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手足癣内服外用中药方选48篇
2025
04-21

手足癣内服外用中药方选48篇

皮肤真菌感染手掌,足底及指趾间的皮肤组织,统称为手足癣。发生于手、足背面者,则属于体癣范畴。手足癣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夏季尤为多见。祖国医学对手足癣早有认识,并形象地称手癣为“鹅掌风”,足癣为“湿脚气”、“田螺疮”或“臭田螺”。

目录:1.加味地黄丸;2.杏仁膏;3.归香散;4.癣湿药膏;5.二妙散(丸);6.脚气散(一);7.雄黄软膏;8.脚气粉;9.脚气散(二);10.脚癣散;11.祛风地黄丸;12.红油膏;13.烂脚夹膏;14.千里光膏;15.三油膏;16.轻粉软膏;17.鸡鸣散;18.一粒金;19.沉香散;20.槟苏散;21.神效槟苏散;22.半夏散;23.矾黄膏;24.掌风膏;25.三白膏;26.枯矾雄黄散;27.枯矾黄白散;28.二黄散;29.五黄散;30.枯矾散;31.密陀僧膏;32.润手膏;33.参矾散;34.粉矾散;35.足癣散。

1.加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淮山药90克,丹皮90克,云茯苓90克,泽泻90克,白芍药90克,当归90克,麦门冬90克,柴胡30克,肉桂30克,石菖蒲15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早、晚各服1次,开水化服。1料为1疗程。

【功能】滋阴补肾、活血解郁。

【主治】鹅掌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刘恒一方。治疗100例,服药1疗程后,痊愈85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2.杏仁膏

【组成】生杏仁60克,熟杏仁60克,大枫子仁60克(去皮),生猪板油200克。

【制法】药膏。将上药与生猪板油合在一起,用清洁木棒捣碎成膏即可使用。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药膏适量,外敷患处(敷至3毫米厚),用清洁纱布包好。再用绷带缠住。夜间敷药,白天将药取下继续工作。6次为1疗程。

【功能】拔毒润肤、祛风止痒。

【主治】手癣。

【加减】同时可配合针灸治疗:①局部取穴:合谷后溪、中渚、八邪;远端取穴: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留针20~30分钟,风寒致病者,加灸20~30分钟。②手法:针灸手法为提插捻转,隔日或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临床屡用,疗效显著。注意事项:忌用铁器制膏,制成膏剂宜放阴凉处。回民患者所需膏剂可用羊板油制成。治疗时,针灸与药疗同时进行。

3.归香散

【组成】当归40克,丁香40克,红花40克,桃仁40克,苦参40克,青木香5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上药250克,投入陈醋1500毫升中浸泡7天后,取出浸泡患足,每次20分钟,每日睡前1次。每剂可用3天,直至痊愈止。

【功能】理气散瘀、除湿敛疮。

【主治】脚癣。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一般连用3~6天后即愈。

4.癣湿药膏

【组成】安息香酸1000克,水杨酸500克,腊梅油300克,樟脑240克。

【制法】药膏。将上药混匀制成油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搽涂患处,日搽2~3次。

【功能】收湿止痒。

【主治】脚癣,湿气,鹅掌风等症。

【附记】引自叶显纯《常用中成药》。屡用有效。本品只作外用,不可人口。

5.二妙散(丸)

【组成】黄柏300克,苍术300克(米泔水炙)。

【制法】散剂(水丸)。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或水泛为小丸。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丸散均为6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丸剂也可用姜汤或黄酒送服。外用香油炸花椒,调敷患处。

【功能】清热、燥湿。

【主治】由湿热下注引起的腰膝无力,湿疹痛痒流水,足趾湿气肿痛等症。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丹溪心法》方)。屡用效佳。

6.脚气散(一)

【组成】枯矾30克,白芷30克,炉甘石6克(般),龙骨3克(煅),冰片3克。

【制法】散剂。先将枯矾等前4味,共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筛。再取冰片置乳钵内研细,再与枯矾等细粉陆续配研,和匀过筛。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撒于患处。

【功能】祛湿止痒。

【主治】脚气作痒,浸淫流水,行走不便。

【附记】引自《济南市中药成方选辑》。屡用效佳。

7.雄黄软膏

【组成】雄黄10克,氧化锌10克,羊毛脂30克,凡士林加至100克。

【制法】药膏。将上药研细,入凡士林加至100克调匀为软膏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外涂患处。

【功能】杀虫、止痒。

【主治】足癣、疮、慢性皮肤病。

【附记】引自顾伯康《中医外科学》。屡用效佳。

8.脚气粉

【组成】海螵蛸30克,煅滑石30克,月石9克,梅片3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外掺患处。

【功能】收湿止痒、消炎防腐。

【主治】脚气。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王家忠方。屡用效佳。

9.脚气散(二)

【组成】炉甘石、黄丹、白矾、密陀僧、锌氧粉各0.5克或各等分。

【制法】散剂。上药混合共研为极细粉,和匀过100筛,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撒于患处。

【功能】除湿敛疮、祛腐止痒。

【主治】脚气病。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宋钦兰、洛明方。屡用效佳。

10.脚癣散

【组成】枯矾24克,梅片7克,樟脑24克,滑石10克,硫黄120克,轻粉120克,熟硼砂1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外掺患处。

【功能】解毒杀虫、收湿止痒。

【主治】脚癣。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马云楼方。屡用效佳。

11.祛风地黄丸

【组成】生地黄125克,熟地黄125克,牛膝90克,白蒺藜90克,知母60克,黄柏60克,枸杞子60克,菟丝子30克,独活3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下。

【功能】养血滋阴润燥。

【主治】鹅掌风、手掌干裂。

【附记】引自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屡用神效。

12.红油膏

【组成】红信250克,棉子油2500毫升,黄蜡250~500克。

【制法】药膏。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同放入大铜锅内,置煤球炉或炭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取去药渣,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250克,夏用500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薄薄涂上一层。使用时先试涂1小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有反应即停用。

【功能】润肤止痒。

【主治】银屑病,手癣,手足皲裂。

【附记】引自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大面积银屑病勿用。注意事项:制药时在广场露天操作,因红信有毒,熬时有毒气,应远离,并注意油热过高时,严防着火。

13.烂脚夹膏

【组成】赤石脂15克,龙骨60克,密陀僧60克,黄蜡9克,炉甘石9克,樟脑3克,青桑叶2张(切碎捣,如缺,可用桑白皮代),猪板油150克。

【制法】药膏。上药共为细末,用猪板油(不可太多)拌和,和青桑叶等共捣烂如泥成膏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此药膏涂在两张油皮纸中间,须厚厚一层,范围视患处大小而定,多须罩过患处,然后将油皮纸的一面用消过毒的针戳不少小孔,切不可戳穿对面的油纸,外用纱布扎紧,一星期后,再将对面戳孔照前贴在患处一星期,再换。

【功能】拔毒敛疮、祛腐生肌。

【主治】烂脚(脚癣)。

【附记】引自《中医验方集》。屡用效佳。

14.千里光膏

【组成】千里光膏适量(采茎叶捣汁炒,锅内熬成膏),防风6克,荆芥6克,黄柏6克,金银花6克,当归6克,生地黄6克,川椒30克,白芷30克,大黄30克,红花30克,苦参120克。

【制法】药膏。上药用麻油浸3日,熬枯至黑色去渣,每油500毫升,配千里光膏250毫升,下飞丹收膏,入乳香30克,没药30克,轻粉9克,槐枝搅匀收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涂擦患处,日涂2次。

【功能】凉皿解毒、活血祛风、杀菌止痒。

【主治】鹅掌风(手掌霉菌病),白癣(发癣)。

【附记】引自清代《串雅内编》。屡用神效。

15.三油膏

【组成】牛油30克,柏油30克,麻油30克,银朱9克,铅粉9克,密陀僧6克,麝香末0.3克。

【制法】药膏。先将三油入锅内加热化开,离火,即加入后四味细粉于油内搅匀成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涂擦患处。

【功能】润肤、敛疮、止痒。

【主治】鹅掌风(手掌霉菌病)。

【附记】引自王光清《中国膏药学》。屡用有效。

16.轻粉软膏

【组成】轻粉4.5克,朱砂3克,东丹3克,麻油120毫升,黄蜡30克。

【制法】药膏。先将前3味药研为细末。用麻油入匀加热,下黄蜡,以全溶为度,离火,下上药粉,搅匀收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涂擦患处,日涂2次。

【功能】拔毒杀菌止痒。

【主治】鹅掌风(手掌霉菌病)。

【附记】引自《验方选录》。屡用效佳。

17.鸡鸣散

【组成】槟榔7枚,陈皮30克,木瓜30克,吴茱萸6克,桔梗15克,生姜15克,紫苏叶9克(连茎)。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为粗末,和匀,分作8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包,加水三大碗,慢火煎至1.5碗,去渣取汁。药渣再加水2碗煎至1碗。取两汁混合,安置床头,次日五更分2~3次服下。一般宜冷服,冬日略温亦可。如服不尽,留次日逐渐服下亦可。

【功能】祛风除湿、宣通泻水、止痛。

【主治】脚气。如人感受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肿大。

【附记】引自宋代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屡用神效。本方为治脚气第一方,不问男女皆可服。服后必泻黑粪水,其毒水即解,其病自愈。注意泻后勿进饮食。待药力过后,方可进食。

18.一粒金

【组成】白胶香75克(另研),草乌75克,五灵脂75克,地龙75克,木鳖子75克,乳香22.5克,没药22.5克,当归22.5克,麝香6.6克,京墨4.5克(去烟烬)。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或以糯米粉打糊为丸,如芡实大,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0.5~1克(或服1丸),温酒(或化开)送服。如未愈可再服1次。

【功能】祛风除湿、熄风开窍、通络止痛。

【主治】风寒暑湿脚气,不问远年近日,一切流注疼痛不可忍,及中风瘫痪,麻痹不仁,手足不能屈伸,偏枯,或初中风,不省人事,牙关不开等。

【附记】引自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屡用皆效。用法应随病酌定:凡脚气,临发宜空腹服,病在上,食后临卧酒下;中风瘫痪,倍量服,初中风,灌服,一醒是验。

19.沉香散

【组成】沉香30克,赤芍药30克,紫苏30克(茎叶),木通30克,诃黎勒皮30克,槟榔30克,红雪60克,吴茱萸15克(汤泡7次焙干)。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2克,以水1杯,生姜1片,水煎,去渣,不拘时温服。

【功能】祛风散寒、温通经络、降逆止喘。

【主治】脚气冲心,烦闷喘促,脚膝酸疼,神思昏愦。

【附记】引自日本丹波元坚《杂病广要》。屡用皆效。

20.槟苏散

【组成】紫苏60克,香附子60克,陈皮30·克,甘草30克,槟榔30克,木瓜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2克,水一盏,加姜葱少许煎服。日服2次。

【功能】散风除湿、疏通气道。

【主治】风湿脚痛(脚气)。

【附记】引自日本丹波元坚《杂病广要》。屡用皆效。《经验良方》云:“凡觉脚气初发,先服此药,去风湿及损郁气脉,多服不伤人,大便秘滞,加大黄7.5克。”

21.神效槟苏散

【组成】槟榔9克,苏叶梗6克,防风6克,羌活6克,当归6克,木瓜6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4克,加姜、葱、酒、水适量,煎至八分,取汁,加红砂糖15克,调和空腹温服。酒随量饮,以醉为度。药后用棉被盖脚痛处,待药寻到痛处,汗出避风,以有汗为验。

【功能】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脚气。

【附记】引自宋代《普济良方》。屡用特效。

22.半夏散

【组成】半夏22.5克(汤洗7次);桂心22.5克,赤茯苓30克,人参30克,陈橘皮30克,前胡30克,槟榔30克,苏叶4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克,加生姜7片,淡竹茹6克,水煎服。不拘时温服。

【功能】祛风化风、降逆止呕。

【主治】脚气,烦闷呕逆,心胸壅闷,不能饮食。

【附记】引自清代《姚僧坦集验方》。屡用效佳。

23.矾黄膏

【组成】枯矾12克,明矾12克,明雄黄6克,硫黄6克,朱砂3克,轻粉3克(均研为细末),五倍子15克,百部15克,蛇床子9克,白附子9克,白凤仙花9克,白芷6克,白鲜皮6克(均晒干研细末),陈米醋1500毫升,黄丹12克。

【制法】药膏。先将陈米醋入锅内煎沸后,加入黄丹,搅匀,再下五倍子等细末,然后徐徐下枯矾等6味药细末,搅匀收膏后离火即得,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用杉木或松木片置火上烧烟,熏烤患部,然后取药膏涂擦患处,或用开水将膏稀释泡手(泡后不洗手)。一日3次。

【功能】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主治】鹅掌风,癣疮,指甲灰化等。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赵乐闻祖传秘方。临床屡用,确有良效。

24.掌风膏

【组成】大生地24克,生大黄18克,蛇床子15克,大枫子肉15克,百部15克,豨益草15克,海桐皮15克,木鳖子12克(切片),老紫草12克,白杏仁12克,丹皮12克,当归12克,花椒6克,生甘草6克。

【制法】药膏。先将上药浸入1公斤麻油内浸泡2昼夜,然后用炭火煎至药色微黄为止,用细筛滤渣,再用蜂蜡(切片)450克放入杯内,将滤下之麻油乘热冲入杯内,搅匀成膏。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于临睡前,用温开水将患处洗净,拭干后,再取此膏,涂擦患处,擦匀,局部用纱布覆盖即可。日涂2次。

【功能】凉血解毒、杀虫止痒、润肤。

《主治】鹅掌风,表皮干燥,脱皮,皲裂或水泡奇痒,或黄水淋漓等症。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凌剑武家传验方。通过临床长期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25.三白膏

【组成】白附子、白芷、白鲜皮、蛇床子、枯矾、地肤子各12克,猪胰子1个。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细末,与猪胰子共捣烂如膏状,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每取此膏涂擦患处,每日涂擦数次。

【功能】祛风除湿、收敛止痒。

【主治】鹅掌风(手掌脱皮,裂口,流血水发干发痒,甚至手腕无皮)。

【附记】引自陕西省卫生厅《陕西中医验方选编》(外科分册、五官科分册)。张志惠方。屡用屡验,效佳。笔者应用,多配用三乌熏洗方(方见《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先熏洗,后涂擦,验之临床,比单一用药,效果更好。

26.枯矾雄黄散

【组成】枯矾5克,雄黄1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本散适量,用香油调匀成糊状,涂擦患处,每日涂3次。

【功能】收敛止痒、解毒杀虫。

【主治】脚癣、湿疹、外耳道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屡用效佳。

27.枯矾黄白散

【组成】枯矾100克,黄柏50克,白鲜皮50克,苦参50克,冰片10克,氧化锌粉100克,乌洛托品粉50克,呋喃西林粉100克,强的松粉0.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温开水将患处洗净,拭干,再取此散揉擦患处。初擦奇痒,继即痒止舒适,每日揉擦2~3次。一般3日内,即干燥痒止,但隔7日复用1次。

【功能】清热燥湿、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主治】脚癣。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治疗30例,均获显效。连用4次,不易复发。

28.二黄散

【组成】黄丹30克,明矾30克,川黄柏30克,蜀椒20克,百部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用茶叶水洗净患部,拭干,再取此散,先用少许,揉擦患处,至现血丝为止;次用香油调匀成软膏状,涂擦患处,每日涂2次。

【功能】清热燥湿、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香港脚(湿脚气)。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笔者祖传秘方。屡用效佳,治验甚多,总有效率达100%。改用本方煎水浸泡擦洗,效果亦佳。

29.五黄散

【组成】五倍子、川黄柏、炒铅丹、煅枯矾各等份。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晚先用温开水洗患处,洗后拭干,再取此散涂擦患处,每日涂1或3次。

【功能】清热、燥湿、止痒。

【主治】足趾丫湿痒。

【附记】引自《中草药外治验方选》。屡用效佳,通常连续治疗5~7天即愈。

30.枯矾散

【组成】枯矾15克,煅石膏9克,轻粉9克,黄丹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用温开水洗净患处,拭干,再取此散揉擦患处,每日擦3次。

【功能】解毒、收湿、止痒。

【主治】妇人脚丫作痒。

【附记】引自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治疗45例,用药3~5日,痊愈41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

31.密陀僧膏

【组成】密陀僧15克(研细),巴豆7粒(去皮去油),香油90毫升,黄蜡6克。

【制法】药膏。将香油置铁勺内,在火上把巴豆熬煎炸焦后去巴豆,熬至30克重时,调和密陀僧,入腊至溶收膏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涂擦患处,日涂2~3次。

【功能】杀虫收湿止痒。

【主治】鹅掌风。

【附记】引自陕西省卫生厅《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慕士杰方。屡用效佳。

32.润手膏

【组成】生地黄15克,归身15克,白芷6克,连翘6克,紫草6克,杏仁6克,甘草6克。

【制法】药膏。用麻油90毫升,将上药浸一夜,文武火熬至枯黑,滤净渣滓,再加入血竭6克,白蜡60克,溶化后,搅匀收膏,候冷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先将手心洗净,再取膏涂擦,日涂2次。

【功能】凉血养血、消炎润肤。

【主治】掌中脱皮、裂缝。

【附记】引自陕西省卫生厅《陕西中医验方选编》。西安铁路局中心医院方。屡用效佳。

33.参矾散

【组成】苦参0.6克,大黄0.6克,石决明0.6克,蛇床子1.2克,枯矾0.9克,樟脑1.2克,大枫子肉0.9克,硫黄0.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撒布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功能】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主治】脚癣。

【附记】引自陕西省卫生厅《陕西中医验方选编》。张志俊方。屡用效佳。又用海螵蛸、人中白各等份。共研细末,麻油调敷患处,每日一换,用治脚癣,效果亦佳。

34.粉矾散

【组成】官粉4.5克,枯矾9克,轻粉3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撒布患处。数次即愈。

【功能】拔毒止痒、收湿敛疮。

【主治】脚气发痒,流黄水。

【附记】引自陕西省卫生厅《陕西中医验方选编》。纪生明方。屡用效佳。

35.足癣散

【组成】草薛50克,白鲜皮40克,苦参30克,黄柏30克,苍术30克,百部30克,防风20克,荆芥穗10克,枯矾10克,蛇床子50克,地肤子50克,黄精50克,藿香50克,冰片3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将患脚洗净,擦干,以适当湿度,立即上此药粉,并反复擦之,再上少许药粉,每日1或2次。7天为1疗程。

【功能】解毒敛湿、祛风止痒。

【主治】脚癣,奇痒难忍。

【附记】引自程爵棠《穴位贴敷治百病》。笔者经验方。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个疗程可愈。又《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介绍郭维德医师创制的“藿黄浸剂”:用治鹅掌风(手癣)和脚湿气(足癣),通过数千例临床观察,疗效比较满意。方用藿香、黄精、生军、皂矾各12克。用米醋500毫升浸5~7天,去渣,听用。以夏季(大伏天)使用最宜;将患部放入药水(不加温)内浸泡,以全部浸入为度。每次浸泡1~2小时,浸泡次数愈多,时间愈长,效果愈好。浸前先洗净手脚,浸后忌用肥皂及碱水洗涤。如果灰指甲(甲癣),浸泡时间宜加倍。

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