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藏象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问,中医治病,靠什么?
我说,归根结底,靠的是中医思维。
谁接受和认可了中医的思维,谁就能读懂中医、学会中医。
如果对中医的理论思维特点不接受、不承认,那他就永远无法理解中医,更不可能学好中医。
现在,我给你说个小故事。你来看看,中医思维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占据着怎样的主导地位。
故事里的医家,是马融前辈。
马老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也是我国第一个中医儿科专业博士学位的获得者,在业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2006年的一天,马师接待了一个小患者,男孩,13岁。
怎么回事呢?大概在半年前吧,这孩子就总是无缘无故地做出很多小动作。比如说耸肩啊,扭脖子啊,挤眉弄眼啊什么的。喉咙里,还总有一些奇怪的声响。
这是咋回事啊?家长就带孩子去看医生。到了医院,大夫给开了点西药。吃下去,效果不好也不坏,一般般。
这时候,家长觉得,可能就是孩子淘气,模仿电视里的卡通形象,成了习惯。等将来大了,应该也就好点了。
当此际,孩子从开始发病,已经三个月了。最近这三天,孩子的抽动动作越来越多,嗓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而且,看得出来,孩子完全是不由自主,根本无法控制自己。
看着眼前已经明显不正常的孩子,家长这才真正着急起来,带他求治于马融教授。
刻诊,小患者舌红苔黄,脉滑数,面赤唇干,咽喉发红。就诊的时候,小孩精神和反应都还可以,就是不断地耸肩、扭脖子、挤眉弄眼。动不动还裂开嘴似笑非笑。喉咙里发出奇怪的声音。
另外,小患者还口渴,特别想喝水,大便干结,2到3天排便一次。小便发黄,短赤。
了解到这些以后,马融前辈书方一首。但见——
连翘15克,黄芩10克,炒栀子10克,薄荷6克,朴硝6克,山豆根10克,射干10克,青果10克,玄参10克,赤芍10克,天麻10克,僵蚕6克,一共开7剂,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
结果如何?患者服药以后,诸证有所改善,明显减轻,抽动的幅度和频率都下降很多。但是,口中依然有异响,脸发红,嘴唇干,总要喝水。
至于说大便,患者当天服药后,立即排解两次。质地比较软。
这时候,原方基本不变,再加生地黄25克,麦冬15克,继续服用。
最终,患者坚持服药后诸证悉平,抽动和声响全部消失,已经和其他孩子没有任何两样了。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在马融前辈的相关医案专著中,有所记载。
现在,我们来聊聊这里的学问。
前面,我说了,中医治病靠什么?靠就靠思维。思维怎么体现?体现在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上。
比如说,医案里这个患者,属于一个抽动症。他为啥会抽动啊?为啥非得挤眉弄眼啊?为啥喉咙里总发出声响啊?
西医对此,有它的解读。中医呢,用另一个思维来认识,就是有热邪。
中医讲,热邪,是可以伤津液的。津液受损,无法濡养筋脉,这就会生风。风邪,是主动的。大风一吹,万物飘摆啊。所以,小患者在内风的作用下,有了各种抽动行为。
因此,罪魁祸首,大概率就是有热邪。
那么,医案里的小患者,到底有没有热邪呢?
回答是肯定的。舌红苔黄,脉滑数,面赤唇干,咽喉红。这是典型的热盛津伤之象啊。
另外,他还口渴,想喝水,大便干。和也是津液受损的表现。
那么,这热邪,主要出现在哪里,集中在什么脏腑呢?
答案主要是中上二焦。有胃热,所以不断口渴欲饮。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津亏便秘,肺中有热可知。
这个时候怎么办?清患者中上二焦,也就是肺胃之热,同时下泄大便,配合滋阴补液。如此,邪热消了,阴液充足了,内风也就起不来了。患者的问题自然解决。
你看当时医家的用方——
连翘15克,黄芩10克,炒栀子10克,薄荷6克,朴硝6克,山豆根10克,射干10克,青果10克,玄参10克,赤芍10克,天麻10克,僵蚕6克。
这个配伍,是凉膈散的运用。
先来看其中的药物吧。连翘,清热入肺经,可以清肺热。黄芩,入肺经,是清肺热的要药。栀子,泄三焦之热。薄荷,清肺经风热。山豆根、射干和青果,入肺胃二经,可以清肺热利咽。赤芍清热凉血,玄参清热的同时还能滋阴。天麻和僵蚕,主要是用于熄风。抽动,就是因为有风。有风,咱们就熄风。这是治标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有朴硝、栀子、薄荷、黄芩、连翘几味药。它们其实就是古方凉膈散。
凉膈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它的基本组成,就是大黄、朴硝、甘草、栀子、薄荷、黄芩、连翘。啥叫凉膈啊?就是让膈上清凉的意思。它的功能是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专治上中二焦郁热。患者表现,是胸膈烦热,口渴,面红唇焦,口舌生疮,咽喉疼痛,便秘尿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其中,大黄和朴硝泄下通便,让热邪从后门出去。薄荷、连翘、黄芩、栀子清肺热。
医案里,医家在这个基础上,配上其他清热、熄风之品,后来又加入生地和麦冬滋阴。这就是用凉膈散加减,治疗小儿抽动症的例子,非常典型。
从这个小医案里,我们能看到什么呢?其实就是中医思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小儿抽动症,是疑难杂症。中医对它的治疗,思维质朴而简单。一句化,就是生风了。但这个风,怎么来的,不一样。医案里的患者,显然是热盛津伤动风。所以,用清上泻下、去火滋阴的办法来熄风,就能治疗。思维,决定方式。而方式,又决定了疗效。
好了,体会中医,品味中医,这篇文说我就写这么多。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00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