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五十九讲 273-278条 如月整理于2024.12.10
🌹首先介绍一下三阴症:
1)老人秋冬季时少阴病犯了很容易走人的。一旦感冒会淡欲寐,脉沉细,而且身体不怎么起高热,甚至不发烧,有时体温反倒降低,很迅速地心衰,肾衰就走掉了。这是在表征里出现的,一次感冒就走掉了。
2)如果进入半表半里,气上撞心,称之为厥阴病,往来寒热,跟少阳病一样同属于半表半里,是胸腹腔里的病态。如果是积极的,亢进的,会呈现为少阳症,口苦咽干目眩,是发热带来的炎性反应;如果是衰败的,退缩的,称之为厥阴病。
3)如果进入到纯里,就是胃肠道,积极的,亢进的,称之为阳明病,胃夹实,非常热,蒸蒸发热,潮热汗出,甚至会发疯。如果是虚寒的,衰败的,称之为太阴,太阴病极其容易走人。
🌹伤寒论目前原文保存的太阴病只有三法,方只有三首,而且还都不是太阴病用的方子。
🌹273条,是胃虚寒的反应。如果是亢进的,实热的反应为阳明。如果呈现出虚寒的,衰败的反应为太阴。肠胃里出现虚寒时,胃里会胀胀的,不能多吃,吃多了会胀,犯恶心,温温欲吐,还拉肚子,有时是五更泻,早起拉稀。有的是肠易激综合征,稍微遇冷,吃点儿凉的就会拉稀,这叫“自利”。“益甚”是拉个没完没了,越拉越厉害,称之为太阴病。“时腹自痛”是时不时的腹部出现疼痛,遇温则减,遇寒则痛。阴经里边没有下法,太阴经里也没有下法。再泻下会出现陷胸症,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三物小白散症。人本身就在拉稀,很少有人再给人用泻药。腹满而吐指腹腔没有蠕动的能量,会停留下寒水,寒水堆积多了会恶心想吐。太阴病是拉稀而不口渴的,说明里边有很多寒饮。因为是虚寒的,病到这儿会欺负肠胃,出现呕吐。
🌹但凡一个人出现肠胃虚寒的病变,要用温中散寒的药。方剂有: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甘草干姜汤(上焦中焦出问题时用)干姜附子汤,吴茱萸汤,肾着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四逆汤➕人参,附子汤,真武汤,理中四逆辈,大建中汤(纯温中散寒的,不发汗。有块状蠕动感,好像有个小孩在蹬一样,肚皮在动)(小建中汤不同,它是建中以发汗)这些方剂是太阴病的正治之法。在原文中一张方子都没提到,因为少阴病里提到了。而太阴病里提到的三张方子: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都不是太阴病的正治之法。
🌹如果用理中四逆辈,一直拉稀的,用理中汤➕山药(养胃,拉稀的加上,算营养品)茯苓(利小便,实大便,让水湿从前阴走)有时还加车前子(利尿)使大便变干。还拉得不行,生赤石脂30,与其他药同煮,熟赤石脂30打粉用药汁冲服。常拉稀的人体质都差,加上山药等于加入营养。如果人没精神,老想躺着,附子理中汤➕山药茯苓车前子,提振新陈代谢。如果是吐的人,理中汤➕公丁香吴茱萸(镇其胃寒)生姜(重用)这三味药止呕。吴茱萸和公丁香都是芳香走窜止呕的药。
🌹少阴是表征里边的虚寒,容易往里传到太阴上来,所以少阴病大篇幅介绍了消化系统的温中用药,这里就不用再说了。
🌹274条,太阳中风一般往里传容易传到阳明经上,或半表半里的柴胡剂,有少部分会传到太阴经上。平时爱吃冷饮的,胃肠道有点儿寒,肚子有点儿胀。年龄大的人不能吃多吃凉,一吃凉的胃就僵住了。当他一感冒,就会四肢烦疼,这是太阴表征,胃肠道虚寒是他的基础病。一个人平时经常怕吃凉的,吃凉的就拉稀的,吃多了甚至会呕吐的,平时一天也不怎么喝水。有这种体质基础的人,不一定都是老年人,年轻人贪凉的,胃肠有时会阶段性衰败,也会出现太阴病。一旦感冒,有汗,中风症,四肢烦疼,有时脸肿,属于胃肠型感冒,会四肢酸软无力疼痛,因为脾主肌肉,是脾的功能下降了。
🌹感冒了,胃肠虚弱,四肢烦疼。如果脉浮,用桂枝汤➕干姜白术茯苓(即使不用附子,也要加上干姜,有时还要干姜生姜并用,去寒去饮,温胃去湿)另一种方式是桂枝人参汤。如果脉沉,是衰败的,说明气血供应是不足的,中焦脾胃极其虚寒的。如果以太阴病为主症,用理中汤➕桂枝(相当于桂枝甘草汤,强心发汗)葱白(半根,同煮,发汗,使胃肠道通透)此条经文前八个字理解了,调整感冒就有了方向。
🌹卢崇汉常常把附子炮附子,干姜生姜,桂枝肉桂同用。
🌹如果在用桂枝汤时没加干姜白术茯苓这些温胃去寒湿的药,会出现脐下动悸的苓桂枣甘汤症,或头晕的苓桂术甘汤症,或苓桂味甘汤症,水气凌心,上冲到心肺,老想咳嗽。所以光用桂枝汤会变症丛生。
🌹后半句经文:阳微阴涩而长者不用吃药,因为快好了。阳脉微是指邪气有点儿衰败,阴脉涩是说气血少了,鼓荡无力,这是正邪皆虚的脉相。长是指脉相变长了,寸关尺集结于关上称之为冻脉,是邪气把正气团团围住的脉相,只有关上有点儿脉相,如同将熄的火苗,一吹就灭了。现在脉相变长了,代表气血流动逐渐恢复正常秩序。变短代表被包围,变长代表已经恢复反击的状态,代表气血逐渐长养,胃气逐渐恢复。也可以吃药,按脉浮和脉沉去用药,方法如前,不再赘述。一般抓一付药吃下去,第二天就好了,人家会觉得很神,其实不吃药也会好的,只是你帮他推了一下而已。如果不是这种脉相,抓三付,吃完马上告诉大夫,可能要换成四逆汤,因为可能撑不住。病邪虽然在这个位置,但是在恶化。
🌹275条,从临床观察来看,这条经文不代表真正的规律,很多感冒发烧的人都不是这么好的,不是非得到半夜才好,跟亥时丑时没什么关系。胡希恕老爷子说它是糟粕。中医里有辨证,方症相应就有好效果。
🌹例:有个人正值夏天,吃不下饭,还一直拉稀,怕冷,在空调房里要穿个外套,就是因为吃了凉东西导致的。太阴病的正治之法就是用理中汤➕桂枝。吃完药后,当天夜里会拉得更多,早上起来还拉了两次,会越拉越舒服,因为吃的都是热药,这是冥眩反应,说明寒邪在往外排,到中午就结束了。之前是越拉越虚,腿都软了。根本不是当天夜里到凌晨好的。所以“欲解时”根本不遵从这个时间规律。
🌹276条,太阴病正常来讲是没有发汗的道理的。太阴症是阴症,是衰败之症,就没有强发汗的道理。畏缩的,不敢抗争的,是太阴症,应该用温煦长养的理中汤,四逆汤等,提振新陈代谢,温煦他就好了。但现在出现了一个可发汗的,虽然是太阴症的表现,有一些腹满而痛,食腹自痛,吃不下饭,但有浮脉就可以发汗,用桂枝汤➕干姜白术茯苓,温中去饮就好了。如果体表无汗,麻黄汤;颈项强几,无汗,葛根汤;颈项强几,有汗,桂枝加葛根汤。但无论哪张方子都不如桂枝汤来得稳妥。因为桂枝汤里的生姜大枣炙甘草全是护胃的,桂枝白芍可以逐渐带动血液循环,所以它是慢慢地让你体质增强。基本上太阴病的人感冒都会有汗,“胃中虚冷,手有凉汗”。
🌹277条,渴与不渴是辨寒热的金标准。如果看舌苔是黄的,有可能是刚刚寒极而化热,也有可能是吃了黄色的食物使舌苔变黄的,有时辨不太准。如果看小便,刚喝了三大杯水,尿是淡黄的,也辨不太清楚。但凡这个人喜欢喝热水,平时不口渴,是阴经上的病。自利,一直拉稀,不口渴,是胃肠道虚弱,喝一点儿水就运化不开,一直堆在这儿。四逆辈一般指四逆汤或四逆汤➕人参或四逆汤➕茯苓。它们的原始方剂是甘草干姜汤和干姜附子汤。干姜温中,色白入肺。甘草搭配干姜,保护粘膜。附子非姜不热,只用附子不会让人热起来,只会提振新陈代谢,一旦与姜搭配就会热起来。急性心衰时会用到,附子干姜炙甘草配在一起就是四逆汤。如果体型胖壮或病情严重,脉跳得非常虚弱的,这时要把四逆汤各味药量要加大一倍到三倍,叫通脉四逆汤。这是基础用方,李可老中医破格救心汤就是以通脉四逆汤做底方,大剂量使用附子干姜炙甘草。在此基础上,如果心下痞硬(完全没胃口)➕党参就可以,红参用的时候不多。如果除此之外还有心慌心悸,一般伴随失眠,要➕茯苓,通利三焦,宁心安神,宁心是对付心悸,不会心慌。心力操劳过度的人,胖胖的人常用此方。如果是特别瘦的人血会少,干瘦,便秘,而且一直在出汗,用炙甘草汤,这里有大量补药,生地黄补血,麦冬润肺补气。如果再延长的话,真武汤,附子汤也可以考虑使用。常常用茯苓与酸枣仁等量煮水喝治疗失眠。酸枣仁养心,茯苓宁心安神。
🌹278条,伤寒应该是浮紧脉,为什么脉浮缓了呢?是因为出现了外感,伤寒,无汗,脉浮是身上没那么疼痛,缓是伤寒表征,表脉是浮起来的,相当于外敌要打我们,一定会出现浮缓脉,又想打又没底气,因为后方支援无力,是胃肠道没供给上能量,现在是胃肠虚弱才出现浮缓之脉的。正邪交争时,如果脉浮而紧,直接用麻黄汤打开毛孔,把汗排出去就可以了。伤寒常常是手脚冰凉,头项强痛而恶寒,因为气血全都聚焦在此,让邪气冲出去。现在反过来了,是脾胃不能支撑你去作战,因为它自顾不暇了。
🌹太阴当身发黄,因为有寒湿,是茵陈五苓散症。如果小便自利(正常)每天六泡尿,或四小时一泡尿,小便不会发黄,更多的是一个半小时一泡尿,就更不会发黄了。太阴是寒性的黄,有时会合小柴胡汤,合方使用居多。
🌹如果七八天时突然烦躁,一天拉十几次,他自己就会好了。因为脾自己出现了实(向好的表现)实是壮实,逐渐恢复机能,就能把腐秽排出去。如果不吃药,“暴烦下利”很少,一般是给他吃了理中汤或四逆汤,才会拼命地拉稀,但拉得很痛快。说明脾被调整回来了,能把腐秽之物排出体外。
🌹如果是初学者,没把握时,先用一付理中汤或四逆汤温之,如果脉相在往外鼓,再用桂枝汤发发汗就好了。要先温之,再汗之,这样不易出问题。
🌹阳明病是全身都发热,手足出热汗,身上发潮热,都要说胡话了,这是胃肠道积极的亢进的反应。还有一种是虚寒的,会手有凉汗,生病时多盖被子,手足反而自温,跟正常伤寒不一样。平时脾胃不好的人着了凉风感冒了,脉浮而缓,一点儿汗没有,身上也不怎么疼。如果手脚还是热乎乎的,身上滚烫,那是伤寒了。手脚温的,说明脾胃弱,根本不管正邪交争了。也怕冷很凶,起烧的同时还拉稀,手脚是虚热,有汗,有人没汗,身上没劲儿。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493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