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如天色异变,阳湿阴湿治法迥异
《金匮要略》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然同为身黄,阳湿似烈日蒸腾,当清利湿热;阴湿如寒雾笼罩,需温化寒湿。仲景以茵陈蒿汤治里热如釜底抽薪,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透表热似开窗散热;白术附子汤温里寒若冬日暖阳,麻黄加术汤散表寒如春风破冰。此中法度,尽显「同病异治」的中医精髓。
一、阳湿证治:清利与透达双法
1. 阳湿在里——茵陈蒿汤清泻「湿热淤池」
《伤寒论》236条:「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此证如暑天污水淤积,湿热熏蒸肝胆。方中:
- 茵陈蒿:清利湿热如开闸放水
- 栀子:凉血解毒似净化水质
- 大黄:通腑泄热若清理淤泥
清代医家柯韵伯喻:「此方治阳黄,犹如烈日曝晒蒸发秽浊。」
辨证要点:身目黄如橘子色,小便黄赤似浓茶,舌红苔黄腻如油垢。
2. 阳湿在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透发「湿热郁蒸」
《伤寒论》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此证湿热兼夹表邪,如桑拿房闷热难耐。方中:
- 麻黄、杏仁:开宣肺气似打开排气扇
- 连轺(连翘)、赤小豆:清热利湿如安装除湿机
- 桑白皮、生姜:疏通水道若检修下水管
尤在泾谓:「此方表里分消,如同时开窗通风与清理积水。」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伴身黄,皮肤瘙痒似蚁行,脉浮滑如夏溪急流。
二、阴湿证治:温化与散寒并施
1. 阴湿在里——白术附子汤温煦「寒湿冰窖」
《金匮要略》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此方专治寒湿深入脏腑。方中:
- 白术:健脾燥湿如铺设防潮层
- 附子:温阳散寒似地暖供热
-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若保温隔热
张锡纯比喻:「此方治阴黄,犹如用暖风机烘干寒湿衣物。」
辨证要点:身黄晦暗如烟熏,小便清长似泉水,舌淡苔白腻如积雪。
2. 阴湿在表——麻黄加术汤驱散「寒湿迷雾」
《金匮要略》云:「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此证寒湿郁闭肌表发黄,如冬日晨雾笼罩。方中:
- 麻黄:发汗散寒似破晓阳光
- 白术:健脾除湿如风力除雾
- 桂枝、甘草:调和营卫若平衡湿度
徐灵胎谓:「麻黄得术,如烈马配缰,散寒不伤正;术得麻黄,如帆船得风,祛湿更迅捷。」
辨证要点:身痛重着如裹湿衣,遇冷加重,汗出而寒不解。
三、鉴别要点:四招辨明阳湿阴湿
1. 望色:
- 阳湿黄如橘皮鲜亮
- 阴湿黄似土陶晦暗
2. 察汗:
- 阳湿头汗黏腻如油
- 阴湿冷汗清稀似露
3. 观便:
- 阳湿小便黄赤灼热
- 阴湿小便清长频数
4. 切脉:
- 阳湿脉滑数如急流
- 阴湿脉沉迟似冻溪
治黄如调色,重在分寒热
仲景治黄之法启示后人:
- 阳湿当清利透达,如治理污水需疏通与净化并行
- 阴湿须温化散寒,似化解冻土要阳光与松土兼施
正如《医宗金鉴》所言:「黄分阴阳,治别寒热,误用则危。」
临证心法口诀:
- 阳黄鲜明用茵陈,清利湿热是根本
- 表郁连翘赤豆汤,透达邪热出腠理
- 阴黄晦暗术附汤,温阳化湿如融冰
- 表寒麻术相配伍,微微汗出湿自去
《伤寒贯珠集》云:「治黄如绘画,明辨阴阳方得真色。」临证需把握:
- 阳湿治在阳明,重在通利二便
- 阴湿治在太阴,贵在温运中焦
- 表里同病者,当分消走泄
- 寒热错杂者,需平调阴阳
如此方能效如桴鼓,彰显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之真谛。#中医##伤寒论#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93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