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心衰导致水肿,中医怎样辩证治疗?
2024
04-12

心衰导致水肿,中医怎样辩证治疗?

现如今,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社会节奏的加快,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在稳步上升。心血管疾病不断增长的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为我国带来沉甸甸的社会负担及经济压力。然而慢性心力衰竭是绝大多数心血管病的最后归属,也成为了心血管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呼吸困难、水肿、乏力和活动受限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患者起病迅速,常伴有严重呼吸困难、水肿等临床症状,并可能出现心功能和呼吸功能双重衰竭,严重时可能会由于缺氧而致昏迷,诱发心源性猝死,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心源性水肿控制疗效直接决定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

水肿是心力衰竭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之一。它因心血管疾病而引起心功能障碍,导致体循环紊乱和静脉阻滞。组织间积液过多,最终导致心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双侧下肢水肿,因心源性水肿首先出现在身体下垂部(重力水肿),下肢更明显,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扩展全身,继而出现全身水肿。严重时可伴随胸水、腹水。当慢性心衰患者有大量胸腔和腹腔积液时,由于隔肌升高,肺被压缩,限制呼吸运动,使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脏负荷,导致患者病情恶化而死亡。心源性水肿控制的疗效直接决定了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转归。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可改善心源性水肿但仍存在不足

现代医学理念和治疗手段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方面不断进步,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在抗心衰的治疗过程中主要通过增强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心脏强心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其治疗通常侧重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延缓和预防心肌重构为主。心源性水肿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临床治疗效果差,易反复。目前临床上常使用为呋塞米、托拉塞米等中强效利尿剂,但总体治疗效果不佳。长期或高剂量使用时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引起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钾性碱中毒,并对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有不良影响,可引发高尿酸、高胆固醇血症等副作用发生。且一些患者长时间使用利尿剂,久而久之会出现对利尿剂的抵抗反应。现代研究发现,心衰患者治疗效果与预后的不理想,与患者利尿剂抵抗相关。不仅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使治疗无效。

中医在心源性水肿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体质是疾病的内在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根据中医学的体质划分,心衰可以分为痰湿类型、气虚类型、阳虚类型、血瘀类型、湿热类型。中医学认为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证型之一,本病属本虚标实,一般可归属“惊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涉及心、脾、肝、胆、肾等。《伤寒治例》中提到:“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阐述了气虚是心衰病机中的始动因素。“心主血脉”,心气有推动血液循环的作用,心气心阳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血滞而成瘀,气虚血瘀,水湿运化失调,导致水停、水泛,而表现为气促、水肿等不适。张仲景提出:“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中进一步提出“血积既久,其水乃成,水病累血,血病累气,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详细阐明了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导致水停的病理过程,进一步论述了心气、心阳亏虚与血瘀水停本虚标实之间的恶性循环过程。中医因其在稳定患者病情、改善心功能、改善心源性水肿、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现被广泛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对分泌抗利尿激素具有明显降低效果。中西医结合对心肾阳虚型心力衰竭进行治疗具有较好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水肿。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