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治疫推荐方剂:甘露消毒丹
2025
10-13

中医治疫推荐方剂:甘露消毒丹

疫情之后,当人民群众热切期盼中医时,我们中医队伍可不能掉链子。宅在家的中医人,学习学习再学习才是战斗。中医学子宅家期间正好可以攻读中医治疫,让我们在灾难中学习成长。甘露消毒丹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中医诊疗手册》中,治疗普通型新冠肺炎湿热疫毒蕴肺证的推荐方剂。

原文

湿热疫毒蕴肺证——湿重于热型临床表现 疫毒初起,发热午后尤甚,汗出不畅,胸闷脘痞,呕逆纳呆,腹泻或便秘,肢重酸楚,口干饮水不多,干咳或呛咳, 或伴有咽痛,口苦或口中黏腻,舌红苔黄腻或白厚腻,甚至白厚如积粉,脉滑数。病机 湿热疫毒蕴肺,郁闭肺卫。治则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处方 甘露消毒丹、达原饮加减。参考用法 滑石12g,黄芩 10g,茵陈 10g,石菖蒲 9g,藿香10g,白蔻仁 6g,槟榔 10g,草果 6g,厚朴 10g,连翘 15g,薄荷6g,射干 9g,甘草 6g。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方义 甘露消毒丹出自《医效秘传》,主治湿温、时疫,邪留 气分,湿热并重之证。全方化湿辟秽,清热解毒。方中滑石、茵陈 清热利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相合,共为君药。湿热留滞,易阻气机,故臣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气化湿。佐以连翘、射干、薄荷,合以清热解毒散结,宣化气机。达原饮出自《温 疫论》,本方合用达原饮之槟榔、厚朴、草果以增强疏利透达之功, 槟榔消磨除其伏邪,厚朴除湿散结,草果辛烈气雄散邪,从而气行湿化、拔除疫毒。参考文献

国医大师李士懋甘露消毒丹临证新识

已故国医大师李士懋在临床上善用经典名方,常根据辨证的结果选用古代经典名方加减化裁,不过分拘执于原方的君臣佐使和用量,而是掌握其药物性能灵活应用。现就李士懋临证运用甘露消毒丹经验介绍如下。

甘露消毒丹的由来

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毒丹,首载于叶天士所著的《医效秘传》,用于治疗湿温时疫。

《医效秘传·瘟疫附》说:“先生云时毒疠气,必应司天。癸丑太阴湿土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寒水,湿寒合德,挟中运之火,流行气交,阳光不治,疫气乃行。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厉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

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极为推崇该方,将其称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温热经纬·卷五方论》说:“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纪》五运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徵火旺,天乃渐温;芒种后十日交三运,宫土旺,地乃渐湿,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

甘露消毒丹的组成和功效

甘露消毒丹的药物组成以及用量是:飞滑石十五两、绵茵陈十一两、淡黄芩十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五钱、木通五钱、藿香四两、射干四两、连翘四两、薄荷四两、白豆蔻四两。各药晒燥,生研细末。每服三钱,开水调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其中滑石既可清热,又可淡渗利湿;茵陈既可清热,又可芳香化湿,还可醒脾和中;黄芩既可清热,又可苦寒燥湿。三药相合,清热利湿,共为君药。

石菖蒲、藿香、白豆蔻助茵陈芳香化湿、醒脾和中;木通助滑石、黄芩清热利湿和苦寒燥湿。上述四药,共为臣药。

连翘、射干、贝母、薄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利咽止痛,共为佐药。

全方共凑清透火热、清热解毒、芳香化湿、醒脾和中、淡渗除湿、苦寒燥湿、散结消肿、利咽止痛之功。

甘露消毒丹的适应证

甘露消毒丹适用于湿热并重之湿温时疫。

证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四肢酸沉、咽喉疼痛、咳嗽、咳吐黄痰、身目发黄、面颊肿痛、口干口渴、小便短赤或淋沥不通、大便溏泻黏腻、淋浊、舌红苔白厚而干或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濡数。

因为湿热交蒸,则发热、肢酸、倦怠;

因为湿邪中阻,则胸闷腹胀;

因为湿热熏蒸肝胆,则身目发黄;

因为湿热下注,故小便短赤或淋沥不通、大便溏泻黏腻、淋浊;

因为热毒上壅,故口干口渴、咽喉肿痛、面颊肿痛;

因为湿热上蒸熏肺,则咳嗽、咳吐黄痰;

舌红苔白厚而干或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濡数,为湿热稽留气分之证。

灵活运用掌握药性

李士懋临床应用该方不过分拘执于原方的君臣佐使和用量,而是掌握其药物性能以便灵活应用。

他认为,黄芩、连翘、薄荷清透火热;茵陈、藿香、白豆蔻、石菖蒲芳香化湿、悦脾和中;滑石淡渗利湿;黄芩苦寒燥湿;木通苦寒利湿;射干、川贝母、石菖蒲化痰利咽、散结消肿。只有掌握了药性,才能根据具体病情灵活用药和确定药物的用量。

湿热并重兼热痰证

李士懋认为,该方兼有化痰之功,对于湿热并重兼有热痰之病证颇为合适。

因为方中石菖蒲、射干、川贝母都有良好的清热化痰之功。

石菖蒲辛苦性平,除具有化湿开胃之外,尚具有良好的豁痰之功。其诸多功效如开心窍、通气机、止遗尿、除烦闷、醒神益智、安胎、除肿痛之功皆是其豁痰之功的延续。临床常用于治疗痰邪阻滞气机导致的神昏、健忘、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癫痫、厥逆、痈疽肿毒、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等。

射干味苦性寒、有小毒,除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止痛外,尚可以止咳化痰,用于痰热壅盛所致的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喉痹不通、腹部积水、乳痈初起、皮肤发黑等病证。

川贝母苦甘、性微寒,善长补肺治疗虚寒性咳嗽为主,但因价格昂贵,所以李士懋在应用甘露消毒丹时常常用浙贝母代替川贝母。

浙贝母苦甘寒,善长清热化痰、散结消肿,用于治疗肺痈喉痹、瘰疬、结核、乳痈、疮肿、疮疡肿毒。《本草正》称浙贝曰:“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李士懋不仅将该方应用于湿热并重的瘟疫,以及夏令暑湿季节的外感和内伤热病,更多地是将该方用于湿热并重兼有热痰所导致的各种内伤疑难杂病。

现代医学的病毒性腮腺炎、急慢性中耳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肺炎、急慢性咽喉炎、病毒性心肌炎、急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尿道炎等证属湿热并重兼有热痰者,皆可应用本方化裁治疗。

湿热诊断要点

李士懋临床以头面油垢、胸闷心烦、身体酸沉、脘腹胀满、大便黏腻、舌红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脉濡数或濡滑数为辨证要点。

头面油垢为湿热蒸腾之证;胸闷为湿热阻滞气机之证;心烦为火热扰动心神之证;身体酸沉为湿性重浊之证;大便黏腻为湿性黏滞之证,舌红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脉濡数或濡滑数为湿热或湿热夹痰之证。

临证加减疗效好

甘露消毒丹原方用散剂或丸剂。李士懋临床常将此方改为汤剂煎服,有助于根据病情灵活加减药物和调整药物用量。

李士懋在临床上根据病情灵活加减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若黄疸明显者,可酌情加入生栀子、大黄、虎杖、垂盆草、豨莶草等清利湿热退黄;

咽颐肿甚,可酌情加入山豆根、板蓝根、青果、锦灯笼、玉蝴蝶、胖大海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若湿热入营、谵语舌绛者,可合用清营汤和清宫汤,并酌情加入水牛角丝、生地、赤芍、丹皮、金银花、玄参、竹叶、丹参、麦冬、莲子心等清心解毒、凉血活血;

若心慌心悸者,可酌情加入山萸肉、五味子、沙参、麦冬、乌梅等滋养和收敛心之气阴;

若咳嗽明显者,可酌情加入紫苑、百部、白前、前胡、牛蒡子、瓜蒌、僵蚕、地龙、蝉蜕等宣降肺气、止咳化痰;

若伴有胸部、胁肋等处疼痛者,可酌情加入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忍冬藤、红藤、鸡屎藤、威灵仙、僵蚕、地龙、土元、生水蛭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验案举隅

胸痹案

何某,女,53岁。2016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胸闷3个月。患者胸闷、形体肥胖、头晕头昏、面色黄暗、眼圈暗、口唇红暗、咽喉有堵塞感、心慌气短、叹息、失眠多梦、口臭口黏、胃脘堵塞、下肢沉重酸沉、腰膝酸软、舌淡红苔黄腻、脉沉濡滑数。既往有高血压史,经常服用降压药,血压一般保持在150/95mmHg。既往有冠心病史,查心电图提示:V3、V4导联T波低平。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中医诊断为胸痹,属脾胃湿热内蕴、痰热阻滞、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心气亏虚、肾精亏虚交错复合证。法宜清热除湿、清热化痰、疏肝理气、活血通络、补养心气、滋养肾精,方宗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藿香5克,白豆蔻5克,茵陈5克,远志5克,石菖蒲10克,射干5克,浙贝5克,黄芩5克,黄连5克,柴胡5克,川芎5克,香附5克,连翘10克,生栀子10克,瓜蒌10克,薤白5克,枳实5克,丹参5克,郁金5克,僵蚕5克,地龙5克,生水蛭5克,山茱萸15克,桑寄生10克,沙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7剂。

二诊:胸闷、头晕头昏、咽喉有堵塞感、心慌心跳、叹息、失眠多梦、口臭口黏、胃脘堵塞、腰膝酸软等症状都有所好转。根据病情略有加减,又服用一个半月药物,胸闷症状消失,其他症状也都有显著改善。心电图提示:V3、V4导联T波低平有所改善。高血压也有所改善,能够保持在140/90mmHg左右。

按:面色黄、口臭口黏、胃脘堵塞、下肢沉重酸沉、苔黄腻、脉沉濡数是脾胃湿热内蕴之证;下肢沉重酸沉为湿热下注之证;胸闷、形体肥胖、咽喉有堵塞感、失眠多梦、脉滑数,为痰热阻滞之证;叹息,为肝郁气滞之证;面色暗、眼圈暗、口唇暗,为瘀血阻络之证;心慌气短,为心气亏虚之证;腰膝酸软为肾精亏虚之证。故用甘露消毒丹化裁清利湿热和清化痰热,加远志、瓜蒌、薤白、枳实、僵蚕、地龙增强化痰安神之力;加黄连、生栀子加强清热除湿安神之力;加柴胡、川芎、香附、薤白、枳实疏肝解郁理气;加丹参、郁金、僵蚕、地龙、生水蛭活血化瘀通络;加沙参、麦冬、五味子、山茱萸补养心气;加山茱萸、五味子、桑寄生滋补肾精。全方共凑清热除湿、清热化痰、疏肝理气、活血通络、补养心气、滋养肾精之功。

咳嗽案

杨某,男,59岁,2017年12月10日就诊。主诉:咳嗽一个月,服用中西医多种药物未见明显好转。现在咳嗽夜间加重、少量白黏痰、咽痒、胁肋处因长期咳嗽而疼痛较重、不欲饮食、口唇紫暗、舌淡暗胖有齿痕、舌苔根黄厚腻、脉沉濡滑数。X光检查:肺部无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为咳嗽,属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痰热阻肺、肝络郁滞、瘀血阻滞、外风留恋交错复合证。法宜补益脾胃、清热除湿、清热化痰、疏通肝络、活血化瘀、祛风止痒。方宗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生山药10克,生白术10克,鸡内金10克,藿香5克,白豆蔻5克,茵陈5克,石菖蒲10克,射干5克,浙贝5克,黄芩10克,龙胆草10克,紫苑10克,前胡10克,三棱5克,莪术5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威灵仙10克,生麻黄5克,白鲜皮5克,乌梅10克,僵蚕5克,蝉蜕5克。水煎服,7剂。

二诊:咳嗽、白黏痰、咽痒、胁肋处疼痛、不欲饮食、口干口渴等症状都有明显好转。上方略为加减,继续服用一周,咳嗽等症状基本痊愈。上方略为加减,再服用一周以资巩固。

按:不欲饮食、舌淡胖齿痕,为脾胃虚弱之证;不欲饮食、苔根黄厚腻、脉沉濡数,为脾胃湿热内蕴之证;咳嗽、少量白黏痰、苔根黄厚腻、脉滑,为痰热阻肺之证;胁肋处因长期咳嗽而疼痛较重,为肝络郁滞之证;咳嗽夜间加重、舌暗、口唇紫暗为瘀血阻滞之证;咽痒,为外感风寒留恋肺系之证。故用甘露消毒丹化裁清利湿热和化热痰,加生山药、生白术、鸡内金补益脾胃;加龙胆草加强清热除湿之力;加紫苑、前胡止咳化痰;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加海风藤、络石藤、威灵仙疏肝通络;加生麻黄、白鲜皮、乌梅、僵蚕、蝉蜕祛风散寒止痒。全方共凑补益脾胃、清热除湿、清热化痰、疏通肝络、活血化瘀、祛风止痒之功。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


甘露消毒丹治肝硬化腹水

作者 / 何钱 

方药组成:飞滑石450克,茵陈330克,黄芩300克,石菖蒲180克,川贝、通草各150克,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120克。

上药晒燥,生研细末。每服9克,开水调服,每日两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现代亦常按原方比例酌情加减作汤剂煎服。

本方又名普济消毒丹,录自《温热经纬》,原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然该方之用,实不局限于此。

贵州名医石恩骏通过反复临床观察,发现本方因清热利湿、芳香化浊及养阴之效,故在治疗肝硬化腹水中最为顽缠之阴虚湿热证型者有一定用途。

石氏认为,本病中肝郁气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胆湿热等单一证型都比较易治,惟阴虚合并湿热者则难度最大。

阴虚湿热型肝腹水为肝肾阴虚和肝胆湿热交织,虚实夹杂,湿热不得行,则腹水坚满,过用清利之剂则过下伤阴,过用滋阴之方则湿恋水蓄,治疗往往陷入两难,因此,治疗必须滋阴与利湿并举,重心在清热利湿,邪去而阴气自生。

方中滑石、茵陈、黄芩、木通、连翘清热解毒利湿;

石菖蒲、藿香、薄荷、白豆蔻芳香化湿浊,行气醒脾;

川贝、射干祛痰降气养阴。诸药合用,较能切中本病病机,是为有效之方。

[病案举例]

匡某某,男,42岁,农民。患乙肝多年,屡进清热解毒之剂,渐出现肝腹水。刻诊:全身发黄,面色晦暗伴浮肿,胸部蜘蛛痣较多,鼻、牙龈出血,腹胀,便溏尿黄少,舌红绛无津,脉弦数。此阴虚湿热之证,予甘露消毒丹加减。服药100余剂,诸证悉退,改投疏肝健脾,软坚散结方治疗。

|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1-10-26。


伍炳彩运用甘露消毒丹经验 

焦文娟 蒋小敏

伍炳彩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其精于医理,喜用经方、时方,临床上见病知源,辨证准确,医人无数,尤善治疑难杂症。

笔者有幸侍诊于侧,日夕承教,叹其诊病之详尽,用药之独到,学识之渊博,医德之高尚,实为医者之楷模。

现仅就伍师常用之甘露消毒丹的运用经验略述于下与同道共享。

甘露消毒丹最早见于《续名医类案》,后被王孟英收录于《温热经纬》( 又名普济解毒丹) ,成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本方由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诸药组成,神曲糊丸( 此方本为丸剂,“汤者荡也”,“丸者缓也”,现多用汤剂) 。

用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之证。

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三药,其中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解毒而燥湿。

以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醒脾,射干、贝母降肺气,利咽喉,木通助滑石、茵陈清热利湿,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

诸药相伍,重在清解渗利,兼芳化行气,全方共凑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

伍师运用此方将其病因病位广泛界定于湿热内蕴弥漫三焦,临床主要辨证要点为: 口苦,口粘,咽 红,口渴不欲多饮,胸闷,纳差,食后腹胀,小便黄甚则灼热,苔白腻微黄或黄腻,脉濡数或兼寸浮。

因地理气候原因,江南地多湿气,且现今生活条件优越,饮食多肥甘厚味,易内生痰湿,内湿外湿,常合而为病,湿性粘滞,病程缠绵难愈,湿为阴邪,本不为热,但湿郁气分日久必化热,故伍师认为今江南多湿热之病,甘露消毒丹也为伍师临证治湿热为病常用方之一。

并临证据异病同治原则,加减治疗多种杂病,疗效显著,现略举一二介绍如下。

1 感冒后低烧不退

周某,男,75 岁,退休干部。2010 年 1 月 4 日初诊。患者自述 2009 年 12 月 8 日感冒咳嗽,未予治疗,10 日下午出现发热,体温 38. 5 ℃,发热之前手脚冰冷,遂在江西省人民医院住院,予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有所下降,但仍波动于 37. 5 ℃左右,不能退至正常,遂求中医治疗。

现症见低热,体温波动于37. 5 ℃左右,每日中午 12 时左右体温升至最高,夜间热稍退,热退后无汗出,手脚冰冷,夜间口干,喜热饮,怕冷,胸闷,稍心慌,纳差,大便偏干,隔日 1 次,小便稍黄,舌红、苔黄腻,脉弦,辨证为湿热内蕴三焦,湿遏热伏。

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白豆蔻 6 g,藿 香 6 g,茵陈 6 g,滑石 6 g,通草 3 g,石菖蒲 6 g,黄芩6 g,连翘 6 g,川贝母 6 g,射干 10 g,薄荷 6 g ( 后 下) ,郁金 6 g,枇杷叶 6 g,4 剂,水煎服,日 1 剂。

1 月 8 日复诊: 体温已降至正常,自述服 1 剂后汗出,汗出热退,热退以后手脚无冰冷,无怕冷,现夜间稍口干,时胸闷,大便偏稀,1 日 2 次,小便稍黄,舌红、苔黄腻脉弦。

原方有效,此为湿热见清而未尽除,仍守上方,加青蒿 6 g 加重退湿热之功,再服 4 剂。后随访体温未再升高,恢复健康。

按语: 此患者是感冒后出现的低热不退,且患者曾用抗生素苦寒消炎清热治疗,使高热退,但湿性粘滞难除,余热因湿而留,出现长期低热。

本例的辨证关键为舌红、苔黄腻,热退后无汗出,胸闷,纳差,大便偏干,隔日 1 次,小便稍黄,属湿热内蕴三焦、湿遏热伏之候。湿遏于外,热伏于内,则怕冷。阳气不能下达则身热足冷。

故选用治疗湿热内蕴三焦的甘露消毒丹,湿热并治,既无苦寒太过之弊,又有火郁发之之妙,热随湿透,取得疗效。

2 舌发麻灼热感

王某,女,64 岁,退休。2009 年 12 月 18 日初诊。患者自述 2 年来舌头发麻,灼热感,经检查未发现异常。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现症见舌头发麻灼热感,味觉无改变,头晕,耳鸣,畏光,口干,时有口苦,时胸闷,自觉背部发凉,怕冷,寐差,纳可,大便偏干,日 1 次,小便黄,有灼热感,舌尖红、苔稍黄腻,脉沉稍弦,辨证为湿热内蕴三焦,湿遏阻络。

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白豆蔻 10 g,藿香 10 g,茵陈 10 g,滑石 10 g,通草 3 g,石菖蒲 10 g,黄芩 10 g,连翘10 g,川贝母 6 g,射干 10 g,薄荷 6 g( 后下) ,7 剂,水煎服,日 1 剂。

1 月 13 日复诊: 药后症减大半。现舌左边稍发麻,灼热感基本无,味觉无改变,舌稍痛,咽干,耳鸣,时胸闷心慌,头昏,时畏光,口干,时口甜,寐欠安,大便平,小便稍黄,脉沉寸旺。

原方有效,湿热渐退,守方加郁金 10 g、枇杷叶 10 g、竹叶 6 g,用郁金、枇杷叶可清上焦湿热,理气宽胸除胸闷,这是伍老常用的药对,治疗胸闷效果显著。

因患者素有糖尿病,枇杷叶亦可起到降糖作用。竹叶可清心胃之热。再进 7 剂舌麻灼热基本愈。

按语: 本证重在舌麻,但因有胸闷,纳差,小便黄有灼热感,苔黄腻,其基本符合甘露消毒丹证候,故投之有效。

3 闭经

刘某,女,28 岁,教师。2010 年 4 月 23 日初诊。4 月前行刮宫术后月经迄今未至,妇科检查无异常,服中药 10 余剂亦不效。

现症见停经,面色发黄,身重倦怠,乏力,精神差,怕冷,寐差多梦,纳呆,腹胀,大便稀,日 3 次,带下量多黄白相兼,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黄腻,脉濡弱。

此患者素体脾虚,加之术后正气受损,脾虚亦甚,湿浊内生化热,或正虚感受湿热之邪,邪客脾胃,流注胞宫,阻滞胞脉,冲任不通,不通则月事难行。身重倦怠,乏力,精神差可为正虚湿邪弥漫之征; 又湿为阴邪,术后正虚,腠理不固,故怕冷; 纳呆,腹胀,大便稀,舌淡红、边有齿印为脾虚湿困之象; 舌苔黄腻则说明湿邪已化热或兼夹热邪,湿热下注则带下量多黄白相兼。

辨证为湿热弥漫三焦,湿阻胞宫。

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白豆蔻 10 g,藿香 10 g,茵陈 10 g,滑石 10 g,通草 3 g,石菖蒲 10 g,黄芩 10 g,连翘 10 g,川贝母 6 g,射干 10 g,薄荷 6 g( 后下) ,王不留行 10 g,香附 10 g,5 剂,水煎服,日 1 剂。

甘露消毒丹清三焦湿热,又术后多正虚夹瘀滞,加活血通经之王不留行和理气之香附,使湿热清,气血和,三焦气机通畅。

4 月 28 日复诊: 服 4 剂经水已下,诸症大减。现面色仍发黄,稍有身重乏力,精神较前佳,怕冷腹胀亦减,睡眠好转,纳差,大便稀,日两次,带下量减,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微黄水滑,脉濡。

原方有效,湿热渐退,守方去王不留行,加薏苡仁 15 g、焦山楂 15 g、神曲 15 g,薏苡仁、焦山楂、神曲健脾祛湿,增进食欲,再服 7 剂,病基本愈。

按语: 本例实为妇科病闭经,但因具备甘露消毒丹之证,从湿热治,故稍为加减,投之有效。

此外,伍师临证还用其加减治疗卵泡发育异常,汗证,消化系疾病及泌尿系疾病等,就不一一列举。

通过以上病例分析,我们在临证时,应准确区分单纯的热性病和湿热相兼病,热邪易清,湿邪难除,临床运用要注意湿热相兼致病,只要掌握湿热的病证特点,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三焦,无论西医诊断为什么病,均可用本方治疗。

*本文选自江西中医药 2011 年 11 月第 11 期总 42 卷第 347 期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