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湿气重是脾脏虚弱,水液代谢异常、湿浊内堆积体内造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脾胃虚弱:当脾胃功能不佳时,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水液就容易在体内积聚形成湿气。例如,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情绪不佳等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湿重症状。
2、肾脏功能失调:肾主水,对人体水液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肾阳不足时,无法充分温化水液,使得水液代谢紊乱,进而造成水湿内停。比如一些肾阳亏虚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水肿、小便不利等湿重表现。
3、肺失宣降:肺为水之上源,通过宣发和肃降功能调节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如果肺的功能失常,水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水湿在体内停留。像感冒、咳嗽等肺部疾病发作时,可能会伴有身体困重、咳痰等湿重症状。
4、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外界湿邪容易侵袭人体,使湿邪在体内积聚。例如,生活在南方的梅雨季节,或者经常在水下作业、居住在地下室等潮湿环境中,都可能增加体内湿气的产生。
5、饮食因素:长期大量食用甜食、油炸食品、酒类等肥甘厚味及生冷食品,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湿浊内生。此外,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等,也会损伤脾胃阳气,使水湿运化失常。建议你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过多生冷、油腻食物。
中医认为虚则湿,湿则寒,寒则淤,淤则堵,堵则崩。如果体内湿重的症状较为明显,如身体困重、乏力、食欲不振等,建议及时就医。
一、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虚则湿,湿则寒,寒则淤,淤则堵,堵则崩。
1、中医外治:
①升阳—-通过晒背升阳(遮住百汇)、搓关元命门升阳、撞背通络等方法。
②健脾—姜米茶(米姜陈皮炒后泡水)焦香入脾、陈皮去积、姜去胃寒
③去湿—艾灸、拔罐等中医外治疗法有一定的祛湿作用。可选择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拔罐能通过负压吸引作用,促进湿气排出。
2、中药调理
釆取健脾祛湿、通利水道,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剂,如下。
八珍粉:–茯苓400g、莲子400g、山药400g、苡仁400g、芡实400g,鸡内金40g、猴头菇80g、陈皮80g。炒黄不炒糊,再打成粉,每日一次50g,两月后除尽。
参苓白术散:— 人参100g- 茯苓100g- 白术(炒)100g- 山药100g- 白扁豆(炒)75g- 莲子50g- 薏苡仁(炒)50g- 砂仁50g- 桔梗50g- 甘草100g。制后打成粉调水服,每次6一9g,每日2~3次。
小参术散:–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5g,陈皮6g,山药15g,加4碗水熬成一碗,饭前服,健脾祛湿,益气和胃。
蛋壳鸡内金;各5个,炒香不炒糊,打成服3~5g饭前水服。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在使用方剂时,务必遵循医嘱,不可自行用药。
3、生活方式调理(优先釆用)
(1)饮食调理:多吃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白刀豆)、冬瓜、山药、生姜、陈皮等。少吃或不吃寒凉食物,如西瓜、梨、香蕉、柚子、苦瓜、海带、黄瓜、紫菜、马齿苋、螃蟹、绿豆、菊花等。多喝以下祛湿茶饮:
①红豆薏米茶:赤小豆20g、薏米15g、茯苓10g,600g水开后转小火30分钟加陈皮调味当茶饮,每周两次。也可用料理机做成糊当主食,早晚各一次(茯苓一次三颗)。
②陈皮茯苓茶:茯苓15g、山楂5g、黄芪10g、陈皮10g做茶饮。
③姜枣茶:老姜6片,6个去核枣、15粒苟杞、30粒花椒。三饭碗水大火煮开,小火熬成两碗,早晚各一碗,持续2月。
④姜米茶:大米炒焦黄取10克,与姜丝、陈皮,加100度水泡水喝。中医认为焦香入脾,芳香化湿,炒焦的都能健脾胃促消化(健脾),陈皮理气去积,姜丝解表去寒,可调中和胃治胃寒。《本草纲目》提到“炒米止泻,调中”。《中国医学大辞典》记载“粳米炒焦,作汤,除湿、益胃,止烦渴”。《纲目拾遗》记载焦米(锅粑)药性味苦甘,性平,功能主治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炒米的焦香善入脾胃经,有增强运化、增进食欲、醒脾燥湿之功。
⑤玉米须茶:具有利水消肿、利湿退黄的功效适合湿气重导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的情况,且口感清淡。
(2)适当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
(3)保持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干燥通风。
体内湿重的的表现为
1级皮肤生斑-碰就青紫-脸发油多(虚则湿);
2级身体沉重无力易疲劳、腹胀消化不良身体虚胖水肿(湿则寒);
3级冬天四肢冰冷-关节肿胀疼痛(寒则淤);
4级高血压、高尿酸、有溃疡,大便不成型-打嗝放屁(淤则堵);
5级舌苔厚重发白发黄-舌底筋发黑、血管出现梗阻、崩裂,压迫血管神经之类(堵则崩)。
分清寒湿、湿热、痰湿体质
可以通过手指月牙(约占20%为正常)大小多少来判断湿的类型,月牙超过20%为湿热,月牙少小或没有为寒湿。
一、寒湿体质
– 成因:多由贪凉饮冷、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或脾胃阳气不足,寒湿内生所致。
– 典型表现:
– 怕冷明显,手脚冰凉,喜欢热饮、热敷。
– 面色偏白或发青,容易腹泻,大便不成形,甚至夹杂未消化食物。
– 小便清长(颜色浅),身体沉重乏力,关节可能有冷痛。
– 舌苔白腻,脉沉缓。
二、湿热体质
– 成因:多因长期饮食辛辣油腻、熬夜、环境湿热等,导致湿热积聚体内。
– 典型表现:
– 身体易发热,尤其是午后或傍晚明显,怕热不怕冷。
– 面部油腻、易生痤疮,口苦口臭。
– 大便黏滞不爽、色黄,小便短赤(颜色深黄)。
– 舌苔黄腻,脉滑数。
三、痰湿体质
– 成因:主要因脾胃功能虚弱,水湿运化失常,聚而成痰,痰湿阻滞体内。
– 典型表现:
– 体型多偏肥胖,尤其是腹部肥满松软。
– 身体沉重、困倦乏力,但无明显怕冷;总觉得没精神,晨起痰多。
– 大便多黏滞不爽,小便浑浊,口黏腻、痰多(痰偏白稠);
– 不想喝水或喜欢喝热水。
– 舌苔白厚腻,脉滑。
简单来说,湿热是“湿+热”,有明显热象;寒湿是“湿+寒”,以寒象为主;痰湿则以“湿聚成痰”为核心,多表现为黏滞、沉重、肥胖等,寒热不明显或偏温。
多吃温热性食物
温热性食物是指性质偏温热,能帮助身体产生热量、驱散寒气的食物,适合体质偏寒或受凉时食用。常见的温热性食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肉类
羊肉:性温,有暖中补虚、开胃健身的作用,适合冬季食用。
牛肉:性温,能补脾胃、益气血,适合气血不足者。
鸡肉:性温,尤其是公鸡肉,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的功效。
谷物杂粮
糯米:性温,可温补脾胃,适合脾胃虚寒者。
高粱:性温,能健脾益胃、温中涩肠。
蔬菜
韭菜:性温,有补肾温阳、益肝健胃的作用。
辣椒:性热,能温中散寒、开胃消食,但需适量食用。
生姜:性温,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常用于驱寒。
水果
荔枝:性温,能补脾益肝、理气补血,但不宜多吃,以免上火。
龙眼(桂圆):性温,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
榴莲:性热,营养丰富,能强身健体、驱寒暖身。
其他
花椒、胡椒:性热,属于温热性调料,可增加食物的温热属性,帮助散寒。
红糖:性温,能益气补血、健脾暖胃、活血化瘀。
需要注意的是,温热性食物并非适合所有人,体质偏热、易上火者应适量食用,以免引起不适。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05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