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梅董氏奇穴视频讲座》学习笔记
一、四花上穴:
穴位:外膝眼之下方三寸,在前胫骨肌与长总趾伸肌起始部之间陷中。
针刺:二寸至三寸,针深二寸治哮喘,针深三寸治心脏病。
运用:四花上穴配搏球穴治转筋霍乱,此时四花上穴须针深三寸。
说明:
1、四花上穴与足三里平行,贴胻骨取穴进针。
2、本穴有强心作用,深针治心脏病及哮喘效果极佳,点刺出血治疗上述病变效果更佳。点刺治疗年久胃病、胃溃疡等症亦极效;一般胃痛点刺后可立止疼痛,年久胃病更可加速治愈。
二、四花中穴:
穴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脏病、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痛、心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骨头之肿胀。
三棱针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急性胃痛、肠炎、胸部发闷、肋膜炎。用毫针针深二寸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
说明:
1、本穴位于胃经条口穴上五分,为应用极广泛之穴道,以三棱针点刺治疗上述各病确有特 效。
2、此外,以三棱针治疗肺积水、肺结核、肺瘤、肺气肿等病亦有效验。
3、用毫针治肩胛痛、肘弯痛、食指痛亦极效,唯治则与它穴不同,以采患侧同侧之穴位为主。
三、四花副穴:
穴位:四花中穴直下二寸半。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脏炎、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痛、心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骨头之肿胀。
针刺:三棱针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心脏麻痹、急性胃痛、肠胃炎。
运用:四花副穴与四花中穴配合使用,治以上诸症立即见效,但扎针时应对正血管,以见黑血为准。
说明:
1、四花副穴在下巨虚穴下一寸,临床上配合四花中穴应用,亦为应用广泛之点刺要穴。
2、点刺不必拘泥穴位,在四花中穴至四花副穴附近之青筋上点刺,出血即见效果。
四、四花下穴:
穴位:四花副穴直下二寸半。
主治:肠炎、腹胀、胃痛、浮肿、睡中咬牙。
针刺:一寸至二寸
说明:
1、四花下穴之位置在胃经上,所治之病多系胃肠病;腑肠穴亦在胃经上,主治亦同,但两针通常配合应用。
两针并用,亦称削骨针(紧贴胫骨进针),能治骨骼胀大(骨刺)。
五、四花里穴:
穴位:四花中穴向里横开一寸二分,至胫骨之外缘处。
主治:肠胃病、心脏病、心跳、转筋霍乱(呕吐)。
针刺:一寸五分至二寸。
说明:
1、四花里点刺出血治上述病变效果更佳。
2、点刺出血尚能治变形性膝关节炎(膝关节骨刺)。
六、四花外穴:
穴位: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
主治:急性肠炎、牙痛、偏头痛、脸部神经麻痹、肋膜痛。
针刺:一寸至寸半。
运用:用三棱针出黑血,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胸部发胀、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耳痛、慢性鼻炎、头痛、高血压。
说明:
1、四花外穴亦为极重要点刺穴位,除上述各病外,对于侧身各种病变更有特效。如上述之偏头痛、耳痛、肩臂痛、肋骨痛、侧面(胆经)之坐骨神经痛及足跗痛等,均有特效。
2、点刺时在四花外穴周围视青筋出血即见大效,不必拘穴位。
七、临床运用及说明:
1、上述7穴的主治病症多从阳明经的功能来考虑,这组穴位的针刺有两个特点。一是浅刺以点刺放血为常用,可治疗许多脏腑之顽疾;二是针刺要深,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可以针刺到3寸深,以针深的不同可主治心肺不同疾患。
2、用四花上穴针刺至1.5~2.0寸,可治疗哮喘,针刺到2~3寸深治疗各种心脏病。在此处瘀络点刺放血,可治疗各种胃病,无论新病久年胃病皆效。四花上穴在足三里穴之内侧,本穴是紧贴胫骨的边缘进针,作用强大。
3、四花中穴的位置近于条口穴,其作用功效首先具有条口的作用,可以与四花上穴合用,也可以和四花副穴合用,形成倒马针,治疗相关疾病。
临床中常在这一部位的上下找瘀络刺血,治疗肺部疾病,可以治疗肺积水、肺结核、肺癌、肺气肿等病。刺入2寸深以上,可治疗肩臂痛、心脏病。
4、四花副穴、四花下穴、腑肠穴治疗腹部疾患作用好,尤其适宜于各种肠道疾患,对急、慢性肠炎皆甚效。三穴合用还能降血脂,清理肠腑。四花下穴可自外踝尖上量3.5寸取穴,腑肠穴在外踝尖上5寸取穴,这一取穴法简单实用。
5、四花外穴处于足少阳胆经循行线上,临床治疗偏于胆经之病变,如偏头痛、耳病、肩臂痛、胁肋痛、少阳经之坐骨神经痛等,均有效,临床主要以刺血为常用,点刺时在此部位寻找瘀络刺之,可立见显效。
6、四花上穴配驷马穴、迎香穴治疗过敏性鼻炎有卓效;腑肠穴配门金穴治疗腹泻伴腹痛者可立止疼痛。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2938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