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的母亲告诉我,她在女儿高三的时候偷偷换掉了她治疗抑郁的药,丈夫责怪她自私,只有她自己才明白内心的煎熬。母亲怕药物的副作用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她说孩子还那么小,每天就要吃这么几片药,孩子的身体能受的了吗?于是找到我,想用中医给孩子调理身体。 为什么很多情志病患者最后转来中医调理,主要有几个方面。中医强调身体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的,抑郁症不仅是情绪问题,也与身体的能量(气血)和内脏功能有关。 经常有患者会问我,她平时是一个很会消化情绪的人,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其实,消极的情绪是不会被消化的,你觉得你能忍过去,你不介意,那是你的五脏六腑替你在承受,你的坏情绪其实都藏在五脏六腑里,即使过去了10年,20年,坏情绪依然存在,积攒的多了,身体承受不住了,就会产生抑郁症的躯体化表现。 另外中医治疗抑郁症不仅是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调整整个身体的状态,包括饮食、情志、生活习惯等方面。 就比如说花花,她抑郁3年,刚开始是靠西药维持表面的和平。孩子爸爸也觉得挺好的,吃药管用就一直吃着。后来孩子对药有了依赖性,但是药效不像起初那么明显了。另外孩子开始出现发胖,眼神呆滞、闭经,月经紊乱,脸上长痘这些副作用影响。 到我门诊上时,我了解到她发病的原因是和玩了好几年的好朋友吵架闹掰了。后来她那个好朋友和她最讨厌的那个女生一起玩了,她一时接受不了。 后来生气时她感觉自己一直手抖,四肢发麻发抖,晚上总是莫名其妙想哭,整夜整夜的失眠,只要心情不好,就干呕,去医院检查,又检查不出来什么,就去看了心理医生,确诊为中度抑郁症。 仔细看了她的舌脉,苔薄白腻,脉弦细,舌质淡。 刚开始我建议她西药先不要停,可以加入中药去改善西药引起的副作用,大概一周左右,她的月经就来了,痘痘也下去了,又过了两三周,西药抗抑郁的效果就起作用了。 复诊调理了三次,她的心情一直还算比较平稳的状态,西药就给她慢慢停掉了,中药又持续调理了两个月,最后一次复诊的时候,我看她气色也好了很多,心情也明朗了起来,给我说感觉自己终于回到了之前正常的状态了。 对于她的治疗:治从气,不离乎肝,不止于肝 抑郁患者常处于“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之态。多敏感细腻,易情志抑郁,疏泄失常,气有余则肝气易于抑郁,血不足则肝失濡养而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这样极易引起肝失疏泄,影响气的功能。 气机郁滞影响到血和津液的运行,则可引起血瘀痰聚,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而瘀血痰浊的形成,又可加重气的郁滞,终致瘀血。因此对她以气滞为先导,渐致血瘀、痰凝等相兼为患,理气为先,痰瘀同治。 选方用药常以理气活血并用,比如香附、柴胡等气分中血药,以及郁金、川芎、莪术、丹参等血中气药,同时用青皮、枳壳、厚朴、延胡索、川棟子、佛手、苏梗、槟榔、莱菔子等理气药。 还要重视升降相配,使上下得以贯通,如常配伍使用苏梗、尖槟榔、莱菔子调畅三焦气机,川芎、香附调畅中焦升降等,旨在气通血畅,则诸郁自消。 同时治肝又“不止于肝”,主张“五脏相关,多元调治”。依据“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临证以培土荣木、扶土抑木、滋水涵木、清金制木、疏肝敛阴五法直接或间接治肝,殊途同归。 整体就是这么个思路,西医治疗抑郁症是开各种抗抑郁的西药,这些药物的治疗原则,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的方式是从五脏六腑系统的分析,分析身体哪里出了问题,从根源解决问题。 闲暇时间我喜欢写文章,把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整理,也是想能够把自己整理的案例,和一些经验技巧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经验参考。 中医在历史变迁中始终坚持一种治疗模式,那就是“一人一方”。这种治疗模式的核心主要是以人为本,因为每个人发病的原因和体质因素的不同造就每个人表现出来的证型不同,有可能同病不同证,也有可能同证不同病,所以大家不要照搬照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2828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