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之妙,不在形似,而在神合;不在力强,而在劲顺。”
要达此境界,根基在于“松沉”与“中正”,尤以下盘之稳固为重中之重。其中,关于膝关节的养护与运用,初学者经常陷入误区。
在实际习练中,许多人往往只注目于手眼身法的外在形态,却忽视了膝盖这一部位。殊不知,“定膝”二字,正是承上启下、维系劲路通畅的关键。
忽视“定膝”,轻则练后膝盖隐痛,重则造成半月板磨损、韧带松弛——而此类损伤,多属不可逆。一旦关节发出警示,便非“咬牙坚持”所能解决,反将贻害终身。须知,练拳本为养生延年,岂可因一时之误,损及根本?
1、为什么要定膝?
太极拳虽讲求圆活连贯,但并非处处皆可转动。
膝关节结构精密,其侧副韧带所能承受的横向扭转角度极为有限,医学研究显示仅约7度。若在负重状态下(如站桩、走架)频繁左右拧动膝盖,犹如反复折弯一根细铁丝,久之必损。
常见误区是:身形转动时,误以膝代腰,膝盖随动作左右摆晃,看似灵活,实则暗藏隐患。
练太极拳为什么那么多人把膝盖练坏了,就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就是转胯,通过两胯的旋转,使我们身体的上身形成右旋右转,从而带动两手。唯有膝稳,下盘方固;下盘固,则腰能转;腰能转,则劲自通达四梢。
故练拳之时,当时时内观:手在动,肩肘腕节节松开;身在转,腰胯领动如磨盘;足在移,膝头始终对准足尖,不内扣、不外翻,如立水中磐石,任水流激荡而根基不摇。
2、刻意追求“低架”伤膝
有人认为,“低架”是功夫的标尺,其实不必过分追求。初学之士,若腿力未充、腰胯未开,强行下蹲,无异于负重深蹲而无保护,膝关节承受压力成倍增长。
真正的太极劲力,不在腿蹲得多低,而在重心转移之精微,在于“走胯”而非“压膝”。反之,若强压其身,只为外形低矮,便是“以形害意”,徒增膝患。
因此,我常劝初学者:“宁高勿低,宁缓勿急。”高架同样可练出整劲与听劲,关键在于结构正确、意气相随。待日久功深,不求低而自低,不求稳而自稳,方是正途。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23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