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X,女,48岁,2022年02月16日。
主诉:胃脘部胀痛2年。
刻见:胃脘部胀痛,喜按,闷胀,气胀逆,嗳气,口干,咽干,纳少,大便不成型,失眠,无手足冰冷。舌质暗红,苔白,水滑舌,脉沉细。
六经辩证:厥阴病夹水饮
治则:清上温下,寒热并调,平冲降逆。
拟方: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
姜水半夏42, 黄芩42,干姜42,党参42,
黄连14,大枣28,炙甘草42,茯苓56
桂枝42,制白术42,酸枣仁28。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2-02-19):胃脘部胀痛较前减轻,喜按,闷胀,气胀逆,嗳气较前减轻,口干,咽干较前减少,纳少,大便不成型较前好转,失眠明显好转。舌质暗红,苔白,水滑舌,脉沉细。继续守三付,减酸枣仁,余同前。
三诊(2022-02-22):无明显胃脘部胀痛,无闷胀,无气胀逆,嗳气,无口干,咽干,纳可,大便成型,寐可。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疗效满意。
按语:该患者从六经辩证,目前胃脘部胀痛,闷胀,嗳气,口干,咽干,纳少,大便不成型,属于上热下寒之厥阴病,失眠,气胀逆属于水饮,里饮上逆所引起。
胃脘痛病包括西医所说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等,西医在鉴别上有较细的特征区分。如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食欲不振比较明显,多有胀满的感觉。但胃神经官能症,精神情志的影响与症状的发生、变化相关性比较明显,而一般药物又不能减轻其症状,其往往还有头痛、头晕、心悸、无力、失眠等症状。急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主症则有明显的疼痛。不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痛,多以隐痛、胀痛、灼痛为主,并带有周期性或节律性(如食后或季节变化之际),两者甚至有出血症。这些疾病,一般都有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胀满、食欲不振、疼痛等症状。中医在鉴别区分上没有西医那么明确,但在辨证施治上却有其严格的规律性,这是必须用中医的辨证规律去理解和掌握的。
该病案属于慢性胃炎,病机:脾胃升降失常,寒温不调,水饮上逆。
半夏泻心汤的证候特点是: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而腻,脉象弦滑而不缓。“心下痞满”,是自觉症状,《伤寒论》中说:“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按之自濡”是喜按,而不是拒按,这一点在诊断上很重要,是脾胃气虚的表现,但是虚的不严重,不需要大补。脾不升则生水湿,胃不降则生热,湿热阻滞则有痞满的感觉。半夏泻心汤,融合了寒热、升降、补泻、上下等诸多方面的病理状态和治疗模式,也是属于升降大法内容之一。凡中气失和,上下不通,阴阳错位,水火失序,由此形成的“心下痞”,皆可取用半夏泻心汤类方治之。半夏泻心汤主治之,方中半夏、干姜降逆逐饮,黄芩、黄连解热除痞,胃气不振为客邪内饮的主因,故补之以党参,调之以大枣、炙甘草。
苓桂术甘汤宗温药和之之旨而立,意在温阳蠲饮,健脾利水,平冲降逆。方中茯苓量大,健脾安神,渗利水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行水;白术甘温,健脾燥湿,补益中气;炙甘草温阳益气和中,诸药相协,补土制水以消水饮。
因此半夏泻心汤合苓桂术甘汤两方起到清上温下,温阳健脾利湿,平冲降逆之功效。
黎展文,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士学位,推拿科二区科主任秘书。
师从广西推拿、针刀专家、广西名中医廖信祥教授。
师从广西中医骨伤、整脊、银质针专家安平教授。
师从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副主任医师。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善于运用纯中医药、中医经方治疗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如:颈肩腰腿疼痛等痹症;同时眩晕、失眠、抑郁症、焦虑症、头痛、消渴、咳嗽、发热、胃痛、胃胀、月经不调、痛经、心理障碍等疑难杂症。
擅长运用“脊柱平衡手法推拿”、“拱腰法推拿”、“反压法”、“六经辩证推拿手法”、“银质针疗法”、“四维牵引整脊调曲”、“针刀疗法”、“功能锻炼”等特色疗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腰背肌筋膜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伴病理性骨折、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胸椎后关节紊乱症、肩周炎、肩袖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滑囊炎等脊柱及四肢关节疾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52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