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华 润世经方 2022-08-02 05:13 江西
导读:既济汤,源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治阴虚劳热方》。具有补肾敛阴的功效。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滑精、精关不固、心悸、自汗、小便失禁,大便滑泄等一切阴阳两虚,上热下凉之证。
方歌 既济汤擅维阴阳,上下欲脱有热凉 三补茯芍附龙牡,喘汗悸精二便亡
组成 山萸肉30g 熟地30g 生山药18 生龙牡各18 茯苓9 生杭芍9 附子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补肾敛阴固脱
主治 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阳欲上脱,或喘逆,或自汗,或目睛上窜,或心中摇摇如悬旌;阴欲下脱,或失精,或小便不禁,或大便滑泻。一切阴阳两虚,上热下凉之证。
方解
方中重用熟地黄、山药为君药,峻补真阴以潜元阳。用山茱萸、龙骨、牡蛎为臣药,主要起到敛阴的作用,这样可以使阴阳固结,元阳无法上脱,真阴无法下脱。用附子和芍药为佐使药,其中附子辛热,与元阳同气相求,芍药苦降,能引浮越的阳气下归其宅。茯苓为佐使药,一是补中有泻,淡渗利湿,二是能补益脾肺,通调水道,正好能缓解滋补药带来的弊端。本方以补阴为主,助阳为佐,重用收敛以固脱,乃仲景肾气丸加收敛之品演化而成。
张锡纯在临床用药时尤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升降补泻的重要性。比如龙骨、牡蛎的配伍,龙骨“借其所含之元阴以翕收此欲涣之元阳”,牡蛎“其性善收敛有保合之力”,二者组合效果更佳。虽然全方没有用人参,但是依然起到了水火既济、阴阳双补的妙用。
个人体会,肝阴不足,大剂白芍配附子,咽干者用玄参麦冬润肺启肾水,肾阴不足,熟地山茱萸配附子同时用甘草解附子毒寒象明显的用附子,不明显的用巴戟天比较好。常见的如眩晕,目涩,咽痛,舌尖痛,心悸,怔忡,喘证,失眠,腹泻等如果表现有上热下寒, 上盛下虚的,都可用引火归源法。由于有程度上的差别,有心火肝火龙火上腾之别,有便秘者也有泻泄者之不同,有下焦肾虚和下焦阳虚命门火衰之分。治疗上宜区别对待。
加减用药
湿重者加苍术薏仁,气血虚弱者加黄芪,瘀血较重者加桃仁丹皮等。
附方
名称:既济汤
组成:当归二钱,肉桂五分,沉香五分,广皮一钱,泽泻一钱五分,牛膝二钱,瞿麦二钱,车前二钱,苡仁四钱,葵花子(炒,研,同煎)四钱。
功用:理气行水。
主治:寒气上逆,水气窒塞不通,以致膀胱胀,少腹满而小便癃。
出自:《医醇賸义》卷四。
名称:既济汤
组成:荆芥穗,麻黄(去根,蜜炒将黑,地上出火气),干葛根,石膏,川黄连,大黄,蝉蜕,牛蒡
用法:加生姜二片、胡荽一钱,以阴阳水煎服
主治:小儿出痘,火毒太盛,时值隆冬而闭塞者
出处:《救偏琐言》卷十
名称:既济汤
组成:半夏半两,麦门冬一两,甘草,人参各四钱,竹叶五片,熟附
用法:每服四钱,水二盏,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半,去滓,入粳米百粒再煎,米熟,去米温服
主治:①《易简方》:下利发热者。②《医统》:霍乱后虚烦不得眠
出处:《易简方》
名称:既济汤
组成:人参一钱,甘草三分,竹茹、麦门冬、半夏、粳米各二钱
用法: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主治:霍乱,虚烦不得眠
出处:《玉案》卷四
医案精选
宋某,男,35岁,个体商人。患者于10日前参与赌搏,持续时间达4日之久,期间大量吸烟,遂见肢体酸软乏力,汗出,气短,呼吸有橡胶臭味,恶心干呕,咽痛,不欲饮食,心中悸动不安,入睡困难。全身如有蚁行感,直立尤甚,卧时减轻。经某医院治疗1周(用药不详),诸症未见明显好转,遂来诊。
刻诊:上症仍见,查皮肤松弛,汗出少温,舌体干燥、焦黑少津,舌苔少,脉细弱。
辩证:属劳思太过,伤及心脾,气血亏虚,阴阳失衡,行将脱厥。治宜复其阴阳,调其升降,防止滑脱。处既济汤加味。
处方:熟地30g,萸肉30g,生山药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茯苓15g,生杭芍10g,乌附子5g,桂枝12g,黄芪15g,酸枣仁15g。3剂,每日1剂,煎取200ml,分5次服用。
二诊:服3剂后,已能安睡,饮食渐增,余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用上方去桂枝加远志10g、柏子仁10g,连服3剂病获痊愈。
亿某,男,47岁,教师,2003年3月初诊。诉1个月前,不明原因眩晕晨起尤甚,伴全身自汗不止,心慌作呕,吵闹加剧,不能坚持正常教学。曾自购中西药物对症治疗未果。
诊见患者体瘦,面容憔悴,舌淡苔少,脉细数。
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中医辨证属气血亏虚,元气散乱。治以收敛元气、补益气血。仿张氏既济汤加味。
处方:熟地50g,萸肉30g,生山药20g,生龙骨25g,生牡蛎25g,茯苓15g,生杭芍10g,制附子5g,龙眼肉20g。3剂,每日1剂,煎取药汁250ml,分4次服用,以保持药力。
二诊:服药3剂后,汗出止,精神渐佳。继用上方加生黄芪15g,当归15g,又进3剂后,病告痊愈。
注 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284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