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寒气逆证
证候
-
主症:胃脘冷痛、得温痛减,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泛吐清水或酸水。
-
次症:食欲不振,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弦紧。
证机:中阳不足,胃寒气逆:
脾胃虚寒,阳气不运,寒凝气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方剂:温胃降逆方(单位:g)
-
党参15,白术12,干姜9,吴茱萸6,丁香6,砂仁6(后下),炙甘草6,姜半夏9,陈皮9,茯苓12。
主治
-
中医:胃寒气逆证(胃脘痛、呕吐、嗳气)。
-
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轻症胃食管反流病(寒证型)。
加减
① 呕吐清水甚者:加 生姜15(切片)、灶心土30(包煎)→ 增强温中止呕。② 脘腹胀满明显:加 厚朴9,木香6→ 行气除胀。③ 四肢厥冷、寒象重:加 制附子6(先煎)、肉桂3→ 温补肾阳,散寒通脉。
临证要点
辨证关键:需与 肝胃郁热证(舌红苔黄、烧心)鉴别,后者禁用本方。
现代应用:胃镜检查提示黏膜苍白、蠕动减弱者,可配合艾灸中脘、足三里。
疗程建议:2周为1疗程,慢性病需连用2-3疗程,症状缓解后改用香砂六君丸调理。
注意事项
-
吴茱萸有小毒,用量不宜超过6g,久煎可减毒。
-
服药期间若出现口干、便秘(寒郁化热),需停用并调整方药。
此方案需结合患者个体差异灵活调整,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应用。
二、脾胃虚寒兼气滞证
证候
-
主症:胃脘胀满或隐痛,嗳气频作,食欲不振,食后腹胀。
-
次症:恶心泛酸,口淡无味,肢体倦怠,大便溏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弱或沉缓。
证机:脾胃虚弱,寒湿中阻,气机不畅:
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胃寒气滞则升降失常。
治法:温中和胃,理气化湿
方剂:香砂养胃方
-
木香6,砂仁6,白术12,陈皮9,茯苓12,姜半夏9,香附9,枳实6,豆蔻6,厚朴9,广藿香6,甘草3,生姜3片,大枣3枚。
主治
-
中医:脾胃虚寒、湿阻气滞证(胃痞、胃痛、呕吐)。
-
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溃疡缓解期(寒湿型)。
加减:
① 湿重苔厚腻:加 苍术9,佩兰6 → 增强化湿醒脾。② 反酸明显:加 海螵蛸15,煅瓦楞子15 → 制酸止痛。③ 气虚乏力甚:加 黄芪15,党参12 → 补益中气。
与温胃降逆颗粒的鉴别
对比项香砂养胃丸温胃降逆颗粒核心病机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11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