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高血压就是湿气大了,祛湿名方,苓桂术甘汤。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2025
08-23

高血压就是湿气大了,祛湿名方,苓桂术甘汤。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高血压就是湿气大,张仲景用4味药,拔除从头到脚的湿气,血压降了,耳鸣没了,头晕也好了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早有记载:“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这里提到的“目眩”、“胸胁支满”,其实正暗合了现代医学中高血压的诸多核心症状。

在中医看来,当我们人体里的水湿太重,湿邪弥漫三焦,阻碍了气机的升降运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气就像一层粘腻沉重的雾霾,包裏、阻滞着血脉经络,迫使心脏不得不加大力量泵血以克服阻力,最终导致血压居高不下。

这种类型的高血压常表现为:

头晕目眩、头重如裹:感觉脑袋沉重不清醒,像被湿布包裹。

胸闷、脘腹胀满: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恶心、食欲不振:湿困脾胃,运化失职。

身体困重、疲倦乏力:湿性重浊粘滞。下肢浮肿:湿性趋下。

舌苔白腻或滑腻:体内水湿内停的典型舌象。大便粘滞不爽、小便不利:湿邪影响二便。

面对这种根源在“湿”的高血压,张仲景留下了 一剂千古祛湿名方一苓桂术甘汤。 别看它只有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却能协同作战,从多个层面化解湿浊,疏通阻滞,从而有效平复血压,连带解决伴随的耳鸣、头晕等问题!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作为主力,茯苓深入中焦脾胃,其性平和,能有.效渗利体内多余的水湿,减轻血管外周的压力负荷。

同时,它能健脾,脾健则运化水湿的能力增强,水湿代谢恢复正常,是切断湿气来源、防止复发的关键(治本)。水湿得利,血脉压力自然减轻。

桂枝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桂枝性温,如同体内的“小太阳”。它能温通心阳,振奋心脏功能。

更重要的是,它能化气行水。湿为阴邪,得阳则化。桂枝的温煦之力能“蒸腾”水湿,使其气化运行,不再停滞阻塞经络血脉。这直接改善了微循环,降低了血液运行的阻力,有助于血压平稳下降,并缓解因湿阻清阳导致的头晕目眩。

白术健脾燥湿,固守中土:

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土能制水”。白术是健脾燥湿的能手。

它强力健脾,增强脾胃这个“运化中枢”的功能,从源头.上杜绝水湿的再生(巩固治本)。

同时燥湿,直接吸收、化解已成之湿浊。脾胃健运,湿气无法内生,血压稳定的基础就牢固了。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甘草在这个方子里扮演着“和事佬”和“后勤部长”的角色。

它味甘,能补益脾胃之气(中气),脾胃之气足,运化水湿更有力。

它能调和茯苓、桂枝、白术的药性,使整个方子祛湿而不伤正,温阳而不燥烈,作用更为平和持久。

临床应用与加减:

加泽泻、车前子:增强利水渗湿之力,更快消除水肿,减轻血容量负荷。

加法半夏、陈皮:针对痰湿明显,胸闷呕恶严重者,增强化痰降逆之力。

加天麻、钩藤:平肝熄风,针对头晕、头胀痛明显,或兼有肝风者,协同降压止眩。

加石决明、夏枯草:清肝火,适用于痰湿兼有肝火偏旺者。

加怀牛膝、桑寄生:补肝肾,引血下行,适用于 伴有腰膝酸软者。

一个千年祛湿方,简单4味药,从头到脚去湿气

湿这个东西啊,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虽然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但我还是经常看到有人咨询,问该怎么祛湿。那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个祛湿的名方,叫做苓桂术甘汤。

这个方子呢,是医圣张仲景的方,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功效,原本呢,是用来调理水饮停聚中焦的。谁在中焦啊?脾,脾主运化,其中就包括了运化水液,脾阳不足,运化水液的能力下降,水液停在中焦,形成湿,时间再一长,酿湿成痰。

痰湿性质比较黏腻啊,这个痰湿反过来又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产生更多的痰湿,所以说中医有句话啊,叫做脾为生湿之源。想祛湿,就要抓住脾胃。

那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方子,它的组成呢,就是它的方名,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虽然只有简单四味药,但是基本把中医祛湿的方法都包含了。

首先是茯苓这个药,代表的是“利湿”,味淡性平,能健脾利湿,把湿气从小便给排出去。

然后是桂枝,它代表的“化湿”,为啥呢?桂枝辛温助阳,你想想,太阳一晒,水是不是很快就干了啊。另外它是个解表药,还能让湿从体表排出去。

再来呢,是白术,它主要是“燥湿”,白术温燥,入的也是脾胃,这就像是给湿衣服旁边放个烘干机一样,把这个湿气给烘干。同时它还能健脾,也是个标本兼顾的药。

最后一味甘草,调和全方,还能补益中气,防止湿邪再生。所以说这一个方简单的几味药,可以说是三管齐下,把湿气给清理干净。但是要提醒大家,这只是个基础方,临床应用的时候还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加减,如果你有需要,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