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脑静脉血管造影解剖(六)硬脑膜窦(下)
2024
09-02

脑静脉血管造影解剖(六)硬脑膜窦(下)

硬脑膜窦

脑静脉血管造影解剖(五)硬脑膜窦(上)

脑静脉血管造影解剖(六)硬脑膜窦(中)

9蝶顶窦

蝶顶窦(SpS)也叫Breschet窦(Breschet,1829),在蝶骨小翼下表面往内侧走行。它引流入海绵窦或海绵旁窦。它也会沿着中颅窝走行,向后引流入横窦。它回收大脑中浅静脉、有时回收脑膜中静脉,以及位于颞极的颞静脉(Tubbs等,2007b)。

10海绵窦

常被称为海绵窦(CS)的静脉窦是一对靠近蝶骨体两侧的结构(图18至图21)。它起自两侧硬膜的折叠处并分成两层:内侧(骨膜层),紧贴在蝶骨的骨膜面,外层,形成中颅窝的内侧壁。外层也形成窦的顶部,继续向内侧进入鞍隔,它从眶上裂向前延续至岩尖部后部。事实上,如2.3节所描述的一样,它不是个典型的静脉窦,而是一个容纳血管和神经的空间(颈内动脉和静脉),被称为海绵窦腔隙(Taptas,1982)。

图18  颅颈区静脉引流特别注意髁前汇及其连接,前后位。髁前汇(ACC),髁前静脉流经舌下通道到达AV(A),髁外侧静脉连接ACC到VA(L),髁后静脉把颈静脉球与VA和DCV(P)连接。岩下窦(IPS)、海绵窦(CS)、海绵旁窦(PCS)、Rektorzik丛(R)、颈内静脉(J)、乙状窦(SIS)、硬膜外椎前静脉丛及一些与斜坡静脉丛(AV)的连接,椎动脉静脉丛(VA),椎前静脉丛(PV),颈深静脉(DCV)(Modified from San Millar Ruiz)。

ACC 髁前汇

A 髁前静脉流经舌下通道到达AV

L 髁外侧静脉把ACC连接到VA

P 髁后静脉由VA和DCV连接到颈静脉球

IPS 岩下窦

CS 海绵窦

PCS 海绵旁窦

R Rektorzik丛

J 颈内静脉

SIS 乙状窦

AV 硬膜外椎前静脉丛及一些与斜坡静脉丛的连接

VA 椎动脉静脉丛

PV 椎前静脉丛

DCV 颈深静脉

图19 海绵窦及其属支,前后位。

ICS 海绵窦内吻合

CS 海绵窦

PS 海绵旁窦

PP 翼丛

SPS 岩上窦

IPS 岩下窦

CL 斜坡静脉丛

SOV 眼上静脉

IOV 眼下静脉

FV 面静脉

F 额静脉

图20 侧位海绵窦及其属支。

PP 翼丛

AL-PM 前外-后内段海绵窦

SPS 岩上窦

IPS 岩下窦

SOV 眼上静脉

IOV 眼下静脉

FV 面静脉

F 额静脉

ACC 髁前汇

J 颈内静脉

TS 横窦

SIS 乙状窦

图21 海绵窦及其属支的上面观。

ICS 海绵窦间吻合

CS 海绵窦

PCS 海绵旁窦

SPS 岩上窦

IPS 岩下窦

CL 斜坡静脉丛

SMCV 大脑浅中静脉在右侧引流入CS在左侧引流入PCS

SOV 眼上静脉

ACC 髁前汇

至于静脉组成,根据Parkinson(1973)(1982)、Taptas(1982)、Parkinson和West(1982)等的解剖学研究,海绵窦被认为是由几支小静脉组成的网络而形成的静脉丛。每簇静脉丛通过前后的走行于鞍隔硬膜内的小通道相互沟通,这些小通道环绕垂体形成所谓的冠状窦。

颈内动脉的存在导致海绵窦两个静脉隔间的形成,一个前外侧,一个后内侧。这两个隔间之间相互有沟通,并和几个输入输出的静脉相连。

前方,静脉丛通过眶上裂接受上下眼静脉。外侧,有大脑浅中静脉加入,后者也可以汇入海绵间窦(PCS)。海绵间窦的特点是,一小丛静脉穿过颅底的孔进入翼丛。海绵窦和海绵间窦之间有许多连通。在某些情况下,该大脑中浅静脉可以进入所谓的外侧海绵窦,这是一个小静脉空间,San Millan Ruiz等(1999)和Gailloud等(2000)描述过,其位于海绵窦的外侧壁内。外侧海绵窦可以连到海绵窦丛,可以双向引流或直接进入翼丛,或通过蝶顶窦向后方引流到横窦。在脑血管造影前后位,它可能被认为是海绵窦外侧的薄层静脉结构(图5)。另一个侧属支是大脑中深静脉,正常引流入基底静脉,但偶尔也会通过钩回静脉进入海绵窦或海绵间窦。

后内侧隔间与岩上窦、岩下窦和一个沿斜坡向下至枕骨大孔的硬膜静脉网沟通(Hanafee等,1965;Doyon等,1974)。斜坡静脉丛在尾侧与前椎静脉丛相连,在后外侧与边缘窦连通。桥静脉可以把海绵窦的后内侧静脉丛与斜坡静脉网和脑桥静脉与大脑脚的静脉连起来(Matsushima等,1983;Kiyosue等,2008)(图10,图13至图15)。

我们通常是在颈动脉或椎动脉造影的静脉期辨认叫作海绵窦的静脉丛,或者通过岩下窦或面静脉和眼静脉的超选择造影来对其进行研究(图4,图5,图7,图10,图22和图23)。

图22  选择性岩下窦导管造影。(a)导管在双侧IPS。海绵窦(CS)。双侧海绵窦之间的连接(冠状窦,带角箭头)。斜坡静脉丛(箭头)。髁前汇(三角箭头)。外侧髁静脉也充盈,左侧显示更清晰。(b)左侧IPS注入(对比剂)右侧也逆行注入显影IPS。海绵窦(CS),岩上窦(SPS)。两侧海绵窦之间的连接(带角箭头)。(c)IPS注射显示它由一个静脉网组成。部分逆行注射使对侧IPS显影。髁前汇(ACC)。(d)双侧IPS选择性导管造影。导管放在IPS的远端。通过左侧导管注射对比剂。逆向充盈左侧髁外侧静脉(LCV)。通过ACC使连接斜坡静脉丛(带角箭头)的AV显影。海绵窦间连接(箭头)。逆向充盈的右侧IPS,右侧髁外侧静脉(RCV)远端连接椎动脉静脉丛

图23 颈动脉造影:静脉期前后位。(a,b)海绵窦(CS)引流入岩下窦(IPS)。在晚期影像可见后者好像有小的连接到颈静脉球(c)。然而,主要的引流方向是一个与IJV不连的静脉通道(箭头),考虑到它的行程,它好像是一个髁静脉,可能在外侧向尾侧引流入椎动脉静脉丛(VA),然后连接到颈深静脉的远侧部分。(d)侧位,标志相同。

11眼上静脉

眼上静脉(SOV)在靠近鼻腔顶部,眼眶上内侧角,由上部属支、额颞叶静脉的延续,和下部属支、内眦静脉(面静脉)延续的融合点起始(图19至图21)。它向后侧、外侧走行,首先出肌圆锥,然后进入圆锥,进一步沿上直肌的下表面向外侧走行。

在它的行程中,在上面与眼动脉及视神经交叉。这个静脉最终走向内、下方,再次离开肌圆锥,通过眶上裂,进入海绵窦的前外侧隔间(Hanafee等,1965/1968;Lombardi和Passerini,1967;Doyon等,1974)。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不是流入海绵窦而是流入海绵旁窦。这可以解释一些类型的瘘充盈眼上静脉而不牵涉到海绵窦(Theron等,1975;Bradac等,1981b)(也见13.7节第2点)。

12眼下静脉

眼下静脉(IOV)是支小静脉,有时被一个细小的静脉通道网替代。它在肌圆锥内下直肌的上面向后走行。眼下静脉直接汇入或者通过眼上静脉汇入海绵窦。向前方,连通面静脉;向后方,经过眶下裂的细小静脉吻合,与翼静脉丛相沟通。

眼上静脉与眼下静脉都进入海绵窦,通过与面静脉、额静脉、翼静脉丛的沟通,引流眶内结构(眼球、肌肉、脂肪、泪腺)和颅面结构。这也解释了眼静脉特别是眼上静脉,经常在颈外动脉造影的静脉期显示出来(Tornow和Piscol,1971;Hacker和Porrero,1969;Bradac等,1974)。

眼上静脉是治疗涉及海绵窦静脉丛瘘的重要通路。特别在岩下窦不能插入导管(血栓堵塞、异常引流),或者静脉在眼上静脉直接优势引流,这时可以通过面静脉、额静脉、颞浅静脉到达眼上静脉(Agid等,2004;Kirsch等,2006;Kato等,2007)。

本文节选自《脑血管造影术:正常解剖与血管病》,原著作者:鲁尼·鲍里斯·布拉德;吉训明主译。版权归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首发。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