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耳鸣为患者在耳部或头内感到的一种声音。可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类。前者较常见,外、中耳、耳蜗、蜗后及中枢听觉径路病变,甚至全身性疾病或精神因素均可引起;后者较少见,耳鸣声他人及病人均能听到,为血管源性、肌源性、咽鼓管异常开放、颞颌关节病变等原因所致。常与耳聋合并出现,多见于中老年人,故有“聋为鸣之渐,鸣为聋之始”之说。
历代医家学说
先秦医家认为耳鸣与肝肾心脾及胆等脏腑关系密切,《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灵枢·脉度篇》曰: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无音矣。”又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实证如气逆,《灵枢·本神篇》云:“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虚证可由肾阴不足导致,如《灵枢·海论篇》曰:“禀赋不足,阴精素亏,或劳伤纵欲折损肾精,阴精虚损,生髓不足,继之髓海空虚,耳失充润,则病发耳鸣。”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将耳鸣的病因责之于脾胃。认为脾胃虚弱,精气不足,耳窍失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耳窍闭塞;阴火上乘,耳窍受困均可发病。朱丹溪则认为耳鸣的原因在于肝胆火热,他在《金匮钩玄·卷第一耳聋》中指出:“少阳厥阴热多,皆属于热,耳鸣者是。”
明朝张景岳将耳鸣耳聋分为“火闭”、“气闭”、“邪闭”、“窍闭”、“虚闭”五种证型。认为“火闭”宜清热泻火;火之微者,用徙薪饮;兼阴虚者宜用加减一阴煎。“气闭”宜理气化痰,方选六安煎加香附、牡丹皮等。“邪闭”宜疏风解表,风寒者,方选三拗汤加减;风热者, 方选桑皮饮加减。“窍闭”多因外伤导致,宜开窍宣通,可选凉血活血之剂,如桃红四物汤、犀角地黄汤等。“虚闭”之因有心肾不交、肾虚、血虚等,心肾不交选平补填心丹;肾偏阴虚者,用左归饮加减;偏阳虚者,用右归饮或肉苁蓉丸加减;血虚方选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大补元煎加减。
清代叶天士认为耳为清空之窍,恶阻厌浊,最喜通畅,临证凡病及耳窍清阳之气,碍阻清气流行,妨害窍空之生理,皆可导致耳疾。与耳窍联系密切的脏腑主要有心、肾、胆三者,肾为耳“主窍”,心为耳“寄窍”,胆络脉附于耳,循经络行走。
近代张锡纯认为耳鸣的原因为“脑血不足,神经失养,损伤神经为病,使神经失其所司之职。”而“人之脑髓神经,虽赖血以养之,尤赖胸中大气上升以斡旋之。”提倡以峻补胸中大气,助血上升,荣脑养神经,治疗耳鸣,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新思路。
临床常用治法及方剂
1、益气补中法:
代表方剂有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
益气聪明汤(《东垣试效方》卷五)
组成:黄芪、甘草、芍药、黄柏、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
功用:补脾益气。
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能。
2、疏肝、清胆法:
代表方剂有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逍遥散、通气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当归川芎散、栀子清肝汤、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
(1)当归川芎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组成:当归、川芎、柴胡、白术(炒)、芍药(炒),牡丹皮、茯苓,蔓荆子、甘草、山栀
功用:养血清肝,疏风散热。
主治:手足少阳经血虚疮证,或风热耳内痒痛。
(2)栀子清肝汤(《医学入门》卷八)
组成:柴胡、栀子、牡丹皮、茯苓、川芎、芍药、当归、牛蒡子、甘草
功用:疏肝解郁通气。
主治:小儿三焦及足少阳经风热,耳内生疮作痒,或出水疼痛,或发热。
(3)通气散(《医林改错》)
组成:柴胡、香附、川芎
功用:疏肝解郁通气。
主治:治肝郁气滞,耳聋不闻雷声。
3、滋补肝肾法:
代表方剂有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汤、附桂八味丸、耳聋左慈丸、磁石六味丸。
耳聋左慈丸(《饲鹤亭集方》《全国中成药处方集》)
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磁石(煅)、竹叶柴胡。
功用:滋肾平肝。
主治:肝肾阴虚,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4、温阳、行水、利尿法:
代表方剂有桂甘龙牡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导赤散、茯苓饮。
茯苓饮(《外台》茯苓饮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附方)
组成: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功用:健胃利饮。
主治:胃虚停饮所致食欲不振,或畏惧进食诱发或加重呕吐、气满而不敢进食或多进食。
5、化痰法:
代表方剂有温胆汤、涤痰汤、二陈汤。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所致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6、通窍法:
代表方剂有通窍活血汤、苍耳子散。
(1)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赤芍、川芎、桃仁、红枣、红花、老葱、鲜姜、麝香
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主治:偏头痛,日久不愈,头面淤血,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
(2)苍耳子散(《济生方》)
组成:白芷、薄荷、辛夷、苍耳子。
功用:散风热,通窍鼻。
主治:头面感受风寒之邪,鼻渊多浊涕,痛连及头,不闻香臭者。
7、补益气血法:代表方剂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
名家耳鸣治疗经验
1、陈世铎(《辨证录·耳痛门(附耳聋七则)》)
(1)双耳忽然肿痛,内流清水,耳内如沸汤之响,或如蝉鸣,少阳胆气不舒,风乘火郁。宜舒胆祛风泻火。
-
润胆汤∶白芍一两、当归一两、柴胡一钱、炒栀子二钱、玄参一两、天花粉三钱、 菖蒲八分。水煎服。
-
止鸣丹亦效:白芍五钱、柴胡二钱、炒栀子三钱、生地三钱、 麦冬三钱、菖蒲五分、茯苓三钱、半夏五分。水煎服。
(2)耳如针触样痛者,声沸(耳鸣),耳闭(耳聋),火盛水虚,宜滋肾平肝。
-
益水准火汤∶熟地一两、生地一两、麦冬一两、玄参一两、菖蒲一钱。水煎服。
-
可用息沸汤:熟地二两、山茱萸一两、麦冬五钱、北五味十粒、菖蒲一钱、远志五分、 丹参三钱。水煎服。
(3)耳痛之后,虽愈而耳鸣如故,人以马风火犹在耳也,用祛风散火之药鸣更甚,然以手按耳鸣少息,此乃阳虚而气闭也。宜补阳气为主,而兼理肝肾之虚。
-
发阳通阴汤:人参二钱、茯苓三钱、白术二钱、黄芪三钱、肉桂五分、熟地五钱、当归二钱、白芍三钱、柴胡一钱、甘草五分、白芥子二钱、荆芥炒黑,一钱。水煎服。(此方即十全大补之变方)
-
可用开闭丹∶黄芪一两、当归五钱、肉桂 甘草各五分、菖蒲 远志 柴胡香附各一钱、天花粉二钱。水煎服。
(4)双耳聋闭,雷霆喧呼之声终不相闻,而耳内不痛。此大病之后,或年老人有之,乃肾火内闭而气塞也。治拟补肾滋心、交通心肾。
-
启窍汤∶熟地二两、山茱萸一两、麦冬一两、远志三钱、五味子二钱、石菖蒲一钱、炒枣仁三钱、茯神三钱、柏子仁三钱。水煎服。
-
通耳汤亦妙:熟地三两、麦冬一两、炒枣仁 茯神 玄参各五钱、菖蒲一钱、柏子仁 炒黑荆芥各三钱。水煎服。
(5)人有平居无事,忽然耳闻风雨之声,或如鼓角之响。心不交肾耳鸣轻,肾不交心耳鸣重。今如闻风雨鼓角者,鸣之重也。治法欲肾气复归于心,必须使心气仍归于肾。
-
方用两归汤∶麦冬一两、黄连二钱、生枣仁五钱、熟地一两、丹参三钱、茯神三钱。水煎服。
-
可用定喧汤:玄参三两、生地一两、贝母二钱。水煎服。
(6)交接后耳中作痛,或痒发不已,或流臭水,以凉物投之则快甚,为龙雷之火。水火双补法。
-
加减八味丸汤∶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丹皮五钱、泽泻二钱、茯苓三钱、山药五钱、麦冬五钱、北五味一钱、肉桂二钱。水煎服。
-
用补阴制火汤亦妙:熟地二两、山茱萸 芡实各一两、肉桂一钱。水煎服。
(7)妇人有因怒发热,经来之时,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乳房胀闷,寒热往来,小便不利,脐下满筑,此是肝气之逆,火盛血亏也。治法宜舒肝气而使之顺,不必治耳,而耳自愈也。
-
加味逍遥散∶白芍一两、柴胡二钱、当归一两、甘草一钱、陈皮一钱、茯神三钱、白术五钱、炒栀子一钱、天花粉二钱、枳壳五分、丹皮三钱。水煎服。
-
莫愁汤亦神:白芍 生地各五钱、当归一两、炒栀子 天花粉 香附各二钱、甘草苍术各一钱、炒荆芥三钱、枳壳五分。水煎服。
2、林佩琴(《类证治裁》咸丰元年(1851)首刊)
(1)因劳力伤气者,补中汤加盐水炒黄柏、知母、茯苓、菖蒲。
(2)有因房劳伤肾者,滋阴地黄汤、益肾散,加盐炒知、柏。
(3)有因阴虚火动者,磁石六味丸(六味地黄加磁石)加减。
(4)有因病后虚鸣者,四物汤加盐炒知、柏,肾气丸加磁石、龟板。
(5)有因心肾亏,肝阳逆,虚风上旋蒙窍者,用填阴镇逆,佐以酸味入阴,咸以和阳。如山萸、地黄、磁石、龟板、天冬、麦冬、白芍、五味、牛膝、秋石。
(6)有脏气逆为厥聋者,流气散、当归龙荟丸。
(当归龙荟丸:当归、大黄、龙胆草、芦荟、黄连、青黛、黄芩、木香、黄柏、栀子。)
(7)有风入络为风聋者,必兼头痛,防风通圣散。
(8)有因怒气壅者,流气散、清神散。
(流气散:当归、延胡索、川芎、乌药、肉桂、桃仁、木香、赤芍药、枳壳、蓬术、青皮。
清神散:檀香、人参、羌活、防风、炙甘草、荆芥穗、薄荷、细辛、石膏。)
(9)有因惊火郁者,清胆汤。
(清胆汤:青蒿、菊叶、薄荷、连翘、荷叶、苦丁茶)
(10)有气闭猝聋者,芎芷散。
(芎芷散:白芷、石菖蒲、陈皮、苍术、细辛、紫苏、木通、川芎、肉桂、半夏、炙甘草、姜厚朴)
(11)有年久耳聋者,胜金透关散。
(胜金透关散:鼠胆、川乌、细辛、胆矾、麝香)
(12)有小儿耳聋者,通鸣散。
(通鸣散:菖蒲、远志、防风、柴胡、麦冬、细辛、杏仁、磁石、葶苈、葱白)
(13)有肾经热,右耳重听,兼苦鸣者,地黄汤。
(14)有肝胆火升,常闻蝉鸣者,龙胆泻肝汤、清胆汤。
(清胆汤:青蒿叶、青菊叶、薄荷梗、连翘、苦丁茶、鲜荷叶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15)有因痰火升而鸣者,加减龙荟丸。
(加减龙荟丸:当归、龙胆草、栀子仁、黄芩、青皮、大黄、芦荟、青黛、柴胡、木香、胆星、麝香)
3、陈亦人教授
(1)耳鸣耳聋心慌喜按,汗多,肢冷神萎者,宜仲景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镇摄之。
(2)耳为肝濡,开窍应先养血,临床可加用当归、川芎、芍药养血柔肝,柴胡疏肝,山栀清泄虚热。
(3)胆经循行于耳,临床清泄肝胆经湿热的基础上加上柴胡、黄芩为佐引或直接使用小柴胡汤加味。
4、干祖望
(1)三拗汤
鼻塞不通,耳窍塞窒,耳鸣听减,舌苔薄腻,舌质胖嫩或有齿痕等湿浊蒙蔽清窍症状,临床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咽鼓管不通畅,多应用于渗出性中耳炎或“传导性聋”。
(2)四物汤或归脾汤
耳鸣时轻时重,声调低沉,起病缓慢,全身症状伴见头晕眼花、手足麻木、视物模糊、舌质淡、唇苍白、脉细等心血亏虚症状,临床检查耳膜可无异常。
5、胡希恕
(1)少阳耳鸣
除耳鸣耳聋外,伴有口苦、咽干、目眩等少阳证,多用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和解少阳,若口干、喜饮等热像明显者,可加入生石膏以清热。
(2)太阴耳鸣
除耳鸣耳聋耳鸣外,伴有头晕,口不干或口干不欲饮等太阴证,可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茯苓饮温中化饮。
祝师医案举隅
案1:马某某,男,77岁。2023年12月25日就诊。
病史特点:耳鸣听力下降4-5年,伴夜寐不安,心悸气促,口干,纳便可。既往有高血压史,近期血压有波动。
诊断:肝肾亏虚之耳鸣耳聋、不寐病。
治法:养阴平肝通窍,宁心安神。
处方:生地黄12g,山茱萸12g,温山药12g,茯苓12g,泽泻12g,丹皮6g,石菖蒲12g,煅磁石15g先煎,柴胡12g,天麻9g,柏子仁12g,合欢皮12g,沉香6g后下,茯神12g,制远志12g。14剂。
按:患者老年男性,近3年每年冬季均来诊服中药调理,均有一定疗效。此次来诊仍用滋补肝肾、平肝通窍、宁心安神法。方用耳聋左慈丸合朱雀丸、定志汤化裁。冀能取得往年之疗效。
案2:金某某,女,69岁。2023年11月8日初诊。
初诊:反复脑鸣1月余,伴头痛、焦虑,夜寐不安,苔薄黄舌红,脉弦细。诊为肝郁气滞之脑鸣。治拟疏肝理气。
处方:柴胡12g,炒白芍12g,炒枳壳6g,炙甘草6g,淮小麦30g,大枣10g,百合15g,生地黄12g,灵磁石15g先煎,石菖蒲12g,合欢皮12g,枣仁12g,绿梅花6g。七剂。
2023年11月15日二诊:耳鸣仍有,头痛焦虑感减轻,夜寐不安,口干。舌脉同前。前方去梅花,加制远志12g,葛根15g,石斛12g。七剂。
2023年11月22日三诊:脑鸣减轻,焦虑感减轻,夜寐及口干均好转。前方去石斛,加茯苓、茯神各12g。七剂。
2023年12月6日四诊:一般情况可。有饮食不节后纳差情况,前方减大枣、生地黄,加蔓荆子12g,藿香12g,豆蔻6g。七剂。
2023年12月13日五诊:脑鸣焦虑减轻,夜寐可,口干易上火。
处方:柴胡12g,炒白芍12g,炒枳壳6g,当归12g焦山栀12g,丹皮6g,石菖蒲12g,灵磁石15g先煎,百合15g,夏枯草15g,枣仁12g,合欢皮12g,制远志12g,葛根15g,茯苓12g,茯神12g,炒蔓荆子12g,炙甘草6g。七剂。
2023年12月20日六诊:近日脑鸣似有加重。前方去茯苓、枣仁,加龙骨15g先煎,龟甲15g先煎。七剂。
按:老年女性,情绪焦虑,伴发脑鸣寐差头痛等症,首诊用四逆散合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加石菖蒲、灵磁石等疏肝解郁、安神定志、通窍启闭法治疗,症状逐渐缓解。以后复诊方药略有调整,五诊时改用当归川芎散合定志丸加减,六诊时当归川芎散合用孔圣枕中汤加减以疏肝清胆、开窍醒智。
案3:张某,男,61岁。2023年12月6日初诊。
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长期有耳鸣,夜寐欠安,偶头痛心悸,纳便可。脉细,苔薄白舌红。诊为肝肾亏虚之耳鸣。治拟补益肝肾。
处方:枸杞子15g,菊花12g,生地黄12g,山茱萸12g,淮山药12g,茯苓12g,桑葚15g,沙苑子12g,石菖蒲12g,煅磁石15g先煎,柴胡12g,葛根15g,巴戟肉12g,菟丝子12g,砂仁3g后下,淮小麦30g。14剂。
2023年12月20日二诊:一般情况同前。前方去沙苑子、葛根、淮小麦,加蔓荆子12g,当归12g,丹皮6g,焦山栀12g,覆盆子12g。14剂。
按:老年男性,有高血压病,长期耳鸣,首诊用杞菊地黄汤合耳聋左慈丸治疗,二诊试用当归川芎散以疏肝清胆,合通窍开闭、补益肝肾药物治疗。
结语
国医大师熊继柏说:凡耳鸣耳聋,新病、少壮者多实证,久病、年老者多虚证。故临床辨证治疗耳鸣应首分虚实,虚证则补虚,用补气、养血、温阳、滋阴等法;实证则泻实,包括疏肝、清胆、化痰、行水、通窍、活血等法,并选用相应的方药来治疗。
耳鸣临床症状变化多样,诸家学说虽各不相同,无非责之肝胆心肾,仍需要根据主要症状辨证论治。如气虚耳鸣用益气聪明汤;肾虚耳鸣用耳聋左慈丸;心阳虚症见心悸喜按、汗出怕冷伴耳鸣者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情绪焦虑、睡眠障碍者可用四逆散、甘麦大枣汤等疏肝解郁方剂。临床上还可依据病症加用通窍启闭之石菖蒲、三拗汤,镇潜止鸣之灵磁石,养血柔肝之当归、川芎、芍药,疏肝解郁之柴胡,息风止痉,平抑肝阳之天麻、钩藤,化浊除湿之泽泻等等。
授课:祝光礼 内容整理编辑:冯涵 审核:周凡 排版:张旭栋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70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