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都是这个证型,其实背后的病位、病机差远了,对应的5个经典名方也各有专攻,用错了不仅没用,还可能加重症状。
先得说清楚,上热下寒的根儿是阴阳气机升降乱了套,但有的是脾胃堵了,有的是肝胆出问题,还有的是心肾没对上劲儿,这都得搞明白: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 半夏泻心汤:专门治脾胃堵了的上热下寒
中焦(就是脾胃那一块儿)气太虚,寒热裹在中间,把气机堵得严严实实。
你要是总觉得胃脘部胀胀的,按下去不疼但感觉堵得慌,还老恶心想吐,偶尔拉肚子、肠鸣,舌苔厚腻,甚至黄白夹杂,那大概率就是这个情况。
中医讲: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枢纽堵了,上面的热下不去,下面的寒上不来,就成了上热下寒。这方子的思路就是又清又温又补:用黄连、黄芩把上面的热清掉,干姜、半夏把下面的寒温散,再加上人参、大枣、甘草补补脾胃的气,把堵着的气机通开,让上下的 “气流” 顺畅起来。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2.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 “肝胆不转 + 体内有水” 的上热下寒
少阳(主要是胆)的门轴转不动了(枢机不利),还带着体内有水饮(寒湿),导致上面有郁热、下面有虚寒。
这类人常觉得胸胁胀得慌,口苦口干,心烦,这是上热;但又腹凉,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索,偶尔还一阵冷一阵热(寒热往来),这就是典型的少阳兼太阴问题。
胆是少阳枢机,负责把气机往全身转,要是转不动,热就郁在上面,寒就停在下面,再加上水饮堵着,症状更复杂。方子用柴胡、黄芩把肝胆的郁热清掉,让 “门轴” 重新转起来;桂枝、干姜温散下面的寒,还能化掉水饮;天花粉生津止渴,牡蛎散结,甘草调和。
少阳像家里的 “排风扇”,转不动了就会热空气堆上面、冷空气积下面,还积水珠。这方子就是先修好排风扇,再把积水擦干,让上下温度平衡。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3. 乌梅芄:治肝阴肾阳都虚的复杂上热下寒
厥阴(肝和心包)出了问题,阴阳两虚,寒热错杂还夹着虚证,是上热下寒里最复杂、最深重的一种。
症状特别矛盾:比如总口干想喝水,胃里像有气往上撞,心窝子疼热,饿了却不想吃饭;同时手脚冰凉,严重的还会吐蛔虫,病程往往拖得很久,症状又多又乱。
肝是厥阴之脏,要是肝阴肾阳都虚了,就像家里的能源系统坏了,热的地方太热、冷的地方太冷,还没力气调节。方子用乌梅酸着收住肝阴,黄连、黄柏清上面的热,附子、干姜、桂枝、细辛温下面的寒,再用人参、当归补气血,相当于又补又调又清又温,全方位修复紊乱的系统。
就像家里又停电又漏水,还缺零件,乌梅芄就是又修电路、又堵漏水,再补齐零件。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4. 交泰芄:治心肾没对上劲儿的上热下寒
心火太旺往上飘,肾水太寒往下沉,心和肾之间断了联系,这是最常见的上热下寒类型之一。
主要症状集中在睡眠和上下冷热:比如晚上心烦睡不着、心慌,嘴里长疮;但腰和膝盖酸冷,腿脚不温,晚上老起夜,尤其是失眠明显。
中医讲,心火要往下温肾水,肾水要往上济心火,就像两口锅,一口在上面烧(心)、一口在下面煮(肾),得互相传热量才平衡。要是传不动了,上面的锅烧太旺(心火亢),下面的锅冷冰冰(肾水寒)。交泰芄就两味:黄连清上面的心火,肉桂温下面的肾阳,还能引火归元,相当于重新接好心肾之间的 “电线”,让上下热量流通起来。
这方子特别精巧,就像个小开关,简单直接,我平时也常把它加在其他方子里用,尤其适合心肾阴不虚,就单纯断联的情况。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5. 潜阳封髓丹:治肾阳太虚、虚火飘上面的上热下寒
肾里的阳气快烧没了,剩下的一点虚火往上飘,看着是上火,其实是真寒假热,跟其他上热下寒完全不一样。
这类人的上火很特别:脸红但不艳,口腔溃疡、咽喉疼、牙疼,但红肿不厉害,色淡(这是假热);真正的问题在下面:手脚冰凉,尤其是膝盖以下冰得厉害,腰和膝盖酸软没劲儿,小便清长,摸脉还沉细无力(这是真寒)。
就像锅底的火快灭了(肾阳虚),锅里只剩一点水(阴液),这点水被微弱的虚火蒸腾到上面,看着像有蒸汽(上热),其实锅底快凉了。潜阳封髓丹的思路就是:先把锅底火加旺,再把蒸汽压回水里: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这是 “加柴火”;砂仁温脾胃,帮阳气升降;黄柏清虚火,还能防止附子太燥;龟板、甘草把飘上去的虚火 “压” 回来,再补点阴液调和。
这种情况最容易被当成实火用清热药,越用越伤肾阳,虚火飘得更厉害,一定要认准 “真寒假热” 的特点再用药。
注:上热下寒证看着简单,其实细分下来差别极大。要是你也有上热下寒的情况,别自己瞎买药,最好找中医辨证清楚,看是脾胃堵了、肝胆不转,还是心肾没对上,再选对应的方子,这样才能药到病除!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63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