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如何自制穴位贴治感冒、咳嗽、咽喉与扁桃体肿痛?
2024
04-03

如何自制穴位贴治感冒、咳嗽、咽喉与扁桃体肿痛?

 

一、认识中药贴敷疗法

中药贴敷疗法即穴位贴敷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通过腧穴刺激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未病的目的,其临床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描述。《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金匮要略》等医学典籍,都有关于介绍穴位的敷药疗法。

我们知道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性质外,还与皮肤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已证明,中药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二、贴敷疗法优势

优势之一:中药穴位贴敷给药,避免滥用抗生素,不用激素,无耐药性。

优势之二:不必打针、无需吃药,婴幼儿无痛苦、无创伤,绿色安全。 

优势之三:纯中药,因人因症,辨证施治,用药准确。

优势之四:经穴位贴敷、对肠胃无刺激,对肝肾无损害,药物直达病所,保持药物的持续性释放数。

三、怎么自制中药穴位贴治疗常见病症?

1、制作方法(谢医生个人制作经验,仅供参考)

穴位贴的各类外敷药膏均可按症状、按处方加减自制,

先把处方内中药预先磨粉,过100—120目筛,密闭储存;

需要时取需要量混匀;

再选用蒸馏水、醋、橄榄油、蜂蜜、甘油、专用膏基(最好选水溶性)或凡士林等调制;

可以用电炖锅加热0.5—1小时,中途搅拌2次;

再冷却到40—60度左右,最后加入透皮剂(可优选氮酮,但注意需要与膏基的溶性相匹配);

需长期储存的最好冷却到40度以下再选用抑菌防腐剂杰马BP0.6—1%、牡丹皮提取液1—2%或醋酸氯已定0.08—0.12%之一加入。

用小药勺取适量药膏平铺在穴位贴空贴的防渗圈内,一般内径3cm空贴每张只需2克左右的药膏。

外敷的穴位贴药膏一般现调现用,未使用需放入冰箱防霉变。

空贴可选购无纺布水刺布,皮肤特别怕过敏的可选购pu膜空贴。

贴敷时间小孩2—6小时,成人4—8小时,贴敷期间若痛痒不适应立即取下,用湿毛巾把表皮擦拭干净。

中药穴位敷贴可单独使用,但若配合小儿推拿、针灸、放血、刮痧或中药辩证内服,疗效更佳。

赠送给病友们的福利:

近期天气变化较大,感冒、鼻炎发作或不适应的人不少。凡曾经由谢医生治疗的所有患者,若出现感冒、咳嗽,咽喉与扁桃体炎症、肿胀、疼痛症状者,谢医生均可免费调制、赠送适量的感冒保健贴、咽扁保健贴、咳嗽保健贴药膏(注意:药材与调制免费赠送,但配套的瓶子、穴位空贴、中药粉碎均为外包或外购,需工本费6元)。

若需谢医生代为调制的可微信提前与谢医生联系,微信号xyb13960108596。

2、“谢医生de鼻炎、体质调理、小儿推拿”部分常用的中药敷贴保健膏

(1) 感冒保健贴

主要成分:葛根、生姜、藿香、鬼针草、辛夷、白芷、防风、川芎、茯苓、白芍、甘草、薄荷等;

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流涕的亚健康人群

贴敷穴位:大椎穴、太阳、巨髎、天柱、肺俞、风门等

(2)咽扁保健贴

主要成分:黄芩、石膏、葛根、大黄、鬼针草、白芷、辛夷、三七、元胡、白芍、甘草、薄荷、冰片等;

适用于:发热、咽喉、扁桃体(含腺样体)炎症、肿胀、疼痛的亚健康人群

贴敷穴位:天突穴、扁桃体、廉泉、翳风、大椎等

(3)咳嗽保健贴

主要成分:桔梗、甘草、百部、鬼针草、半夏、鱼腥草、仙鹤草、辛夷、白芷、防风、薄荷等;

适用于:咳嗽、痰多、咽部不适的亚健康人群

贴敷穴位:天突穴、人迎、膻中、定喘等

(4)呼吸系统三伏保健贴

主要成分:白芥子、荆芥、贝母、甘草、肉桂、槐花、珍珠母、干姜、冰片、蜂蜜等;

适用于:鼻炎、慢性咳嗽、咳喘、咳痰的亚健康人群

贴敷穴位:天突、膻中、风门、肺俞、厥阴俞等

(5)消化系统三伏保健贴

主要成分:吴茱萸、白芷、生姜、丁香、肉桂、防己、白芥子、槐花、珍珠母、冰片、蜂蜜等;

适用于:消化不良引起的积食、腹胀、腹痛的亚健康人群

贴敷穴位:神阙、中脘、下脘、天枢、足三里等

(6)扶阳保健贴(遗尿配合针灸、小儿推拿效果好)

主要成分:仙灵脾、干姜、吴茱萸、黄芪、茯苓、白芍、山楂、艾叶等

   (尿多、汗多、涕多加五倍子、金樱子、煅牡蛎、仙鹤草);

适用于:阳虚体质、畏冷、四肢不温、宫寒的亚健康人群

贴敷穴位:涌泉、神阙、气海、关元

(7)降脂排浊保健贴(需配合针灸或埋线)

主要成分:吴茱萸、葛根、山楂、青葙子、车前子、决明子、鬼针草、大黄、三七等;

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肥胖的亚健康人群

贴敷穴位:天枢、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肾俞等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