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湿重,阳气毁一半!五苓散,温阳除湿的好方,巧治水肿,今日一睹为快
2025
09-27

湿重,阳气毁一半!五苓散,温阳除湿的好方,巧治水肿,今日一睹为快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属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先和你聊聊古方五苓散治病的故事。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我先问你一个小问题。

你觉得,我们身上的阳气,最怕的是什么?

我跟你讲,从经典的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来说,阳气最怕两种邪气,这就是寒和湿。无论是寒邪还是湿邪,它们都对阳气有明确的伤害作用。

当然,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湿邪对阳气的伤害,特别大,也特别普遍。正所谓湿气一大,阳气毁一半啊。

好了,闲言少叙,我们看看这段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49岁。初诊时间,是1994年的10月份。

她怎么回事呢?就是最近六年来,她动不动就浑身浮肿,伴随周身紧张感。这个异常,有时候轻,有时候重,时发时止。啥时候明显呢?就是在患者情志不畅的时候。一有事,一闹心,一消沉,这股子劲儿就来了。

浮肿怎么办?她就在医生的指导下来服用利尿药。吃药确实有效果。但是下一次,浮肿还会出现。

那浮肿的原因是啥呀?该患者做了无数次全面检查,都没有找到原因,一切正常。

最后,患者无奈之下,投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脉象弦细,舌苔薄白,舌淡。就诊当时,患者双下肢浮肿光亮,按之没指,其他部位也浮肿。胸腹有胀满之感。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肉桂9克,茯苓20克,白术12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15克,乌药9克,槟榔12克,黄芪30克,生姜10克。每日一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两周以后,水肿现象基本消失,其他症候也随之减轻。原方不变,再投药两周。最终,患者诸证息平。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2004年的《河南中医》。

来吧,我们仔细品品。

其实,这个患者虽然在舌脉上表现不明显,但是就其疾病本身来说,可以非常肯定地认为,这是水湿内停所致。她之所以浮肿,原因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于内,所以浮肿。

水湿这个东西,作为一种邪气,前面讲过,是可以伤阳的。因此,当水湿内停的时候,脾阳是备受损害的。脾阳受损,气血生化不足,于是患者舌淡脉细。脉弦,主痰饮内停。

另外,水湿这个东西,会影响体内气机的运行。体内气机一旦滞涩,就形成所谓气滞。气滞反过来,还会影响水液运化,加重水湿内停的状态。于是,当患者情绪不畅的时候,浮肿加重。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得温补脾阳,化解水湿,同时行气利水。

我们看当时医家的配伍——

肉桂9克,茯苓20克,白术12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15克,乌药9克,槟榔12克,黄芪30克,生姜10克。每日一剂。

这里面,显然用到了五苓散。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基本配伍是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作用,就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你看这猪苓、泽泻、白术、茯苓,都有利水的功效,起到利水渗湿的功效。桂枝呢,性味温散,可以温阳,助气化,让水湿在体内动起来,从而促进水湿的排解。这个方子除了治疗所谓蓄水证、痰饮证以外,也是中医治疗水湿内停的常用方。所谓水湿内停证,主要就是表现为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等等。

现在,医案里这个患者主要问题在于水肿,水湿之邪困阻脾阳,于是就用五苓散,健脾利水,温阳化气,这就直接撬动了患者的病根儿。五苓散原方里桂枝换成肉桂,肉桂温阳助气化之功,强于桂枝。

当然,这还不够。患者本身有气滞的问题,所以医案里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加用柴胡、乌药来疏肝行气,以当归和白芍来柔肝和肝,以黄芪和槟榔加强利水之效。

你看,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它实际上就是五苓散加味治疗疾病的例子。

其实,医案里这种特发性水肿,在临床上还真就多见。有些患者怎么检查,都查不出毛病。对此,我们得记住,这个浮肿,很有可能就是水湿内停。水湿内停,损伤脾阳,令浮肿日久不愈,反复发作。

对此,中医以五苓散为代表的助阳利水之方,是完全可以治疗的。它体现出中医对此类疾病的特殊认识,和深刻理解。

总而言之啊,我们中医里的病因病机,研究起来是有意思的。中医用于治疗各种病因病机的方子,魅力是无穷的。我们以后有机会,再慢慢地聊吧。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里。

全文完。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