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法方药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医圣仲景为少阳病兼气化失常而设,功效为和解少阳,化气生津。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炙甘草二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清·徐灵胎《伤寒类方》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一误再误。胸胁满,用牡蛎。微结,小便不利,渴,以上皆少阳症。渴,故用瓜蒌。而不呕,故去半夏、生姜。但头汗出,阳气上越,用牡蛎。往来寒热,用柴、芩。心下烦者,黄芩、牡蛎。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功用:和解少阳,散寒温脾
病机:胆热脾寒证(太阳不和兼有太阴脾虚)
抓主证:口苦、心烦、协痛、便溏、腹胀
脉象特点:右关无力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在收集书籍资料发现有着不同的见解:
《医宗金鉴》认为该方主“少阳表里未解”
《伤寒学》认为主“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仍属少阳病方证
《伤寒论集注》认为属“厥阴合于少阳”
这个问题,从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1
从方药组成寒热错杂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组成为: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炙甘草二两。
本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的变剂,即去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栝楼根、桂枝、干姜、牡蛎而成。
方中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与黄芩为伍解烦热,而治胸胁苦满
栝楼根之润得牡蛎之收,能滋阴解渴
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甘草、干姜理中气以复津液
原有人参补中、大枣致壅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故此治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医宗金鉴》认为:“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治之,即小柴胡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楼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上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
柯韵伯认为:“此方是柴胡加减法,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栝楼根;胸胁满而微结,故去枣加蛎;小便虽不利而心下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参而加桂,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结也”。认为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诸家看法是一致的。
《医宗金鉴》提出其为柴胡、桂枝合剂,提示了本方适应于半表半里证,但认为散结不在干姜而在牡蛎,轻视干姜易生姜。而柯氏注意到干姜易生姜,是为散胸胁之满结,注意到了寒饮在下是满结的主因,故不能用生姜之散,而必用干姜之温,因此干姜易生姜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区别于小柴胡汤的大眼目,提示后人,小柴胡汤重在和解半表半里热,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偏于祛半表半里寒。
2
病位在半表半里
小柴胡汤方证属半表半里,这是大家的共识。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由以上各家对其方解可知,该方证的病位仍与小柴胡汤一样属半表半里。
而且不少人看到了两者的不同,如《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记有:“当年刘渡舟老师与经方名家陈慎吾先生请教本方的运用时,陈老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机转者,用之最恰”。
张路玉指出:“小柴胡汤本阴阳二停之方,可随疟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栝楼、石膏,则进而从阴”。阴证机转是什么?从阴从阳是什么?未曾说明。
经方大师胡希恕一语道破了其机关,在所著《伤寒约言录》中,把柴胡桂枝干姜汤放在少阳病篇讲解,在讲解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时明确指出:伤寒五六日,为表病常传少阳之期,因已发汗而复下之,使津液大伤,使半表半里的阳证变为半表半里的阴证。可知小柴胡汤从阴,是治疗半表半里阳证,从阳则治疗半表半里阴证。也可知,阴证机转是指病位在半表半里由阳证转为阴证。
再看有关仲景的论述则更清楚,《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热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是说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医者不详查,而又误用下法,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呈现微结。
汗、下、邪热皆伤津液,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虚少、热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往来寒热,为邪还在半表半里。心烦,为上有热。这里的微结,是针对大陷胸汤证说的,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为阳明证者显异。此即由半表半里阳证转为半表半里阴证,呈上热下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疟病是往来寒热为特点的疾病,柴胡桂枝干姜汤适用于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之疟疾,说明该方重在温下祛寒。
有关仲景对本条的论述,仅此二条,并未直接指明治六经何病,但可得知该方的主要适应证是“但寒不热”及“往来寒热、心烦”者。这里可看出该方与小柴胡汤证的相类与不同:相类者,病位相同,皆用于半表半里证;不同者,病性不同,小柴胡汤用于阳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阴证。
3
病情符厥阴提纲
经方家认为,六经来自八纲,即人体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的病性分阴阳。半表半里有阴证、阳证之分,已知小柴胡汤方证属半表半里阳证,又称为少阳病;很显然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属半表半里阴证,当属厥阴病。那么,用厥阴病提纲来衡量该方是不是相符的呢?
厥阴病的提纲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主特点是,半表半里寒,上热下寒,冲逆明显。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已如上述:治疟多寒、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往来寒热、心烦等,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有桂枝可降冲逆,有天花粉、生牡蛎滋津、敛津、止消渴,用干姜温下寒、黄芩清上热,是治疗厥阴病典型的方药,而临床用其治疗厥阴病常能奏效。
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治之,即小柴胡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楼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上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
少阳病兼表邪未解, 柯琴《伤寒来苏集》中提出:“小柴胡加减之妙,若无定法,而实有定局矣。更其名曰柴胡桂枝干姜,以柴胡证具而太阳之表犹未解,里已微结,须此桂枝解表,干姜解结,佐以柴胡之不及耳。”伤寒误治后,邪热内陷,兼有表邪未解,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医宗金鉴》《伤寒贯珠论》亦有同样观点。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伤寒论》对该方的注解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认为系伤寒五六日,先以汗法解表,又用下法攻里,误治伤正,邪入少阳,邪正相争,则往来寒热,少阳枢机不利、疏泄失常,三焦因之壅塞,决渎失职,而致水饮内结。
厥阴病寒热错杂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小柴胡汤从阴,治疗半表半里阳证;柴胡桂枝干姜汤从阳,则治疗半表半里阴证。从阳即小柴胡加桂枝干姜后,方药变为以温下寒为主;从阴即小柴胡加瓜蒌根、石膏,方药变为清里热、上热为主。
刘渡舟教授提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为胆热脾寒,是少阳之邪不解而有脾寒和气阴、气津受伤,所以夹有一定的虚寒,也可以说是有太阴病阴证的机转。故治以清少阳之热,兼温太阴之寒。
该方剂主治少阳病兼水饮内结证,临床表现为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脉弦细等。这些症状多由于少阳枢机不利、津液不足、阳气不能宣发于全身所致。
论病机: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
4
病例
黄某某,女,20岁
初诊:2023.09.12
主诉:恶心、欲呕5个月。
现病史:5个月前无诱因下出现恶心、干呕欲吐。遂来就诊。
刻诊:困倦,乏力,口苦,口干,口渴不明显,偶有胸闷,间歇性头晕,恶心、欲呕,偶有烦躁,纳可,夜间醒后难入睡,头汗多,怕冷,手脚冰,大小便无明显异常。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
六经辨证:厥阴证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天花粉9克,黄芩9克,牡蛎 9克,炙甘草6克,仙鹤草35克,首乌藤15克,郁金10克,菖蒲10克,3付,水煎服,日3次
随访:患者是我的亲戚,微信随访以上症状已消退,其他无不适。
简单分析:口苦、恶心、干呕欲吐少阳证,符合柴胡类方。平素头汗多,手脚冰冷,脉沉细有下虚寒之意,那么上热下寒正是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之意。
从拆分柴胡桂枝干姜汤去理解由小柴胡汤(少阳证)+桂枝甘草汤(患者出现胸闷,少许头晕降冲逆)+桂枝汤(头汗多考虑津液丢失而导致营卫不和)。
石菖蒲配郁金:石菖蒲开窍宣气、解郁化湿;郁金解肝郁、清心热、凉血破瘀。二者合用,则开窍解郁,清心醒神。临床上见于少阳证并用二者,取得较好的疗效;失眠不好加了一味首乌藤养心安神;患者体质偏瘦,感觉气不足加仙鹤草补虚补气。
5
跟诊医案
主诉:心烦、焦虑2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烦、焦虑,睡眠差,近1个月来心烦,焦虑加重,口苦明显,无口干,不愿与周围人沟通,闷闷不乐,喜独处,服用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今来诊。
刻诊:心烦,焦虑,面疮,口苦明显,无口干,不愿与周围人沟通,闷闷不乐,喜独处,白天乏力、困倦,手抖,纳差,胸闷,手脚冷,二便平。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柴胡30g,黄芩15g,桂枝20g,天花粉12g,干姜10g,煅龙骨煅45g,牡蛎45g,当归15g,川芎10g,茯苓75g,白术30g,泽泻20g,白芍15g,浮小麦90g,大枣20g,薄荷10g,合欢花15g,炙甘草10g,3付,水煎服。
辨证:上热下寒
方药:柴胡桂枝汤+甘麦大枣+逍遥散
按语:逍遥散肝弱血虚脾弱;甘麦大枣汤:妇人脏燥;上热表现为口苦、面疮,心烦。下寒:手脚冷,脉细,柴胡、黄芩、天花粉清上热,用龙骨,牡蛎潜阳温阳。出现了困倦、乏力说明有水湿用泽泻,茯苓,白术化水饮,水湿合并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甘麦大枣汤除燥,合欢皮安神定志。
作者简介
黄雪妹,崇尚仲景六经辨证,师承于钦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钦州市名中医,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教授。
撰稿 丨 黄雪妹
编辑 丨 马煜文
校对 丨 黄怀真、曾静怡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212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