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十痹九寒,类风湿记好这个古方,仅两味药,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2025
09-05

十痹九寒,类风湿记好这个古方,仅两味药,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你是否常感觉手指、手腕或膝盖发凉发僵,早上醒来得搓揉半天才能慢慢活动?只要天气转凉或下雨前,关节就像裹了层冰,疼得连拿杯子、上下楼梯都费劲?穿再多衣服,关节处也总透着一股寒气,平时还总觉得手脚沉重、没力气?在我几十年的临床生涯里,遇到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有一大半都逃不开 “风寒湿邪缠关节、气血不通致疼痛” 的问题。

这就像关节周围的经络被冰冷的湿气堵住了 —— 气血本来该顺着经络滋养关节,可一旦被寒湿 “冻住”,流通就变缓甚至停滞。关节没了气血滋养,就像机器缺了润滑油,自然又僵又痛;时间长了,寒湿越积越多,还会让关节慢慢肿胀、变形,连基本的活动都受影响。

为什么类风湿关节炎总跟 “寒” 缠在一起?中医里,类风湿关节炎归为 “痹证”,而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是核心原因。尤其是经常在潮湿环境工作、冬天爱穿露脚踝裤子,或是产后、术后没注意保暖的人,风寒湿邪特别容易趁机钻进关节缝隙:寒邪会让气血 “收凝”,就像水遇冷结冰一样,让经络变窄;湿邪黏腻重浊,会把经络堵得更严实;风邪则带着寒湿四处游走,今天手指疼,明天可能就轮到膝盖,把 “麻烦” 扩散到全身关节。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针对这种风寒湿邪困阻关节、气血瘀滞的类风湿关节炎,清代《医宗金鉴》里记载了一个极简却高效的方子 —— 独桂汤,只用独活和桂枝两味药,却能像 “融冰 + 通渠” 一样,把关节里的寒湿赶出去,让气血重新流通起来。

先说说独活,它是祛关节深层寒湿的 “好手”。性味辛苦、性微温,专门往肾和膀胱经走,能穿透关节缝隙,把藏在深处的风寒湿邪 “搜” 出来、散掉。比如有的人膝盖冷痛,阴雨天一到就疼得站不直,独活就能像阳光融冰一样,慢慢驱散关节里的寒气,缓解僵硬感;同时还能疏通经络,为气血回流关节 “清出道路”。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再看桂枝,它更擅长 “温通”。性味辛甘、性温,能走遍心、肺、膀胱经,不仅能帮独活增强祛寒效果,还能像 “加热器” 一样,让阳气顺着经络直达关节,打通被寒湿堵住的气血通路。比如有的人手指僵硬,遇冷就疼得攥不紧拳头,桂枝就能让经络里的气血 “热起来”,顺畅流通,僵硬和疼痛自然会减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之前接诊过一位 45 岁的女士,类风湿关节炎 3 年,一开始只是手指晨僵,后来手腕和膝盖也跟着疼。来的时候,她双手食指、中指关节已经有点肿,按压时疼得咧嘴,手腕活动时还能听到 “咯吱” 响,明明穿了厚外套,却总说关节处发凉。问她情况,说平时大便偏稀,特别怕风,一到阴雨天关节疼得更厉害。再看她的舌头,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苔白厚得像蒙了层霜;搭脉时,脉象沉缓又涩 —— 这就是典型的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寒湿裹住了关节经络,气血不通导致肿痛僵硬,加上自身阳气不足,关节没了 “温养”,症状才越拖越重。

我给她用了独桂汤,还根据她湿邪偏重的情况,稍微调整了两味药的比例。坚持喝了两周,她来复诊时说,关节的凉痛感轻了很多,早上晨僵的时间也从 1 个多小时缩到了半小时;又喝了一个月,手腕和膝盖的疼痛基本缓解,能正常做饭、接送孩子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其实这两味药的搭配特别有讲究:独活偏 “深”,负责深入关节祛寒除湿;桂枝偏 “通”,负责温通经络、推动气血。两者配合,先把关节里的 “冰” 融掉,再把气血的 “路” 通开,双管齐下,才能让关节得温、气血得养,疼痛僵硬自然好转。

而且根据症状轻重,两味药的比例还能灵活调整:如果只是关节冷痛明显,没怎么肿,说明湿邪轻、寒邪重,就可以让独活多一点(比如独活:桂枝 = 2:1),重点祛寒;如果关节又肿又僵,遇潮就疼,说明湿邪重,就可以让桂枝多一点(比如独活:桂枝 = 1:2),靠温通经络来化湿;要是又冷又肿、活动受限,那就是寒邪和湿邪都重,用 1:1 的比例,祛寒和化湿兼顾。

不过要提醒大家

这个方子只适合风寒湿痹型的类风湿关节炎。如果关节是红肿热痛,一摸还发烫,那就是 “热痹”,用这个方子反而会加重症状。所以具体用药前,一定要找专业中医师辨证,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千万别自己随便抓药喝。

这个方子虽然简单,却把中医 “寒者热之”“通痹止痛” 的思路体现得淋漓尽致 —— 不用复杂的配伍,只要找准病因,用对两味药,就能驱散寒湿、打通经络,让气血重新滋养关节,从根本上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不适。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