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何晓晖:衡-脾胃病治法/八首调胃汤】精
2024
03-30

【何晓晖:衡-脾胃病治法/八首调胃汤】精

脾胃病治法一字经——衡

原创 丁霞 悦读中医 2024-03-28 11:30 北京

清代名医吴鞠通曾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既是对于中焦生理功能的诠释,也是中医对于脾胃生理功能形象化的比喻。这句话对于因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证及养生保健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温病条辨》曰:“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何晓晖教授深谙此说,在50多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中,探索、领悟和总结了脾胃病治疗一字经——衡,疗效确切,重复性好。衡法是“和”思想在治疗学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平调、平治达到脾胃升降润燥、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主要包括燮理纳运、斡旋升降、权衡润燥、平衡阴阳、平调寒热、调畅气血、兼顾虚实、调和脏腑、心身同治、协调内外等10个方面。

衡法代表药

半夏与柴胡是衡法的代表药物。半夏和胃,柴胡和肝,大部分以“和”“衡”为主的方剂都以半夏或柴胡为君药。半夏人脾、胃、肺经,具有和胃止呕、消痞除胀、化痰止咳、软坚散结等功效,应用范围很广。《伤寒杂病论》中有40多个方剂使用了半夏,其中半夏泻心汤为调升降、平寒热、和阴阳、消痞满的调和胃肠代表方。《本经疏证》说:“半夏主和。”《本草纲目》有半夏“能散亦能润”的记载。古人认为半夏能降、能散、能燥能润,更能和,为调和阴阳之要药。以半夏为主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小半夏汤、二陈汤、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小陷胸汤、温胆汤、连朴饮、藿香正气丸、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保和丸等。何晓晖教授常用的八个调胃汤,大都以半夏为主药。柴胡,味苦,性微寒,入肝、胆经,主要功能是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提阳气等。《神农本草经》曰:“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本草经解》说:“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腹肠胃,五脏六腑也,脏腑共十二经,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者,皆能散之也。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散,又借少阳胆为生发之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自古以来,柴胡是和解少阳、疏泄肝胆、调理脾胃的重要药物之一。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丹栀逍遥散、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血府逐瘀汤等方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各种疾病治疗,故《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称柴胡为“肠胃之药”。

衡法常用药对

《神农本草经》曰:“药有阴阳配合。”药对又叫对药,是医生临床处方时,在中药“四气五味”“七情”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的两味药物的合理配伍,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应。何晓晖教授应用衡法治疗脾胃病时,广泛而巧妙地应用反佐药对,最常用的反佐药对有20组。半夏-黄芩为寒热药对,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广泛应用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的胃肠疾患。黄芩-生姜为寒热药对,清散相兼,寒热并调,治胆胃不和之胃痛烧心、恶心呕吐。黄连-干姜为寒热药对,辛苦相伍,寒热同理,能调中焦寒热,理脾胃升降,达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之功。黄连-吴茱萸为寒热药对,辛开苦降,平调寒热,调治肝胃。知母-桂枝为寒热药对,润燥相济,寒热并治,相反相成,同理中焦阴阳失调。大黄-附子为寒热药对,温通并用,温下以攻逐寒积。木香-黄连为寒热药对,两药相伍,共奏行气化滞、清热燥湿、和胃止呕理脾厚肠、止痢止泻之效。

枳壳-升麻为升降药对,能燮理脾胃之升降,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柴胡-积实为升降药对,能散通结合,是燮理脾胃肝胆气机升降的最佳搭配。柴胡-黄芩为升降药对,散泄相伍,协调升降为治疗肝胃不和、胆胃不和之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的必用之品。桔梗-牛膝为升降药对,可行上走下,运行气血从而增强药力,充分发挥活血化瘀之效。柴胡-白芍为散收药对,阴阳互用,以条达肝气,敛阴和阳。附子-白芍为散收药对,一散一收,润燥相伍,刚柔相济;何教授常用此药对治疗寒热虚实错杂的难治性脾胃病,屡屡显效。桂枝-白芍为散收药对,辛酸相配,散敛结合,刚柔相济,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兼能补虚和里,治脾胃中焦虚寒证。大黄-茯苓为通补药对,寓通于补,通补互用,可缓大黄泻下之急,可制大黄伤正之弊,使通便而不猛烈,祛邪而不伤正。人参-莱菔子为通补药对,补消兼用,相反相成,使补而不壅。白术-枳实为通补药对,消补兼施,健脾消痞;白术量重于枳实,补重于消,为《脾胃论》之枳术丸;枳实量重于白术,消重于补,为《金匮要略》之枳实汤;何晓晖教授在枳术丸的基础上加枳壳和苍术,名双积术丸,运脾消痞之力更强。半夏-麦冬为润燥药对,辛甘相伍,温凉相配,润燥结合,理脾和胃。苍术-芦根为燥润药对,温凉相伍,燥润互制,以清化湿热,协调脾胃,常用于脾胃湿热之证。黄芩-葛根为润燥药对,燥润相济,解表清里,是治疗湿热痢、湿热泻的要药。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胃炎全国名老中医治验集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丁霞主编)

何晓晖教授:调胃八方治疗难治性胃病 

何晓晖;名医经验江西中医学院何晓晖教授、主任中医师是江西省名中医及第三、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脾胃病研究数十年,理论上颇有建树,临床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他应用“衡法”治疗脾胃病,经验独到,所创立的“调胃八方”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本文旨在探讨何晓辉教授“调胃八方”在临床实践中的一系列应用。

1、和中调胃汤

方药组成:半夏10 g,黄连4 g,干姜3 g,党参15 g,黄芩10 g,白术15 g,茯苓15 g,白芍15 g,丹参15 g,枳壳15 g,吴茱萸3 g,蒲公英15 g,海螵蛸15 g,莱菔子10 g。

功效:健脾益胃,温中清热,和中调胃。

病例:黎某,男,45 岁。

胃脘疼痛并嘈杂半年,半年前胃镜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非萎缩性胃炎。HP(+),经杀菌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患者胃痛消失,但嘈杂不减,中西药屡治不效。

现胃中畏寒,寐可,纳可,大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沉细。

诊断:嘈杂。

证型:寒热互结。

治法:和中调胃。

用和中调胃汤,7 剂症状消失,继服7 剂而愈。

讨论:患者胃病日久,成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本方寒热并用,虚实同调。

方中半夏散结开痞;黄连、黄芩、蒲公英、干姜、吴茱萸寒热并用,和中调胃;党参、白术、茯苓健脾;海螵蛸制酸;枳壳、莱菔子行气消积胀;白芍柔肝缓急。方药中的,故效如桴鼓。

2 、温中调胃汤

方药组成:黄芪15 g,桂枝8 g,白芍15 g,半夏10 g,干姜3 g,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木香10 g,黄连3 g,仙灵脾15 g,海螵蛸15 g,炙甘草5 g。

功效:温中健脾,散寒止痛,行气降逆,制酸和胃。

病例:徐某,男,46 岁。

有胃病史数年,常发胃脘疼痛,曾经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经制酸药治疗后溃疡已愈,但仍时发

胃脘疼痛,得食可缓,泛酸,大便可,寐可,舌苔薄净,脉弦细。

诊断:胃脘痛。

证型:脾胃虚寒。

治法:温中调胃。

用温中调胃汤,7 剂后痛止,加减30 余剂病愈,随访多年,偶有不适。

讨论:该患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治疗溃疡已愈,但症状始终未除,西医束手。中医辨为脾胃虚寒,予温中调胃汤。

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中;桂枝、干姜温中止痛;黄连清热,制诸药之温燥伤阴;白芍、木香行气缓急;海螵蛸制酸;半夏散结消痞;仙灵脾补肾阳,助脾阳:数年顽疾迎刃而解。

3、清中调胃汤

方药组成:黄连5 g,黄芩10 g,枳壳15 g,大黄4 g,莱菔子10 g,厚朴10 g,吴茱萸2 g,海螵蛸15 g,木香10 g,延胡索15 g,姜半夏10 g,蒲公英20g,北沙参15 g,白芍15 g,生地20 g,大腹皮12 g。

功效:清热养阴,制酸行气,和胃通腑。

病例:陈某,男,32 岁。

平素体健,因饮食习惯改变,胃脘常常灼热疼痛,嘈杂,喜食冷饮,泛酸频频,食后作胀,易怒,大便不爽,便质坚硬,自觉口臭,舌苔薄黄,脉弦数有力。

诊断:胃脘痛。证型:胃热气滞。

治法:清中调胃。

用清中调胃汤加减7 剂后疼痛明显减轻,灼热感消失,大便爽利,上方去大黄,改生地15 g,继服10 剂而愈。3.3   

讨论:此方看似平常,妙在大黄少用,泄热通腑。何教授治疗胃病喜用大黄,少少用之,有点睛之效。所以临证时,只要患者大便不是稀泄,都少用大黄,明显增加疗效。

本方黄连、黄芩、蒲公英清胃火;大黄、莱菔子、枳壳通腑行气消痞;北沙参、白芍益气养阴;吴茱萸、海螵蛸反佐制酸;半夏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疗效显著。

4、润中调胃汤

方药组成:沙参15 g,麦冬10 g,石斛10 g,太子参15 g,白芍15 g,白术15 g,半夏10 g,茯苓15g,蒲公英15 g,枳壳10 g,干姜3 g,山楂10 g,生甘草3 g。

功效:滋阴润燥,生津和胃。

病例:金某,女,46 岁。

胃脘隐痛不适4年余,屡治不效,诊时胃痛隐隐,纳可,食后易胀,腰痛,寐差,夜寐时胃中灼热,口干,口渴,大便偏干,羊矢状,舌红少苔,中有裂纹,脉细弦。

诊断:胃痛。证型:胃阴亏虚。

治法:润中调胃。

用润中调胃汤7剂诸症减轻,腰痛不减,继服润中调胃汤加桑寄生15 g,共21 剂而愈。

讨论:时医喜欢使用芳香辛燥之品治疗胃脘疼痛,初期多效,久用容易伤阴,若遇阴虚胃痛,反增病势。润中调胃汤药性滋柔,以柔克刚,适用久病胃痛消瘦阴虚之人。

5 、疏肝调胃汤

方药组成:柴胡10 g,白芍15 g,枳壳12 g,当归10 g,党参15 g,白术12 g,半夏10 g,木香10 g,延胡索15 g,蒲公英15 g,海螵蛸15 g,麦芽15 g,莱菔子10 g。

功效: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病例:周某,男,40 岁。

因胃脘胀闷疼痛2个月,西药西沙比利、兰索拉唑治疗不效,刻诊胃脘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纳可,大便正常,易怒心烦,寐差,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胃脘痛。证型:肝气犯胃。

治法:疏肝调胃。

用疏肝调胃汤7 剂后疼痛减轻,复以上方加百合15 g、煅瓦楞子15 g,继服14 剂症状消失。

讨论:本证疼痛明显,易怒心烦,为肝气犯胃,宜肝胃同治。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当归养肝柔肝,姜半夏降逆和胃,海螵蛸制酸,木香、延胡索行气止痛,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蒲公英清热散结,枳壳、麦芽、莱菔子行气疏肝消食。诸药配合,立足抑木扶土,故能药到病除。

6 、降逆调胃汤

方药组成:柴胡10 g,白芍15 g,枳实10 g,半夏10 g,干姜3 g,黄连3 g,黄芩10 g,大黄3 g,吴茱萸3 g,钩藤15 g,厚朴12 g,蒲公英15 g,海螵蛸15g,桔梗10 g,莱菔子10 g。

功效:疏肝清热,和胃降逆。

病例:裴某,女,57 岁。

胃部疼痛不适,伴烧心4 个月,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胃脘灼痛隐隐,常泛酸、嗳气,大便常泄,纳食一般,曾治以兰索拉唑、吗丁啉等药,用药时症状减轻,停药则复发,故求治于中医。

舌苔薄黄,寐差,脉弦。

诊断:胃脘痛。

证型:胆胃不和、蕴热气逆。

治法:疏利肝胆,和胃降逆。

用降逆调胃汤7 剂后胃症消失,大便软。上方加白术10 g、旋覆花15 g(包煎),去大黄,加减变化治疗3 周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发。

讨论:患者胆汁反流,乃脾胃气机升降失宜,治疗时应升降同用,恢复脾升胃降之功。

方中半夏、干姜、吴茱萸、黄连、黄芩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枳实、莱菔子、大黄通腑导滞;蒲公英清热和胃;柴胡、桔梗疏肝升清,以利降浊;厚朴下气除满;佐以海螵蛸和胃制酸。诸药合用,气机条畅,脾胃升降恢复正常而得愈。

7、清化调胃汤

方药组成:黄连5 g,厚朴15 g,半夏10 g,黄芩10 g,芦根20 g,石菖蒲6 g,苍术12 g,白术15 g,茯苓15 g,茵陈15 g,砂仁6 g,谷、麦芽各15 g。

功效:清热化湿,和胃醒脾。

病例:胡某,男,74 岁。

有慢性胃炎史数十年,不思饮食半月就诊,近半月来,胃脘胀闷不适,不思饮食,不吐,不泛酸,大便正常,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胃镜示:糜烂性胃炎。诊断:胃痞。

证型:湿热阻滞。

治法:清化调胃。

用清化调胃汤7剂后症状大减,继以上方加大腹皮10 g,去石菖蒲、苍术,调治14 剂病情告愈,随访5 年,偶有不适,未因胃病服药。

讨论:湿性黏滞,湿性缠绵,湿热型胃病效果差,易反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祛湿不利清热,清热不利祛湿,治疗时互为掣肘。

清化调胃汤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茵陈、芦根清热利湿,半夏燥湿和胃,厚朴行气化湿除满,石菖蒲芳香化湿,苍术、白术燥湿健脾,茯苓健脾燥湿,砂仁、谷麦芽醒脾开胃。湿热兼顾,清利相宜,佐以健脾醒脾治湿治本,数十年顽疾,调制3 周即愈。

8、逐瘀调胃汤

方药组成:柴胡10 g,赤芍12 g,枳壳15 g,当归10 g,丹参15 g,紫参15 g,五灵脂10 g,蒲黄10g,黄芪15 g,田七5 g,鸡内金10 g,刺猬皮10 g,莱菔子10 g。

功效:疏肝调气,活血祛瘀。

病例:杨某,男,42 岁。

胃脘疼痛3 个月,胃痛隐隐,日轻夜重,得食不减,纳差,大便不畅,寐差,舌暗红,苔薄黄,舌底络脉迂曲,脉弦。

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诊断:胃脘痛。证型:瘀血阻滞。

治法:逐瘀调胃。

用逐瘀调胃汤7 剂后,胃痛大减,纳食进步,睡眠改善,大便正常,守上方去刺猬皮,20 剂后病愈。

讨论:患者证候多而复杂,然均由一因,瘀血为患,故胃痛、纳差、不寐,治病求本,理气活血为法。

以柴胡、木香、枳壳疏肝行气,黄芪、当归补气活血,赤芍、丹参、紫参凉血活血化瘀,蒲黄、五灵脂、田七、刺猬皮行气活血止痛,鸡内金、莱菔子消食化积。共奏逐瘀调胃之效,而胃痛、纳差、不寐均愈。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症,对其难治顽固者,有时治疗颇为棘手。

“调胃八方”乃何晓晖教授创立,已运用临床数十年,方药精当,配伍得宜,易学易用,药简效宏,以此辨证配伍,可统治胃中诸病。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临证必须因人制宜,灵活掌握,巧妙化裁,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                                                                           (原载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 年第1 期) 

运用何晓晖教授“调胃八方”治疗难治性胃病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