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点击“在看”,传扬经方。
《黄志平经方医案集》分享 案七十五
患者:某某,男,47岁,公务员。初诊日期2024年1月28日。
主诉:心绞痛1年。
现病史:患者常年饮酒、量大。2023年4月底,其突发胸闷气短,心胸部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家人拨打120,紧急将其送往医院,确诊为冠心病,住院治疗。出院后,其自觉走路稍快或气温低时即出现胸闷气短症状,服西药不能缓解,遂来就诊。
刻下症:胸前区受凉即有紧缩感,继发胸闷、短气、心绞痛,夜间加重,经常疼醒,怕冷,便溏。
舌脉:舌淡苔白水滑,脉沉弱,稍带紧象。
辨证:太阳与少阴合病
处方:桂枝甘草汤合升陷汤加减
用药:桂枝20g 炙甘草20g 附子20g 黄芪45g 升麻10g 柴胡10g 桔梗10g 红参25g 生姜5片 大枣(切)5枚(七副)
医嘱:忌食一切生冷寒凉之物,注意保暖。
二诊(2024.1.28)
药后反馈:服药后,症状稍减,但总体改善不明显。病重药轻,处上方,将“附子”增量至30g,加“红景天”25g。
三诊(2024.2.27)
药后反馈:服药后,症状改善明显,大便仍溏。上方,“附子”减量至20g,去“红景天”,加“茯苓”30g,“炒白术”15g。
四诊(2024.3.5)
药后反馈:服药后,已好转90%,心胸部也已不痛,但自觉有异物感。上方,加“檀香”6g,后下。
五诊(2024.3.12)
药后反馈:上方,继服一周。
医者按
近日微信回访得知,患者一切症状消失。其每日晨练,参加体育运动时已没有气短症状,工作也回到正轨,精力充沛,风生水起。
四诊信息分析(辨证)
01.患者常年饮酒、量大——导致太阴湿滞
02.胸前区受凉即有紧缩感,继发胸闷、短气、心绞痛——胸阳不振(少阴阳虚)
03.自觉走路稍快即出现胸闷气短症状——肺气虚
04.心脏症状夜间加重,怕冷,便溏,舌淡苔白水滑,脉沉弱,稍带紧象——少阴阳虚
从六经辨证来说,本案属太阳与少阴合病,以阳虚为主,兼有气虚湿滞。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得以宣发。胸中阴寒内凝,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气血运行不利,则出现胸闷、短气,重者则见疼痛等症状。遇冷或至夜,心阳更加不振则症状加重。其病久,阳虚累及少阴肾,气血亦虚。一诊,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振奋鼓动心胸之阳气,并温肾阳以助胸阳,驱散胸中之寒邪,方证相应。再合“升陷汤(去知母)”补益心肺之气,加“红参”益元气。
方 证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本方治疗胸阳不振,阴寒内盛之胸满、胸痛,有良效。
“桂枝去芍药汤”证,胸阳不振,邪陷胸中,但未与痰、水、瘀相搏,正气仍能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出现胸满、脉促。“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是针对阳气损伤比较重,除了胸阳不振,且肾阳也不足的情况。
【升陷汤】此方为民国大医“张锡纯”的自创方,由“黄芪、柴胡、升麻、桔梗、知母”构成,主治胸中大气下陷,肺气不足导致的气短、气促、喘息、咽干口渴、满闷怔忡、神昏健忘等各种症状。
方 解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由“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组成。“芍药”酸苦,属阴,不利于胸阳的振奋与鼓动,因此去掉。“桂枝”味辛甘、性温,与“炙甘草”构成“桂枝甘草汤”温振心阳,“附子”辛温大热,温心、肾一身之阳,温肾阳以助心阳,温散寒凝,“生姜、大枣”健胃滋津液。
“升陷汤”中,“黄芪”性温,补肺气,且具有升提之性,“知母”性寒,与“黄芪”相配,佐制其热。“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从左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从右升,“桔梗”为舟楫之药,能引众药之力上达胸中。
药 证
一诊,因患者久病虚极,加“红参”以补元气,胸阳不振,因此去掉性寒之“知母”。
二诊,针对胸闷、气短,加“红景天”益气活血,通脉平喘,增强心肺功能。
三诊,针对太阴脾虚湿滞、便溏,加“茯苓、白术”健脾化水湿。
四诊,针对其自述心胸部异物感,加“檀香”,借其芳香走窜之性,行气温中,利心胸气机。
医案仅供交流学习,请勿照搬处方,使用须经执业医师辨证、开方。
本期编辑:丁丁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2811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