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跟我学方记第123首丨胶艾汤丨养血温经,止血安胎之妇科圣方
2025
07-03

跟我学方记第123首丨胶艾汤丨养血温经,止血安胎之妇科圣方

胶艾汤 一、方剂溯源 出处: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原文:’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组成: 阿胶二两(约6g,烊化)

艾叶三两(约9g)

当归三两(约9g)

川芎二两(约6g)

芍药四两(约12g)

干地黄四两(约12g)

甘草二两(约6g)

剂量精义:芍药、地黄用量最重,体现’养血滋阴为主’;

阿胶、艾叶止血调经,甘草调和。

经验:阿胶30g(烊化),艾叶炭15-30g,地黄60g。 二、六经辨证与病机核心 病位:冲任二脉(胞宫)、厥阴肝经

病性:冲任虚损,血虚夹寒(虚中夹瘀)

六经归属:厥阴太阴合病(血虚寒凝)

核心病机:冲任虚损,血失统摄;寒凝血滞,胞脉受阻。

经方思维点睛:

此方为妇科’安胎止漏’祖方,与《金匮》温经汤鉴别:

彼治瘀热在里(暮即发热),此治血虚夹寒(腹中冷痛)。 三、《神农本草经》药物解析 阿胶:《本经》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艾叶:《别录》主’灸百病,止下血’,温经止血,散寒安胎。

当归:《本经》主’咳逆上气’,养血和血,调经止痛。

川芎:《本经》主’中风入脑’,行气活血,通达冲任。

芍药:《本经》主’邪气腹痛’,敛阴和营,缓急止痛。

干地黄:《本经》主’伤中逐血痹’,滋阴养血,填精益髓。

甘草:《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调和诸药,缓急补中。

药对精义: 1. 阿胶+艾叶:一补一温,止血安胎(治崩漏黄金组合)。

2. 当归+川芎(佛手散):养血行血,通达胞脉。

3. 地黄+芍药:一滋一敛,固冲任之本。四、脉证方对应图谱 核心脉证链:

脉细涩或沉弱→崩漏下血色淡红→腹中冷痛喜温按→面色苍白唇甲淡→舌淡苔白滑→胶艾汤主之。

关键指征: 特异性症:’胞阻’—妊娠腹痛伴下血(虚寒性胎动不安)。

必有证:血色淡红质稀 + 腹冷喜温(非实热之鲜红灼痛)。五、临床运用体悟 经典运用场景: 1. 功能性子宫出血(虚寒型)

2. 先兆流产(胞阻腹痛)

3. 产后恶露不绝(血虚夹寒) 李学术拓展: 1. 重剂固脱:

暴崩危证:阿胶烊化30g,艾叶炭30g,合红参30g急煎。

宫寒不孕:加紫石英30g、吴茱萸10g暖宫散寒。

2. 救逆法变通:

瘀阻胞宫(腹痛拒按):合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各10g)。

气虚不摄(气短乏力):加黄芪90g、升麻6g升提固脱。

3. 煎服法要诀:

‘艾叶炒炭存性,止血力倍增;阿胶烊化兑入,忌与他药同煎’ 。六、历代方论精华辑要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此方治冲任虚损,阴血不守。阿胶、地黄补血,艾叶温经,归、芍、川芎调血,甘草和药,血足经温则漏止。’

傅青主《傅青主女科》:’胶艾汤乃安胎止漏之圣药,血虚者重用归地,寒甚者倍加艾叶。’

李可学术心传:’此方乃固冲任之砥柱,较黄土汤少阳虚多血虚,较固冲汤少气陷多寒凝。’七、类方鉴别与拓展应用 类方鉴别: 固冲汤:治脾不统血(气短心悸),需补气摄血。

温经汤:治冲任虚寒兼瘀(唇口干燥),偏温通化瘀。

保阴煎:治阴虚血热(血色鲜红),忌用于寒证。 现代拓展: 1. 子宫内膜异位症(虚寒痛经):加小茴香10g、肉桂6g温经。

2.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当归补血汤,阿胶加至30g。八、六经气化思维总结 立方之旨:

以阿胶、地黄滋填冲任阴血,艾叶温煦胞宫寒凝,当归、川芎养血行滞,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全方融 ‘温、养、行、止’ 四法: 1. 温(艾叶)→ 散胞宫寒凝

2. 养(阿胶、归地)→ 补冲任虚损

3. 行(川芎)→ 通血脉瘀滞

4. 止(芍药、甘草)→ 缓腹痛急迫

终成’养血温经,止血安胎’之妇科圣方。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