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老师《太极内功》(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一书中,主要是突出了太极内功的健身内容,在功法上也是侧重于祛病保健方面的介绍,虽然也偶或提到技击功能,但是基本上没有具体内容。要知道那本书的初稿完成于1960年,那是国家大力提倡武术健身化的年代,多多少少人们谈武时是有所规避的。再者,李老师20世纪50年代末调到气功疗养院工作后工作内容等发生了重大转变,成为医疗体育界人士,因此学术立脚点也必然变化。当然也要承认,作为老一辈武术家、太极拳界名宿,李老师也必然有他那一代人的作风,对于来之不易成之有年的内功武技,自然不会轻泄。这是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笔者以为应该正视并理解这种 ‘保守’。李老师公开发表内功的保健部分及内功功法,已经比较难得。这次重新整理出版太极内功一书,而李老师已于十余年前早归道山,我们只能根据所知适当介绍有关内容,限于种种原因,仅略作披露,请读者谅解。
一、内功练到丹田、命门充盈后,便有了相当的基础和’资本’,这个资本是病体变健康,常体变内壮,腰脊劲力增加。至此下一步是要继续在带脉上和脊背上用功。
当命门充实饱满后,除可引气上行贯脊、通臂指外,还需要继 续充实带脉。方法是意气抓闭在命门处后不放,再吸气用意由足心涌泉上提到命门处,之后以意由命门为中心向两侧带脉路线贯气,觉得气不足了就再拿住不放,仍意识由涌泉处向上提同时吸气到所拿住之处,继续贯气,如气不够,仍拿住不放,再吸气以意上引补充。如此循环充实带脉,直至整个带脉(腰围)充沛饱满为止。注意:千万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道家功夫最忌违背自然,如急于求成易生流弊,无益有害!每次练功约5分钟,可逐渐增加到15分钟,不可过长。神意专注,但肢体要放松。
二、带脉充实后则进行下一步练习:将意气由肚脐部位(包括神阙、关元、气海部位)向后腰部命门处吸缩,此时吸气,吸至极处(阴极)便开始呼气,同时放开收回的肚脐腹部,至呼尽松开为止(阳极)。此为一个开合,也即一个呼吸。如此反复做,逐渐增加次数。每次练功不可超过15分钟。这种功法练习古人叫’肚脐找腰眼’,也叫’丹田吸命门’,长期练习可加强’内动’,增强 ‘内气’和’内劲’。我们知道,人体肢体上的肌肉是随意肌,可由神经意识支配,而腹腔内联络脏腑的叫不随意肌,不能由神经意识支配。内家功夫训练就是追求’内动’,即让不随意肌能动,达到 ‘内壮’。从根本上讲,太极拳功不追求肌肉发达,而是追求筋膜气脉强壮柔韧和通达,包括不随意肌强健,这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内家上乘功夫所要求的。内劲也是由此产生的。所谓’拿住丹田练内功’即有此内容。据师传,丹田不做功,到老一身空。丹田如有功,变化妙无穷。
三、一旦丹田开合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内气外放、内劲外施,产生超常功力。除了前后丹田运动,下面就应该练习左右运动。方法是左腰右腰抽换,把意气引动左右位置,时间也以15分 钟为限。这些开合呼吸的紧密配合才是外形动作开合的根本与原动力,才是由内发外的程序。太极功夫要求内外合一,内动带动外动,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关键在此。这是判断太极功夫的一个入门证。
四、上述功法是有心法支配的。拳经谓:’先在心、后在身’, 此之意也。用心意指挥丹田命门运动,谓之’心法’。太极内功心法在’拿住’、在圆活、在守窍、在动静,要用心练拳练功者在此。个中心法实多而微妙,限于篇幅仅述如此。要强调的是充实命门、丹田、带脉,最后要练成一体,过程只能分述,结果必需周身一家。一动无不动的一动是一阳生,一静无不静的无不静是太阴,阴阳转换,刚柔并济,才是太极,只说一面非太极。内功心法是二又是一。习者需用心悟而用体察,才能功夫上身。功夫上身的标志是百脉皆开、诸经通畅、体健神足、手脚轻灵、丹田充实、动之微发之骤、先知己后知人、有守中用中之能力与境界。
五、中丹田是做功之基本,但非全部。功夫深时,当浑身无处不丹田,古人所谓’物物一太极’,李老师常讲:’太极无招浑身是招’,’太极无手浑身是手’。丹田即手,手即丹田,身为太极。
本文曾收录于《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当代中国出版社)第51页。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61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