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看了很多脉学的书。说很多么,就是意思市面上有的,基本都买来看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所有写出来的书,差距也非常大。泛泛而谈的书很多,没有内涵底蕴,自然说不出所以然。
要说有深度,我首推《周楣声脉学》,写的非常好,我思考过的一些问题,人家都谈了。但是谈归谈,有些问题,没说清楚,比如我今天要谈的左和右的问题。
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阴)。
右手寸关尺,代表肺脾肾(阳)。
上大学时候,中医诊断学,教科书就是这么分的,现在看来,分的很对,是业界达成的共识。我一直讲,教科书还是比较靠谱的,就是内容比较死板,没有讲的透彻,直白。也没有办法讲直白,因为教科书展示的是共识,再展开就不是共识了,带有个人色彩了。
(陈启松——《脉学心解》)
(任应秋——《脉学研究十讲》)
中医学说左关属肝胆,右关属于脾胃。问题是肝横跨左右,但是主体在人的右胁肋,怎么划到左手去了?胃在人体偏左的位置,脾,中医的脾成分比较复杂,但是肯定包含了西医的脾脏,这个西医的脾脏在左侧胁肋下。怎么划到右手去了?
周楣声老先生的观点:这么划分是对的,是准确的,但是为什么会这样?说不清楚,推理了好几种可能,①虚实倾斜、左右交叉学说,②纵横联系,左右一体学说。反正就是各种推理,没有说明白,没有确定证据。
(徐培平——《脉诊从初学到提高》)
每一本脉学的书,都避不开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哪本书讲的清楚这个问题。
加上我自己反复验证:《一点点脉学的经验分享》,左关和右关的问题,书上介绍的是准确的,完全可以这么应用。其他的也是准确的,比如左寸属于心,基本上摸到左寸独弱的情况,都伴有心问题的一系列症状,比如心血管的心,常有的心慌、胸闷不适。比如神志的心,有睡眠障碍和情绪改变这两个特征。尤其是主神明的那个心,必然有睡眠障碍和情绪的改变,出现的概率更大。
至于如何解释?我也说不清楚。
既然说不清楚,可不可以,放弃这个问题,不关心这个左右寸关尺的配属问题,就摸一只手,就摸摸浮沉、滑涩等等。
以我的经验来看,要么完全不摸,很多互联网的病人,看看舌,问问症状,处理的效果很好,这个手段不会也是可以的,完全可以看病。但是,要摸,还是要摸双侧,你按照这个寸关尺的配属,确定相应的脏腑出问题,以此为辨证依据,拟方用药,成功率会大大提高,肉眼可见的好。
所有,我得出的结论,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摸脉,而且是左右都摸,最基本的,可以判断气(阳)不足,还是阴(血)不足。如果有某一个脏腑的显著异常,独处藏奸,那么以此为中心,往往就轻松取效。
另外一个细节的问题,我介绍过,经常会摸到,关脉如豆一样的异常结节。这些显著的异常膨大,你甚至都不用摸,肉眼就可以看出来。
那么这些肉眼能够看到的膨大,豆豆,是否就意味着相应的脏腑是实证?那不一定,那仅仅就是代表,那一个脏腑的显著异常,并不能就是说,相应的脏腑是实证。很多时候,凹陷的出现,不管是舌还是脉,往往就是虚证的表现。那么这些有膨大的,凸豆的脉象,如何辨证?①结合症状,舌象,②结合脉学的整体趋势,偏弱?还是偏强有力,偏浮,还是偏沉?
结语:既然这么多脉学的著作,已经谈过这个问题了,人家没讲清楚,你也没讲清楚,还有什么讲的必要呢?非常有必要,一路走来,我得出的一个核心经验,自己趟过的水,才知道深浅,自己验证过的经验,才是可靠经验。别人讲的未必可靠,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自己慢慢摸索。很少有人能把自己摸索出来的核心经验,倾囊相授。古代的家传中医,父传于子,我觉得是可能的。从古到今的,这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内卷局面,你觉得师傅会把临门的那最后一脚详细传于你?
再者,为什么要重视脉学定位的方法问题,假使你已经掌握了,舌诊的一般方法,诊断的准确性已经很高了,再有脉学定位方法的从旁验证,那么诊断水平势必要更是一个台阶。谁不想成为那个十愈八九的高手呢?
社会在发展,栖霞山比我十来年前来南京上大学时候,更红火了。全是外地游客。同样,社会发展,人对于健康的需求,比以前也更高了。中医热是肉眼可见的热起来,能够真真切切,提高生活质量,解决健康难题,才是生存下去的根本。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803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