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冠心病和脑卒中,很多人知道这两种疾病都与血管健康密切相关,却不知道针对它们的治疗药物既有共通之处,又各有侧重。无论是改善心肌缺血的西药,还是调理气血的中成药,或是预防血栓的基础用药,合理选用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降低风险。今天就按冠心病和脑卒中分类,总结常用的西药和中成药,帮助您了解它们的作用和适用情况。
一、冠心病常用药:从缓解症状到预防进
冠心病的治疗核心是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肌耗氧、稳定动脉斑块,常用药物分为西药和中成药,需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
(一)西药:针对性强,是治疗基础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绞痛发作,尤其适合合并高血压、心率偏快(静息心率>70次/分)的患者。注意:需从小剂量开始(如美托洛尔每次12.5mg),避免突然停药(防心率反跳);哮喘患者慎用。
– 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急救用)、单硝酸异山梨酯(长期用),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快速缓解心绞痛。注意:硝酸甘油舌下含服,1-3分钟起效,无效可隔5分钟再用(最多3次);长期用可能产生耐药性(需遵医嘱调整)。
–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适合变异性心绞痛(冠脉痉挛引起),能扩张冠脉、缓解痉挛,同时降压。注意:硝苯地平可能引起面部潮红、脚踝水肿;维拉帕米慎用于心衰患者。
– 抗血小板药:以阿司匹林为基础,冠心病患者需长期服用(每日75-100mg),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支架术后需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12个月左右)。注意:有胃溃疡者需加用胃黏膜保护剂(防出血)。
– 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能降血脂、稳定斑块,是冠心病患者的“基石药”,无论血脂高低均需使用(目标低密度脂蛋白<1.8mmol/L)。注意:定期查肝功能(每3-6个月1次),出现肌肉酸痛需排查肌损伤。
(二)中成药:辨证使用,辅助改善症状
– 心血瘀阻证(胸痛固定、口唇紫暗):可选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丸,每日3次)、麝香保心丸(每次2丸,每日3次),活血通络、缓解胸痛。
– 气虚血瘀证(胸痛伴乏力、气短):适合脑心通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通心络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益气活血、改善心肌供血。
– 气阴两虚证(胸痛伴口干、盗汗):可选用生脉饮(每次1支,每日3次)、灯盏生脉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益气养阴、兼顾供血。
二、脑卒中常用药:从控制风险到促进康复
脑卒中(缺血性为主)的治疗重点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预防血栓再形成,同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药物同样分为西药和中成药:
(一)西药:全程管理,降低复发
– 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需控制在<140/90mmHg,优先选长效制剂(每日1次),避免血压波动。
– 他汀类:同冠心病,需长期使用(目标低密度脂蛋白<1.8mmol/L),稳定颈动脉斑块,降低复发风险。
–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每日100mg)是基础,不耐受者换用氯吡格雷(每日75mg);高危患者可联用西洛他唑(改善循环)。
– 抗凝药:适合心源性脑卒中(如房颤),用华法林(需监测凝血)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预防心房血栓脱落。
(二)中成药:分期选用,助力功能恢复
– 急性期(2周内):瘀血阻络者可用血塞通软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改善脑部循环。
– 恢复期(2周-6个月):气虚血瘀者选川蛭通络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脑心通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促进肢体和语言功能恢复。
– 预防期:可选用银杏叶滴丸(每次5丸,每日3次),辅助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复发风险。
三、用药注意事项:安全是前提
1. 中西药联用:中成药需与西药间隔1小时,避免活血药与抗凝药联用(防出血)。
2. 特殊人群:孕妇禁用多数活血中成药(如麝香保心丸、脑心通);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西药剂量(如他汀、降压药)。
3. 监测与调整:定期复查(血压、血脂、肝肾功能),不可擅自停药(尤其他汀、抗血小板药),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无论是冠心病还是脑卒中,药物治疗都需“个体化”:西药打基础,控制核心风险;中成药辅助,改善症状和体质。用之前最好让医生评估病情(如冠心病类型、脑卒中分期)和身体状态,结合检查结果制定方案,才能在控制病情的同时减少副作用,保护心脑血管健康。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87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