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枪道访谈录 · 持枪支撑与步法连贯
2025
02-08

枪道访谈录 · 持枪支撑与步法连贯

本篇内容属于“非正常枪法研究中心”群聊讨论切片,内容较为碎片化,且包含不同观点,请注意区分。对话主要由宓小斐、董照国、黄冠华、梁哲鸣、黄宇光、雷朋、黄灿杰、封一平等人于2024年1月的对话构成,故文中描述为当时状态,请注意辨别。【】内为注解内容。

持枪支撑点

董照国:

    枪杆不离腰胯,我觉得是教学经验,不能算是格斗的经验。

黄冠华:

    我是把持枪分成三个大类:

    以关节能否自然锁死的支撑点数量作为区分,分成无支撑、单点支撑、多点支撑的三个类型。

黄宇光:

    这个分法是按照目的来划分的,还是单纯只是身体动作的划分?

黄冠华:

    以持枪结构来分的,算是单纯以身体动作来划分。

    三种分类各有所长,因时因地制宜各有优劣,确实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对和错。

董照国:

    对,这就是枪法理论里讨论范围了。

黄冠华:

    大致来说无非是强支撑点越多,交枪越硬;强支撑点越少,枪路越活。

董照国:

    很多人把“枪不离腰”当作“圣经”,这是偏颇的。

    无支撑应当是指手以外无支撑。

流光:

    “无支撑即手以外无支撑”,这个论断跟我的本意略有偏差,比如单点支撑,有一个很典型的情况,就是前手可以自然锁死支撑,运枪路线控制以后手为主,如果我的观察没错的话,水田【指雷朋,下同】之前用这种结构应该会多点,虚静有时候也会切换进入这种状态里面。

董照国:

    其实我意见不同,人和枪的支撑应该至少两个,在我的脑海里不存在单支撑点,比如后手出现驱动枪杆的情况,但不能就以此为理由认定后手不支撑了。

黄冠华:

    狭义上严谨的说,两手确实是时时刻刻提供支撑的。

    所以为什么我需要加“强”这个字眼。所谓“强支撑”,是指这个结构只要成形,对方即使力气比我大很多,且充分发挥力量优势之后,也未必能轻易动摇。

董照国:

    主要是双手拿枪,意味着没法拿掉任何一个支撑点。

黄冠华:

    对,但是持枪的时候,双手是不一定能进入关节自然锁死的状态的。

    我当然可以换个名词表述,不叫支撑,叫锁死也行。

    但是我锁死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结构的支撑性,所以我很自然的就叫“支撑”了,再严谨一点,这个“锁死”的结构严格来说是要能“自然形成”,不然的话会影响不同结构之间相互切换。

董照国:

    我选择放弃讨论强弱支撑这回事,过于复杂,而且容易把技术切碎,我想我更倾向于谈论“接触点”。

黄冠华:

    强弱支撑之分本质上只是对具体的技术表现的总结,对于技术精进本身影响并不直接。但是对战术规划还是有帮助的。

行着步法

雷朋:

    行着里面,前脚踩住之后怎么连步再扎一枪的?【这里指前脚进步之后的连贯性】

董照国:

    前脚踩住圈枪,扎枪时也直接用前脚带动。我的发力都是前脚是控制方向的,要起带动作用,然后后脚作为动力腿跟进。

    踩住的前脚可以和后脚一起蹬地,无需先把前脚抬起来,再迈后脚。

雷朋:

    那不是扎枪在原地了?怎么样更进一步呢?

    我可能弓步时胯卡死,重心落到前脚去,这样圈的力量大,但是没办法再进一步。

黄冠华:

    可能是转折的时候缺了“弹”的那一下?【“转折”意思是完成弓步事,落重心与后续出枪的衔接过程,“弹”即蓄能释放的顺滑过程】

雷朋:

    对的,没有找到“弹”的感觉,落胯之后会容易卡死在原地,而后弹起,那个拍子慢一点。

黄冠华:

    文字表达有些难,大概是只要找到感觉,对具体的架势好像也没有特定的要求,想“弹”其实也都能“弹”的那种?

    当然我讲的那个跟砅林【指董照国,下同】的意思未必相同,只是从我个人经验出发。

雷朋:

    我现在把重心从前脚后脚来回倒腾,我用起落,向前迈步是起,踏下是落,起就革,落就扎,就是用蹬起的力革枪,前脚落地就扎出来。

    这样就把迈步一拍拆成两拍,两拍合成一拍,就革扎合一了。

    但是这种的还是要有中间的“弹”作为链接,这样起落与拍位是一起的。

董照国:

    我的理解还不一样。我经常性保持前脚落重心,向前迈是预启动,前脚落地才是真正启动。

黄冠华:

    我个人的习惯是落是革,再起才是扎。

    落是革的话一来可以自然把身力带上去,可以革得更重,二来再起的时候可以选择。

    反正我布置进攻的起点远,第一段起有点破绽也不要紧,落的时候吃不死/骗不动,那再起的时候不进就行。

    然后如果再起要往前冲的话,还能借这个起落转折的发力。

    顺带一提,按我的理解,如果接着这个状况往下,前后腿同时发力往前做交叉步的迈/跃步,好像就是我那个飞身单杀手的玩法了。

董照国:

    差不多,我把这种动能用来优化革枪了,我这里起是革枪,但是要前脚发力,而不是向前迈。

雷朋:

    这个起落都很轻盈。我现在(重心)落革枪,就容易压太死,后面一个起,“弹”得慢。

董照国:

    前脚漂浮的话确实容易启动慢,因为重量全压后脚,后脚负担太重了。前脚落地前可以调整微小的角度,然后前后脚一起蹬地。

    但如果前脚是迈出去的,后脚就要承担太多功能,既要驱动,又要操纵方向。那对膝盖是灾难性的,而且启动速度也不会很快。

宓小斐:

    砅林的视频看着好亲切,我们都是这个发力习惯,不过我主要用在追一枪时,架子坐低一些,没法连续使用。两年半前的那些俱乐部视频里我基本都是那个习惯。

董照国:

    想连续用就必须后腿跟进,让腿间距窄一些这样就能继续跳跃或者前进革。

黄灿杰:

    请教一下,这样虽然更快更远。万一没格掉对方枪不是往他枪上撞吗?传统的迈前脚虽然没这个快但是革不掉对手枪的话可以马上把重心收回来?

黄冠华:

    只能说以我现有的能力,表现出来的状况中,在具有预处理的情况下前脚踩实会使两个动作的衔接更快一点,但是纯粹的绝对速度是会慢的;但如果是不带预处理或预处理是非直接接触的类型,那迈前脚一个是可以少一个动作,另外的话启动也确实会快一点。

    之前宓教练跟我提到过一个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区别,我个人估计,可能在前者的情景中,可能会出现应对方的意识还停在预处理的那个部分,进攻方扎枪就已经带进来了,所以主观时间感受可能就会感觉更紧凑。

董照国:

    关于“没革掉对方的枪”,可以更小幅度的动作,基本在原地,但是用上这种前跳的趋势。

    还有就是在交枪时利用枪丈量距离,在安全距离铺垫一下什么的。大概把对手封在你身体的一侧就可以。

    我说的所有步法都有前提,大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不要放弃封控。

封一平:

    和拳击前刺拳、击剑、迅捷、追求的内容很接近。

董照国:

    主要就是拳击这些步子,前后左右进退,我基本都用这种步法。芒果【指黄灿杰,下同】,我纠正一下,实战中其实不见得要追求更远。我认为距离这些都需要交枪去丈量,很难在很远的地方直接抽冷子。

黄冠华:

    我同意,但是由于后者的情况我被个新手(浅羽,即陈梁)扎懵过……所以这几年反而后者【即远距离抽冷子】才是我思考研究的重点。

【“浅羽”当时在非长枪项目上的格斗经验、意识等方面并非新手,“扎懵”为流光自谦语】

    并非没法处理,但是从我的角度看,如果对付个新手都要仔细考虑,那说明这里面一定有我还没搞透的地方。

董照国:

    这种情况一是有运气成分,二是你可能没掌握好角度。角度也是拿大枪去量,不用交枪,身架站正,用枪的延长线去量,行进间提前稍微变一下角度,等交枪了直接处理,反正交枪前有预处理,交枪时也有预处理。

黄冠华:

    充分预处理肯定可以解决,但是……考虑到人家可能才第一次第二次摸大枪,所以我才觉得他的那个打法里面肯定有我没想明白的地方。

【大枪/长枪对抗的技术仍然在不断发展,体系构建也在不断完善,这里存在“没想明白”的地方,意味着大枪/长枪博弈中的胜负手尚未完全总结,后续《枪道访谈录》章节会包含部分胜负手内容】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