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这个运动,说出来可能有点“羞羞”的——它无需任何器械,不用换运动服,甚至不用离开椅子,只需一个隐秘的小动作,就能悄悄帮你补元气、调气血、强体质!
猜到了吗?它就是中医养生智慧里的宝藏:提肛运动!也就是古人说的“撮谷道”。
为什么说它“酸爽”又“补元气”?
“酸爽”的体验:刚开始练习时,盆底肌群(也就是肛门和会阴周围的肌肉)力量较弱,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会感觉到明显的酸胀感,甚至微微颤抖,这正是肌肉被激活、得到锻炼的信号!坚持几天后,这种酸胀感会减轻,取而代之的是肌肉逐渐强健的“爽快”感。
“大补元气”的中医逻辑:在中医理论中,“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藏于肾。肛门在中医里称为“魄门”,不仅是排泄通道,更与脏腑之气(尤其是肾气、中气)的升降出入密切相关。
升提阳气,固摄元气:提肛运动有规律地收缩肛门,就像给身体内部装了一个小“气泵”,能有效升提下陷的中气。中医认为“中气下陷”会导致脏腑下垂(如子宫脱垂、胃下垂)、脱肛、痔疮、漏尿等问题。提肛能帮助稳固下焦,防止气机下泄,从而起到固摄元气、防止元气耗散的作用。
调和任督,畅通经脉:人体重要的两条经脉——督脉(主一身阳气)和任脉(主一身阴血),都起源于胞中(盆腔),经过会阴。提肛运动能直接刺激这个区域,促进任督二脉的气血循环。任督二脉通畅,全身气血运行才能顺畅有力,元气自然充盈。
强肾固本:“肾开窍于二阴”。提肛运动直接锻炼前后二阴周围的肌肉和经络,能间接刺激和温煦肾气,起到强腰固肾的效果。肾气足,则元气根基稳固。
为什么说它对女人“太友好”?
女性因其生理结构(如盆底肌需要承受怀孕、分娩的压力)和特殊的生理周期(经、带、胎、产),更容易出现中气下陷、肾气不足、气血亏虚等问题。提肛运动对女性益处尤为突出:
强健盆底,预防和改善“社交癌”:盆底肌犹如一张“吊网”,托住子宫、膀胱、直肠。分娩、衰老、久坐、肥胖都可能导致这张“网”松弛无力。提肛运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盆底肌锻炼方式,能显著改善和预防:
压力性尿失禁(咳嗽、打喷嚏、跳跃时漏尿)。
轻度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
提升产后恢复质量。
改善妇科问题,提升“性”福感:强健的盆底肌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对调理月经、缓解痛经、预防盆腔炎症有一定辅助作用。同时,也能增强阴道壁弹性,提升性生活质量。
改善便秘,告别“菊”部烦恼:提肛能锻炼肛门括约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预防和缓解痔疮、肛裂以及因盆底肌功能不协调导致的便秘都有帮助。
塑形美体,提升核心:提肛时,会不自觉地配合收腹。长期坚持,有助于紧致小腹线条,改善“小肚子”。它也是激活深层核心肌群(包括盆底肌)的基础,对维持体态稳定有益。
如何正确练习?站着、坐着、躺着都能做!
核心动作:有意识地向上、向内收紧肛门及会阴部(如同忍大便、憋小便时夹紧的动作),然后放松。
详细步骤:
姿势:选择任意舒适姿势。
站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身体放松。
坐姿:坐直,背部轻靠椅背(或不靠),双脚平放地面。(上班族、追剧党的福音!)
卧姿:平躺,双腿自然伸直或屈膝。
呼吸配合(关键!):
吸气时:自然放松肛门和会阴部。
呼气时:缓慢、均匀、有力地向上向内收缩提紧肛门及会阴部(感觉把“菊花”和下面的区域都拎起来)。
收缩:保持收缩状态 3-5秒(初期可从1-2秒开始),感受盆底肌的发力。
放松:吸气时,完全放松肛门及会阴部,休息 3-5秒。
重复:以上过程为一次。建议每次练习 10-15次为一组,每天练习 2-3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增加次数和组数。
重要注意事项:
专注:注意力集中在肛门和会阴部的收缩与放松上,避免用大腿、臀部过度代偿发力(可以把手放在腹部感受,腹部不应过度紧张)。
呼吸自然:一定不要憋气!呼吸要深长、均匀,配合动作。
循序渐进:不要追求一开始就收缩很久或做很多次,感觉疲劳就休息。重在坚持。
时机:避免在饱腹、身体极度疲劳或已有明显盆腔炎症、疼痛时练习。
放松到位:收缩后的放松同样重要,要彻底放松,让肌肉得到休息。
贵在坚持: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坚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感受到明显变化。
这个看似“羞羞”的小动作,蕴藏着中医养生的大智慧。它不花一分钱,不挑场地,随时随地都能悄悄进行。尤其对女性朋友而言,是呵护自身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秘密武器”。
大补元气,未必需要名贵药材,激活身体自有的能量开关,才是长久之道。从今天开始,无论是上班小憩、排队等候,还是睡前片刻,不妨有意识地“提一提”、“收一收”,感受那份隐秘的“酸爽”,让元气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悄然充盈!
温馨提示:本文分享的提肛运动适用于日常保健和轻度症状的预防改善。若已有明显的盆底功能障碍(如严重子宫脱垂、持续性漏尿等),请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专业的盆底康复治疗。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01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