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
估计是六七年前吧,我一好友,名陈长×,不时有胸闷气短的毛病。某日来我家里,跟我说,他请××老中医给他看了一下,还给他开了方子。该老中医是正脾中医大学毕业,名声响亮。又70多岁高龄,名符其实的正牌老中医。我看他方中有地黄枸杞之类滋阴凉药,认为方不对证,吃后必然加重。该朋友对我的话,不以为然。据说该老医叫他要吃20付,方中还有海马蛤蚧等药,药费不菲。十多天后,某日匆匆来到我家,说他胸闷气短加重,我立即给他苓桂术甘加半夏薤白(粉剂),服后几分钟,症状缓解,恢复正常。 我当时一看他处方,为什么就知道他的处方搞错了?因为胸闷气短,西医叫做“肺心病”,中医叫做“痰饮水气”的病。我这朋友,舌头稍胖厚,内有水气之象。《金匮要略》说:“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又说:“胸中有留饮(水气),其人短气而渴。”可见“短气”,也叫“气短”,其病因,主要就是“水气”。这一问题,我有切身体会。 40多年前,我曾经连续几天中午吃饭少,下午饿了,就多喝了茶水。十来天之后,发现躺下睡觉,觉得呼吸不利,呼吸气短。当时已学了伤寒金匮,知道是前时多喝茶水所致,连续吃了几天苓桂术甘汤,气短消失,恢复正常。 关于气短问题,如果去医院,医师又来挂瓶输液,还来叫你“要多喝水”,跟病因南辕北辄,背道而驰,估计不要多久,就进了icu,钱花光之后,人就完了。
例二: 昨天早上,河南一老网友发来求诊微信 ,说他八岁的儿子,前天发高热,医生不辨寒热,投以大量凉药,高热虽然一时降低,但是引起严重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无法入睡,势甚危急,特来微信急诊。看舌照片之后,立即给开处方,急予抓药煎服。今早询问,已大为改善。估计再服一剂,可以平安。把聊天记录截屏转发于下:
上面是病孩的舌照片,和医院处方。 舌照片中,舌头胖嫩,舌体胖厚,是体内多水气的舌象。舌多红点,是真寒假热,心阳不足,无力下行。医院处方,予以大量寒凉中药,所以症状恶化。 下面再把服上方后的药后反应,截屏如下:
我上面给他的处方,是苓桂术甘汤加附子麻黄细辛。加附子的目的,既能挽救凉药所伤的阳气,还能助麻辛驱逐入脑之寒邪。寒邪入脑,能引起满头大痛。寒邪入侵,多与水气狼狈为奸。所以真武汤善治阳虚高热,必用苓术生姜利水,附子扶阳,水气去,热才退。 上面医院开的处方,简直乱七八糟,一团乱麻。那哪里是处方?药品堆积而已。並且那么多凉药,也不怕把人吃死?柴胡24,茅根10,黄芩9,僵蚕6,石膏12,连翘竟然开到30克之多,还有蝉蜕6,芦根15,八岁男孩,阳虚体质,哪堪如此重剂寒药攻击? 这个医院的医生,该是有行医证的吧?治死人要不要偿命?这就是“有证行医”的好处?会考试,不会治病,可以发证。会治病,不让考试,或者不会考西医那套歪理邪说,就不能发证,就是“无证行医”。这样的医师法,会害人吧?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66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