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内外变化无穷,如果我们有机会汇聚身心内外的时空故事与线索,进行一番深度探索的主题旅行,那一定很有趣!我过往的文章便是在为这一趟旅行进行铺垫,在不久的将来,定邀读者们一览其中妙趣。
邪气聚于体表,我们往往通过发汗来推出,因此“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用汗法,是因为推断有“表”证。但也有可能是误用汗法,若是误用,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在这里便看到了病人的病痛并没有解除,反而更“恶寒”了。于是,我们发挥出侦探般地警觉:看看还具不具备恶风、恶寒的表征,是否还是桂枝汤、麻黄汤?若还是,继续用发汗的方式;若是病邪已经深入,属于三阴证的冷法;比如四逆汤的四肢发冷,当归四逆汤的四肢指尖发冷;经过细致的排查,所有伤寒论里恶寒的汤方都转了一圈,都不是!那么,这种单单恶寒的状态,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就很有效。我们知道“芍药”有滋阴养血,附子具补阳功效,阴阳齐补,甘草温养脾胃。不论是因发汗导致,还是体质本身的阴阳两虚“虚故也”都能得到了很好的顾护。我们由此推扩此方的用法:排除了一切可能性,怕冷的虚弱,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此时镜头一转,我们继续看另一幅画面:若是“不恶寒,但热者”身体没有感到“恶寒”,却感到了发热,“实也”。我们侦测到有可能是因津液的虚损,让病邪有可乘之机深入了阳明区域。阳明的用药方法:“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就可以很好的清热。可见六十八条与七十条是一个很好的对照条文。
我们再看,“发汗,若下之”病人经历了“发汗”或者是“下法”,“病仍不解”病苦没有好转,“烦躁者”反而开始烦躁。这样的状态再一次激发起我们细致辨证的侦探心:是“大青龙汤”的手脚烦躁吗?有没有其他状态可以准确的确定是用大青龙汤呢?没有!大青龙是由于寒包热而烦,更多体现在身体上,心情方面还好;那么是烦的要死的阴证“吴茱萸汤”吗?那种卡在中焦脾胃如魔鬼般的纠缠,真是烦到死的心都有了,这是吴茱萸汤,这里也不像是……伤寒论中有烦躁的条文方剂一一印证下来,都不是,好吧,那么这里的“茯苓四逆汤主之。”刚刚好。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39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