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瞑眩反应(排病反应)原理
2024
04-13

中医瞑眩反应(排病反应)原理

承古文化根基,融今时代变化,理论临床并重,尊重客观事实。行山野之中,感万物之性。以己身探药,用阴阳思考。内外治不离,食养为根基。求源不唯书,内证不糊涂。自觉自醒,为灯为明。燃己,不悔,众明,我归。

排病反应古称瞑眩反应,它的出现分为两种情况。

一,通过外治或内治法使体内气机恢复到正常后身体开始排异的一种表现。

排异是把一些不属于身体的东西,包括滞气,湿邪,积食,停水,痰饮,淤血等病理产物以及外风,实寒,实火等邪气向外排的过程,排出的途径就是通过孔窍(鼻耳口目),二阴,手脚,皮肤。

其实身体本就具备排异的功能,比如上火会小便黄,会眼屎增多,这就是通过小便和眼屎来外排内火,再比如湿气重生湿疹,这是身体把不能运化掉湿邪升发到体表通过肺的能力进行代谢,如果这个时候用激素药膏把它憋在里面,表面上疹子好了,实际上是留下了隐患了。人体非常的智能,我们要顺着它,通过它的表现找到原因,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排异功能是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的,而当一些病症影响了身体整体的气机循环,导致这个排异的功能削弱后体内就容易形成病理产物和邪气的积累。而当用内治或外治法使气机恢复到正常后,身体开始迅速对积累的邪气和病理产物进行排异,就会出现这些反应了。

通俗点讲,这就像一个工厂快倒闭了没人干活了,灰尘、垃圾、原材料堆了一大堆,突然现在有人投资厂子了,厂子又有活力了,工人们开始复工了,第一件事是清理这些垃圾恢复生产。这个过程一加快速率就会出现这些反应,这就是排异,这种反应就叫瞑眩反应。

比如一人心阳不足导致中焦水谷不运,化为湿浊上雍于肺,心阳不足不能助肺散精则湿化为痰,此人胸闷背紧,嗽痰嗝气。用桂枝甘草汤加干姜复心阳化寒痰。服后胸闷背紧转好,却频繁嗝气且嗽痰变多。此嗝气增多为之前不顺之气机排出,痰多为胸中痰饮开始外排。嗝气排出最多几个小时便会好转或停止(因气易调,时间过长且反复那就不是排异了),痰饮排出则有常有短,几天或者十几天也是有可能的(因质难消),只需注意饮食,当痰饮滞气清除后则症状自然消失。

再如一人常在水中插秧,上年纪后致老寒腿,腿部常觉麻胀寒凉,遇冷尤甚。艾灸取穴八髎,环跳,委中,艾灸过程中突感脚下如踩寒冰,犹如当年久在水中插秧时的感受,此为扶阳助气血加速祛风寒之气外出的表现。寒有实寒有虚寒,虚寒者气血不能流通之地是以为寒,实寒者为六气之寒气积聚于一处所形成的“势”为寒,此实寒必祛以外出。邪从外进里时人有感受,邪从里外出时人亦有相同感受。此时无论盖多厚被褥也不会断其感觉,因感觉是从里而生,非外界气温所致,摸其脚掌并无多凉,便可确认是瞑眩反应。艾灸几次后寒气除尽,病便可愈。

这是第一种情况。

二,第二种情况要复杂一点,它是由于久病气血虚弱或内邪过多或长期某症而导致了向主方向用药或外治的时候必然会导致其它某方面出现短期症状的一种情况。

举例子,一人干血痨,肌肤甲错,目暗唇斑,健忘耳鸣,饮水即吐,其久病虚实夹杂身体羸弱,主方向用水蛭虻虫桃仁等破血之品并辅以红参当归炙甘草黄芪等扶正之品,但服药几日后便觉胸中短气,失眠恶梦加重,此为破血之品伤了本就不多的气血所致。但方向正确,破血并非无功,而是身体羸弱气血生复之速度不及破血之速度,虽言旧血不去新血不生,但新血之生怎可比破血之快,此情况只需停药后用扶正药恢复气血,注意饮食切勿再生干血,当新血生出症状消失后则可如前法即可。

此症状其实并非真正的瞑眩反应,但类似情况常被当做瞑眩反应,因其主方向是正确的,而因为患者气血虚弱身体没有多少气血调用,所以常常会产生一些症状是不可避免的,而在样的情况下能判断对主方向并能坚持对医者来说其实本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再举一例,一人常上火喜贪凉,一次贪凉后腹泻不止,急用艾灸灸其神阙,天枢,足三里,腹泻止,然晚间12点惊醒口苦口渴,睡着后2点多再次惊醒口渴,此是艾灸后留火于内致胆火不降,与平时体质及其习惯有关,此并非真正的瞑眩反应,但其主方向依然是正确的,休息两天火便能消,如火不能消则稍用桑叶麦冬柴胡等清肝滋水之品配合微量砂仁肉桂引火归元则火自能消。

其实此贪凉腹泻用附子理中汤配白芍,即可祛寒又不留火,白芍酸能收有止泻之功又能收敛相火,但很多时候医者的水平残差不齐,又各有专长,能用的手段也有限,所以大方向是对就可以了,偶尔有些小反应也是正常的,对全局并无多大影响。

瞑眩反应的辨别相当于再一次的辨证,有时并不好分辨,因为大多数时候它都是突然出现的具体的症状和感受,依靠舌脉是很难看出来的。这需要对人体升降循环有整体性的认知并对使用的方法或中药所能造成的效果有充分的了解,掌握全局思维再依靠整体逻辑的分析,辨别出来是瞑眩反应还是方向错了导致症状加重了或多了其它病症。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