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本草之路:春季各类皮肤问题全解(三)
2025
05-08

本草之路:春季各类皮肤问题全解(三)

音频回放:PART7

直播回放

本草之路:春季各类皮肤问题全解(三)上

本草之路:春季各类皮肤问题全解(三)下

PART1

本草之路:春季各类皮肤问题全解(三)

笔记整理:5班小左&2班强

复习总结:

有汗用桂枝剂;无汗用麻黄剂;内有停饮+白术茯苓;有湿热用生薏仁。皮肤极度瘙痒,脸面胀红,欲汗不得汗。合用麻黄汤和桂枝汤,各用1/3。

桂枝剂(有汗)。

麻黄剂(无汗)。

黄芪剂 (脉浮,身重,恶风) :防己黄芪汤;玉屏风散 。

面色萎黄:桂枝汤+黄芪;小柴胡汤。

退黄疸剂:

①茵陈五苓散(猪苓60g、茯苓60g、泽泻100g、桂枝40g、白术60g,打粉与茵陈等量)+茵陈蒿(茵陈30g) 。

②茵陈蒿汤:茵陈30g、栀子20g、大黄10g  。

③小柴胡(柴胡30g、黄芩15g、半夏15g、党参15g、炙甘草15g、生姜15g、大枣12个。) + 茵陈30g。   

栀子剂(虚性的炎症):炒栀子豆豉(待命:生甘草、生姜、茯苓)

黄芪↑:固表,补气,抗疲劳,补表虚,美白,退黄;知母↓(上火时加)。

防己黄芪汤(顽固性的荨麻疹,脉浮,身重,怕风吹):

黄芪25g(固表)、防己20g(血脉中有湿,下肢,七天后换茯苓60g)、白术15g(利水)、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7-12个。

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0g、防风 5g或白木15g、黄芪10g、 防风5g。

怕风咳嗽不止:三子养亲汤+玉屏风散。

三子养亲汤:葶苈子10g、白芥子10g、紫苏子10g(先:桔梗 10-15g、贝母10-15g、化橘红10-15g)。

栀子:烦躁不安-虚烦;慢性疾病的黏膜溃烂(三高人群、糖尿病人、慢性心衰者、慢性肾衰者的皮肤瘙痒),虚性炎症,皮肤骚痒,清心火,消虚烦)。

栀子豉汤:

炒栀子↓15-30g、豆豉↑15-30g、生甘草15g-修复黏膜、茯苓(通利三焦,待命)

栀子豉汤+小柴胡汤(更年期)。

栀子豉汤+当归四逆汤(糖足)当归30g、桂枝15g、白芍15g、细辛10g、通草10g、炙甘草10g、大枣12个。

栀子豉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黄疸腹肿)麻黄10g、杏仁10g、炙甘草10g、桑白皮15g、连翘15g、赤小豆30g、生姜15g、大枣12个。

栀子豉汤+防己黄芪汤(身重,水毒)。

本讲内容为《伤寒论》学习笔记,仅供学习经方参考,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进入《文龙讲经方》小班第一时间观看王老师在小班的专属直播课程,扫描二维码,按指引进入小班专属群。

笔记整理:27班若兰

皮肤问题总结:

第一种有汗的,用桂枝剂居多;

第二种无汗的,用麻黄剂居多;

因为在表,亢进大多桂枝汤麻黄汤居多。皮肤问题常常因为有湿,所以桂枝汤或麻黄汤+白术茯苓,如果湿热换成薏苡仁,以清除湿热。衍生用法:桂枝剂麻黄剂合并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用于极度瘙痒,同时脸面胀红等各种过敏问题,欲汗不得汗,不得小汗出,如风团疹、隐疹、过敏性皮肤炎。第三种黄芪剂,补气,补肺气,补皮表之气,怕风,肚子胀不胀?有没有下肢浮肿?身体沉重否?来鉴别到底是防己黄芪汤证还是桂枝汤证,同样怕风,脉浮,脉浮而缓,桂枝汤证,桂枝汤证不身重;脉浮但身重,防己黄芪汤或玉屏风散这时会用。黄芪: 第一补气抗疲劳,用了不累。补气快,比枸杞起效快,但会导致人上火,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用黄芪上火可佐以知母,云升雨降。气虚,黄芪是知母的二倍,30:15克;如果上火严重,黄芪知母等量或知母略高一点。灵活运用。第二黄芪主皮表,《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主大风,大风指在体表,太阳证,这属于皮肤表虚,防己黄芪汤王老师常用来治感冒,感冒爱浮肿,怕风吹时用防己黄芪汤。表虚,毛孔外张,大门开着,失守,这时黄芪管,控水来减肥,减肥后,皮松肉垮,甚至出现突发性脑血栓,这时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促进血液流动,且活血化瘀,就不会出现后遗症问题。持久用一段时间黄芪,皮肤也不会出现问题,皮肤会很亮,气色好,色指颜色,气指光泽度。案例: 荨麻疹,反复多年,风吹太阳晒都会起,问诊:二便?小便颜色?大便成形?睡眠?怕风吹否?喝凉喝热?问清楚,给方才打得准,怕风,有浮肿,防己黄芪汤。用量: 五四三二,黄芪、防己、白术、炙甘草,大枣7-12枚,生姜三两,和白术等量。防己:血脉有湿,身重,浓水如胶水,血沉高,肚子如扣个盆,用防己。注意事项:正常人防己不能常用,对肾脏有影响,不应该超过一周;肾功弱者禁用防己。可第一周先用防已,后用大量茯苓(60克)代替防已。柴胡剂到宋朝,演变成逍遥散,逍遥丸。

第四种: 栀子剂:

四大类,今天介绍第三种黄芪剂和第四种栀子剂。

一、黄芪剂:

1.防己黄芪汤

脉浮身重恶风这是防己黄芪汤的辨证要点。荨麻疹,脸咣白,熬夜惨白,虚弱,爱累,肚子大,冒虚汗。防己黄芪汤: 针对30+的女士身材走样,脸色发黄,黄脸婆,可以用。金匮中有退黄的桂枝加黄芪,有汗,用桂枝;无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黄芪有补气固表美白退黄作用。有疹子,有汗,大肚便便,一天不吃饭也不觉得饿,因有水饮,白术证,建运寒湿,有寒湿,不想吃饭也不太想喝水,能喝,但几个小时不喝也不难受,说明里有水饮,腹腔及血脉中都有水饮,会出现隐性水肿,用防己黄芪汤,掉秤很快。防己黄芪汤非利尿剂,用呋塞米利尿剂后,也能消肿,停药后会再回来,防己黄芪汤不会这样。先用一周,后把防己换成重计量茯苓,王老师给产后爱人用60克茯苓来代替防己。连续使用半个月,消除水肿,且没有后遗症。如果不用防己黄芪汤,一般会皮肤炸开花,出现皱纹。防己黄芪汤不仅针对皮表,还针对术后产后过度输液引起的严重水肿,甚至关节积液,都可以用,辨证要点: 脉浮身重,怕风非常明显,比桂枝汤还怕风。身体虚胖,水胖,一天不喝水也不渴,减重可以用防己黄芪汤,减重而不皮松肉垮。

2.玉屏风: 中药的丙种球蛋白,后世派方。

针对皮肤松弛,容易感冒发烧,常用。构成: 黄芪、白术、防风。防风: 风之润剂,横着走,周流循环于体表,让黄芪流动性更强。玉屏风用来防止频繁感冒,湿气重,反复发作,其重点在于反复,不是应急的。好在日常应用,黄芪、白术、防风都无毒副作用。用量: 黄芪15白术10防风5,三二一比例,疲劳,脸上气色不好,重用黄芪;黄芪10白术15防风5,二三一比例,脾虚,湿气严重时用。病例: 先生,重度咳嗽,先用玉屏风+浙贝母、桔梗、化橘红,有汗,不用麻黄剂,风吹加重,用后半小时就不咳嗽了,下午四点多用上,吃晚饭就不咳嗽了,晚饭后出去遛弯也没有咳嗽。玉屏风散适合久咳体虚冒汗,一咳嗽就冒汗,极其疲劳,虚到走不动,显示表虚,表虚才会恶风,这样出汗,而且肺气也虚了,可能会出现肺功能衰竭,所以用黄芪剂,玉屏风散。无汗咳喘,一定用麻黄剂,无论麻杏石甘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肯定是无汗,把毛孔张开。皮表问题: 有桂枝剂、麻黄剂、黄芪剂,还有栀子剂。

二、栀子剂:

1.栀子豉汤:

脉沉+附子,细辛。栀子剂针对慢性疾病,出现黏膜溃烂,烦躁不安时,出现皮肤瘙痒,尤其是糖尿病人、慢性心衰或心衰病人特别容易出现这种皮肤瘙痒,炎症,虚烦,虚性炎症,没有附着物,没有实性炎症,没有病理病变和组织器官的病变,栀子豉汤,就消除掉这种炎症,体现在皮肤下边的黏膜会出现异常的皮肤瘙痒,很多老年人都会有这种,医院往往给某某松类激素药,这种情况桂枝汤、麻黄汤不好使,用防己黄芪汤好了点,也不行,实际是皮下黏膜有炎症,栀子清心火,消除这种虚烦,用栀子剂。王老师建议用焦山栀、炒山栀,因为栀子有点寒,炒制一下不容易拉稀,豆豉用淡豆、豉香豉都可以,豆豉轻轻上浮之性,栀子沉降之性,所以形成循环。很多人用生栀子拉稀,可用焦山栀,干炒或用蜂蜜炒都可以。这是栀子豉汤,只消炎,没有办法修复皮下黏膜;修复黏膜用栀子甘草豉汤。2.栀子甘草豉汤:

清虚热、消炎同时修复黏膜。这时甘草用生甘草,修复黏膜,且滋润长养的力量很强;炙甘草入心肺入血分,往里扎。

栀子甘草豉汤常用于糖尿人群,用什么都不好使,用栀子甘草豉+茯苓;有时用小柴胡汤合并栀子甘草豉汤;皮肤溃烂,用当归四逆汤恢复血脉,让血脉恢复,再用栀子甘草豉汤消除烦躁,皮肤瘙痒。栀子甘草豉汤几乎可以和所有方剂合用: 可以和桂枝剂合用,桂枝汤+白术+栀子豉汤(豆豉焦山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黄疸性浮肿,皮肤发炎)+栀子豉汤;防己黄芪汤+栀子豉汤。肉苁蓉:入肾和大肠,便秘,补肾经,续命药,成吉思汗爱吃肉苁蓉,丘处机爱吃肉苁蓉,明天王老师去探寻内蒙肉苁蓉。王老师保持旺盛精力小妙招: 经常吃红参,黄芪泡水。

本讲内容为《文龙讲经方》学习笔记,仅供学习经方参考,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直播回顾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