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几千年以来,一直护佑着华夏子孙的安康和顺遂。然而很多人,并不真正地理解中医,简单地认为,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西医就是西方医学。
中医的“中”字,并不只是中国的“中”,它有着更为广泛的用义,是一种平衡的智慧,今天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一点认知。
中医之“中”,是中正平和之意,这个“中”是华夏文化的核心思想,“中不偏,庸不易”。在我们悠久文化的传承当中,“中”的观念贯穿始终。不论治病养生,或是做人做事,都以“中”的状态为最好。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医讲究“中”字,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合乎中道,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中”,是各种力量的平衡点,多一分会太过,少一分会不及。
从治病层面来讲,“中”就是通过调理让身体居中,阴阳平衡。
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任何疾病都逃不开阴阳,任何疾病本质上都是阴阳失调了。
中医治病,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查方式,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的角度,搞清楚问题的偏向在哪,把阴阳重新调节到平衡的状态,让身体寒热调和,不温不火,不湿不燥。
中医的“中”提醒我们,治愈疾病是要学会聆听身体的语言,而非简单粗暴地镇压,把各种症状当作叛乱,发炎就消炎,疼痛就止痛;这个“中”也告诉我们,用药服药也要适中,药吃少了不起作用,吃多了又会偏到另一个模式里去。
如果你理解了“中”的意思,就会明白滋阴、补阳、清热,散结等词的真正含义:不足了就需要补,太多了就要泻,淤堵了,就需要疏通,最终达到平衡,达到“中”的目的。让身体恰到好处的和谐,各项功能平稳地运行,这便是“中”的境界所在。
于养生而言,也要守中,适合自己的才是中道,不跟自己较劲儿,就是最简单的养生心法。
养生这件事,总有人会失于偏颇。饮食上,要么严格遵守着自己的清规戒律,要么贪嘴放纵,零食烧烤炸鸡奶茶不离嘴。睡眠上总是焦虑,有梦无梦,早醒晚醒,有没有睡够八小时;要么就是手机刷到深夜,迟迟不肯入睡。
运动健身,有人明明体质弱,还把运动当成任务,跑不动还咬牙硬撑;还有的人则是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身体里气血雍滞不动。。。
中道的养生之法,是带着身体的觉知,去吃最能滋养身体的食物,偶尔贪嘴,也可以适量满足;中道的运动,是不强迫自己坚持,累了就休息,坐久了就伸个懒腰,轻快地散散步,也能让身体舒畅而灵动;中道的睡眠,也无需太过执着,顺应身体的困意,不超过晚上11时躺下,即便偶尔失眠也不必懊恼焦虑,心神能安静下来亦是很好的休息方式 。
在身体和心灵之间,在紧张和松懈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这样的养生方式,就是中道,就是刚刚好的那份平衡之感。
延伸到生活中,“中”字告诉我们处世之道,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不偏不倚,不轻不重,在对立中达到和谐统一。
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就脱离不了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朋友关系 ,同事关系 ,都是我们成长和历练的道场。不论哪种关系,都是我们借假修真,借人修己的助缘。
夫妻或恋人之间,既不过度依赖,也不纠缠消耗对方,人生路上可以并肩而行、互相帮扶,也可以承受偶尔的独处和孤单。对于孩子,不会以爱的名义去捆绑他们,真心实意给到他们纯粹的爱;努力让自己发光,去照亮他们,让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朋友或者同事,则需要我们在真诚与界限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既不疏远,也不过度依附。
其实,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关系,还是经常讲的那句话:所有的控制都将失效。生活的中道,在于明白一点,这个世界没有是非对错,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看到对方,真实地表达自己,便会松驰而流畅。
总之呢,中医的“中”,不仅仅代表着医学上要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更是当下社会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的一剂良药。“中”是一种人生智慧,生活的体验,不是只有非黑既白、二元对立的选择。
学会破相,不执着不期待不贪恋,做自己喜欢的事,少用虚假的设定来限定自己。所有的观念都是人为植入的,自己所对抗的,并不是每个人,而只是一堆人为堆砌的观念和认知而已,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学会从内而外地打破。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大脑,走不出自己的观念,那么到哪里都是囚徒。愿我们都能在中道上,走得从容,活得自在。在这纷扰的世间,都能寻得自己的“中”点,因为一切都刚刚好。
推荐学习
一、中医基础入门
二、9大体质调理方案
三、100味中药通俗解读
四、100首经典常用方
五、365种常见病调理
赤脚,一个中庸之人,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本号意在弘扬中医文化,不是求医问药的平台,本号分享的方子,供学习交流,切勿盲目试药。
最接地气的中医公号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01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