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汗证:
1,肺卫不固;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失调;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亏虚;生脉散加减。
八、夜啼:
1,脾脏虚寒;乌药散。
2、心经积热;导赤散。
3、暴受惊恐:朱砂安神丸或琥珀抱龙丸。
九、多发性抽搐症:
1、气郁化火证;清肝达郁汤加减。
2脾虚痰滞证;十味温胆汤加减。
3、阴虚风动证;大定风珠加减
一,中医儿科辨证治疗七、汗证,八、夜啼:九、多发性抽搐症:症状
七、汗证症状: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主要症状如下:
一、自汗 1. 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患者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汗,稍微活动则出汗更加明显。2. 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症状。因为自汗多由气虚卫外不固所致,气虚则人体机能减退,出现疲倦、少气等表现。3. 面色少华,即面色缺乏光泽,显得比较暗淡。这也是气血不足的一种表现。 二、盗汗 1. 寐中汗出,醒后自止。患者在入睡后出汗,醒来时发现衣服或被褥被汗水浸湿,而醒来后出汗停止。2. 可伴有五心烦热,即两手心、两脚心发热以及心胸烦热。这是阴虚内热的典型表现,阴虚生内热,热迫津液外泄而致盗汗。3. 潮热,患者自觉身体有一阵一阵的热感,如同潮水般起伏,多在午后或夜间出现。4. 颧红,即两颊部位泛红,也是阴虚火旺的表现之一。 三、局部多汗 1. 头汗:仅头部出汗较多,可因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或虚阳上越等原因引起。2. 手足心汗:手掌和足底出汗明显,多与脾胃湿热、阴虚内热或阳明燥热等有关。3. 半身汗出:身体一侧出汗,另一侧无汗,多因风痰、痰瘀等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汗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体质虚弱、久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如果汗出过多,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自汗汗证肺卫不固症状;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汗证之肺卫不固症状如下:
一、出汗特点 1. 自汗为主:以自汗为主要表现,即在清醒状态下,不因劳动、剧烈活动、炎热天气等因素而自然出汗,且汗出较多。2. 汗出恶风:出汗时怕风,稍有风吹即感觉不适,甚至会因风而加重出汗。 二、全身症状 1. 面色㿠白:面色苍白,缺乏血色和光泽。2. 气短乏力:呼吸短促,感觉气力不足,容易疲劳,活动后症状更加明显。3. 平时易于感冒:由于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所以容易受到外邪侵袭而感冒。 此证多因肺气不足,表虚失固,腠理开泄而致汗出。治疗上通常需益气固表。
2、自汗或盗汗汗证营卫失调症状;黄芪桂枝五物汤。
汗证之营卫失调症状如下:
一、出汗特点 1. 自汗或盗汗:汗出表现不固定,有时自汗,有时盗汗,或两者兼有。自汗在清醒时不自觉地出汗,盗汗则是在睡眠中出汗,醒后自止。2. 汗出遍身:出汗部位较为广泛,可遍及全身,而非局限于某一部位。 二、全身症状 1. 恶风、恶寒:怕风怕冷,对风邪和寒邪较为敏感。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可能会有轻微的怕风感觉。2. 肢体酸痛:四肢或身体其他部位可能出现酸痛不适,这是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3. 时有低热:可能会出现间歇性的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 38℃。这是由于营卫失调,卫气与邪气相互抗争所致。 此证多因营卫不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腠理开合失司而致汗出异常。治疗上通常需调和营卫。
3、自汗或盗汗汗证气阴亏虚症状;生脉散加减。
汗证之气阴亏虚症状如下:
一、出汗特点 1. 自汗、盗汗并见:在白天清醒状态下有自汗现象,同时在夜间睡眠中也会出现盗汗。2. 以盗汗为主,也可自汗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以盗汗更为突出,表现为睡中汗出较多,浸湿衣被;也有患者自汗较为严重,稍微活动则汗出不止。 二、全身症状 1. 形体消瘦:由于气阴两虚,身体消耗较大,可能出现身体消瘦的情况,体重逐渐减轻。2. 心烦少寐:心中烦躁不安,难以入睡,或者睡眠较浅、多梦易醒。这是阴虚内热,热扰心神所致。3. 手足心热:手心和脚心发热,感觉灼热,触摸时温度较高。这是阴虚内热的典型表现之一。4. 口干舌燥:口中感觉干燥,需要经常饮水,但仍不能缓解口干的症状。舌体可能较红,少苔或无苔。 此证多因气虚不能固摄津液,阴虚生内热,迫津外泄而致汗出异常。治疗上通常需益气养阴。
八、夜啼症状:
夜啼是指婴儿入夜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但白天如常的一种病症。主要症状如下:
一、啼哭表现 1. 夜间啼哭:多在夜间入睡后一段时间开始啼哭,哭声或高或低,时哭时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2. 定时啼哭:有的婴儿会每夜在固定的时间啼哭,如每晚子时(23 点至 1 点)左右开始啼哭,较为规律。 二、伴随症状 1. 睡眠不安:夜啼常伴有睡眠不安稳,容易惊醒,辗转反侧,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2. 烦躁不安:婴儿在啼哭的同时,可能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情绪,手脚乱动,难以安抚。3. 食欲减退:部分婴儿夜啼后可能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吃奶量减少或拒绝进食。4. 面色变化:长期夜啼可能导致婴儿面色苍白或发青,失去红润光泽。 夜啼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脾寒、心热、惊恐等。如果婴儿夜啼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和家长的休息,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1,夜啼脾脏虚寒症状;乌药散。
夜啼之脾脏虚寒症状如下:
一、啼哭特点 1. 哭声低弱:哭声不响亮,较为微弱,断断续续。2. 弯曲蜷缩:婴儿啼哭时常常身体弯曲蜷缩,尤其是腹部收紧,似有怕冷或腹痛不适之感。 二、全身症状 1. 面色青白:面部颜色呈现苍白或青白色,缺乏红润之色,这是寒邪凝滞、气血不畅的表现。2. 四肢欠温:手脚等四肢部位温度较低,触摸起来感觉发凉,说明体内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四肢。3. 食少便溏:食欲不佳,吃奶量减少或对食物不感兴趣。大便稀溏,不成形,次数可能增多。4. 唇舌淡白:嘴唇和舌头颜色淡白,这也是虚寒之象,反映了脾阳不足,气血虚弱。 此证多因婴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或护理不当,腹部受寒,寒邪内侵,致脾寒腹痛而夜啼。治疗上通常需温中健脾。
2、夜啼心经积热症状;导赤散
夜啼之心经积热症状如下:
一、啼哭特点 1. 哭声响亮:啼哭声音高亢响亮,啼哭不止,持续时间较长。2. 见灯火啼哭更剧:往往在有光亮的地方,如见到灯光,啼哭会更加剧烈。 二、全身症状 1. 面赤唇红:面部通红,嘴唇发红,呈现热象。2. 烦躁不安:婴儿表现得非常烦躁,手脚乱动,难以安抚。3. 小便短赤:小便量少,颜色发黄,甚至深黄如浓茶色。4. 舌尖红,苔黄:观察舌头,舌尖部位颜色发红明显,舌苔黄。这是心经有热的表现。 此证多因乳母过食辛辣厚味,或婴儿体内有热,邪热扰心,心经积热而致夜啼。治疗上通常需清心导赤。
3、夜啼暴受惊恐症状:朱砂安神丸或琥珀抱龙丸。
夜啼之暴受惊恐症状如下:
一、啼哭特点 1. 哭声尖锐:啼哭声音尖锐刺耳,突然发作。2. 时作惊惕:时常有惊恐的表现,如身体突然抖动、惊跳,睡眠中容易惊醒。 二、全身症状 1. 面色乍青乍白:面色时而发青、时而发白,变化不定,反映出惊恐导致的气血紊乱。2. 神情不安:神情紧张、不安,眼神中透露出恐惧。3. 睡中易醒:睡眠很浅,容易被轻微的声音或动静惊醒。4. 大便青绿色:大便颜色可能呈青绿色,这是受惊后肝木乘脾土,导致消化功能失常的表现。 此证多因婴儿突然受到外界强烈的惊吓,如巨响、意外事件等,致使心神不宁,惊惕不安而夜啼。治疗上通常需镇惊安神。
九、多发性抽搐症症状:
多发性抽搐症的症状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运动性抽动 1. 简单运动性抽动:- 眨眼:频繁眨眼是较为常见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快速、不自主地眨动眼睛。- 耸鼻:鼻子突然向上耸动。- 歪嘴:口角向一侧歪斜。- 点头:头部快速地点动。- 耸肩:肩膀向上耸起。- 甩臂:手臂快速地甩动。- 扭腰:腰部扭动。2. 复杂运动性抽动:- 触摸动作:如触摸他人、触摸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等。- 跳跃:突然跳跃起来。- 下蹲:快速下蹲。- 走路转圈:在原地走路转圈。- 模仿动作:模仿他人的动作或言语。 二、发声性抽动 1. 简单发声性抽动:- 清嗓声:频繁发出清嗓子的声音。- 咳嗽声:类似咳嗽的声音,但并非真正的咳嗽。- 哼声:发出轻轻的哼声。- 吸鼻声:用力吸鼻子的声音。- 犬吠声:类似狗叫的声音,较为少见。2. 复杂发声性抽动:- 言语重复:重复自己或他人说过的话。- 秽语:说出不适当、不文明的语言,多在病情较为严重时出现。 三、其他症状 1. 注意力不集中:部分患儿可能伴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难以专注于一件事情。2. 学习困难:由于抽动症状的影响,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出现学习困难。3. 情绪问题:患儿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问题。 多发性抽搐症的症状复杂多样,且轻重程度不一,可因紧张、疲劳、压力等因素加重,在睡眠时症状通常会减轻或消失。
1、多发性抽搐症气郁化火证症状;清肝达郁汤加减。
多发性抽搐症气郁化火证的症状如下:
一、抽动表现 1. 频繁抽动: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较为频繁,动作幅度较大。2. 抽动有力:抽动时力量较大,给人一种较为强烈的感觉。 二、全身症状 1. 面红耳赤:面色发红,耳朵也呈现红色,这是体内有热、气血上涌的表现。2. 烦躁易怒:情绪烦躁不安,容易发怒,脾气暴躁。3. 口苦咽干:口中感觉苦味,咽喉干燥。4. 大便秘结:大便干燥,排便困难,甚至数日一行。5. 小便短赤:小便量少,颜色发黄。6. 舌红,苔黄:观察舌头,颜色发红,舌苔呈现黄色。 此证多因情志失调,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引动肝风而致多发性抽搐症。治疗上通常需清肝泻火,息风镇惊。
2、多发性抽搐症脾虚痰滞证症状;十味温胆汤加减。
多发性抽搐症脾虚痰滞证的症状如下:
一、抽动表现 1. 抽动无力: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相对无力,动作较为缓慢、轻微。2. 时作时止:抽动症状时有时无,发作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二、全身症状 1. 面色萎黄:面部颜色呈现萎黄,缺乏光泽,这是脾虚气血不足的表现。2. 精神不振:精神状态欠佳,显得疲倦、乏力,缺乏活力。3. 胸闷呕恶:感觉胸部闷胀,有时会有恶心、欲呕吐的感觉。4. 食欲不振:胃口不好,对食物缺乏兴趣,食量减少。5. 舌淡胖,苔白腻:观察舌头,颜色淡且胖大,舌苔呈现白色且厚腻。 此证多因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等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阻经络而致多发性抽搐症。治疗上通常需健脾化痰,平肝息风。
3、多发性抽搐症脾阴虚风动证症状;大定风珠加
多发性抽搐症脾阴虚风动证的症状如下:
一、抽动表现 1. 抽动频繁: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较为频繁发生。2. 抽动轻缓:动作相对轻缓,幅度较小。 二、全身症状 1. 形体消瘦:身体较为瘦弱,体重较轻。2. 两颧潮红:两侧颧骨部位泛红,呈现阴虚内热之象。3. 五心烦热:两手心、两脚心发热,同时心中烦热。4. 口干唇燥:口唇干燥,口中感觉干渴,需要经常饮水。5. 睡眠不宁:睡眠质量差,难以入睡或睡眠中容易惊醒。6. 大便干结:大便干燥,排出困难。7. 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观察舌头,颜色红而少津液,舌苔较少或者呈现花剥苔,即舌苔部分剥脱,露出舌质。
此证多因脾阴不足,阴虚生风,风动而致多发性抽搐症。治疗上通常需滋脾阴,平肝风。
二,中医儿科辨证治疗七、汗证,八、夜啼:九、多发性抽搐症: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七、汗证:
1,肺卫不固;玉屏风散合牡蛎散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剂量
玉屏风散常用剂量为:防风 30g、黄芪 60g、白术 60g。
牡蛎散常用剂量为:黄芪、麻黄根、牡蛎各 30g。
但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由医生进行调整。
二、功效
1. 玉屏风散功效:益气固表止汗。主要用于表虚自汗,易感风邪。
2. 牡蛎散功效:敛阴止汗,益气固表。用于体虚自汗、盗汗证。
二者合用可增强固表止汗、益气扶正之效。
三、方解
1. 玉屏风散:
– 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
– 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
– 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为佐使药。
2. 牡蛎散:
– 煅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
– 生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
– 麻黄根:功专收敛止汗,为佐药。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法应遵医嘱。
2、营卫失调;黄芪桂枝五物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剂量
黄芪 9g、芍药 9g、桂枝 9g、生姜 18g、大枣 4 枚。但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由医生调整剂量。
二、功效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要用于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等。
三、方解
1. 黄芪:为君药,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
2. 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
3. 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
4. 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
5. 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
四、用法
水煎服。一般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具体用法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气阴亏虚;生脉散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剂量
人参 9g、麦冬 9g、五味子 6g。但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二、功效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用于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症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等;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症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等。
三、方解
1. 人参:甘温,益气生津,补肺益脾,大补元气,为君药。
2. 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为臣药。
3. 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
四、用法
水煎服。一般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具体用法应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在使用过程中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例如,若阴虚有热者,以西洋参代替人参;若心悸失眠明显,可加酸枣仁、柏子仁等养心安神。
八、夜啼:
1,脾脏虚寒;乌药散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剂量
乌药、炒莪术、桂心、当归、桃仁、青皮、木香各等份。由于古代方剂的剂量单位与现代不同,且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由医生确定。
二、功效
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主要用于治疗妇人血气攻心痛,及产后恶露不下,血上抢心,迷闷不省等。
三、方解
1.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为君药。
2.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桂心: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这四味药共为臣药,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3. 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为佐药,加强行气之效。
四、用法
古代多为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现代用法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法用量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心经积热;导赤散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剂量
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 6g,竹叶 9g。但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调整。
二、功效
清心利水养阴。用于心经火热证,症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
三、方解
1. 生地黄:甘寒而润,凉血滋阴以制心火,为君药。
2. 木通: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为臣药。
3. 竹叶: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佐药。
4. 生甘草梢:清热解毒,直达茎中而止淋痛,并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具体用法应遵医嘱,在使用过程中也可根据病情进行适当加减。
3、暴受惊恐:朱砂安神丸或琥珀抱龙丸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朱砂安神丸
一、方剂剂量
朱砂 0.5g(另研,水飞为衣),黄连 18g,炙甘草 16.5g,生地黄 4.5g,当归 7.5g。现代临床使用时剂量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二、功效
镇心安神,清热养血。用于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舌红,脉细数。
三、方解
1. 朱砂:质重性寒,专入心经,重可镇怯,寒能清热,既重镇安神,又清心火,为君药。
2. 黄连:苦寒,清心泻火,以除烦热为臣药。
3. 生地黄:滋阴清热,当归:补血养心,共为佐药。
4. 炙甘草:调药和中,防朱砂质重碍胃,为使药。
四、用法
口服。水蜜丸一次 6g,小蜜丸一次 9g,大蜜丸一次 1 丸,一日 1~2 次。具体用法用量应遵医嘱。
琥珀抱龙丸
一、方剂剂量
山药(炒)256g,朱砂 80g,甘草 48g,琥珀 24g,天竺黄 24g,檀香 24g,枳壳(炒)16g,茯苓 24g,胆南星 16g,枳实(炒)16g,红参 24g。现代多为成药,具体剂量应参考药品说明书。
二、功效
清热化痰,镇惊安神。用于饮食内伤所致的痰食型急惊风,症见发热抽搐、烦躁不安、痰喘气急、惊痫不安。
三、方解
1. 琥珀:镇惊安神;朱砂:重镇安神,清热解毒,共为君药。
2. 天竺黄:清热豁痰,凉心定惊;胆南星: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为臣药。
3. 山药、红参: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檀香、枳壳、枳实:理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四、用法
口服。一次 1 丸,一日 2 次;婴儿每次 1/3 丸,化服。具体用法用量应遵医嘱及药品说明书。
九、多发性抽搐症:
1、气郁化火证;清肝达郁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剂量
焦山栀3钱、生白芍1钱半、归须1钱、川柴胡4分、粉丹皮2钱、清炙草6分、广橘白1钱、苏薄荷4分(冲)、滁菊花1钱半、鲜青橘叶5片(剪碎)。
但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调整剂量。
二、功效
清肝泻火,理气解郁。用于肝郁不舒,气郁化火所致的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头晕目眩、月经不调等症。
三、方解
1. 焦山栀: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善清肝热,为君药。
2. 生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可平抑肝阳,与焦山栀相配,清肝泻火而不伤阴,为臣药。
3. 归须:即当归尾,活血祛瘀,可助肝之疏泄;川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引药入肝;粉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助焦山栀清肝热。此三味共为佐药。
4. 清炙草:调和诸药;广橘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助柴胡疏肝理气;苏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疏肝行气;滁菊花:清肝明目,平抑肝阳;鲜青橘叶:疏肝行气,散结消肿。此四味共为使药。
四、用法
水煎服。一般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具体用法应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在使用过程中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
2脾虚痰滞证;十味温胆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剂量
半夏、枳实、陈皮各9g,白茯苓4.5g,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熟地黄、人参各3g,炙甘草1.5g。但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二、功效
益气养血,化痰宁心。用于心虚胆怯,痰浊内扰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
三、方解
1.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君药。
2.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二者助半夏化痰,为臣药。
3. 白茯苓:健脾渗湿,宁心安神;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远志:安神益智,祛痰开窍;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此六味共为佐药,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
4.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用法
水煎服。一般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具体用法应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在使用过程中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例如,若痰热较盛,可加竹茹、黄连等清热化痰;若心悸失眠较重,可加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
3、阴虚风动证;大定风珠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剂量
生白芍18g、阿胶9g、生龟板12g、干地黄18g、麻仁6g、五味子6g、生牡蛎12g、麦冬18g、炙甘草12g、鸡子黄2枚(生)、鳖甲12g。但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由医生调整。
二、功效
滋阴熄风。用于阴虚风动证。手足瘛疭,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
三、方解
1. 鸡子黄、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滋阴养液以熄内风,为君药。
2. 生白芍、干地黄、麦冬:滋阴柔肝,壮水涵木;生龟板、生牡蛎、鳖甲:滋阴潜阳,重镇熄风,共为臣药。
3. 麻仁:养阴润燥;五味子:味酸善收,与滋阴药相伍而收敛真阴;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四、用法
水煎服。一般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具体用法应遵医嘱,在使用过程中也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例如,若阴液虽亏而邪热仍盛者,非本方所宜。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29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