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篇从零基础学中医角度出发,已讲述了第七讲《
零基础学中医:四诊摘要》,现在进入第8讲: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四诊合参,即四诊并重并用,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四诊合参实际上是中医整体观念在诊断学上的具体体现。四诊合参对于全面了解病情,去伪存真、避免误诊误治,探求本原,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望闻问切四诊,是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诊断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应该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 取长补短。四诊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四诊合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有一点必须明确,四诊所得的病人疾病的资料,不外症候。症为自觉症状,是病人所述;候当为征候,是疾病的外在表现,是医生检查所得。四诊目的,就是医患合作,共同找出病人疾病的症候群,然后进行四诊合参,进行去伪存真,得到尽可能全面、准确的症候,从而为辨证论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变的。症候(症状和外候)有真象也有假象,有常态也有变态,有静态也有动态,所以必须四诊合参,才能去伪存真。症候(症状和外候)真假,有的假在外候如脉上,有的假在症上,所以临床上纠偏的方法就是四诊合参,去伪存真,采取“ 舍脉从症”、“ 舍症从脉”和“舍舌从症等方法,才能获得病人的全面的、真实的资料,使辨证论治趋于正确,避免发生误诊误治,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现在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四诊合参,这是因为业内和社会上有这种神化某种诊法而忽略其他的诊法的偏差。自从王叔和以后,诊脉和舌诊都有很大的发展。本是好事,但有些医生便出现一种偏向,往往夸大脉诊,或夸大脉诊和舌诊,一按脉,一 望舌便判定病情,莽下处方用药,以显其能、眩其技,而忽视四诊合参的原则。
只有牢记四诊合参这一基本观点,将“望而知之”、“闻而知之”、“问而知之”、“切而知之”落到实处,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中医,才能做到神圣工巧悉备,“知之谓知之,不知谓不知”,做到知行合一,才是做个好医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四诊合参的要求
从历史和现实的要求出发、从传承和发展的高度出发、从中西医临症经验出发,从发展与创新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不仅要四诊合参,而且还要中西汇通。不仅要成为合格的传统中医,也要成为现代中医,也就是懂西医的中医。这就需要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在全面掌握四诊基础上,打开格局,做到以下几个关键性工作,才能将四诊合参落到实处。在面对病人时,做到知常达变,去伪存真,有的放矢,直达真象,避免进入诊治疾病的雷区、误区。
一、去伪存真
知症候有真假,发挥工匠精神,去伪存真,直达真象,才能减少误诊误治。
1.假色
不是色假,而是色并不只是发映一种真实情况,而可能是少见的一种真象,估且称之为“假色”。如脸色潮红,为发热之外候,既可以为真热之实热之症,为常解,也可以是真寒假热之症,为变解,两者从脉诊不同可以鉴别。这就是知常达变。
2.假舌
有新病急病舌未及变而呈正常舌象,也有无症之人舌象与正常舌象不同类似于病舌,而实为正常而体质不同而产生的变异。并不是真的假舌,实为常态外的变异,暂称为“假舌”。如病重而舌象无大变化,有时正常人而舌象异常,需要舍舌从症。
3、假症
症为患者自觉症状。假症多见,或患者表达不清、或感受不足、或病变变化太快、或轻盾难分,又或医生或检查结果诱导、误导。
4、假脉
平脉也有常有异,需要知常达变。脉与心肺、脾胃相关性最直接,其它脏腑则病变发映在脉象上则可能较慢而未及出现病脉,也会出现所谓的“假脉。
所以对任何症候均要从常与变这两个角度去分析,才能做到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时因地而变。
二、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先复习四诊概要
望诊小结 望诊居四诊之首,使医生首先获得对患者的初步印象,为进一步诊察提供线索,因此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望诊的全部内容,可概括为观察人体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 望诊包括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头颈五官九窍、望皮肤、望络脉、望排泄物和分泌物、望舌8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从全身、局部和细节三个维度、8个方面去”望“病人。审神气的存亡,可测生死;察色泽的善恶,形态的常变,可别疾病的轻重浅深。
神色是脏腑气血显示于外的标志。察神色的衰旺,辨五色的变化,可知脏腑气血的盈亏,疾病的寒热表里。故望诊必须对神色倍加注意。面部五色诊法与舌诊,体现了中医诊断的传统经验与特色,应该首先掌握。
掌握得神、失神与假神,主要从目光、表情与动态方面来观察。
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意义,是学习望诊的重点之一。色以明润含蓄为常,枯喑暴露为病,是分辨常色病色的关键。关于五色应五脏以及“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理解五色主病的要点。
舌诊在辨证中占居重要地位,舌通过经络气血与脏腑密切相联,舌质可反映脏腑气血的虚实,舌苔可辨别邪气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大抵气病察苔,血病观质。舌淡主虚寒,舌红主热证,青紫为寒(润)、为热(燥);白苔主表证、寒证、亦主里,黄苔主里证、热证,黑苔则为寒(润)、为热(燥),此皆舌诊常理,需结合舌之形态和苔之形质综合判断。
望小儿食指络脉,也与五色诊法有关,也是中医诊断的特色之一。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等,皆为儿科中不可忽视的诊法。
望形体的强弱胖瘦,望姿态的动静阴阳,皆可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阴阳邪正的消长,以及邪气之所在和病势之顺逆,再结合望神色,便可获得一个总的印象。以此为线索,再进一步有重点地对有关局部进行仔细观察。诸如头颈、五官、九窍、皮肤等等以及各部分的排泄物,对窥察脏腑的病变都有重要意义。首先熟悉分部望诊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然后才容易理解和熟悉各分部望诊的基本内容。总之,只要有助于望诊,不拘细微末节,均应注意辨识。分述如下。
闻诊小结: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两个方面。声音的产生,与气之盛衰有密切关系。气味的产生,则与排出物有关。
听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一般来说,初病声嘶多属实证;久病失音多属虚证。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言为心声”,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为神明失守所致。其中狂言、谵语常见于实证、热证;郑声、独语、错语常见于寒证、虚证。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往往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但究其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涉及许多脏腑经络的寒热虚实。一般也是以声高壮厉实,声低气怯属虚。此外,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呵欠多与心肾有关。
闻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气味两个方面。病体之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臭气,因此,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以及邪气之所在。一般认为,凡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而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至于尸臭恶味,多是脏腑败坏之绝症。特异气味,亦属严重情况。病室气味,则是病体气味和排出物气味散发所致,说明病情严重或卫生护理极差。
问诊小结:问诊是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其家属,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方面,如病人的既往史、居住条件、饮食嗜欲和家族病史等。
因疾病的发生与病人的内外环境关系密切,故询问既往史、居住条件、饮食嗜欲和家族病史等可作为诊察现在疾病的参考。
问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则可了解发病的原因或诱因、疾病发展传变的全过程和过去的治疗情况及效果如何,亦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问现在症状,则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要着重询问与中医辨证有关的方面,如病人恶寒发热的感觉、有汗无汗、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头身胸腹情况、以及睡眠、饮食、二便、经带等情况,因这些方面可反映病人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故可据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问诊要根据病人的主诉和其他三诊的资料进行有系统、有重点、有目的地询问,切忌暗示和诱导病人。
切诊小结 :切诊包括脉诊与按诊两部分。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精华之一,确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按诊内容不多,但临床很实用,。
脉象形成的原理和意义的一些概念外,首述脉诊部位与配合脏腑,进一步说明诊脉的方式方法,脉的常变及脉象主病等,其后讨论相兼脉和脉症从舍问题。脉象与主病是脉诊的主要内容,学习时应抓住这一重点。
叙述按诊的意义、方法以及按诊的内容。其内容包括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腹,按俞穴等,其中按胸腹尤为重要。
《内经》认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总之要四诊合参。 切诊是一门精巧的技术,必须学验俱丰,才能充分掌握与运用。
医学无涯。人体是复杂的、 病情是复杂多变的,每种诊法也各有长短,取长补短是正解,也总有例外即变异,当知常达变。根据四诊概要,结合四诊所长所短,略举如下。
1、望诊
望诊的全部内容,可概括为观察人体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 望诊包括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头颈五官九窍、望皮肤、望络脉、望排泄物和分泌物、望舌8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从全身、局部和细节三个维度、8个方面去”望“病人。审神气的存亡,可测生死;察色泽的善恶,形态的常变,可别疾病的轻重浅深。
做为辨证的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无论八纲、病因、脏腑、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都以舌象为重要的辨证指标。正如《临症验舌法》书中所说:“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由此不难理解历代医家对舌诊的重视。舌粘膜上皮薄而透明,其血液供应极为充足,舌乳头变化极其灵敏,所以舌象是反映体内变化的非常灵敏的标尺。舌象的变化,能客观地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病情进退,可以判断疾病转归和预后,可以指导处方遣药。
舌能非常舌质可反映脏腑气血的虚实,舌苔可辨别邪气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大抵气病察苔,血病观质。舌淡主虚寒,舌红主热证,青紫为寒(润)、为热(燥);白苔主表证、寒证、亦主里,黄苔主里证、热证,黑苔则为寒(润)、为热(燥),此皆舌诊常理,需结合舌之形态和苔之形质综合判断。
虽然舌诊重要,但舌也有真假,独尊舌象,不辨真伪也是不足取的。
2、闻诊
听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但究其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涉及许多脏腑经络的寒热虚实。一般也是以声高壮厉实,声低气怯属虚。此外,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呵欠多与心肾有关。一般认为,凡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而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至于尸臭恶味,多是脏腑败坏之绝症。特异气味,亦属严重情况。病室气味,则是病体气味和排出物气味散发所致,说明病情严重或卫生护理极差。中医的闻诊内容相对笼统,而西医的心肺腹等的听诊比较佃致,能提供更明确的临床诊断价值,这个判断可能会遭到有人反对。
3、问诊
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其家属,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方面,如病人的既往史、居住条件、饮食嗜欲和家族病史等。围绕主诉进行的问诊,尤其是对现在症,也就是对症状的确认是决定性的,但症状的确认也必须得到外候的坚实支撑,需要得到望、闻、切的佐证。症候两方面中对症的确认,问诊的作用是其它三种诊法所无法代替的。
4、切诊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脾气的统摄;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是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的。脉诊在中医诊断上确实占有重要地位。
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与推断疾病的预后。①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在病变过程中,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徐灵胎说:“虚实之要,莫逃于脉”。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②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或失血,久泄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又如战汗,汗出脉静,热退身凉,为病退向愈;若脉急疾,烦躁者则为病进危候。正如《景岳全书·脉神章》所说:“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之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脉与病的关系十分复杂,在一般情况下,脉症是相应的,“有是病即有是脉”。但也有脉症不相应的特殊情况,故有“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之提法。
而按诊是在望、闻、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深入探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等情况。对于胸腹部的疼痛、肿胀、痰饮、癥块等病变,通过触按,更可以充实诊断与辨证所必须的资料。
三、四诊合参,衷中参西
1.舌症合参
临床上有时也遇到某些特殊情况,如有时病重而舌象无大变化,有时正常人而舌象异常,需要舍舌从症。可见望舌时,必须舌症合参,或者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正如《辨舌指南》所说:“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有常清洁者,有稍生苔层者,有鲜红者,有淡白色者,或为紧而尖,或为松而软,并有牙印者,……此因无病时,各有禀体之不同,故舌质亦异也”。
2.脉症合参,判顺逆定从舍(久病多从脉,新病多从症)
所谓脉症顺逆,是指从脉症的相应、不相应来判断疾病的顺逆。在一般情况下,脉症是一致的,即脉症相应。但也有时候脉与症不一致,也就是脉症不相应,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从判断疾病逆顺来说,脉症相应者为顺,不相应者为逆。例如:有余病证,脉见洪,数、实,是谓脉症相应,为顺,表示邪实正盛,正气足以抗邪;若反见细、微、弱的脉象,则为脉症相反,是逆证,说明邪盛正虚,易致邪陷。再如,暴病脉来浮、洪、数、实者为顺,反映正气充盛能抗邪;久病脉来沉、微、细、弱为顺,说明有邪衰正复之机,若新病脉见沉、细、微、弱,说明正气已衰;久病脉见浮、洪、数、实,则表现正衰而邪不退,均属逆证。
既然有脉与症不相应的情况,其中必有一真一假,或为症真脉假,或为症假脉真,所以临证时必须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定取舍,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
舍脉从症: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例如,症见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厚焦燥,而脉迟细者,则症所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所反映的是因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故出现迟细脉,是假象,此时当舍脉从症。
舍症从脉: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医宗必读·脉法心参对脉症从舍有举例说明:“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是也,脉沉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微汗之是也。脉促为阳,常用葛根岑连清之矣,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炙非温不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脉迟为寒,常用干姜、附子温之矣,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汗出,则用大承气汤,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四者皆从证(症)不从脉也。”
“表证汗之,此其常也。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之沉也。里证下之,此其常也。日哺发热者,属阳明,脉浮者宜发浮也。结胸症俱,常以大小陷胸下之矣,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身疼痛者,常以桂枝麻黄解之矣,然尺中迟者不可汗,以营卫不足故”。前者为舍脉从症,后者为舍症从脉,可供临床参考。
脉有从舍,说明脉象只是疾病临床表现的一个方面,因而不能把它作只有全面运用四诊、四诊合参,才能从舍得宜,得出正确的诊断。
3.色、脉、症合参
色、脉、症都是疾病的反应。在一般疾病中,色、脉、症往往是相应出现。例如肝病色青,脉弦,胸胁痛、口苦、目眩等,便是色、脉、症相应。有时疾病的色、脉、症的出现是不相应的,必须具体分析,了解疾病的全貌,认识疾病的本质,才能正确指导治疗。例如病人发热,面色潮红,表现为热证的现象。如果不加切脉,即用寒凉泻下的方药,很容易发生偏差。脉象数而有力的,是实热证候,还算对症;若脉沉细无力,似有似无,或浮大而空,那是真寒假热,误用寒凉泻下就危险了。总之,在诊断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观察,色、脉与症,不可分割来看,所以色脉症合参是诊断的重要原则。
4、四诊合参,去伪存真,合症为证
通过四诊得来的症候,通过合参后,进行去伪存真的工作,将有用、准确、全面的症候集合在一起,便变成症候群,从而分辨出证来,完成辨证,得出中医的诊断。证就是四诊资料的有机集合。
症候互相佐证,这是四诊合参的核心,据此可将四诊合参分成二部分,即问诊与望闻切两部分合参。这种一分为二的方法十分有实用价值,因为四诊合参落到实处就是问诊与望闻切的合参,而疾病外候是否真实全面则需要望闻切的先行合参。从这一角度而言,四诊顺序是否可以将“望闻问切”改成“问望闻切”,更加切给实际、更利于操作?
问诊与望闻切更多的一致性,症候就更全面准确,更接近疾病的真象。
5、中西汇通
无症可辨者,则需中西汇通;无因可查者,需中西汇通;四诊不足不全者也需中西汇通。
这个不多说。多说一句就是,中西医都在发展中,都不全面,都没有全面揭示疾病的真相,也没有解决疾病的所有问题。这是用膝盖都可以想明白的问题,所以中西医必须汇通。
另外,四诊合参,也不能不分重点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重点,有时也需要抓大放小。老祖宗曾说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个人认为,四诊悉备、四诊合参,也要找出主要的症候,抓住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才会迎刃而解。
四诊合参小结
四诊合参,在于知诊法各不相同无法互相取代又都不全面,要知常达变,要去伪存真,要领在四诊并重并用,本质就是“知常达变,互联互通”,目的就是直达疾病真象,去伪存真,确保四诊所得全面准确,避免随之而来的误诊误治。
四诊合参可以分为”症候合参,问诊与望切合参“,还要中西医合参。
现在的问题是,四诊讲得多,合参讲得少。原则要掌握,理念要树立,既要四诊悉备和四诊合参,也要抓住主要症候、主要矛盾,方能在临病时,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找出方向、直达真相而不迷路。
下一篇将讲第9讲:四诊拾遗,为临床各科开路。
每篇分享医学常识:病与症、症候、证、征和综合征(建议对初学者反复阅读)
病
病( bìng)基本字义:1. 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疾~。~症。~例。~痛。~情。~源。~愈。~变。~危。~逝。~榻。~残。2. 缺点,不贴切:语~。通~。弊~。3. 损害,祸害:祸国~民。4. 不满,责备:诟~。5. 烦躁,担忧:“郑人~之”。
概念
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形态和(或)功能发生一定的变化,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或破坏,或早或迟地表现出可觉察的症状,这种状态的结局可以是康复(恢复正常)或长期残存,甚至导致死亡。
疾病的存在,是从痛苦和不适等自觉症状开始的。中国甲骨文中已有’疾’字,并有’目疾’、’足疾’等名称,其涵义就是各该部位出现疼痛;’病’的字义则是人在床上(不能起来,活动受限)。英语中disease一词就是由dis(不)和 ease(舒服、安逸)合成的。但不是所有的疾病都伴有痛苦不适,如肿瘤的早期、传染病的潜伏期,病人可以毫无不适之感;也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疾病,如儿童出牙、妇女分娩等;所以痛苦只是一种症状,并不是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查明一些症状常由一定的原因引起,这原因在人体内造成特定的病理改变,症状只是这些病理改变基础上出现的形态或功能的变化,这过程有一定的转归(死亡、致残、致畸等),于是人们称这一过程为’疾病’,对尚未查明原因者则称之为综合征。
疾病的定义
定义: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
疾病,有如健康一样,从不同角度考查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最常应用的定义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现代医学对人体的各种生物参数(包括智能)都进行了测量,其数值大体上服从统计学中的常态分布规律,即可以计算出一个均值和95%健康个体的所在范围。习惯上称这个范围为’正常值’,超出这个范围,过高或过低,便是’不正常’,疾病便属于不正常的范围。在许多情况下,这一定义是适用的,如伤寒可以表现为一定时间内体温和血中’伤寒血凝素’(抗体)的增高。但是,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很大,有时这一定义就不适用。如正常人心脏的大小有一定范围,许多疾病可以造成心脏扩大,但对于运动员来说,超过正常大小的心脏伴有心动过缓(慢至每分钟40次左右)并非病态;这种偏离正常值属于个体差异。在精神方面,智商大大超过同龄人的是天才,而不是病人。也有人从功能或适应能力来定义疾病,认为功能受损和与环境的协调能力遭到破坏才是疾病的表现,这样可以避免把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误划为疾病。缺氧时才出现症状的镰状细胞性贫血,就表现为适应能力的缺陷。对许多精神病人,特别需要考察其与环境的协调能力。但是适应功能的不良并不一定是疾病,如一个长期缺乏体力活动的脑力工作者不能适应常人能够胜任的体力活动,稍有劳累就腰酸背痛,这不一定是有病。因此有人建议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增加一个’无病状态’。所以说疾病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定义。
综合征
综合征(syndrome),在种种病理过程中,当出现一个症候时,同时会伴有另外几个症候,这一群症候是很定型的,将其统一起来进行观察则称为综合征。
“综合征”具有两项内涵:一是它是一组“症候”,二是“综合征”都有几项基本特征。不少综合征用首先发现者的的姓氏命名,如阿-斯综合征等。
词语释义
Syndrome,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的释义是:①综合征、征群、综合症状;②(标明行为、看法、情绪等的)一组表现(或特征),同时发生(或存在)的一组事物(如情绪、举动等)。
林连祥主编的《新世纪英汉大辞典》(台北远东版)释义的第一个义项就是“[医]征侯群,综合症状”。“征”有“预兆、征兆或(将要发生某种情况而预显的)迹象”的意思,因此有若干预显的迹象。照理应叫做“××综合征”,如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等。
但是,“××综合征”也是一种疾病,因此常写成“××综合症”,混用的情况严重得连医学书籍出版社的编辑都拿不准。因此有人建议:①症:用于症状、并发症;②征:用于综合征、征象、体征、指征(郭有声:《“症”、“证”、“征”的用法应当规范》,《科技术语研究》2002年第2期第35页)。
名词内涵
“综合征”这个名词具有两项内涵:一、“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症候”。如非典流行时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就是多种疾病恶化时都可能发生的危重病情。二、每个“综合征”都有几项基本特征。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命名就表明,罹患AIDS(艾滋)的全体病人都符合两个基本条件:“获得性”(不是遗传性)和“免疫缺陷”,而个体病人可以表现为恶性肿瘤、肺炎、霉菌感染等多种多样的具体疾病
词语辨析
“综合症”和“综合征”应当写哪个?
在医学上,“症”“征”并列时,“症”是“症状”,“征”是“体征”。“症”是“症状”,如头痛、视物模糊、呕吐等,是病人能感知的不适;“征”是“体征”,特指医生检查发现的异常变化,如眼底出血、心脏杂音、病理反射等。
单用“症”字还有多种含义,如“疾病”(急症、并发症),“症候”(热症、虚症),中医学还把腹中结块的病叫“症”(症zhēng),而“征”字则用来表示“征象”“征候”“特征”等,可见,“症”字不能充分反映“综合征”的内涵,而且歧义较多,容易被误解为某种独立的疾病。
“综合征”的“征”除了有“现象、迹象”的意思外,还有“特征”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同时具备了“一群”或“一系列”的“特征性表现”,才能把不同的“症候群”区分开来。
相反,凡是病因相对清楚,症状、体征又多相对集中于单一系统的疾病,一般便不宜再冠以“综合”字样,也不宜称之为“征”,而应直接命名为某某“症”。
现在很多媒体上出现的“综合症”是一种错误的写法,规范的名称应为“综合征”。
而证应用在医学则是中医概念。
我们先从证这个汉字说起吧。汉字证的基础释义有
①证明。【例子]如:证词;论证。
②证据。【例子】如:物证。
③验证。《楚辞·九章·惜诵》:“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④谏正。《国策·齐策一》:“士尉以证靖郭君。”
⑤通“症”。症候。
⑥凭证。[例子]如:工作证。
证的组词有证明、证实、证据、证件、证人、证券、保证、证书、认证、签证、验证、见证、考证、凭证、论证、公证、取证、印证、中证、求证、辩证、查证、佐证、证照、权证、作证、实证、证言、例证、鉴证、物证、票证、质证、证词、铁证、明证、罪证、人证共39个,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关键词。可见这证这词管用,但更重要的是这证在中医中更是一个最主要的关键词,就是证。
“证”字即可作名词用,也可作动词用,并可与“症”相通。在医学上也可表示其为病情的某一方面或病变的某一阶段(后者多指中医的证)。
让我们看看什么是证和辨证
辨证,是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辨证思维。这个思维的过程是在人体整体观点,人与天地相应观点,变动观点等理论指导下,把四诊所得的资料,在八纲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务期抓住疾病的本质,然后判断出其证候名称以及疾病的名称,为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从四诊-八纲辨证,是诊断疾病的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严格地说,在诊断学上的“八纲”也属于辨证的范畴,但八纲辨证仍然未够具体,八纲更为重要之处,在于说理,是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故独立一章于前面详加论述。
“证”与“症”,文字学上两者通用。现已严格区分,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而证是证候,是辨证所得的结果,如《伤寒论》之“太阳证”“少阳证”等是。可见其渊源亦甚古远。
“证”与“病”的概念是不同的,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这就是说病可以概括证,如《伤寒论》对伤寒病以六经分证,《温热论》对温热病以卫气营血分证或三焦分证。但辨病名,其先亦必先辨证。故诊断先从辨证再进一步辨病,辨病之后又再进一步辨证。前前后后,重点仍不离辨证。所以,辨证论治并不是说中医不讲究辨病,强调辨证已包括辨病于其中了。例如一个初起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脉浮的病人,对上述症状体征,进行辨证,初步印象为感冒病,至于是风热证,还是风寒证,及有无其他兼夹病及原有之病,还有待进一步辨证,然后才考虑治则与处方用药。故传统习惯称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病论治,就是这个道理。
辨证的方法有多种,都是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计有: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浪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等。其中病因辨证着重从病因角度姿辨别证候,可以看成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六经辨证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法;卫气管血辨证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法。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脏腑辨证适应于杂病各辨证。但脏腑辨证是杂病辨证的重点辨证法,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可以看作是脏腑证互为补充的辨证方法。
病与症、症候、证、征和综合症,是医学常识(包括中西医)中的常识,不可不知,不可不察。
每篇一曲:桑塔露琪亚
问题又来了:怎么才能经常收到这种文章呢? 答案:只要点击左上角“关注”即可。
甘草轩欢迎你!
本公众号由甘草l创立,作者是中医、全科和骨科医师,有多学科、多层次医院、跟师学习和工作经历,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侧重学习与发展,服务与成长,乐于探索,长于化繁就简,由表入里,是文字拆解、搬运、重组的爱好者,参与策划公益活动,以更宽阔视野去认知世界。 公众号有零基础学中医、医养结合、热点剖析、情感直击、艺海拾贝、心路探幽六个板块。愿与读者在医养结合健康路上,携手前行。 在甘草轩里,让我们健康快乐,分享思想,沉淀岁月,学习成长。 让生活如甘草,有补益,能清热,可解毒、能缓急,可止痛,和百味。 让平淡咂出滋味,点滴折射太阳,荒诞透出理性,虚幻看到真实,困顿找到希望。 脚踏土地,一路向前,奔向大海,走向天宇,隐入尘烟。 人生有起伏,攀登需坚持,跌倒再站起! 我是甘草,人生如途,有你正好!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30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