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方5味药,搞定耳鸣,还有耳聋、脑鸣、耳中风等
原创
咨询 yty161166
竺培华主任
2025年10月23日 09:36
上海
有个成语叫“耳聪目明”,大家应该都听过。聪——气足神清,耳才听得真; 明——血润窍开,眼才看得亮。 一旦“耳鸣”先来,便像夏蝉钻耳,昼夜鼓噪: 气上不去,则蝉声尖细; 血不润窍,则蝉声低哑。 久而久之,脑仁跟着嗡嗡,心神被吵得四散,人也就离“聪明”越来越远。
中医看来,耳鸣初起,不过是“气血失约,窍道失润”的小警报;拖久了,才演成“阴阳离隔,天地不接”的大骚动。 治耳鸣,得先让气血重新“上线”。 一方“黄芪桂枝磁石汤”,在“黄芪桂枝五物汤”基础上化裁而来,专为“气血两虚、清阳不升、耳窍失濡”而设。
黄芪桂枝磁石汤: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5g、生姜3片、大枣6枚、磁石30g先煎、骨碎补15g、石菖蒲10g。
方义一句话:“补气升清,温通血脉,镇摄浮阳,开窍止鸣。”
——黄芪大补肺脾之气,为“升清”发动机; ——桂枝、生姜、大枣、白芍,仍取“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意,令气行血随; ——磁石重坠,先煎,引浮越之相火归肾,耳中蝉声立降三格; ——骨碎补,肾脉专药,活血续伤,聪耳通窍; ——石菖蒲辛香走窜,为“声音开关”,直通耳底。 六药合力,补气不滞,温通不燥,镇潜不抑,开窍不泄,恰对“虚性耳鸣”之枢机。
哪些人最对证?
1、中老年人,气血日衰,晨起或劳累后耳鸣加重,声细如蝉,按之稍缓; 2、空调房久坐、少动懒言的上班族,起身瞬间耳中“嗡”一下,伴眼黑头晕; 3、产后、大出血后,突然耳鸣,夜不能寐,手麻脚凉; 4、长期熬夜、声光刺激多的程序员、主播,耳内电流声与心跳同步; 5、颈椎病、低血压、贫血患者的“体位性耳鸣”,站起即响,躺下略轻; 6、突发性耳聋恢复期,遗留下顽固耳鸣,辨证属“气虚血瘀”者。
简单讲:声低、时止、劳则甚,按之稍缓,舌淡胖、脉虚弱,即可考虑本方加减。
个人临证加减,一并奉上:
——左耳响甚,加柴胡6g、黄芩6g,引药入少阳; ——右耳响甚,加桑寄生15g、川断10g,温补肾督; ——响如风声,加天麻10g、钩藤15g,平肝息风; ——响如心跳(搏动性),加丹参20g、生龙牡各30g,镇心活血; ——失眠多梦,加酸枣仁15g、夜交藤30g,安神定鸣; ——血压偏高,加珍珠母30g、夏枯草12g,潜阳降压。
用法: 磁石先煎20分钟,余药后下,水煎450ml,分早、午、晚3次温服;连服5剂,鸣声减,再守5剂巩固。
禁忌: 实火亢盛(耳胀痛、口苦舌绛)、肝阳暴涨(面赤、眩晕欲仆)、胃酸过多、孕妇,需另辨证,非本方所宜。
最后提醒:
经方之妙,在于“加减”; 加减之准,在于“辨证”。 气足,则清阳上达于耳; 血润,则窍道寂然无声。 让气血重新“上线”, 还自己一个“耳聪目明”的世界。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32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