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在《伤寒论》表述非常多,其中无汗表述条文共13条。今天就无汗证条文进行梳理辨析,供学习参考!
从六经分类上看,无汗表述涉及太阳、阳明、少阴、厥阴条文。从症状上看,无汗涉及到风寒束表;太阳表实证;外邪内饮,津液不升证;阳明亏虚,表虚无汗证;阳明湿热,津液不升证等,其主要代表如下:
(1)太阳风寒束表,表实无汗证。代表条文:“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其主要原因为寒为阴邪,封闭腠理,故表实无寒,宜麻黄剂发汗解表。
(2)太阳中风内饮,津液不升证。代表条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其主要原因为胃气空虚,内饮外邪,内饮堵塞三焦通道,故津液不升,表无津液故无汗,宜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利水解表。
(3)阳明胃腑亏虚,表虚无汗证。代表条文:“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久虚故也” 。其主要原因阳明胃腑亏虚,津液不足,故无津液运行致表,致其身如虫行皮中状,故无汗。宜白虎加人参汤生津液,复阳明。
(4)阳明湿热发黄,津液不升证。代表条文:“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其主要原因是湿热内蕴,湿阻三焦,津液不升,故无津液运行体表而无汗。宜清降阳明。
(5)阳明中寒水饮,津液不升证。代表条文: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其主要原因是阳明中寒,水饮内蕴,津液不升,故无津液运化体表而无汗。宜吴茱萸汤。
(6)少阴阳气将亡,但厥无汗证。代表条文: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其主要原因:少阴阳气将亡,无以出表,故无汗。宜四逆汤类方。
(7)厥阴寒热错杂,津液亏虚证。代表条文: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主要原因是厥阴寒热错杂,津液亏虚,无以生汗,故无汗。宜乌梅丸。
总结:
《伤寒论》无汗症状仅列13条,未曾涉及太阴、少阳证,其主要原因是太阴、少阴无无汗症状。其余四经无汗症状,除了太阳伤寒表实证以无汗为主要特征外,其他太阳中风、阳明病、少阴证及厥阴证均以有汗为主要特征,无汗是特殊情况,应仔细辨别。
附:《伤寒论》无汗条文
太阳病外邪内饮1条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太阳伤寒4条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nv者愈。
太阳病不可与白虎汤1条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转属阳明1条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阳明病4条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少阴不可发汗1条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厥阴1条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925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