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乌梅丸治厥阴欲解时病症验案
2024
07-27

乌梅丸治厥阴欲解时病症验案

【方解】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和《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长久以来被视为治蛔祖方,现代教科书也沿用此说。

然而自清代,诸多医家提出异议。柯琴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也。”吴鞠通亦提出:“乌梅丸为寒热刚柔同用,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而陈修园则在《金匮要略浅注》中说道:“肝病治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统厥阴体用而并治之。”

蒲辅周先生说:“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可见,乌梅丸作为厥阴病的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已逐渐被认同。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厥阴为阴之“阖”,两阴交尽,由阴出阳;若阴阳气不相顺接,则阳气难出,阴阳失调。仲景根据《内经》三阴三阳的“开阖枢”时间定位,在《伤寒论》中提出“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龙砂医学代表性传人顾植山先生认为,病至厥阴,两阴交尽,当由阴转阳,一阳初生;若阴阳之气不能顺接,阳气难出,则会出现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的各种表象,且部分症象有下半夜(丑时至卯时之间)出现或加重的特点,这就是“厥阴欲解时”的真正临床意义。只要抓住厥阴欲解时这个由阴出阳的时间节点,就抓住了病机,据此处方,即可使病症在“值旺时而解”,邪退正复,迅速向愈。

乌梅丸重用乌梅,乌梅酸平,入厥阴肝经,一则伏其所主,二则得春生之上达;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以温下寒,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以辛甘之品以助阳复;黄连、黄柏以清上热。全方从厥阴病机立法,酸苦辛甘并投,寒温同施,相伍得当,故可奏效。 【医案】王某,女,25岁,北京某部干部。2008年8月13日初诊。诉胃脘疼痛两年余,近期发作较频,每于午夜过后至凌晨时分痛甚,觉心中疼痛,口干,但畏冷食,下肢凉,舌红苔薄腻,脉濡细。已在北京某大医院西医3次特需专家门诊治疗未见效果,特来求诊。 处方:炒乌梅12克,川黄连6克,炒黄柏9克,炒当归6克,川花椒9克,台党参9克,淡干姜6克,熟附片9克,北细辛3克,炒当归6克,川桂枝9克。7剂。

患者回京后来电告知:服药当天痛大减,2剂后即疼痛消失,余剂服完,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顾植山先生认为中医的特色就是“辨象-辨时-握机”。

患者胃痛,每于午夜过后至凌晨为甚,颇为规律,根据《伤寒论》的六经欲解时,即可握其病机为厥阴欲解时;患者又兼见心中疼痛、口干、下肢凉等病象,均符合《伤寒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阳与阴不相承接,故致厥也”的厥阴病特征。于是果断给予乌梅丸原方,即见覆碗之效。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