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药火针治疗消渴病痹证
2025
04-13

药火针治疗消渴病痹证

消渴病痹证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该病证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相关心理问题。陕西省咸阳市秦都李氏药火针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消渴病痹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该疗法结合了针刺、药物和艾灸的多重功效,通过温阳扶正、行气化瘀、疏通经络等方法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秦都李氏药火针疗法,是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李氏家族李明彦老先生对“火针”及“雷火神针”进行改良而创立的独特针法。这种疗法采用特制的长约25cm的银针,针尖部圆钝,针体上带有一小药包,药包由干姜、艾叶、苍术等多种药物与菜籽油制成,药包距针尖约5~6cm。施术前将药包点燃,待针热、火焰稳定后,点刺病变部位皮肤及其经脉要穴,借纯阳之火性,温通阳气,脏腑得阳气滋养而功能渐复,热力与药力沿经络直达病所,驱散瘀滞,打通痹阻,缓解肢体麻木与疼痛。这一疗法不仅继承了传统火针的优势,更融入了药物的作用,使得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药火针的特色是注重阳气,倡导温通。阳气旺则阴寒不凝,水饮不生,血气流通,百病不生。火性燥而热,纯阳,能温壮阳气。药火针具有温通经络、行气化瘀、活血止痛的作用。点刺病变部位皮肤及病变部位所过经脉要穴处,艾火燃烧药物产生的热力与药力经皮部、经脉、腧穴直接导入人体,直达病所,迅速温通经络,促使气血运行,经络气血通畅,筋脉肌肤得以温煦濡养而痛止。同时,通过点刺病患部位皮肤,腠理开放,风寒湿热等邪及痰浊、瘀血可以通过毛孔发散而出,邪气去,正气复,则病痛愈。

李彩霞系陕西省西咸新区首届名中医、秦都李氏药火针流派第四代传承人。她运用祖传针法“李氏药火针疗法”的治疗消渴病痹证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如下。

冯某,女,63岁,2020年4月11日初诊。主诉:双下肢疼痛麻木1年余,加重1个月。患者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肢疼痛、麻木,以双脚掌为甚,在某医院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收入院治疗,经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缓解出院,出院后一直口服依帕司他片,1个月前停用该药后双下肢疼痛发作,麻木加重,以双脚掌为甚,又就诊某医院,予服大风丸治疗30余天无明显效果,遂来诊。刻下:患者双下肢疼痛、麻木,以双脚掌为甚,夜间疼痛难忍,疼痛呈灼热痛、跳痛,遇热及劳累后加重,夜间常因疼痛难忍而不能入睡,伴有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发病以来,饮食正常,无口干、口渴,二便如常。舌质暗淡,苔白,脉细涩。

诊断:消渴病痹证(气血亏虚,瘀血阻滞)。

治则: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濡养筋脉。

治疗措施:用药火针点刺患者双下肢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经脉循行部位皮肤及双脚掌疼痛部位皮肤。1次治疗结束后嘱患者观察疗效,次日患者来诊室述,夜间疼痛明显减轻。连续治疗3次后患者述疼痛基本消失,但双下肢麻木感未完全消失。继续药火针治疗5次,双下肢麻木感亦基本消失。因病程较长,本应继续药火针治疗进一步巩固疗效,但因患者每天不便来诊,遂改为口服中药进一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未复发。(樊恩召 唐丽娟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