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总纲
十二式以牛为形,练法重 “筋骨通劲、经络畅达”,打法求 “后发先至、以沉制浮”。
从下盘扎根到上盘发力,从中盘运化到收势养神,覆盖全身,合 “道养神、武练劲、医调脏” 之理。
第一式:牛立开疆(起势・定桩蓄劲)
一、练法
1. 动作细节
- 步型:双脚分开宽于肩(约两拳距),足跟外展 45°(仿牛蹄落地时的外撇稳劲),脚尖稍内扣;双膝微屈(屈度至大腿与地面成 60°,如牛站立时的沉胯姿态),胯根放松下沉,不夹裆、不挺腹;
- 身形:腰脊竖直如牛脊,双肩自然下垂(忌耸肩),双手握拳(拳眼向上,拳心朝内),置于腰侧(肚脐水平,仿牛蓄力待发的前肢姿态);
- 头面:头部中正,下颌微收,双眼平视前方(可半眯眼,收摄心神),舌轻抵上腭(搭鹊桥,生津液)。
2. 发力要诀
- 劲点在 “足跟”:脚掌均匀贴地,感受足跟与地面的贴合感,如牛蹄抓地,重心落于两脚正中间(忌偏左偏右);
- 沉劲在 “腰胯”:腰胯放松下沉,不刻意挺腰,让上半身重量自然压于下盘,练 “下盘扎根劲”(武术 “根在脚”)。
3. 意念引导
观想自身如耕牛立于田间,四蹄扎根入土,躯干沉稳如山,无杂事扰心,气沉丹田(小腹),如牛蓄劲待耕。
4. 经络关联
- 刺激足少阴肾经(足跟为肾经起点涌泉穴所在),固肾强骨(中医 “肾主骨生髓”);
- 沉胯放松带脉(绕腰一周),为后续中盘发力打基础(带脉通则腰劲顺)。
二、打法(防身法・应对突袭)
1. 攻防场景
遇对方从正面突袭(如快步冲来欲抱腰 / 出拳打胸),先以 “牛立开疆” 定桩稳根,再寻反击机会。
2. 应对技巧
- 若对方出直拳打胸:立即沉胯降重心(桩步加深,膝屈至 45°),同时双手握拳上提(从腰侧至胸前,拳心向外),格挡对方小臂(忌用拳面硬挡,用拳背缓冲),借桩步沉劲卸对方冲力;
- 若对方欲抱腰:沉肩坠肘,双臂屈肘夹紧躯干(如牛收前肢护身),同时足跟猛蹬地面(借地心反力),上半身微后倾,让对方难以近身(抱腰需贴紧,后倾可拉开距离)。
3. 劲法运用
用 “沉劲” 卸力,忌用 “顶劲” 硬抗(防伤腰胯),桩步始终保持 “足跟扎根”,确保自身重心不晃。
4. 禁忌
忌桩步过浅(重心高易被推倒)、忌耸肩(肩紧则劲滞)。
第二式:牛蹄踏地(下盘・扎根练劲)
一、练法
1. 动作细节
- 承 “牛立开疆” 桩步,重心移至左腿(左腿承重 80%),右腿屈膝上提(脚面绷直,脚尖朝下,提至膝高,仿牛提蹄);
- 右腿猛力踏地(先足跟落地,再脚掌快速贴地,如牛踏泥坑),踏地时左腿微屈缓冲,同时双手握拳从腰侧向前微推(拳心向下,高度至小腹,仿牛踏地时前肢发力);
- 左右腿交替,每侧各踏 5 次为 1 组,踏地时可发短促 “哞” 音(配合吐纳,呼气发力)。
2. 发力要诀
- 提腿时蓄力:重心移腿要稳,提腿不晃身,气沉丹田(吸气蓄劲);
- 踏地时发劲:踏地瞬间用 “蹬地劲”(左腿蹬地,右腿踏地,形成反作用力),劲从足跟传至腰脊,再透至双手(拳推时的劲),忌只用腿力 “跺地”(无全身劲)。
3. 意念引导
观想右腿踏地时,如牛蹄踩碎土块,劲透地面,地面微微震动,气从足跟入,沿腿达丹田。
4. 经络关联
- 踏地刺激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在膝下,踏地时膝部受力,疏通胃经),健脾养胃(中医 “脾属土,对应牛形”);
- 手推动作疏通手阳明大肠经(手臂外侧,拳推时经气流动),促进排毒。
二、打法(下盘攻击・破对方根基)
1. 攻防场景
对方下盘不稳(如踮脚出拳 / 步型过浅),或欲用扫腿攻己下盘,用 “牛蹄踏地” 反击其脚 / 小腿。
2. 应对技巧
- 若对方踮脚出拳:重心移至右腿,左腿快速提膝踏地,踏向对方前脚掌(足跟踏其脚趾,忌踏脚踝,防伤筋),同时双手握拳击对方小腹(借踏地劲带起上半身发力);
- 若对方用右腿扫己左腿:立即提左腿(避开扫腿),同时左腿猛踏对方右腿小腿(踏其腓骨处,非胫骨),踏地时重心下沉,让对方扫腿劲卸空,再顺势用右拳击其腰侧。
3. 劲法运用
用 “踏劲” 破根基,踏地时呼气发力(配合吐纳进阶阶 “震息法”),劲要 “快、准、沉”,不拖泥带水。
4. 禁忌
忌踏地时重心偏移(易摔倒)、忌踏对方关节(如脚踝、膝盖,以制敌为旨,非伤敌)。
第三式:牛角顶门(上盘・冲拳练劲)
一、练法
1. 动作细节
- 承 “牛立开疆” 桩步,双手变拳(拳眼向上,拳心朝内),置于腰侧,左肩微前送(仿牛低头顶物的前冲姿态);
- 左拳沿身体中线向前猛冲(拳心向下,高度至对方胸口,如牛角顶门),冲拳时左肩下沉(忌耸肩),腰脊向右旋(借腰劲带拳发力),右腿蹬地(劲从脚起,经腰达拳);
- 左拳收回腰侧时,右拳顺势冲出(动作同左拳),左右交替,每侧各冲 5 次为 1 组,冲拳时发有力 “哞” 音(呼气发力,配合吐纳进阶阶 “冲息法”)。
2. 发力要诀
- 冲拳 “三劲合一”:脚蹬地的 “根劲”、腰旋的 “中劲”、拳前冲的 “梢劲”,劲从下至上连贯,忌只用臂力 “甩拳”(无根基,劲散);
- 拳面紧绷:冲拳时拳面平整(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二关节贴紧,拇指扣拳面),着力点在拳面中节(非拳尖,防伤指骨)。
3. 意念引导
观想双拳如牛角,坚硬有力,冲拳时如牛低头顶物,劲透拳面,可击穿薄纸(培养 “劲透” 感)。
4. 经络关联
- 冲拳疏通手太阴肺经(手臂内侧前缘,冲拳时臂肌收缩,刺激经气),养肺益气(中医 “肺主气,气能生劲”);
- 腰旋刺激督脉(脊柱中线,腰旋时脊柱活动,疏通督脉),强腰脊(督脉为 “阳脉之海”,主一身阳气)。
二、打法(上盘攻击・击胸腹 / 咽喉)
1. 攻防场景
对方正面逼近,出拳打己头部 / 胸部,或双手护头露出胸腹空当,用 “牛角顶门” 冲拳反击。
2. 应对技巧
- 若对方出拳打己头部:沉头避拳(如牛低头),同时左拳冲对方小腹(小腹为丹田所在,击之可泄其劲),冲拳时腰脊前送,借沉劲增加拳力;
- 若对方双手护头:右拳冲对方咽喉下方(天突穴附近,忌击喉结,防窒息),冲拳时手臂微屈(留缓冲劲,避免劲过猛将对方击伤),同时左腿 “牛蹄踏地” 踏其前腿,让对方难以后退。
3. 劲法运用
用 “冲劲” 击敌,冲拳时呼气(气劲合一),若拳未击中,立即收拳回腰(忌伸直手臂,防被对方抓臂),保持 “可进可退”。
4. 禁忌
忌冲拳时手臂过直(易被抓)、忌击对方太阳穴 / 喉结(致命要害,需规避)。
第四式:牛脊摆肘(中盘・旋肘练劲)
一、练法
1. 动作细节
- 承 “牛立开疆” 桩步,双脚不动,腰脊向左旋(上半身左转 45°),双臂屈肘(肘尖向前,上臂与肩平,前臂垂直地面,仿牛脊凸起的弧度);
- 腰脊向右旋(上半身右转 90°),同时双肘随腰旋向右摆动(肘尖朝右,如牛脊摆劲扫物),摆动时肩沉肘坠(忌抬肘),气从丹田经腰传至肘(呼气发力,配合吐纳进阶阶 “旋息法”);
- 腰脊向左旋回原位时,双肘随腰旋向左摆动,左右交替,每侧各摆 5 次为 1 组。
2. 发力要诀
- 摆肘 “以腰为轴”:腰旋幅度决定肘摆幅度,忌用肩转带肘(肩转则劲短,腰转则劲长);
- 肘尖 “带劲”:摆动时肘尖有 “扫劲”,如用肘尖扫过墙面,感受肘尖的发力感,忌 “软摆”(无劲)。
3. 意念引导
观想自身腰脊如牛脊,宽厚有力,摆肘时如牛脊左右摆动,扫开周围杂物,气随腰旋在体内流动。
4. 经络关联
- 摆肘刺激手少阳三焦经(肘部为三焦经循行处,摆肘时肘部活动,疏通三焦经),调畅气机(中医 “三焦主通调水道,气机顺畅则劲顺”);
- 腰旋疏通带脉(绕腰一周,腰旋时带脉拉伸),调和脾胃(带脉通则脾胃气血通)。
二、打法(中盘攻击・击腰侧 / 肋部)
1. 攻防场景
对方与己近身缠斗(如双手抓己手臂),或侧身出拳露出腰侧空当,用 “牛脊摆肘” 击其腰侧 / 肋部。
2. 应对技巧
- 若对方双手抓己左臂:腰脊向右旋,右肘摆击对方腰侧(带脉处,击之可使其气血滞涩),同时左臂向回拉(挣脱对方抓握),右腿蹬地(借根劲增加肘劲);
- 若对方侧身出左拳:腰脊向左旋,左肘摆击对方右肋(肋骨下方,非肋骨,防骨折),摆肘时上半身微前倾(缩短攻击距离),同时左腿 “牛蹄踏地” 踏其右腿,限制对方移动。
3. 劲法运用
用 “旋劲” 击敌,摆肘时腰旋速度越快,肘劲越足,忌 “慢摆”(给对方躲闪时间),摆肘后立即回位(防对方反击)。
4. 禁忌
忌摆肘时抬肘(肘高易被对方压肘)、忌击对方肋骨(易造成骨裂,击肋下软组织即可)。
第五式:牛尾扫腿(下盘・扫腿练劲)
一、练法
1. 动作细节
- 承 “牛立开疆” 桩步,重心移至左腿(左腿屈膝,承重 90%),右腿伸直(脚面绷直,脚尖朝下),向右后方抬起(抬至膝高,仿牛抬尾);
- 右腿向右前方横扫(如牛尾扫尘,扫腿幅度至身体右侧 45°,脚面始终绷直),扫腿时左腿稳站(忌晃),双手握拳上提至胸前(护头,仿牛扫尾时前肢护身);
- 右腿收回原位时,重心移至右腿,左腿伸直横扫(动作同右腿),左右交替,每侧各扫 5 次为 1 组,扫腿时发绵长 “哞” 音(呼气发力)。
2. 发力要诀
- 扫腿 “以胯为轴”:腿伸直,借胯根转动带腿横扫(忌弯腰送腿,腰要直);
- 脚面 “绷劲”:扫腿时脚面紧绷,如用脚面扫击硬物,着力点在脚面外侧(非脚尖,防伤脚趾),忌 “松脚”(扫击无力)。
3. 意念引导
观想右腿如牛尾,粗壮有力,扫腿时如牛尾横扫地面,扫开碎石,劲从胯根传至脚面。
4. 经络关联
- 扫腿拉伸足太阳膀胱经(腿后侧,扫腿时腿后侧肌肉拉伸,疏通膀胱经),祛湿排毒(中医 “膀胱经主排泄,经通则湿毒排”);
- 重心移腿刺激足太阴脾经(腿内侧,重心移时腿内侧受力,疏通脾经),健脾益气(脾主肌肉,经通则肌肉劲足)。
二、打法(下盘攻击・扫小腿 / 脚踝)
1. 攻防场景
对方下盘迈开大步(如弓步出拳),或重心在前腿,用 “牛尾扫腿” 扫其前腿小腿 / 脚踝,破其根基。
2. 应对技巧
- 若对方弓步出左拳: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横扫对方左小腿(腓骨处),扫腿时左腿稍低(低于对方膝盖,避其膝盖),同时双手握拳击对方胸口(上下配合,让对方难兼顾);
- 若对方重心在前右腿:重心移至左腿,右腿横扫对方右脚踝(外侧,忌扫内侧,防伤韧带),扫腿后立即收腿(防对方抓腿),同时左拳冲对方小腹。
3. 劲法运用
用 “扫劲” 破根基,扫腿时腿伸直,速度要快(忌慢扫),若扫中对方,借对方失衡之机,上盘立即跟进攻击(不单独依赖扫腿)。
4. 禁忌
忌扫腿时弯腰(腰弯则重心晃)、忌扫对方膝盖(易伤关节,扫小腿即可)。
第六式:牛舌卷草(上肢・抓握练劲)
一、练法
1. 动作细节
- 承 “牛立开疆” 桩步,双手自然下垂,掌心朝内,手指分开(仿牛舌展开);
- 双手向前伸出(高度至胸前),手指弯曲如卷草(从指尖到掌心,逐节弯曲,仿牛舌卷草),抓握成拳(拳心朝内),再缓慢松开手指(还原成展开状);
- 抓握时腰脊微前送(借腰劲带手发力),松开时腰脊微后收,重复 10 次为 1 组,抓握时可配合吸气(蓄力),松开时呼气(放松)。
2. 发力要诀
- 抓握 “逐节用力”:从指尖到掌心,手指关节逐节弯曲(先指尖、再指根、再掌心),忌 “突然抓握”(指劲不匀);
- 劲透 “指节”:抓握时感受指节的发力感(如抓握硬物),忌 “软抓”(无劲),可在手中握软球(如网球)辅助练劲。
3. 意念引导
观想双手如牛舌,灵活有力,抓握时如牛舌卷草,将草紧紧卷住,气从丹田传至手指,增强指劲。
4. 经络关联
- 抓握刺激手少阴心经(手指为心经末梢,抓握时手指活动,疏通心经),养心安神(中医 “心主血脉,心经通则气血达手指,指劲足”);
- 手臂前伸疏通手厥阴心包经(手臂内侧中线,伸臂时经气流动),护心防气逆(练力时气劲易冲心,心包经通则气顺)。
二、打法(上肢控制・抓握对方肢体 / 衣物)
1. 攻防场景
对方出拳打己,或用腿攻己下盘,用 “牛舌卷草” 抓握对方手臂 / 衣襟,控制其动作,再反击。
2. 应对技巧
- 若对方出右拳打己头部:左手向前抓握对方右小臂(手指卷握其小臂外侧),抓紧后向左拉(限制对方回拳),同时右拳冲对方小腹,左腿 “牛蹄踏地” 踏其前腿;
- 若对方用右腿扫己:右手抓握对方右衣襟(或腰带),抓紧后向后拉(让对方扫腿劲卸空),同时左拳冲对方腰侧,右腿稳站(防自身失衡)。
3. 劲法运用
用 “抓劲” 控制,抓握时手指逐节用力(忌只抓表面,要抓实),控制后立即借力拉拽(不单独抓握,需配合上盘攻击)。
4. 禁忌
忌抓对方手腕(易被对方反抓)、忌抓握过紧(手指易疲劳,抓实即可)。
第七式:牛肩靠撞(中盘・靠击练劲)
一、练法
1. 动作细节
- 承 “牛立开疆” 桩步,重心移至左腿,左肩微下沉(仿牛低头靠物的姿态),上半身向左前方倾斜(倾斜角度 30°,忌弯腰);
- 左肩向左前方猛力靠撞(如牛肩靠树,靠撞时左腿蹬地,腰脊向左送,借全身劲带肩发力),靠撞后上半身回正(还原桩步);
- 重心移至右腿,右肩靠撞(动作同左肩),左右交替,每侧各靠 5 次为 1 组,靠撞时发短促 “哞” 音(呼气发力)。
2. 发力要诀
- 靠撞 “全身劲合一”:肩靠不是只用肩力,而是脚蹬地的根劲、腰送的中劲、肩撞的梢劲,劲从下至上连贯,忌 “耸肩靠”(肩劲孤力);
- 肩 “沉劲”:靠撞前肩先下沉(如压肩),再靠撞,沉肩则劲实,忌 “抬肩靠”(劲飘)。
3. 意念引导
观想自身左肩如牛肩,宽厚坚硬,靠撞时如牛肩靠树,树可被撞动,气从丹田经腰传至肩,增强靠劲。
4. 经络关联
- 靠撞刺激手少阳三焦经(肩部为三焦经循行处,靠撞时肩部受力,疏通三焦经),调畅气机(三焦通则全身气劲顺);
- 脚蹬地刺激足少阴肾经(足跟涌泉穴,蹬地时经气激活),固肾强根(肾为 “先天之本”,根劲足则靠劲实)。
二、打法(中盘攻击・靠击胸 / 背)
1. 攻防场景
对方与己近身(如抱腰 / 贴胸缠斗),或背对己(如转身躲闪),用 “牛肩靠撞” 靠击其胸 / 背,迫使其失衡。
2. 应对技巧
- 若对方抱己腰:左肩下沉,上半身向左前方靠撞对方胸口(膻中穴附近,忌靠心脏),靠撞时左腿蹬地(借根劲),同时双臂屈肘向后顶(顶对方腰侧),让对方松抱;
- 若对方转身躲闪:重心移至右腿,右肩靠撞对方后背(肩胛骨下方,非脊柱),靠撞后立即收肩(防对方反击),同时右拳冲对方腰侧。
3. 劲法运用
用 “靠劲” 迫敌失衡,靠撞时速度要快(忌慢靠,给对方反应时间),靠中后借对方后退之势,上盘立即跟进攻击(不单独靠撞)。
4. 禁忌
忌靠撞对方心脏 / 脊柱(致命要害)、忌靠撞时弯腰(腰弯则劲散)。
第八式:牛胯顶摔(中盘・顶摔练劲)
一、练法
1. 动作细节
- 承 “牛立开疆” 桩步,重心移至左腿,右腿屈膝上提(脚面绷直,提至膝高),同时腰脊向右旋,右胯向前顶出(如牛胯顶物,顶胯时上半身微后倾);
- 右胯顶出后,右腿缓慢落地(还原桩步),重心移至右腿,左胯顶出(动作同右胯),左右交替,每侧各顶 5 次为 1 组,顶胯时配合吸气(蓄力),顶出时呼气(发力)。
2. 发力要诀
- 顶胯 “以腰为领”:腰旋带胯顶,胯顶时腰脊要直(忌弯腰),胯部有 “顶劲”(如用胯顶墙,感受胯部发力);
- 重心 “稳”:顶胯时重心始终在支撑腿(如顶右胯时重心在左腿),忌重心偏移(易晃)。
3. 意念引导
观想自身胯部如牛胯,粗壮有力,顶胯时如牛胯顶物,物可被顶倒,气从丹田传至胯部,增强顶劲。
4. 经络关联
- 顶胯刺激带脉(绕腰一周,顶胯时带脉拉伸),调和脾胃(带脉通则脾胃气血通,脾主肌肉,肌肉劲足则胯劲实);
- 腰旋刺激督脉(脊柱中线,腰旋时脊柱活动),强腰脊(督脉通则腰劲足)。
二、打法(中盘控制・摔敌 / 破抱腰)
1. 攻防场景
对方抱己腰欲摔,或与己近身缠斗,用 “牛胯顶摔” 顶其腰胯,破坏其平衡,再顺势摔敌。
2. 应对技巧
- 若对方从正面抱己腰:重心移至左腿,右胯向前顶对方小腹(丹田处),顶胯时上半身微后倾,同时双臂向上抬(从对方腋下穿出),抓住对方后背衣物,向左后方拉(借顶胯劲带摔对方);
- 若对方从侧面抱己腰:重心移至右腿,左胯向对方腰侧顶(带脉处),顶胯时左腿蹬地(借根劲),同时左臂向回拉(挣脱对方抓握),右拳冲对方胸口。
3. 劲法运用
用 “顶劲” 破平衡,顶胯时劲要 “准”(顶对方小腹 / 腰侧空当),忌 “乱顶”(无目标),顶后配合拉拽(借劲摔敌,不硬摔)。
4. 禁忌
忌顶胯时弯腰(腰弯则劲散)、忌顶对方肋骨(易伤敌)。
第九式:牛膝跪压(下盘・跪压练劲)
一、练法
1. 动作细节
- 承 “牛立开疆” 桩步,重心移至左腿,右腿屈膝下蹲(膝部向下,脚面贴地,仿牛跪姿),右膝跪至地面(跪垫上,防伤膝),同时双手握拳向前推(拳心向下,高度至胸前,仿牛跪时前肢支撑);
- 右膝起身(还原桩步),重心移至右腿,左膝跪压(动作同右膝),左右交替,每侧各跪 3 次为 1 组(跪压时忌久跪,防伤膝),跪压时配合呼气(发力)。
2. 发力要诀
- 跪压 “缓降缓起”:屈膝下蹲时缓慢(忌猛跪,防伤膝),起身时用腿力支撑(忌用手撑地,练腿劲);
- 重心 “稳”:跪压时重心在支撑腿(如右膝跪压时重心在左腿),上半身始终直立(忌弯腰,防重心晃)。
3. 意念引导
观想自身如牛跪卧,膝部有力支撑身体,跪压时如牛跪地休息,气沉丹田,不慌不躁。
4. 经络关联
- 跪压刺激足阳明胃经(膝下足三里穴,跪压时膝部受力,疏通胃经),健脾养胃(中医 “足三里为养生要穴,经通则脾胃健”);
- 起身时刺激足少阴肾经(足跟蹬地,激活涌泉穴),固肾强腿(肾主骨,经通则腿骨劲足)。
二、打法(下盘控制・压敌腿 / 限制移动)
1. 攻防场景
对方倒地(如被扫腿扫倒),或单膝跪地,用 “牛膝跪压” 压其腿 / 脚踝,限制其起身。
2. 应对技巧
- 若对方被扫倒(仰卧):快速上前,左腿跪压对方右小腿(小腿外侧,非膝盖),跪压时重心下沉(借体重压腿,忌用蛮力),同时双手按对方双肩(限制其起身),喝令 “别动”(以制敌为旨);
- 若对方单膝跪地:右腿跪压对方左脚踝(外侧),跪压时上半身微前倾(保持平衡),同时左拳冲对方胸口(威慑,非重击)。
3. 劲法运用
用 “压劲” 限制,跪压时重心要 “沉”(借体重压,不只用腿力),忌 “轻压”(对方易挣脱),压后保持警惕(防对方反击)。
4. 禁忌
忌跪压对方膝盖 / 脚踝内侧(易伤关节)、忌久压(防对方血液循环不畅)。
第十式:牛爪掏心(上肢・指击练劲)
一、练法
1. 动作细节
- 承 “牛立开疆” 桩步,双手变 “牛爪”(五指分开,指节弯曲,仿牛蹄前端的爪形,掌心朝内),置于腰侧;
- 左爪向前掏击(高度至胸前,指尖朝前,如掏物,掏击时腰脊向左旋,借腰劲带爪发力),掏击后收回腰侧,右爪顺势掏击(动作同左爪),左右交替,每侧各掏 5 次为 1 组,掏击时配合呼气(发力)。
2. 发力要诀
- 掏击 “指节用力”:指节弯曲(不伸直),掏击时指尖有 “点劲”(如用指尖点硬物),忌 “软掏”(无劲);
- 劲从腰发:掏击时腰旋带爪,忌只用臂力 “甩爪”(劲短),爪掏击幅度不宜过大(防指关节受伤)。
3. 意念引导
观想双手如牛爪,尖锐有力,掏击时如牛爪掏土,可掏开硬土,气从丹田经腰传至指尖,增强指劲。
4. 经络关联
- 掏击刺激手太阴肺经(手指为肺经末梢,掏击时手指活动,疏通肺经),养肺益气(肺主气,气足则指劲足);
- 腰旋刺激带脉(绕腰一周,腰旋时带脉拉伸),调和气血(带脉通则气血通,手指为 “梢”,气血达则劲足)。
二、打法(上肢攻击・点击胸腹薄弱处)
1. 攻防场景
对方双手护头,露出胸腹薄弱处(如小腹、肋下),用 “牛爪掏心” 点击其薄弱处,制敌疼痛。
2. 应对技巧
- 若对方双手护头:左爪掏击对方小腹(丹田下方,非丹田),掏击时指尖点压(忌抓挠,防划伤),同时右腿 “牛蹄踏地” 踏其前腿,限制其移动,右爪准备跟进;
- 若对方出拳打己:沉头避拳,右爪掏击对方肋下(软组织处),掏击后立即收回(防对方抓爪),同时左拳冲对方胸口。
3. 劲法运用
用 “点劲” 制敌,掏击时指尖快速点压(忌慢点,给对方躲闪时间),劲要 “轻而准”(以疼痛制敌,非伤敌)。
4. 禁忌
忌用爪抓挠(易造成皮肉伤)、忌点击对方心口 / 肚脐(要害处,点击肋下 / 小腹下方即可)。
第十一式:牛卧归田(过渡・收势前调整)
一、练法
1. 动作细节
- 承前式,双脚并拢(或分开与肩同宽),双腿屈膝下蹲(膝屈至大腿与地面成 30°,如牛卧地),双手自然放于膝上(掌心贴膝,仿牛卧时前肢搭地);
- 上半身缓慢前倾(腰背挺直,忌弯腰),额头轻触双手手背(仿牛低头休息),保持 5 秒,再缓慢起身(还原站立),重复 3 次为 1 组,动作全程配合慢吸慢呼(吸气起身,呼气下蹲)。
2. 发力要诀
- 下蹲 “缓”:屈膝下蹲时缓慢,忌猛蹲(防伤膝),重心始终在两脚中间(忌偏);
- 起身 “稳”:起身时用腿力支撑,忌用手撑膝(练腿劲),上半身始终挺直(忌弯腰)。
3. 意念引导
观想自身如牛卧地休息,放松身心,无杂事扰心,气从四肢收回丹田,为收势做准备。
4. 经络关联
- 下蹲刺激足三阴经(腿内侧,下蹲时腿内侧受力,疏通脾、肝、肾经),调和三阴气血(中医 “三阴经主藏,经通则脏腑和”);
- 前倾刺激任脉(胸腹中线,前倾时胸腹放松,疏通任脉),养阴安神(任脉为 “阴脉之海”,主养阴)。
二、打法(防守・避敌重击)
1. 攻防场景
对方出重击(如摆拳打己头部 / 扫腿攻己上盘),无法硬抗时,用 “牛卧归田” 下蹲避敌,再寻反击机会。
2. 应对技巧
- 若对方摆拳打己头部:立即屈膝下蹲(如牛卧),上半身前倾(避过拳锋),同时双手护头(掌心贴头,防余劲),待对方拳过后,起身用 “牛角顶门” 冲拳反击;
- 若对方用高扫腿打己头部:屈膝下蹲(腿低于扫腿高度),双手按膝稳重心,待对方扫腿过后,用 “牛尾扫腿” 扫其支撑腿。
3. 劲法运用
用 “避劲” 躲敌,下蹲时速度要快(忌慢蹲,被击中),避敌后立即起身(忌久蹲,防对方踢己下盘)。
4. 禁忌
忌下蹲时弯腰(腰弯则易被对方击背)、忌久蹲(腿易酸,影响反击)。
第十二式:牛眠养气(收势・凝神归气)
一、练法(无打法,纯养神归气)
1. 动作细节
- 承 “牛卧归田” 起身姿态,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垂于体侧(掌心朝内),全身放松;
- 缓慢盘膝坐(如牛卧地反刍,臀部可垫薄垫),双腿自然交叉,双手结 “牛魔印”(左手握右拳,拳心朝内,置于丹田前,脐下三寸);
- 双眼微闭,舌抵上腭,缓慢呼吸(吸气 3 秒,气沉丹田,腹部鼓胀;呼气 4 秒,气从丹田出,腹部内收),保持 10 分钟,结束时缓慢睁眼,双手搓热,轻拍面部、颈部、肩部(放松肌肉)。
2. 发力要诀
- 无发力,重 “放松”:全身肌肉放松,尤其是肩、腰、腿(练后肌肉易紧张,放松防酸痛);
- 呼吸 “匀”:呼吸节奏均匀,忌急促(练后气息易乱,匀呼吸可平复)。
3. 意念引导
观想全身气劲如水流,从四肢、头面收回丹田,丹田有温热感,心神平静,如牛眠时无杂念。
4. 经络关联
- 盘膝坐刺激足三阴经(腿内侧,盘膝时腿内侧拉伸,疏通脾、肝、肾经),补养脏腑(练力耗气血,三阴经通则脏腑得养);
- 腹式呼吸刺激丹田(元气之根),补养元气(中医 “丹田为气海,呼吸养气则元气足”)。
十二式核心逻辑总结
1. 练法逻辑
- 从下到上:先练下盘(牛蹄踏地、牛尾扫腿),再练中盘(牛脊摆肘、牛肩靠撞),最后练上盘(牛角顶门、牛爪掏心),符合武术 “根 – 中 – 梢” 发力链;
- 从动到静:前十一式为动功(练劲),第十二式为静功(养气),动练筋骨,静养心神,合道家 “动静结合”。
2. 打法逻辑
- 攻防覆盖:下盘(踏、扫、跪)、中盘(肘、肩、胯)、上盘(拳、爪)均有攻击 / 防守,应对近身、突袭、缠斗等场景;
- 劲法统一:以 “沉劲、冲劲、旋劲、扫劲” 为主,均借腰脊发力,配合吐纳(呼气发力),避免 “孤劲”(只用单一部位发力);
- 原则:以 “制敌不伤敌” 为旨,规避致命要害,重 “卸力、控制、失衡”,非 “重击、致残”。
3. 道医融合
- 道家:每式意念引导 “形意合一”,收势静功 “凝神归气”,合 “致虚极、守静笃”;
- 中医:每式经络关联 “脏腑调理”,如下盘练肾、中盘练脾、上盘练肺,合 “经络通则脏腑和”。
练时需 “练打结合、动静结合、养练结合”,方为《大力牛魔诀》完整之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784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