走架练势,五指开始都可以极力撑开,使掌心劳宫穴的吸力过大过实,拇指根部的关节外撑的劲力也极大,因而所体现出来的劲力,也就大而足,但这种劲力却是僵滞不活。随着习练的深入,可以在练中逐步使这种僵力转换为圆活灵巧之劲。注意松肩,肘尖要下垂,并使前臂中的尺桡二骨蕴藏一定的内劲,塌腕,劳宫穴宜内含,其吸力不可过实过大,要使五指弯曲呈弓形,自然地相分伸出,练时要慢慢的,用时却要快要猛。明劲形成的是刚劲不是蛮劲,是“明白”的劲,是懂得的劲,是按规矩练出来的上下相连整齐内外如一的劲,久练自然会松,松中再出的劲才是真的刚劲,不是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练出来的才是刚劲。在以后练暗劲化劲时一样有致命的刚劲,那是极柔后以至在虚无中发出的劲。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对于初学者练习发劲,最先不可能通过放松来明白发劲的。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全部力气来发力,要有每发一拳即把人体打穿的强烈意识,因发力配合开合呼吸所以不会伤身,只有把力量打出来了,才谈得上放松发力,之后才谈得上打出太极拳明劲来。开始只管放力去打,轻轻松松地把最大的力量释放出来,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把拙力去尽后,此时身上的筋骨已经完全舒展开了,把这股劲练成自然,练出速度,到这一步,你的对抗力和撑抱力可说已有小成,随随便便放在人身上就是一个整体,你要用拳打,一拳就可以把人打翻,一个进步就可以把人趟起来,因为对方是用局部来受你的整体力。练习明劲的根本就是“舌顶上腭,提肛,气降丹田”,没有这个,练拳等于瞎折腾。如加上丹田,即可收立竿见影之效,动手感觉能增很大的力。平时体用要寻思怎么动劲,而加上丹田,不知不觉就动上了劲。此时习者已具有内外合一的至刚整劲,故可产生硬打硬进之技能。此时内气已通小腹,从而打通任督二脉,胎息初成。三、第二层内劲修炼——暗劲所谓暗劲,就是将内外合一之劲隐而不发,循环转运于周身。暗劲,即明劲在习者机体内隐而不发的转换机制。此时因习者的内气比明劲阶段更为充盈,达致初步冲通奇经八脉循环往复于周身,故内气可逐步随意支配形整在周身上转运,渐臻所谓形气合一、动静不二的程度。暗劲在杨式太极拳技击架中是以龙行式站桩来练的,慢慢的,浑身上下如同虫子一样蠕动,尤其是丹田的蠕动。手往回收蓄劲时,全身都松了下来,长期习练,自然丹田饱满,内气充盈,全身放松。练时是以定步练习,逐渐过渡到活步。纯纯粹粹是以丹田元气来催化关节,发力等等。会明显体悟到一种以前从没有过的内劲渐渐在体内生长出来,出拳一点贯性劲也不借用,完全是从后腿蹬起的丹田力气,与人接手一出手,自己觉得没有怎么用劲,可是对方却觉得受到很大的内力冲击。暗劲易筋炼气化神。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缩力,其意如拔钢丝。龙行式中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有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用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明劲有声,暗劲无声。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暗劲是大学之道。明劲初成后再习练暗劲五六年,身中内外之景况,与练明劲之时又不同。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合。此时用劲,不见其形,疾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出手必如雷动电发,使敌不得尽其守御之。蓄而后发,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击即中,中之立倾,疾如掣电。劲之应敌,如矢之离弦,其着于身如蜻蜓点水,一着即止。发劲时外示柔软,内含坚刚,足腿用劲,由脊发出,当机立断,应发即发,不可迟疑。此时在技击中已能做到劲由内换,所谓的意到气到至形随劲发,无时不然,即有形无迹之用——周身无处不太极。四、第三层内劲修炼——化劲所谓化劲,就是将内外合一之劲通透于周身,达到无形无意,感而遂通的程度。化劲,即暗劲练到至柔至顺的程度,习练者内气比暗劲阶段更为充盈,完全打通奇经八脉,发动冲脉功能,即冲空中脉。到此境界,拳已渐合于道。考历代习武者,能够达到此境界者,少有人在。化劲,即炼神还虚洗髓之功夫。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练化劲者,与前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体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以真意运用。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虽然周身转动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人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化劲成就的标准是,好像与万事万物都有血缘关系,有耳聪目明返老还童之效。到了化劲阶段,打人也要用浪头,但浪头下后继的劲道无穷尽,所以变化也无穷,打人跟变魔术似的,身形没有边,这是有了神变。劲也、理也、性也,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恭请您关注《禅武山人》公众平台!)总之,内劲的修炼是学习太极拳的核心,依据合理的桩架和拳架进行站桩和走架的练习是其唯一的法门。站桩、走架,两者缺一不可,尤其走架练习是修炼成内劲的必经之路。因此,重修内而不重修外,或重修外而不重修内,或内外分修舍弃走架等等做法,皆得不到内劲修为之要窍,终生难得内劲之究竟。同时,内劲在健身中的作用不同于球类、体操、舞蹈等运动,又有别于打坐、站桩、导引等气功运动。这是因为前者重外不重内,而后者重内不重外,两者皆不能使人体机能达到体用合一的最佳状态。所以,作为内劲修炼的核心就是中和。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