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肠胀
说到大肠几乎人人都知道,一些上了年龄的人,尤其曾经在农村里生活过的,对这个大肠记忆尤深。以前农村里面每家每户过年都要杀年猪,有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猪肉给卖了。只留很少的部分自己家用,然后就是一些猪肚杂留着自己用,其中就有猪大肠、猪肺、猪小肠、还有猪肚,这些东西洗净之后加上八角茴香和肉桂等等香料,农村里都是一锅烧起来,特别是这个猪大肠里面,因为里面灌满了烧过的油汤,所以吃起来特别香。这是小时候的记忆,一辈子难以忘却。大肠胀首先就是大肠里面装满了浊物,向四周肠壁施加了压力,我们都知道任何东西如果装得太满,它就不能动,一瓶矿泉水,如果你装100%满的话,你去摇动的话这个矿泉水就不会动。假如在矿泉水的上端留一部分空间,不用装满,然后你去晃动这个矿泉水,它是不是很容易就摇动起来了,那么这个大肠也是一样,因为大肠很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加不能够装得太满,否则很难蠕动、易阻塞,清理也很困难,就像厨房的下水道一样。《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说如果“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飱泄不化。”肠鸣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放屁,不仅会肠鸣,而且会腹痛,里面像流水声一样。所以如果你碰到放屁,其实就是大肠里面气道已经有所堵塞了,特别是有些屁很响又很长,说明这个浊气堵在里面已经有点久了,这时候它已经冲破阻力,已经找到“出路”了。有一个很好的动作,让你经常保持大肠畅通,这个动作就是《八段锦》里面的踮脚后跟,当你不断地抬脚后跟,然后用力往下蹬的时候,大肠的浊气就会迅速往下沉,没几下这浊气就从肛门出来了。这动作用于排除身体内的浊气挺灵验,不信你可以试试看,当然这个动作还可以锻炼你的涌泉穴,也是一个补肾很好的方法。大便拉不出来,人人都难受,每天保持一次大便,能将身体里面的浊物浊气统统排出体外,脸上就不会出现很多的斑痕。对于那些便秘的患者,每天能够顺利如厕会成为一种奢侈,不管什么原因,中医治疗便秘非常简单,大小承气汤,一剂就OK。然后经常掂掂脚后跟,肯定不会便秘。有些人几十年的便秘,一招就可以解决了。如果能够轻松如厕,把身体的脏东西排泄干净,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这就是新陈代谢,去旧存新,不断往复。
8.小肠胀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说,“小肠胀者,少腹䐜胀,引腰而痛。”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小肠属于传化之府,里面的东西不能够久留,如果停留时间太久,就容易腐熟产生胀气,这腐熟的浊气如果数量过多就会对周边的肠壁造成较大的压力。这时候你就会感到胀痛。其实这里所说的小肠胀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寒痛,一个是热痛。小肠的温度不够,不足以造成小肠正常蠕动的时候,停留在小肠里的食物就会运行缓慢,当然这个时候还没有到达吃什么拉什么五谷不化的程度,只是由于温度不够,食物在小肠里面运行不畅,就会给小肠壁造成压力,也会造成你的食欲不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小肠里面的温度过高,食物腐熟速度很快,没多少时间就产生了很多的浊气,而浊气向下通往大肠的通道运行不畅,也就是说这些浊气就留在小肠之内对肠壁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需要具体分析,心与小肠相表里,是寒还是热?你只要稍微问一下患者的情况就知道了,比如说问他喜欢喝热水还是喝冷水?问他手脚什么样情况,怕不怕冷?稍微简单的两句问话,你就能够断定小肠的温度是寒还是热?根本不需要仪器去化验去测量,人自己对自己的感受,那是最灵敏的。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的简单。那种借助一大堆仪器,活生生的把人当成物来看待,十有八九很多会误治。小肠胀就会少腹痛,同时也会引发整个腰的疼痛。小肠如果太热发生堵塞,清理大便就可以了。如果小肠温度太低,你要从心脏去找热源,将心脏的热导到小肠里来。心脏热怎么来?加强心脏的搏动频率,血液的循环速度,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摩擦生热,心脏只要运行速度加快马上就会产生热量。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你跑步的时候,只要跑几步心脏就蹦蹦蹦蹦地就跳个不停,继而汗液就从额头上冒出来了。有时候会出现上面热,下面冷,是由于中焦积蓄了大量的湿气,阻隔了热量的传送。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去湿,然后通利三焦,使水道、气道运行通畅。否则你这个下焦小肠温度寒冷很难解决。
9.胆胀
胆胀的情况很多,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胆囊炎以及胆结石都有胆胀的风险。先看胆囊炎,说到炎,两个火字称之为炎,就是说胆里面比较热,热就容易形成炎症,形成脓液。这个脓液一多,自然会对胆壁造成压力。第2种情况就是胆结石,胆里面本来都是浓缩的胆汁,由于浓度过高形成结石占据了胆囊的一定空间,从而使胆汁的活动范围变小,如果胆汁依然保持同样数量的话,这个胆汁就会对胆壁形成压力。《内经·灵枢经·胀论》说,“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胆胀的症状是胁下疼痛、发胀、口苦、经常叹气。中医说肝胆相照,肝有毛病,胆一定有反应。胆有胀痛,肝也一定会有影响。胆胀发生之时胸胁这个位置会感受到由于胆内压力过大而胀痛。胆结石的患者很容易发生嘴苦,原因就是胆火内扰,胆火造成胆内的胆汁浓度过高,压力过大。所以日常生活中一碰到嘴巴苦,就知道胆有问题了。另外当发现一个人唉声叹气的时候,这个人通常也是胆这个“中正之官”不正了、受病了。 这时候有一味中成药叫做龙胆泻肝汤(丸),这味药很好,专门用来泻胆火。小柴胡汤是用于肝胆疾病的第一处方,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时候可以酌情加减。
10.膀胱胀
膀胱是我们收集储存尿液的地方,到了快要满的时候,它就会提醒大脑神经系统让你打开,将这些脏的代谢液体排出体外。其实膀胱还有一个重要功能,也就是说我们身体里面的水液会在这里进行二次汽化,将好的水液通过气化蒸馏的方式,供给我们人体使用。就像农村里面蒸馏烧酒一样,通过蒸馏得到的白酒,那都是晶莹透彻的纯净琼浆。如果你一天到晚老是上厕所,说明膀胱的气化功能没有了,或者说肾的功能衰退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其实人的大小二便是通过肾气来“托住”的,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说,就像双手托住你的双肾和膀胱一样,当肾气衰退的时候,这个尿液或者大便就会一泻千里,你很难留住。最明显的案例就是年轻的时候,如果你乘汽车到某个地方去,由于急急忙忙赶路上车,刚好坐上车,又有大小便了,可是班车又已经启动了。无奈之下只能忍一忍。年轻的时候肾气好,可以忍个个把小时都没事。可是你到了七老八十的老年人身上,你看看行不行?同样这种情况,十有八九都会尿在身上。通过这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知道肾是主大小二便的。我们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肾气固摄作用。当然要进行小便的时候,你不小便的话,少腹这个位置就会胀,如果你是健康状态,那么一泡尿一放就解决问题了。但是还有这样一类人,想小便的时候小不出来,滴滴嗒嗒的,这个时候就叫做“气癃”,似乎某个位置堵掉一样。通常情况下就是由于膀胱太热,气化后的杂质堵住了尿道的某些部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内经·灵枢·胀论》说“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小便不通的情况下会引发很多毛病,比如说身体发热,人体从上面进来的气以及食物,通过下面的两个口排出体外,这个过程称之为代谢。否则你下面不通畅的话,上面一定进不去。身体的各项功能全部会失常。所以通利小便成为中医的一项重要的施治方法。比如五苓散、猪苓汤、泽泻汤这些都是很好的通利小便的处方。通常情况下凡是祛湿的中药都有通利小便的功能,比如说茯苓、泽泻、木通、猪苓、车前草等等,这些药物就是通过通利小便来达到去热的目的。
11.三焦胀
三焦胀通常听说不多,我们一般听到比较多的是皮肤胀。其实意思差不多。三焦其实就是指我们的上焦、中焦、下焦,身体里面的水道、气道都是串通联系在一起的,某个部位蓄积了大量的气体或者水液的时候皮肤就会胀,胀的原因就是通路不通,后面输送的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前面的前路却无法出去,这时候就形成了皮肤胀。如果你这时候按这个位置,按下去以后它还会慢慢弹回来,这个时候就是胀。如果弹的速度很快,这叫做气胀,如果弹的速度慢就是水胀。所以《内经·灵枢·胀论》说“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说的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体就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任何一个部位的通路被阻塞或者中断,都会造成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酸麻胀痛,其实就是身体向我们报告的信号,我们要会识别这些信号,不能麻木不仁。否则我们就成为一个十足的不负责任的“君主”。放到国家就叫做昏君,昏君的结果就是亡国。人呢?也一样,最终的结果谁都难以接受,可是到了临死的时候,谁又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呢?所以中医里面经常会出现通利三焦这个词。意思就是说保证身体所有的水道气道全部畅通。常用的通三焦的中草药主要包括清热药、利湿药、泻下药等。清热药如黄芪、黄连、大黄等,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祛三焦之火,使三焦通畅,促使人体之气周流全身。其中黄芪能清上焦火,黄连可清中焦火,大黄则能清下焦火。利湿药如茯苓、猪苓、薏苡仁、白术、砂仁等,这类药物能治疗体内湿邪,对风湿之邪、痰湿之邪、湿热之邪等均有效果,可清除三焦水湿,水湿化散,三焦便不再为湿邪所困,气机也可恢复正常。泻下药如麻子仁、郁李仁、胡麻仁、芒硝等,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泻下通便,可改善大便秘结、大便不通等症状,有助于荡涤三焦肠胃湿热,通畅三焦气机。通利三焦的中草药有时还包括消导药、解表药等,常见的消导药包括山楂、六两、神曲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助消化的药。常见的解表药包括麻黄、荆芥、防风、细辛、桂枝等。所以通利三焦听起来很简单,实际里面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
人体的五脏六腑各个器官发生器脏胀满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都有发生,只要你能够认真辩证,通常都不难掌握。如果你掌握了上面这些信号和方法,在临床当中你就能够得心应手。
甲辰年,在雨坛寺。
九曲河地理微信(长按此二维码后点关注,更多中医医理等您来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287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