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湿疹属于中医“湿疮”范畴,多因暑湿邪气侵袭,加之脾虚湿蕴、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因素诱发。湿热型湿疹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密集水疱、渗液明显,伴剧烈瘙痒,抓破后流津,常伴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基础方药
苦参: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为皮肤病常用药。
黄柏: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下焦湿热,改善湿疹渗液。
地肤子:性寒味辛苦,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专治皮肤瘙痒。
辨证加减
渗液多:加苍术、马齿苋,增强燥湿收敛功效。
红肿灼热:加金银花、蒲公英,加强清热解毒功效。
瘙痒剧烈:加白鲜皮、蛇床子,增强祛风止痒功效。
皮损肥厚:加丹参、当归尾,活血润燥。
药液制备
1.将药材放入锅中(非金属锅,砂锅最好),加入约2~3升冷水,浸泡30分钟。
2.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煎2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3.将药液过滤,去除药渣,倒入干净的盆中。
4.待药液自然冷却至温热。如果浓度高或感觉刺激,可加入适量温水稀释。
使用方法
浸泡法:将患处(如四肢)直接浸泡在药液中15~20分钟。
淋洗法:用毛巾或纱布蘸取药液反复淋洗患处。
湿敷法:用4~6层无菌纱布浸透温热药液,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保持温热和湿润(可定时蘸药液或覆盖保鲜膜防止过快干燥),每次15~20分钟。
注意事项
1.每日1~2次(通常建议晚上一次即可),7~10天为一个疗程。症状缓解后可减至隔日一次或每周2~3次巩固。
2.首次使用前,取少量冷却的药液涂于前臂内侧或耳后小片皮肤,观察24小时,无红肿痒痛等过敏反应再大面积使用。
3.务必待药液冷却至温热再使用,过烫会刺激皮肤加重炎症。
4.若湿疹处有大面积糜烂、破溃、渗血,慎用此方或稀释后短时湿敷,以免刺激。
5.煎药锅、洗浴盆、毛巾等需保持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6.如使用后瘙痒、红肿反而加重,立即停用并清水冲洗干净。(崔乐乐)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66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