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一方三味,冠心病、房颤等心脏疾患疗效显著(二)
2024
07-28

一方三味,冠心病、房颤等心脏疾患疗效显著(二)

接上

此文作者梅国强,

编辑善医行

三、心脏疾患

1.阵发性心房纤维颤动

   李某,男,52岁,2016年3月4日初诊。阵发心悸约两月,刻下每日发作1-2次,持续2-4小时,活动后胸闷气短,左腋下隐痛,颈项强痛,饮食一般,二便正常,脉结代,舌苔白厚,质绛而胖。心电图提示:心房纤维颤动。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史。在分析病案之前,有必要对脉结代,结合临床加以阐述,免生误解。夫脉来缓中一止,旋止旋还,止无定数,谓之结脉;缓中一止,略久方至,止有定数,谓之代脉。此二脉可见于多种心律失常患者,其中有慢速房颤者,脉来缓中一止,于止无定数中,或见几次止有定数者,故常结代并称。

    《伤寒论》第177条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第178条指出,脉结代属“阴”。从整体证候中,如何认识此“阴”脉?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讨论:

其一,以寒热而论阴阳,则寒证属阴,热证属阳。诸多虚寒证,如少阴阳虚,阴寒内盛,或寒饮凌心之类,君火无所主持,而见脉结代者,乃寒证见“阴”脉,则四逆、真武类方,可酌情选用。热证而有脉搏停跳者,多为促脉,不在此类。而热邪与有形之邪(痰饮、瘀血等)互结,阻滞血脉者,仍可见结代之脉,是热证而见“阴”脉,故须舍脉从证。

其二,以虚实而论阴阳,则实证属阳,虚证属阴。实证而脉来中止者,仍以促脉为多。然则临床所见,实证亦有结代之脉,是实证而见阴脉,亦须舍脉从证。虚证而脉结代者,是阴证而见阴脉,炙甘草汤证即为实例,乃心阴心阳两虚所致。否则但见“脉结代,心动悸”,不问病因病机如何,而率用炙甘草汤,非仲景意也。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云:“舌淡红而无色,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此论虽非针对心动悸,脉结代而发,然则可作为使用炙甘草之重要补充。

更有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载加减复脉诸方,乃创造性化裁炙甘草汤,可酌情用于阴伤有热之心动悸,脉结代。以上仅就大要言之,更须参酌各家学说,方无遗珠之憾。此例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又见舌苔白厚,质绛等,显然为痰热阻滞。其人心悸,胸闷,气短,左胁下隐痛,乃痰热阻于心胸之证据。颈项强痛,为痰热上犯,经脉不利。至于脉结代,仍为痰热阻滞,血脉不畅,是实证而见阴脉。法宜清热化痰散结,活血通络,

拟小陷胸汤加味:法半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0g,石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当归10g,川芎10g,地鳖虫10g,红花10g,苦参25g,煅牡蛎25g,泽泻10g,忍冬藤30g。加减法:头昏时,加钩藤。腹胀便溏时,加广木香、砂仁、肉豆蔻。心悸重时,加野菊花。至7月1日为第八诊,已服药91剂,房颤偶发,近两周仅发一次,约15分钟自行缓解,又给前方14剂。治疗约四个月,已初见疗效,其后未来门诊。

2.冠心病

田某,男,55岁,2014年6月19日初诊。心悸,胸闷而有压迫感,气短,偶尔胸痛,多梦,偶尔左侧面部发麻,汗多,下肢轻度浮肿,大便日行2次,不成形,小便尚可,脉弦缓,苔白厚,质绛。CT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脉左前降支中段肌桥。笔者于《经方为主治疗冠心病临证撮要》中,曾论述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以邪实为主,其中舌苔白(黄)厚,质绛者,属痰热瘀血互结,阻痹心脉,不予重复。仅说明以下两点:其一,下肢轻度浮肿,为血脉不利所致,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是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左侧面部发麻,亦为血脉不利。其二,痰热上扰,心神不安则多梦;痰热郁蒸于外则汗多。治宜清热化痰,活血通络。患者远道而来,要求给予丸剂,以便服用。处方:法半夏300g,全瓜蒌200g,黄连200g,枳实300g,石菖蒲200g,远志200g,郁金200g,当归200g,川芎200g,地鳖虫200g,红花200g,生蒲黄200g,五灵脂200g,山楂200g,草决明200g,枣仁300g,红景天200g,黄芪300g。1剂,水泛丸,每日3次,每次10g。患者从此时至2017年4月19日,共计来诊13次,每次均给丸药1剂。第13诊谓:天气骤变时,则有胸闷、心悸,余无不适。其间有加法,如头痛时加玄胡、蔓荆子、全蝎、蜈蚣。心悸明显时加苦参。咳嗽时加浙贝、桔梗、白英,败酱草。尿频尿急时加土茯苓、萆薢、乌药。腹胀时加莱菔子。便溏时加广木香、砂仁。

张某,女,68岁,2014年8月22日初诊。冠心病史9年,并于2012年上支架4根。刻下仍有心绞痛,不定时发作,伴心悸,气短,腰痛(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双下肢不适,睡眠欠佳,早醒,饮食尚可,二便自调,脉弦缓,舌苔白而略厚,质绛。此例为冠脉支架术后,仍发心绞痛,证属痰热瘀血互结,阻滞心脉。

拟小陷胸汤加味:法半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0g,石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当归10g,川芎10g,地鳖虫10g,苏木1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枣仁30g,7剂。

8月29日复诊:服药三剂后心绞痛未发,心悸减轻,气短,偶有腰痛,睡眠好转,脉舌同前。

自此至2015年1月30日为第7诊,已服药77剂。心绞痛未发,心悸不明显,气短减轻,腰部不适,有时双股酸胀,脉弦缓,舌苔白厚,质绛,再与前方14剂。加减法如下:头痛时加蔓荆子。精神较差时加红景天。胃脘胀痛时加吴茱萸、乌贼骨、玄胡、片姜黄。咳嗽时加浙贝、桔梗。

2015年3月4日第8诊:心绞痛一直未发,偶尔胸闷气短,睡眠欠佳,胃脘不适,腰痛,脉缓,舌苔白而略厚,质绛。予丸剂如下:法半夏200g,全瓜蒌200g,黄连200g,枳实300g,吴茱萸100g,玄胡300g,片姜黄200g,当归200g,川芎200g,地鳖虫200g,红花200g,生蒲黄200g,五灵脂200g,苦参200g,枣仁500g,鸡血藤300g,合欢花200g,1剂,水蜜丸,每日三次,每次10g。

10月9日为第9诊:病情稳定,再予丸药1剂。

3.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为心脏扩大,重量增加,心肌外观呈灰白色而松弛。单侧或双侧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可伴(或不伴)心力衰竭,有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死亡可出现于疾病的任何阶段。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等有关。中医学虽无扩张型心肌病之名,但根据患者心悸,胸闷,气短,甚或胸痛等症状,似可称为胸痹或心痹。而笔者以为,如此称呼,则易与“冠心病”(胸痹、心痛);“风心病”(心痹)混淆。因思《灵枢》有“心大”之论述,似可借指此类疾病(详下文)。

魏某,男,50岁,2012年6月9日初诊。患者曾因胸闷,气短,胸痛而住院治疗,出院诊断:

1,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2级。

2,高血压病。

3,肺部感染。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刻下心悸,气短,胸痛,活动后加重,汗多,脉弦,舌苔淡黄而厚,质绛。

2012年5月8日心脏彩超结果,择要于下:全心扩大,左心扩大为主。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6.0/4.8cm。射血分数:38.8%。左室后壁后心包腔内可见前后径0.7cm的液性暗区。

    为方便讨论此病,笔者暂将冠状动脉称为“心脉”,《灵枢·邪客》有:“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咽喉,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此处“心脉”所指较广,并非专指冠状动脉,然则“冠脉”在心,因而借用之。将分布于心肌之细密络脉,称为心肌络脉。从患者症状结合舌脉分析,当属痰热瘀血互结,既阻痹心脉(有冠心病史),又阻痹心肌络脉。其阻痹心脉者,而是痰热瘀血损害心脉,并与心脉内壁结为一体,以致心脉狭窄,血流不畅。其阻痹心肌络脉者,亦为痰热瘀血与心肌络脉结为一体,肌理相对松弛,故心脏以扩张为主。此痰极难化解,应属顽痰或老痰。《灵枢·本脏》对脏腑大小等有所论述,如“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于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端正则和利难伤……”。该篇据司外揣内思想而作,并非剖视心脏,然则前人已知心脏有大小、高下、坚脆等区别。因而借用“心大”一词而指代此类疾病,或直接以“大心病”而名之,未知可否,愿同道赐教。至于治法,仍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方不失中医学之优势。治法:清热化痰,活血通络,软坚散结。

处方:法半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0g,石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当归10g,川芎10g,地鳖虫10g,红花10g,制三棱10g,制莪术10g,石上柏20g,半枝莲30g,蛇舌草30g。加减法:舌苔增厚时加白芥子。头昏时加钩藤、茺蔚子、地龙。胸痛明显时加生蒲黄、五灵脂。咳嗽时加浙贝、桔梗。

至11月20日为第14诊:已服前161剂。目前睡眠不安,其余症状不明显,又予原方加枣仁,14剂。

2012年12月26日复查心脏彩超择要于下:左房扩大,左室稍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5.2/3.7cm。射血分数:55%。

蓝某,男,48岁,2016年5月18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又发现脂肪肝。自觉症状不明显,于体检时发现扩张性心肌病,脉缓,舌苔白而略厚,质绛。

2016年4月5日心脏彩超结果择要如下:全心扩大,左房50mm,左室67mm。右房46mm,右室46mm。二尖瓣环TDI:8cm/s。射血分数:26%。

患者虽无明显自觉症状,但舌象说明内有痰热。而痰热久羁,则瘀血随之,积于心肌络脉之中,以成斯病。

治法:清热化痰,活血通络,软坚散结。处方:法半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0g,石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当归10g,川芎10g,地鳖虫10g,红花10g,半枝莲30g,蛇舌草30g,制三棱10g,制莪术10g,制鳖甲10g,制香附10g。

加减法:脉结代时,加红景天、黄芪、桂枝。头昏时加天麻、钩藤、地龙。心悸时加苦参。

至10月26日为第8诊:已服上方120剂,自觉症状不明显,舌苔白而略厚,质绛。再予上方14剂,并以上方约20倍剂量作丸,以备不时之需。

此后至2017年9月28日为第14诊:又服上方加减120剂,又制丸二次。患者于此次来诊前复查心脏彩超,择要如下:左房扩大(39mm),左室扩大(55mm),右房室不扩大。射血分数:55%。

4.肥厚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的病因,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其病以心肌肥厚为主,心脏重量增加。其肥厚可见于室间隔和游离壁,以前者为甚,常呈不对称性肥厚,即心室壁各处肥厚程度不等,部位以左心室为常见,右心室少见。根据心肌肥厚部位不同而分4型,其中以室间膈与左心室前侧壁均肥厚(3型)最常见,约占52%。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与否,又可将本病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中医学无肥厚性心肌病之名,然则如前所述,是否仍可称为“心大”或“大心病”。

郭某,男,51岁,2016年2月27日初诊。心悸,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胃脘灼热隐痛,反酸,脉缓,舌苔白厚,质绛。2015年某医院已诊断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同年11月29日心脏彩超显示:1.室间膈明显增厚,最厚处1.9厘米,左室前壁1.6厘米、侧壁1.5厘米,后壁1.1厘米,下壁1.1厘米,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比为1.7。舒张晚期室间隔至二尖瓣前叶垂直距离(LOVT)变小,M型二尖瓣活动曲线见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运动),收缩期显示左室流出道内射流速度增快:2.0米/秒,压差:16毫米汞柱。2.左房扩大,左室不大。右房、右室不大。3.升主动脉增宽。其余未见明显异常者从略。

中医据证分析:如前所述,舌苔白厚,质绛,说明痰热内阻,病久入络,故易与瘀血互结。痰热瘀血结于心肌络脉,肌理致密,以致心肌肥厚,心脏增大,故见心悸,胸闷,气短。又兼痰热瘀血犯胃,则胃脘灼热,反酸。治宜清热化痰,活血通络,软坚散结。

处方:法半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5g,吴茱萸6g,乌贼骨15g,玄胡15g,石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当归10g,川芎10g,地鳖虫10g,苏木10g,制三棱10g,制莪术10g,半枝莲30g,蛇舌草3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加减法:胃不痛时去玄胡,加鹿角霜、制鳖甲、制香附。心悸胸闷较重时加地龙、石上柏。血脂偏高时加草决明。咳嗽时加浙贝、桔梗。至2019年6月4日为第46诊:已服上方637剂(患者不能来门诊时,自行按病历抓药者,无法计算。总之,先后四年有余,未服药时间较少),此时除偶反酸外,自觉症状不明显。因而以上方约20倍剂量作丸予服。

  2018年9月18日心脏彩超显示:1.室间隔增厚,后间隔明显,厚约1.5厘米,左室前壁1.3厘米、侧壁1.3厘米,后壁1.2厘米,下壁1.2厘米,静息状态下舒张晚期室间隔至二尖瓣前叶垂直距离(LOVT)不窄,M型二尖瓣活动曲线未见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运动阴性),收缩期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不快;2.左房扩大,左室不大;右房、右室不大;3.升主动脉不宽。其余未见明显异常者从略。

此例至目前为止,从临床表现到彩超检测结果,堪称明显好转,然则初诊时不算太重,绝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笔者在学习中医文献过程中,发现顽痰、老痰等,内容较多,为吾侪提供了丰厚研究资源。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