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云:“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体如自然,需阴阳平衡方能健康。阴虚如锅中水少,易生虚火;阳虚如灶火不足,寒凝气滞。而阴阳两虚者,恰似“水少火弱”,既怕冷又怕热,陷入“冰火两重天”的困境。
阴阳两虚的六大信号
冬畏寒,夏怕热
冬季裹衣厚仍手脚冰凉,夏季稍动即汗出烦热。
五心烦热,口干不润
手心、足心、心口发热,口渴欲饮却不解燥——阴虚津亏,兼阳虚无力化气。
自汗盗汗并见
白天稍动汗出(自汗属阳虚不固),夜间寐中汗出(盗汗属阴虚火旺),昼夜皆不得安宁。
腰膝酸软麻木
肝肾阴虚则筋骨失养,阳虚则气血不达,致腰膝冷痛、肢体麻木。
尿频清长,夜尿频繁
阳虚气化无力,水液直趋下焦;阴虚则膀胱失约,尿频如“漏盆”。
神疲乏力,精力不济
阴阳俱虚,气血生化无源,常见气短懒言、动则气喘。
千古名方:菟丝子丸
出自宋代《太平圣惠方》,原名“石龙芮丸”,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更名为“菟丝子丸”,专为阴阳两虚、下元不足而设。
组方解析(括号内为用量比例,原文剂量单位统一为克)
【阴阳双补核心组】
菟丝子30g、肉苁蓉30g、山茱萸15g
三药如“调和阴阳的天平”:菟丝子平补肝肾阴阳,肉苁蓉温阳而不燥,山茱萸滋阴而不腻,共奏阴阳双补之效。
【温阳散寒猛将组】
鹿茸30g、附子30g、肉桂30g、巴戟天15g、茴香15g、补骨脂15g、石龙芮30g
鹿茸峻补元阳,附子、肉桂温肾助火,巴戟天、补骨脂暖腰膝,茴香、石龙芮散寒止痛,如“冬日暖阳”驱散阴寒。
【滋阴润燥佐使组】
熟地黄30g、五味子15g、石斛15g
熟地滋肾填精,五味子敛阴生津,石斛养阴清热,如“添油助燃”,防止温阳药耗伤阴液。
【强筋壮骨基础组】
牛膝15g、续断15g、杜仲15g
三药入肝肾经,牛膝强腰膝,续断接筋骨,杜仲补肝肾,如“钢筋铁骨”加固根基。
【固精缩尿关键组】
覆盆子15g、桑螵蛸15g
覆盆子固精缩尿(得名于“覆盆”即扣住尿盆),桑螵蛸收敛固涩,专治尿频、遗尿。
【泄浊平衡组】
茯苓15g、泽泻30g
仿六味地黄丸“三泻”之意,茯苓健脾利湿,泽泻泄肾浊,使补而不滞。
配伍思想精髓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如油灯需“油+火”方明,方中温阳药(火)与滋阴药(油)比例约2:1,既避免“火亢耗油”,又防止“油多火灭”。
补泻兼施,开合有度
补阳药+散寒药(开),滋阴药+固涩药(合),配合茯苓、泽泻泄浊,形成“补-通-固”的动态平衡。
靶向下焦,兼顾全身
以肾为核心(附子、肉桂温肾),兼调肝(山茱萸、牛膝)、脾(茯苓)、肺(五味子),体现“五脏一体”观。
服用要点与禁忌
剂型:原文为丸剂(酒蒸面糊为丸),现代可打粉制丸或水煎服,每次3-6g,日2-3次。
禁忌:
实热证(如舌红苔黄、便秘尿赤)禁用;
阴虚火旺者慎用(需配伍知母、黄柏);
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
阴阳双虚简易茶疗方:锁阳桑葚茶
组方:锁阳(切片)20g、桑葚(干品)20g
功效:锁阳温阳通便,桑葚滋阴养血,二者一阳一阴,补而不燥,适合日常调理。
用法:沸水冲泡,代茶频饮,可加蜂蜜调味。
适用人群:轻中度阴阳两虚、脾胃虚弱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4944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