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崔维:肠息肉——我有一方,今公之于众! 中医认为肠息肉的形成与体内湿热下注、瘀滞肠络、脾虚失运、气滞痰凝紧密相关。湿热之邪侵袭肠道,蕴结日久灼伤肠络;脾虚则运化失常,湿浊内生,痰浊…
2025
10-31

中医崔维:肠息肉——我有一方,今公之于众! 中医认为肠息肉的形成与体内湿热下注、瘀滞肠络、脾虚失运、气滞痰凝紧密相关。湿热之邪侵袭肠道,蕴结日久灼伤肠络;脾虚则运化失常,湿浊内生,痰浊…

肠息肉——我有一方,今公之于众! 中医认为肠息肉的形成与体内湿热下注、瘀滞肠络、脾虚失运、气滞痰凝紧密相关。湿热之邪侵袭肠道,蕴结日久灼伤肠络;脾虚则运化失常,湿浊内生,痰浊与气血搏结,瘀滞于肠壁;加之气机不畅,痰瘀互结渐成息肉,致使肠道传导功能失常,引发各类不适。其中,湿瘀互结是肠息肉发展的关键环节,湿浊瘀滞在肠道积聚,既阻碍气机运行,又进一步损伤肠壁脉络,加重息肉症状与病情进展。 因此,治疗肠息肉需注重整体调理,在治疗过程中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脾胃功能、肠道气血运行状态等因素。采取 “祛邪以除息肉、扶正以固根本” 的治疗策略,既要清除肠道湿热、化解瘀滞、消散结节,又要健脾益气、增强机体运化能力,从而恢复肠道正常功能,防止息肉复发。 以下是一则肠息肉药方: 【组方】蒲公英、败酱草、赤芍、丹皮、白术、茯苓、薏苡仁、三棱、莪术、甘草 【适应症】适用于肠息肉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多为隐痛、胀痛或腹部不适感)、腹胀、便血(大便表面带血或黏液血便)、黏液便、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 【方解】方中,蒲公英、败酱草两味药物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肠道湿热之邪,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缓解因湿热蕴结引发的腹痛、黏液便等症状。 赤芍、丹皮擅长活血化瘀、凉血止血,可改善肠道脉络瘀滞状态,修复受损肠络,减少便血症状,同时为后续软坚散结奠定基础,避免瘀滞进一步加重息肉形成。 白术、茯苓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针对脾虚失运的根本病机,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减少湿浊内生,从源头阻断湿邪与气血搏结形成息肉的路径,同时改善因脾虚导致的腹泻、乏力等伴随症状。 薏苡仁兼具健脾利湿、清热排脓、软坚散结之效,既能辅助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又能协同蒲公英、败酱草清除湿热,更能通过软坚作用帮助消散肠道结节,一举三得。 三棱、莪术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核心药物,二者配伍能深入肠道,破除瘀滞、攻坚散结,直接作用于息肉病灶,帮助缩小息肉体积,防止息肉增大或增多,为消除息肉提供关键作用。甘草味甘性平,既能调和方中诸药药性,避免清热、活血类药物损伤脾胃,又能缓和三棱、莪术的峻猛之性,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同时还能辅助健脾益气,增强整体方剂的协同作用。 全方通过清热利湿除邪、活血祛瘀通络、健脾益气固本、软坚散结消瘤的协同作用,多维度调节肠道内环境,既能缓解腹痛、腹胀、便血等当下症状,又能从根本上改善脾虚、湿瘀的病理状态,帮助患者恢复肠道传导功能,延缓或阻止息肉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如湿热偏重、瘀滞偏重、脾虚偏重等)及体质差异,结合个体辨证施治调整药物配伍与剂量,例如湿热甚者可加马齿苋、秦皮,脾虚甚者可加党参、山药,瘀滞甚者可加桃仁、红花,以达到更精准的治疗效果。#息肉##中医##肠鸣##肠息肉##肝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