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此方愈人无算,用者无不称奇
2024
04-10

此方愈人无算,用者无不称奇

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卫生室的经方故事》

三合头痛汤

态。处方如下:麻黄5g,附子6g,细辛3g,吴茱萸8g,党参15g,白芍30g,甘草15g,牡蛎40g,川芎15g,大枣6枚。五剂。

6月9日药没服完,因有事要外出,病人提前复诊,告知头痛已愈,要求再开几剂巩固疗效。

按:此方我在以前的医案中也常有提及,平时临证也经常应用,愈人无算,病人只要是久治不愈的头痛,且符合以上辨证要点,用此方后,无不称奇。

当时舌象:

处方:乌梅12g,细辛3g,桂枝15g,党参15g,附子8g,花椒2g,黄柏10g,干姜12g,黄连5g,山药15g,茯苓18g,大枣5枚。七剂。

服上方七剂,1月31日病人复诊,自述服上方大效,腹泄次数明显减少,腹疼下坠感也消失,晚上已能快速入睡,身上也感觉有劲。遂守方又开七剂。

二诊舌象:

服药十四付,2月21日,病人陪其媳妇来看病,自述诸症消失,因病久怕恢复不牢固,要求再开几剂,巩固巩固。

三诊舌象:

病人反映,上方服七剂,胸疼即明显缓解,服药十四剂,诸症消失,因天气寒冷,惧再复发,春节后又来开药巩固疗效。

按语:此病人稍动即胸疼,西医属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中医认为,不通则疼,怕冷重,阳虚寒凝,故以桂枝附子薤白温阳通阳止疼;久病必虚,故以生脉饮,益气养阴扶正,合桂附又有益阴扶阳之妙;通则不疼,故以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为佐,活血通络止疼。全方温阳为主,养阴活血为辅,服后阳气通达,气阴充足,血脉畅通,故胸疼消失。

案二:杨某,男,76岁,胸闷、头晕、失眠、心悸已四月,曾服瓜蒌薤白剂乏效,2020年1月5日来诊,诊见面暗舌青苔厚腻,脉弦。

当时舌象

处方:柴胡12g,当归12g,生地20g,桃仁10g,红花5g,枳壳10g,川芎10g,赤芍10g,牛膝10g,甘草10g,茯苓20g,白术15g,泽泻15g,大枣5枚。

效果:服药七剂即大效,服药三周,病愈八九。为巩固疗效,坚持服药至今。

附:1月12日舌象

1月19日舌象

2月13日舌象

按语:此病人面暗舌青,瘀血证明显,况又有胸闷、失眠,血府逐瘀汤正对其证;头晕、苔腻,水湿为患,泽泻汤主之。合证则合方,因方证对应准确,虽病久,也显捷效。

处方:生熟地各18g,天冬10g,麦冬15g,五味子10g,茯苓15g,黄柏10g,砂仁6g,甘草10g,附子6g,干姜6g,龙骨20g,牡蛎50g,大枣5枚。

病人反映,服上方一月,腰困腿凉消失,滑精已愈,偶有遗精,继续守方巩固治疗。

按语:本病人腰困腿冰,肾阳不足;面红,阴虚火旺。故本病阴阳俱虚、虚阳外浮为主要病机,方选引火汤封髓丹滋阴降火,小量四逆汤加龙牡,温阳潜阳,全方阴阳双补,滋阴降火,温潜收火,服后阴平阳秘,故滑精自愈。

案三:李某,男,33岁,遗精十余年,百法不效,自述会阴部发痒,一痒即有性冲动,随之即遗精,左侧睾丸肿大,心烦,舌红苔薄,脉弦涩。

处方:柴胡15g,白芍15g,枳实10g,甘草10g,小茴香3g,吴茱萸3g,元胡10g,五灵脂10g,没药3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0g,黄芪30g,王不留10g,大枣5枚。

病人反映,服上方五剂出奇效,会阴痒消失,坚持服药十五剂,遗精消失,几个月后回访,此症再未发生。

按语:此病人心烦,肝郁明显,故以四逆散疏肝解郁;此病会阴痒为导火索,久病必瘀,故以少腹逐瘀汤加王不留,逐瘀通络;因病久,正气不足,故加黄芪,补气固摄。全方疏肝理气、活血逐瘀、益气固摄,因很好的治愈了会阴痒之主症,方机又对应,故显奇效。

舌象

诊为:胃热脾寒,气阴已伤。

方选:半夏泻心汤合麦门冬汤加减。

处方:半夏15g,黄连5g,黄芩10g,干姜8g,党参15g,甘草15g,山楂15g,内金15g,公英13g,麦冬20g,丹参15g,大枣5枚。七剂。

疗效:2月10日病人复诊,言这药服下去即效,药服完,症状消失,遂又守方七剂巩固疗效。

2月10日舌象

2月18日舌象

故事六:关键时侯,中医药能救命

一亲戚,男,72岁,2020年1月15日来诊,来时刚从大医院住院回来,西医院诊为肺部感染、心衰、胸腔有积液,可住院乏效,有食管癌史,现症:身极无力,头都抬不动,得用手拖住下巴,面暗,说话无力,咳吐白痰,左侧卧位即胸闷、上不来气,无食欲,舌暗,苔少,脉沉微。

舌象

分析:此人身极无力,脉沉微,头抬不动,绝证阳气衰败之象;咳吐白痰,左侧卧位胸闷,内有寒饮之表现。故治疗以助阳扶正为主,驱寒化饮为辅,如此人正气来复,水饮可化,尚能保住性命,处以真武汤,温阳利水扶正,小青龙汤宣肺化饮驱邪。

方药:附子9g,茯苓30g,白术15g,白芍15g,干姜5g,麻黄8g,桂枝15g,细辛3g,生石膏30g,山楂15g,大枣5枚。

用药七剂,1月23日复诊,诸症明显好转,身已有力,左侧卧位已不胸闷,咳痰也大幅减少,饮食复常,在家已能和亲友围坐烤火聊天,虽病还未愈,但保命留人目的已达到,方微调又开七剂巩固疗效。

1月23日舌象

病人带着不信任的口吻问,我这是胃病还是心脏病?一听,又是被西医洗脑的,我问他,西医检查的很仔细,结论很精准,病好了吗?……开点药,你服服看看。

处方:半夏18g,黄连6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15g,甘草15g,瓜蒌15g,公英15g,山楂15g,内金15g,大枣5枚。

2020年1月30日复诊,病人反映,服后大效,诸症十去八九,遂又开药善后,前几日其又陪媳妇来看病,告知此病已痊愈。

按语:此病之辨,必须抛除胸骨处顶胀怀疑冠心病,而冒然用瓜蒌薤白汤等完全按西医诊断用中医中药之误区,应用中医思维,方证对应。小结胸证,小陷胸汤;泛酸、呃逆,胃热脾寒,升降失司的半夏泻心汤证。中医思维,方证对应,合证合方,简单、直接、高效。

治病救人,快乐无比,卫生室的中医故事,讲出来,心情愉悦,谢谢各位的聆听,欢迎批评指正。

此病大方向属阴寒之证,阳气不足、寒瘀阻滞、窍道不通为其主要病机。辨兼证,治主证,因方机相合,又方证对应,故现捷效。

故事十:肾气丸治疗昏迷,我的一点思考

2020年6月22日接诊一病人,男,67岁,患脑梗塞20余天,刚住院半月,回来几天,刚回来情况还好点,自从摔了一跤,再次加重,不仅仍不会行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而且精神迷糊,来诊时叫都叫不醒,声大点叫他两声,勉强睁一下眼,转眼又呼呼大睡,其家人讲,这两天人都不认识,还尿湿裤子,家人治病心切,给他右腿按摩,想帮其恢复,谁知又造成局部皮下出血,右侧屁股、大腿皮肤青紫,观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

心中思考:精神迷糊,嗜睡,身无力,小便失禁,脉沉,这不是明显的肾气不足,提振无力,固摄无权的表现吗?这不是肾气丸方证吗?主意已定,开方验证,处方:肉桂5g,附子8g,熟地25g,山药15g,山萸肉12g,茯苓15g,泽泻10g,丹皮10g,大枣5枚。七剂,煎药机煎,煎69分钟,分21包,一次一包,一日三次。

上方服药6天,6月28日病人复诊,虽还不会独立行走,但精神振作,遗尿已愈。

按语:此病见昏迷,如进入西医思维,结合脑梗塞史,很容易把人引入脑病造成昏迷,用醒脑开窍法的误区。咱中医看此病,先辨六经,嗜睡、身无力、脉沉,少阴证明显;结合小便失禁,再辨方证,肾气丸证。方证对应,简单高效。通过此案,我再次感受到,中医看病,一定不要受西医诊断的影响,运用纯中医思维,指导辨证,指导用药,是科学的、有效的!

故事十一:治疗“口歪眼斜”,我的一点经验

“口歪眼斜”,又称面瘫,中医多从风论治,用牵正散法,可据我观察,很多病人,蝎子、蜈蚣用了不少,但多乏效。此病多由受风寒引起,阻滞气血经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活血,以此两方合方加减治疗此病,常可获效。

楚某,男,23岁,岳滩镇人,于2020年6月4日来诊,自述半月前晚上开空调,因温度过低受寒于第二天早上出现口歪,流涎,左眼闭合不住,遂在当地医院输液针灸,治疗半月效微,伴左侧面部麻木发紧,口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心想:受寒引起,日久不愈,可用麻附辛温阳散寒,驱邪外出;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寒凝经脉,气血不畅故面部麻木发紧,与血痹证病机相同,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通达气血;因病日久,必兼瘀血,少佐以活血药更好;瘀久化热,故口稍干,可用生石膏解之。

处方:麻黄6g,附子8g,细辛3g,黄芪20g,桂枝18g,白芍18g,羌活3g,丹参10g,鸡血藤15g,生石膏30g,大枣5枚。七剂,煎药机煎,水开计时煎69分钟,共煎21包,分七天服。

七剂药服完,6月11日病人复诊,病轻大半,守方又开七剂,6月20日三诊,诸证已愈。

故事十二:再谈失眠

郑州一大哥,50岁,失眠2年,心烦意乱,自述便溏十年,小腿冷,曾去天津、北京、浙江、郑州治疗,均不效,于2020年5月17日来诊,舌体稍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弦。

病人一进门,我首先看其面色暗黄,一问情况,他本人是中医爱好者,自己讲,他医曾用夜交藤类不效;曾用伤寒方附子泻心汤,睡眠好点,但咽干厉害;曾用理中汤加芩连,稍见效,但无大效。一问便溏情况,一天一次,又听其妻讲,曾在某医院检查,有胃、肠息肉,一教授当着病人面,向学生讲息肉的危害及预后,病人听后,背上思想包袱,当晚即害怕心烦而失眠,一听情况,心中霍然明朗,病人便溏但一日一次,无腹疼,虽病人说此症状已十年,但可能为体质问题,并非太阴脾虚证,最多是个兼证,不可当主证来辨;病人因不懂,听医生照书一讲息肉情况,害怕焦虑,情志不遂,结合面暗,气滞血瘀,其失眠可能由瘀血日久化热,瘀热扰动心神引起;至于腿冰,非阳气虚,此乃气机不畅,阳气郁结所致。

心中明了,果断处方,开血府逐瘀汤原方加牡蛎50g、干姜5g,开方七剂,并告诉病人,其便溏及息肉,不一定是病,别过分忧虑,现在失眠为主证,咱先从失眠突破,觉睡好啦,可能一切都好啦。病人6月2日复诊,言此方服上即效,并且停药一周余,睡的照样香。

因临近下班,病人不多,病人也想听听我看此病的思路,我也班门弄斧讲了起来,我说,现在中医治病,门派众多,有胡老的六经八纲派,有黄煌老师的方证人派,有擅用伤寒方的经方派,有用脏腑学说的时方派等等,我个人认为,看病不应有固定思维,适合用经方用经方,适合用时方用时方,该补土咱从脾胃着手,该逐瘀血咱参考《医林改错》……总之,不应分派别,抓主证,辨方证,方证对应,适合用啥方,咱就用啥方,能治病、治好病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故事十三:肾气丸与真武汤,是一对黄金搭档

肾气丸阴阳双补,提升机体原动力,可利水,又可纳气,对于阴阳俱虚,身无力,腰困,小便不利或反多,水肿,肾不纳气之咳喘均有佳效;真武汤温肾利水,健脾除湿,对于脾肾不足引起的水肿,包括心功能不全之肺水肿,小便不利或小便管不住,常现捷功。两方合用,阴阳双补,补益肾气,提精神,益肾健脾,利水湿,减负荷,使人身轻松。两方合方,所对应的是机能不足,负荷过重之人,其表现常见:身无力,面部下肢水肿,腰困,怕冷,稍动即咳喘,上不来气,面色㿠白,小便不利或稍一咳嗽即尿湿裤子,脉沉等证。

张某,女,48岁,王七人,身无力,走两步即上气不接下气,浑身水肿,腰困疼,面色苍白,脉沉,自述已难受几年,整年吃药也不见好,丈夫常埋怨其为“废人”。

我看后给其讲,你的病好比一个吃不饱,体能不足之人,又拉了个几百斤重的架子车。咱先得让你吃饱,体能恢复一下,再把架子车上的东西拿掉,卸卸重量。增强体力,用肾气丸;减负荷,用真武汤。处方:附子10g,茯苓30g,白术15g,白芍30g,干姜6g,肉桂5g,熟地15g,山药15g,山萸肉15g,泽泻15g,丹皮5g,大枣5枚。

服上方半月,2020年6月8日复诊,病人反映身已有力,水肿消失,走路已不压气,观其面色红润,状如常人。

故事十四:手干裂、脱皮小验

牛某,女,70岁,手脱皮一年余,百法不效,如图:

听人介绍于2020年6月8日来诊。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想:手脱皮、干裂,原因有二,一、火热太旺,耗伤津液;二、阴血不足,肌肤失濡。处方:生地30g,黄芩10g,苦参6g,当归10g,白芍18g,川芎6g,干姜5g,大枣5枚。七剂。

药服完,病人于6月15日复诊,手脱皮、干裂均大轻。如图:

守方又服七剂,6月21日病人三诊,手脱皮、干裂基本消失,疗效出乎我意料。

按语:手干裂、脱皮,首先是阴血不足,失却濡润,为啥阴血不足?火旺伤及津血。故选四物汤滋养阴血,用三物黄芩汤,清热降火、养血滋阴,两方滋腻寒凉,怕伤脾胃,故以小量干姜反佐。全方滋养阴血润其燥,清热泻火顾其津,因方、证、机对应,故出佳效。

故事十五:半夏泻心汤加味治湿疹

段某,男,29岁,2018年5月来诊,左腿、两侧腹股沟多发湿疹,局部发红、渗液,奇痒已年余,并伴肛周潮湿、发痒、有异味,百法不效,有时胃脘满闷,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分析:皮肤发红,主热;渗液,主湿;肛周湿痒,湿热下注;胃脘满闷,中焦不畅;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热,蕴于肌肤,下注前后二阴,则肛周、腹股沟、皮肤潮湿、发红、瘙痒。故突破口应从脾胃入手,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半夏18g,黄连3g,黄芩10g,干姜8g,党参15g,甘草15g,杏仁10g,薏苡仁30g,茯苓30g,大枣3枚。七剂,每日一剂二煎。

效果:服药七剂,腹股沟、肛周湿痒消失,左腿湿疹也大减轻,又开七剂巩固疗效。

方解:半夏泻心辛开苦降,畅达中焦,除湿清热为君;杏仁、薏苡仁、茯苓,宣肺、健脾、除湿、止痒为臣佐。因方对其机,故显佳效。

半夏泻心治疗胃脘满闷,属方证对应,治疗皮肤病,因病机相同。这也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色。

故事十六:尿闭案

谢某,男,66岁,2018年2月12日来诊,病人反映,尿闭已2月,在某医院诊为尿道狭窄,已做两次手术,但就是尿管拔不掉,不会自主排尿,来时症见面色稍黄,口干苦,大便干,五日一行,下肢水肿,舌质红,苔白干略腻,脉弦细数。

处方:柴胡15g,黄芩12g,大黄10g(后下),枳实10g,半夏10g,白芍15g,甘草10g,当归15g,泽泻20g,白术15g,川芎10g,茯苓20g,杏仁10g。七剂,每日一剂二煎。

2月21日复诊,病人反映,诸证减轻,大便已利,虽尿管未拔,但自己感觉已会自主小便,守方又开七剂,23日病人来电话,说自己已到当地中医院,问尿管敢拔不敢拔,我说,早晚得拔,拔掉观察观察。2月26日,病人再次来电,高兴的说,持续2月之久的带尿管生活,宣告结束,四天来已能痛快的小便,感觉好极啦!

按语:病人口干苦,大便秘结,典型少阳阳明合证,有是证用是方,大柴胡汤;病人患病2月余,久病必虚,手术两次,必有血瘀,患病日久,心情不佳,故有肝郁,住院日久,久卧伤气,运化不力,兼脾虚可能性大,小便不利、下肢水肿,兼有水饮,故选当归芍药散,疏肝健脾、养血活血、利水逐饮。加杏仁一味,提壶揭盖,可宣肺利水,又可润肠通便。因方对其证、方对其(病)理,故效如桴鼓!

故事十七:头晕验案

关某,男,54岁,头晕一月余,站立不稳,恶心,心悸,耳鸣,住院输液不效,Bp:130/80mmHg,心脏放支架2年,舌体大,苔白腻,脉弦。

分析:舌大为脾虚,苔腻为痰湿,脾虚湿盛为主要病机,痰湿中阻脾胃则恶心,痰湿蒙蔽清窍则头晕耳鸣,痰湿阻碍心阳则心悸。

方选:二陈理中苓桂术甘汤

方药:半夏25g,茯苓40g,干姜5g,陈皮10g,党参15g,白术15g,桂枝20g,大枣5枚。七剂,每日一剂二煎。

效果:病人反映,上药服上即效,七剂服完,头晕恶心已愈,耳鸣减轻,守方稍加减又开七剂善后。

故事十八:头疼脸发烘热案

李某,男,51岁,头后沉重疼痛,眼昏花,脸发烘热感已数月,观其面部水肿,面红如妆,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紧。

处方:麻黄6g,桂枝15g,白芍15g,葛根40g,川芎20g,吴茱萸6g,党参15g,黄柏10g,砂仁6g,甘草12g,牡蛎20g,大枣5枚。七剂,每日一剂二煎。

病人复诊反映,服上方一顿,半小时后即感头疼若失,眼明亮许多,药服完脸烘热感等余证也消失。

按语:此病人头后疼,脉紧,葛根汤证(方内麻黄又可宣肺利水,对应面部水肿);头疼日久,恐葛根汤温通开结活血力不足,故佐吴茱萸汤加川芎,加强散寒开结止疼作用;说到这,您该说啦,面红如妆,又无恶寒,您还用麻桂吴萸,您还别说,头疼日久,您不用辛温剂散寒开结还真不行,不过脸发烘热、面红如妆,虚火外炎证也得治治,故用郑钦安之封髓丹加牡蛎,一可收阴火,潜阳热,又可制约麻桂萸之弊(方中白芍也有此效)。全方寒温并用,散敛结合,仲师经方与郑氏时方相合,方证对应,方机对应,故现一顿止之效!

故事十九:做恶梦、骂人案一则

夏某,女,66岁,每天晚上做恶梦、骂人,已数月,胸闷,胃脘满闷,肚子发热,便干,反复口疮,口干苦,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思辨:肚子发热,便干,口干苦,脉弦数,少阳阳明合证,大柴胡证;胃脘满闷、反复口疮,心下痞,中焦不畅,泻心汤证;至于胸闷,中焦不通,则心(火)肺(气)下降之路受阻之故;肝胃心火郁滞,扰动心神,则恶梦、骂人。

心中明了,果断处方,大柴胡泻心汤加减。

方药: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5g,大黄13g(后下),枳实10g,白芍18g,甘草10g,黄连3g,干姜6g,党参15g,生龙牡各20g,大枣5枚。十剂,每日一剂二煎。

疗效:服上方一剂即大效,睡眠改善,药服完,诸证基本消失,做恶梦、骂人症状也十去八九。

故事二十:真武汤合黄芪补血汤加味,让一个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疼,弯腰近90度的病人重新站起来啦

李某,女,70岁,四月前来诊,腰疼已2月余,不会直腰,被迫体位弯腰近90度拄杖行走,消瘦,面黄,下肢水肿,自述头晕,身无力,西医检查腰椎间盘突出,可保守治疗乏效,建议手术治疗,因惧怕手术又听人介绍来诊。

处方:黄芪20g,党参15g,当归10g,附子15g(久煎),茯苓30g,白术15g,白芍25g,干姜8g,甘草13g,木瓜10g,山楂15g,大枣5枚。

效果:病人反映,服上方七剂即大效,随证加减治疗至今,近一月余已会拄杖直腰行走,2019年8月19日又来复诊,病人笑着说,今天出门忘拿拐杖啦,我看其也站的挺直,走路也不弯腰,心中充满了自豪!

按语:此病之辨,病人下肢水肿、身无力,肾阳不足水泛之真武汤证明显;面黄、头晕、身无力,气血不足之黄芪补血汤证。气血不足,阳虚湿停为其主要病机,因病机明了,又方证对应,故显佳效!

故事二十一:轻药重用疗胃疼(胃Ca引起)

徐某,男,74岁,胃脘烧疼几月,食少纳差,吃西药住院均不效,喝水即打嗝,检查示胃贲门Ca,舌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桂枝20g,白芍40g,公英40g,甘草15g,山楂15g,内金15g,大枣5枚。

效果:病人反映,此方服上即效,服药21付,打嗝消失,饮食复常,胃脘烧疼感也明显缓解。

思辨:胃脘疼,日久,阴阳俱不足之小建中汤证,因证偏热,故祛生姜;胃脘烧灼感,胃火盛,用芩连又惧过寒,选公英,取其寒凉轻清之性,轻药重用40g,既完成清胃热之重任,又不至过寒伤胃;食少纳差,用山楂,鸡内金,健胃消食。全方以小建中养胃止疼为君,以公英清解胃火为臣,以山楂内金健胃消食为佐使,虽方药平淡无奇,因方证机对应,故现佳效!

故事二十二:神奇的理中建中法

朱某,女,62岁,胃脘右胁下疼23年,一月前来诊,喜热食,口不苦,略干,便溏,失眠,舌质红,苔白腻,脉沉弦。

思辨:便溏,喜热食,太阴脾虚,理中汤证;胃脘疼,日久脉沉,小建中附子证;失眠,龙牡药证。其病大方向属虚属寒,理中建中法正对其证,至于失眠,胃不和卧不安,故温中和胃法,也对其病机。

处方:党参15g,白术15g,干姜12g,甘草12g,桂枝10g,白芍20g,龙骨18g,牡蛎18g,附子8g,大枣5枚。

效果:服上方七剂,胃脘胁下疼即明显好转,用药四周,2019年9月4日复诊,病人言,失眠已愈,诸证悉平。

理中建中法,能补、能缓、能温、能和,对于虚、疼、寒之证,常出奇效!

充满乡土气息的“王彦权”派方证辨证

     王彦权是河南偃师市一位普通的诊所医师,他职称不高,在知网上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只是在《灵兰中医书友会》中多次投稿他在诊所中使用经方治疗疾病的案例,因其使用的方证辨证思路朴实无华,有幸被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编辑相中,在其鼓励下,将医案整理成册,出版了《卫生室的经方故事》一书,此书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热烈反响,我自然也入手了一本,在翻阅过程中,从最开始对其方证辨证思路的怀疑,到最后端正心态仔细研读其医案,花费2个月时间,昨日刚整理完毕,收获颇多,便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过程和体会。

一、这怎么能叫方证辨证?这不是胡闹嘛!     没错,这是我最开始看到王彦权医案时内心冒出的想法,您还别说我骄傲自满,不信我摘录一个他的医案给您瞧瞧:            男,51岁,头后沉重疼痛,眼睛昏花,脸部发烘热感,面部水肿,面红如状,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紧。      处方:麻黄6 桂枝15 白芍15 葛根40 川芎20 吴茱萸6 党参15 黄柏10 砂仁6 甘草12 牡蛎20 大枣5枚     患者复诊反应服上方一顿,半小时头痛消失,7剂后诸症消失。        王彦权按语:头后痛,脉紧,葛根汤证;头痛日久,葛根汤力量不足,配吴茱萸汤加川芎;脸部烘热,封髓丹证,故三方合一。        这个医案我初读时有三点大有不解:    1.脸部烘热,头痛,面红如妆,明显是“冲逆”的桂枝证,伤寒论明确指出上冲之证不可以用麻黄,黄煌教授更是做了一个比喻:如何制造一个气上冲的动物模型?就是给它们吃麻黄。汉方家也高度重视麻黄用多会导致气上冲的严重性,所以这个医案无论是国内外方证体系,麻黄都是慎用的。但王彦权在按语里还专门提到这个问题,他说       “面红如妆,又无恶寒,还用麻黄、桂枝、吴茱萸?您还别说,头痛日久,不用辛温散寒开结还真不行!”       此话我初读感觉实在荒谬!头痛日久就一定要用辛温散寒药吗?更何况此人舌质还是红舌,舌象也不支持使用麻黄剂。    2.吴茱萸汤的确是治疗头痛的常用方剂,但其一般是伴呕吐、手足厥逆、烦躁、舌淡等寒象使才使用,这里就因为说怕葛根汤力量不足,就使用吴茱萸汤,这不就陷入了传统中医的堆砌用药的陋习中了吗?实有臆测之嫌。     3.脸部烘热就用封髓丹也令人感觉很突然,脸部烘热只能算是“气上冲”的一个表现,仍需要进行不同方剂的鉴别诊断,比如引火汤、桂枝加桂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泻心汤等,怎么能单凭一个脸部烘热就直接使用封髓丹呢?         虽然这个医案效果是覆杯而愈,但我内心很不服气,因为我一直研读汉方家及娄绍昆的方证辨证体系,他们的特点就是基本都是用单方治疗疾病,即便是加减也是非常谨慎,必须找到根据才加减药物,否则决不轻易合方加药。所以,针对这个医案,我的思路如下:       头痛、脸部烘热、面红,是气上冲证,汉方家认为气上冲有这么四种选择:桂枝证气上冲、黄芩黄连类热证的气上冲、奔豚汤类气上冲和丹栀逍遥散的气上冲,然后进行鉴别。黄芩黄连一般有口干、苔黄腻,奔豚汤一般有情志引发因素,丹栀逍遥散多见于更年期女性患者,其性格急躁,体能偏弱,纳差,且少腹部存在压痛,都不符合,所以考虑这个患者属于桂枝证的气上冲。      确定了是桂枝类方,那到底是哪张方呢?患者有面部水肿,很自然想到苓桂剂,恰巧茯苓药证是“眩悸”,患者也有头部沉重,眼睛昏花感,很符合。苓桂剂常用的有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和苓桂姜甘汤,但这三张方根据条文都不会出去如此厉害的气上冲证的,那剩下来就是金贵要略的苓桂五味甘草汤了,此方根据条文主治“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其面如醉状,多唾口燥,时复冒…可治其气冲”,虽然患者脉象不是条文的寸脉沉,尺脉微,但弦紧之脉与苓桂五味甘草的水饮脉不矛盾,所以方剂确定为苓桂五味甘草汤证。     除此之外,患者舌象偏暗,考虑会不会是有瘀血证呢?想到苓桂剂中还有一张专门活血的,便是桂枝茯苓丸,但欲此方,我必须要摸患者肚子,看患者小腿皮肤,如果少腹压痛,小腿皮肤鱼鳞,才确定是桂枝茯苓丸证,否则仅凭舌暗,尚不能一锤定音。     综上所述,我认为此案应当用苓桂五味甘草汤。           而反观王彦权医案,方证鉴别啥也没有,看到什么症状就用什么方,加减药物随意,病机臆测,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不禁使我大呼:“呜呼!又浪费了几十块钱买了本破书!”,所以最开始我翻了几个医案后就把此书扔一边去了。 二、阳春三月的汉方家,下里巴人的王彦权           汉方家喜用单方,加减谨慎的特点虽然已经深深植入我心,但理性的念头告诉我死守单方有时会陷入进退两难之境地。比如临床上很容易遇见症状较少,腹诊脉诊不明,症状怪异或者症状繁多复杂的病症,这让我觉得极简主义的汉方辨证思路应用起来很困难,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单方不能治复杂病,大塚敬节、汤本求真的医案中有许多症状复杂,没有什么头绪的怪案、杂案,但人家都能用非常简单的方子治愈,说明还是我修行不够。    在遇见这种情况的时候,不像娄绍昆前期有张丰先生请教,我只能苦于没有汉方高手咨询,便只能把目光回到了王彦权的这本《卫生室的经方故事》里,由于这次是抱着一种请教的态度去翻阅,所以读起来突然感觉非常亲切,因为书中记录的医案与我碰到的情况都很类似,症状就那么零星散散几个,但其所用之方就是根据不同症状,简单地进行合方,由于没有了单方药证的思维束缚,我觉得我的思路也变得灵活了起来。     比如王彦权医师只要见到胃脘痞满,只要脉象不弱的,直接就是要半夏泻心汤了,不一定要上呕下利。     王彦权用附子,只要脉沉、或者体能有些倦怠,就会用附子,不一定要舌淡、四肢厥冷、恶寒,比如此案        女,55岁,打哈欠日久,一次就连打10多个,一天数次,打时伴流眼泪,自述因儿子儿媳闹离婚生气引起,口干,食欲不佳,舌红,苔薄,脉弦。     按:生气、食少、脉弦,小柴胡汤证。口干,石膏证;流眼泪,看做中风之桂枝汤证,处方柴胡桂枝汤加石膏,服14剂,哈欠好八成,食欲佳,口干却。    如果说汉方家是对每一个方剂、每一味药研究到了极致,那这么一对比,王彦权的确还是有些道行尚浅,但我觉得对于初学伤寒论方证辨证体系的人,比如像我这样的,对一些方剂区别不开,或者特异性症状抓不住,思维不够发散的人来说,的确是一条较为平坦的楼梯。三、不囫于方证,跳跃于病机     带着学习的姿态读了《卫生室经方故事》3次,发现我之前被我封藏于脑池深处中的脏腑、气血津液这些病因病机理论又跳了出来,因为即便是王彦权这样“随意”的经方家,有时也难免用病因病机臆测。比如此案     男,56岁,自述一侧面颊有风吹感,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紧。余无不适。     此案如何方证辨证?辨证不了,那怎么办?当新娘子实在没脸见人时,只能请抬轿的轿夫出来了。这时候病因病机派上了用场,王彦权按语:   风寒侵袭,首犯人体外表,营卫失和,日久正气不足,驱邪不力,故导致吹风感,那么就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祛风寒外出,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调和营卫,补益正气,另外,祛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加丹参,桃仁。服之而取效。    往昔年少无知,肆意评测王彦权之辨证,今日学毕,觉大有收获,但我心底还是要朝汉方家的精简主义迈进,只不过道路实在太过艰难,虽然大塚、汤本氏如雷贯耳,但诸家皆以化为尘土,我只能借助文字与之神交。王彦权之思想虽略显粗糙,但用之顺手,疗效亦非凡,不妨可做迈向方证辨证的阶梯吧!

方法比方子更重要:经方加减治疗静脉曲张性腿痛

导读:这是一位长年工作在乡村卫生室的医生平时所记录的经方案例故事,没有过多的理论阐述,更没有什么花哨的噱头、点缀,质朴真实,鲜活生动,干货满满……

郝某,女,81岁。左小腿静脉曲张数年,肿胀疼痛2年余,加重半个月。来诊时已无法独立行走,疼痛剧烈,症见膝盖内下方有一直经约3cm大小血管隆起、拒按;小腿内后侧有多处蚯蚓状静脉曲张,小腿及足踝部水肿、局部颜色变暗,有困、重、怕冷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

处方:麻黄8g,附子12g(先煎1小时),细辛8g,白芍40g,甘草10g,当归12g,丹参10g,鸡血藤15g,牛膝10g,桃仁6g,红花6g。

服药1周,诸症大轻,已能独立行走。守方治疗月余,疼痛及膝盖下血管隆起消失,小腿内后侧蚯蚓状静脉曲张基本痊愈。

此病多由于夏天趟冰水,或卧冰地休息,或天冷衣着单薄;或年龄大,阳虚体质,复感外寒引起。总之,“局部受寒,寒凝血瘀”是此病的主要病机,故温通活血为其主要治则。           

此方乃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加活血化瘀药组成。麻黄、附子、细辛三味是温通药中之猛将,麻黄温中兼散(寒邪),又可利水(有水肿);附子为温阳第一要药,为活血提供动力支持,并可散寒止痛;细辛味辛,有走窜之性,通络之力,无药能敌。三药共奏温(阳)、通(阳),散(寒)、利(水)、助活(血)之功,故为君药。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治标,并可酸甘化阴,防麻、附、辛燥热伤津,为臣药。当归、丹参、鸡血藤、桃仁、红花养血活血以佐助。牛膝引药到下肢,并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止痹痛之用,为使药。全方共奏温阳、散寒、祛瘀、活血、养血、利水、通络、止痛之功。因方对其证,故疗效自佳!

有成方,无成病,临证如病有变化,或兼证不同,或体质差异等变化时,此方可大胆变化加减。我想告诉您的只是一种治病思路而已,并非一个妙方!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