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倪海厦内经课笔记(74)
2024
07-12

倪海厦内经课笔记(74)

四十五、厥论篇

四十五-1、阴脉者与寒热厥

原文: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厥症有寒有热,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阳气若衰败在身体下部,就成寒厥。阴气若衰在身体下部,则成热厥。

黄帝问,热厥之热,必肇始于足下部,为什么如此呢?

岐伯回答,全身的阳,起于足部五指之表面,阴脉则起于足底而汇合在足心。所以一旦阳气盛,必足下先热也。

黄帝问,寒厥之寒,为何从五趾向上到膝部呢?

岐伯回答,阴气是起于足五趾之里,向下汇集膝下而相聚在膝上。一旦阴气盛,则必从足五趾开始寒冷而延伸至膝上。此寒冷并非从外来,皆因内发始然也。

课堂笔记:

1.“厥之寒热者”,厥,逆、极限的意思。如足厥阴肝经,即肝为人体最里面那个臓。有的人是热厥,有的人是寒厥,这是阴阳的定义。

*厥,逆也。气逆则乱,故发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为厥,与中风不同。有寒热者,有阴有阳也。

2.人体经络的常态走向是阴升阳降——阴往上升,阳往下降。胆、胃和膀胱这些腑都在横膈之下。

腑为阳,阳经都是从上往下降的。例如足阳明胃经的阳,随着五谷杂粮进入胃,一路往下走到第二个趾头;足太阳膀胱经的阳,穴起睛明、攒竹,从背后一路下来到脚上尾趾的至阴穴;足少阳胆经的阳,从头上一路往下走,走到脚上无名趾上的足窍阴。

臓为阴,阴经都是从下往上升的。例如足少阴脾经,穴起大脚趾外侧的隐白;足厥阴肝经,穴起大脚趾内侧的大敦;足少阴肾经,穴起足底的涌泉穴,这三条阴经都是从脚往上走。

3.人体内部是没有空隙的,当阳气一衰时,阴气就会补位。所以有时你看到的表面的寒或热,实际上里面是反的。例如当有的人阴气衰(阴虚),表面看到的是热;有的人阳气衰(阳虚),表面看到的是寒。

4.“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阴是没有温度、冰冷的。当阳气衰于下时,人体下半身就会发为寒厥。当阴气衰于下时,阳气一直往下走,却没有足够的阴气来平衡温度,下半身就会过热,发为热厥。

所以不管是热厥还是寒厥,阴和阳一定要互相平衡。因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即如果没有阴,这个人就走掉了,如果没有阳,这个人也走掉了。

*阴阳二气,皆从下而上,是以寒厥热厥之阴,由阴阳之气衰于下也。

5.“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热厥为什么一定从脚上开始?

*足下,足心也。热为阳厥而反起于阴分,故问之。

6.“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五趾之表,即脚的表面上。足心,就是涌泉的地方。足背是表阳,但阳中有阴,所以表阳摸起来是凉的;足底是阴,但它摸起来是热的。这是阴阳的常态。掌心和掌背也一样,正常的人掌背应该是凉的,掌心应该是热的,因为这是阴阳交接的地方,井穴之所在。

*足三阳之血气出于足指之端。表者,外侧也。三阴之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若阳气胜,则阴气虚而阳往乘之,故热厥起于足下也。张兆璜曰:足心,足少阴经脉之所出。《阴阳类论》曰:三阳为表,二阴为里。盖太阳为诸阳主气,少阴为诸阴主气也。

7.诊断寒热很简单,正常人的手(脚同理),都是手背是凉,手掌是热,以指尖的井穴为界限。当手掌的热超过了指尖,热到手背,代表此人阳盛;当手背的凉超过指尖,到了手掌,代表此人阴盛。

如果病人吃了你的药,手掌原本是整个冰凉的,现在一半是热的一半是凉的,代表你的处方开对了,病人继续吃。如果病人吃了药以后,手掌越来越凉,代表处方错了。

这个阴阳的标准,代表人体的末梢最敏感,所以病人的病好了没有,你一摸就知道了。

8.“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为何寒厥从脚五趾起,到膝盖为止?

*上节论阳胜于阴则为热厥,而寒厥起于阴之本位,故问之。兆璜曰:阴阳二气,阴为之主也。

9.“阴气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脚下都是阴经,故阴气起于五趾。阴气太盛时,从脚到膝盖这一段是冰冷的。因为这个寒不是从外面进来的,而是从里面发出来的。

10.这个寒冷很奇怪,从脚一直到膝盖为止,就上不去了,为什么?因为再往上就是气街(从足三里到关元),足阳明胃经的阳气在这里挡着,冷只能到膝盖为止。

*足三阴之血气起于五趾内侧之端。里者,内侧也。集于膝下者,三阴交于踝上也。聚于膝上者,三阴经脉皆循内股而上。故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兆璜曰:阴阳二气皆起于足,是以伤寒病足经而不病手经也。张应略曰:阴阳六气止合六经,足之六经复上合于手者也。

四十五-2、治症:十枣汤证

课堂笔记:

我们曾经治过一个乳腺癌转肺腺癌的病人,她的症状是但坐不得卧,肺有积很多水,这是十枣汤症。常人的肺里都是气,此人的肺里有一半是水,一半是痰,痰浮在水上。痰是水没有去掉,日久而生的。十枣汤下去就要把痰和水一起去掉,喝了会上吐下泻是正常的。它会把胸腔的乳腺和肺部的癌细胞——这种累积的阴一起排掉,病人一个礼拜就好了。

可是病人家属无知,拿到药后听说十枣汤很毒,不敢用,就擅自把药减半使用。病人吃了减量的药以后,水通过大便排掉了,可以躺平睡觉了,但痰没有去掉,还是会咳嗽,病只好了一半。

病人家属还说,奇怪,我妈妈的脚为什么从膝盖以下是冷的?这是因为肺为华盖,肺朝百脉,为诸阳之会。这一剂十枣汤下去,药力到的话,攻了肺里的痰和水,会恢复肺气,再用另外的处方恢复胃经的阳气,这样病人的阳明经脉从头到脚都通了。结果现在药力只有一半,阳气到气街这里就下不去了,所以脚会冷到膝盖。

十枣汤这样的毒药,也不可能每天吃,每天吃人就死掉了。但这个毒药要不要用?要用。为什么?因为它一剂就可以把病灶通通清除掉。然后我们再来调理胃,人就救回来了。有时可能你没有第二次机会,你怎么办?当然要放手一搏。

四十五-3、寒厥之因、手足寒

原文: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寒厥是由何而发的呢?

岐伯答道,人的前阴位,是宗筋所聚、足太阴与足阳明所聚合之处。春、夏二季是阳气多而阴气少之时节,秋、冬二季则是阴气多而阳气少的时节。得寒厥病之人,必持其体素壮,在秋、冬时节,恣意消粍其阳热之精,造成下焦阳虚而阴盛向上,无法复元,此皆精气消耗在下,邪气因而入侵体内。阳气(免疫系统)本自胃、脾中而生,今阳气衰,无法滋养全身经络,阳气日渐耗损,阴气独盛,故手足皆为寒也。

课堂笔记:

*“寒厥何失而然也?”此下二节论寒厥热厥之因。寒厥因失其所藏之阳,故曰失。

1.“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春夏阳气多,阴气少;秋冬阴气多,阳气少,这是常态。所以秋冬时,人要主收敛。如果你很喜欢运动或行房事,春夏做比较好,秋冬要收敛一点。怀孕也应该在夏天。

*宗筋,根起于胞中,内连于肾藏,阴阳二气生于胃府,输于太阴,藏于肾藏,太阴阳明合聚于宗筋者,中焦之太阴阳明与下焦之少阴太阳,中下相合而会合于前阴之间。兆璜曰:论寒厥曰太阴阳明之所合,论热厥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阴阳二气本于先天之下焦,而生于后天之中焦也。

2.“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这个耗损不单单是行房,还有跑步。有的人冬天照样跑步,他说我身体很好,没有问题。但是秋冬时跑步一直会耗损他的精,这个不好。

3.“下气上争,不能复。”夏天的阳本来是要在秋冬固守、要收藏的,结果你耗掉了。耗掉以后阳会虚掉,阳一虚时,阴气就会盛。阴阳就是这样,它永远紧密贴在一起,阳没有了阴就出来了。

4.“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精气溢下,伤到阴,邪气、病邪就会从下面上来。

*此言寒厥之因,因虚其所藏之阳而致之也。夫秋冬之时,阳气收藏,阴气外盛。此寒厥人者因恃其质壮过于作劳,则下气上争,不复藏于下矣。阳气上出,则阴藏之精气亦溢于下矣。所谓烦劳则张,精绝也。邪气者,谓阴藏水寒之邪。夫阳气藏于阴臓,精阳外出则阴寒之邪因而从之而上矣。

5.“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阳不能滋润经络,所以手脚变寒。

6.我常常问人家手脚冷不冷,就是因为这是阴阳的起源。如果是寒厥,手脚的掌心都是冰冷的,这是热不及。如果是热厥,热就会从手掌心跑到手背,这是热太过。过和不及统统不行,一定要恰到好处,寒和热分界线在指尖和脚指头旁边(井穴),这是中医的定义。

7.这里讲的寒厥,古人其实重点是在讲行房的问题。现代意义上来说,我们很不赞成吃西药,因为西药会让下焦的阳失掉。你如果不相信,吃一颗抗生素试试看,24小时内你一定阳不举。现在很多人在吃降血压药、降血糖药、降胆固醇药、降三酸甘油脂药……反正什么东西是降的。这些药吃下去以后,人该高的还是高,但有一个东西一定是降的,就是阳痿,一定会痿到。

8.所有的西药都会伤到宗筋。宗筋伤到以后,人就会寒厥,即手脚冰冷。所以威而刚非常不好,因为老外不晓得如何让宗筋之汇起来。而中医了解宗筋,它是带脉、督脉、冲脉跟阳明脉汇在一起,加一点点肝经在里面,阳就举起来了。

9.你如果冬天耗损津液,跟你每天吃抗生素的后果是一样的。你说没有啊,我每天打坐,冬天都不近女色啊。但如果你每天吃西药,痿得更快。

*此言气因于中焦水谷之所生,然藉下焦之气为阳明釜底之燃。如秋冬之时过于作劳,夺其阳气,争扰于上,阴寒之邪又因而从之,则中焦所生之阳亦衰,不能渗营于经络矣。中下之气不能互相资生,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兆璜曰:渗者,渗于脉外;营者,营于脉中。荣气宗气皆精阳之气,营行于脉中,诸阳之气淡渗于脉外,非独卫气之行于脉外也。

四十五-4、热厥之因、阳气乱

原文: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盛,故手足为之热也。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热厥又如何发生的呢?

岐伯答道,酒入胃以后,造成络脉满溢而经脉空虚,脾臓主要功能为替胃运行其津液。今脾之阴气虚弱,则阳气必反逆入于胃。一旦阳反入胃,必令胃不和。胃无法平和,饮食之精华必无法吸收而减少,此五谷之精减少,四肢就无法得到其充足的营养。

此种热厥之患者,必时常喝醉且饱食山珍海味,再强力入房事,乃致酒气与食物之热气相聚于脾中,无法发散。酒气加上五谷之热气相争,造成内热盛于中焦,以致全身发热,小便赤红。酒气之物乃气盛且慓悍,必伤肾臓。一旦肾气衰弱,阳热之气必独盛体内,终至手足皆发热矣。

黄帝问,厥之病,有时令人腹满,有时突然不省人事而昏厥,有时半日即苏,有时要一日后方苏,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若阴气盛于上,必令下焦虚,下焦虚则令人腹满。阳气若盛于上,则令人下焦阳气亦上逆,加重的阳气乃成邪气而上冲头面,一旦如此,阳气必逆乱而行,故会昏迷不醒人事。

课堂笔记:

1.“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热厥的发生,是因为酒气非常剽悍,一喝下去,它马上就到手脚,马上就进入络脉了,速度很快,因为酒性是发散的。

2.很多中药需要发散的,就会在煮的时候加一点酒进去,利用酒的剽悍之气把药带到四肢的末梢去。以后诸位读《伤寒》和《金匮》时看到张仲景先师,说某个方要用酒去煮,原因就从这里来的。

3.“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脾的功能是为胃行津液。当脾阴不足时,阳气就会进来——阴阳一正一反,阴一虚,阳气马上进来。胃本来就是阳气,现在阳再加进来,阳加上阳,胃就不合了。这时津液就衰竭。

4.“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通常人们喝酒不是光喝酒,一定是同时吃很多吃肥美的食物,例如烧烤。一大堆肉和酒,这两个东西同时进到胃里,在中焦蒸化,就是热上加热。所以我们喝酒就喝酒,吃一点吃东西就好,不要吃太饱、喝太多。不然胃没办法消化,就会造成胃津液的衰竭,没办法滋润和补充四肢的营养。会有热厥的人,一定是常年累积的,你一两天偶尔放纵一下自己没有关系。

*此言热厥之因,因伤其中焦所生之阴气也。《灵枢经》云: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夫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酒亦水谷悍热之液,故从卫气先行于皮肤,从皮肤而充于络脉,是不从脾气而行于经脉,故络脉满而经脉虚也。夫饮入于胃,其津液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于肺,通调于经脉,四布于皮毛,是从经脉而行于络脉,从络脉而散于皮肤,自内而外也。酒入于胃,先行于皮肤,先充于络脉,是从皮肤而入于络脉,反从外而内矣。不从脾气通调于经脉,则阴气虚矣。悍热之气反从外而内,则阳气入矣。阳明乃燥热之府,藉太阴中见之阴化,阴气虚而阳热之气内入,则胃气不和矣。胃不和则所生之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能营于四支而为热厥矣。

5.“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如果每天都喝醉、吃饱,再行房事,酒气和谷气即酒和食物在胃里相薄,热盛于中,造成热遍全身。内热而小便赤色。

*夫饮酒数醉,则悍热之气反从外而内,而酒气聚于脾中矣。若饱以入房,则谷食留于胃中,脾藏不能转输其精液,而谷气聚于脾中矣。气聚于中而不得散,酒气与谷气交相侵薄,则热盛于中矣。中土之热灌于四傍,故热遍于身也。入胃之饮食不能游溢精气,下输膀胱,故内热而溺赤也。夫肾为水藏,受水谷之精而藏之,酒气热盛而剽悍,则肾藏之精气日衰,阴气衰于下而阳气独胜于中,故手足为之热也。张兆璜曰:寒厥因失其所藏之阳而致中气日损,热厥因伤其所生之阴而致肾气日衰,当知中下二焦,互相资生也。

6.我们常常问病人,你的小便什么颜色?病人答赤色的、茶色的。比如肝病肝炎的病人,小便马上变成茶色的,这就是内热。中医讲热,西医讲炎。我们就给他开凉的药下去。

7.“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盛,故手足为之热也。”酒气非常气盛与剽悍。如果中焦太热,造成身体过热,热还跑到四肢上去,这时热就会伤到阴,变成阳气独胜,这是热厥的来源。所以吃东西一定要简单、少喝酒。

8.“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一个人会肚子胀满,就是中医所谓的阴虚。

*暴不知人,卒然昏聩,或仆扑也。半日气周之半,一日气行之周。

9.“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阴气如果盛于上,下面就会阴虚。阴跑到上面去了,下面就阴虚掉了。我们从脉上可以摸到,寸是阳,尺是阴,阴上盛时,寸脉会变得很大。

*阴气盛于上,谓中焦之阳气日损,阴气独盛于上也。阴盛于上,则下焦之阳气亦虚。阳虚于下,是以腹胀满也。

10.“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阳气本来在上面,当下焦的阳气也往上走——下焦的阳气来自命门和小肠——此时上焦就会阳气盛,从而邪气逆。

11.“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阳气入头有一定的方向,走的是正经。当阳气太盛,从而从其他经络进去,气乱了,就会造成人的不识亲疏。一般的不识人,会自己回头,很好治的。神亡时的不识亲疏,人的命就没有了,那是很危险的。

*下气,谓下焦之元阳。邪气,肾藏水寒之邪也。阳气盛于上,谓阴气虚而阳气独胜也。阳盛于上则下气重上,下气上乘则寒邪随之而上逆,逆则阳气乱于上而卒不知人。《灵枢经》曰:清浊之气乱于头,则为厥逆眩仆。此论阴阳二气之并逆也。兆璜曰:前论下气上争,则中焦之阳气日损;阴气虚中,则下焦之肾气日衰。此复论阴气盛于上,则下气亦虚;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又一辙也。

四十五-5、六经脉之厥状

原文: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䯒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䯒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太阴厥逆,䯒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倪师注释:

黄帝说,答得好,希望能说明三阳三阴经脉厥病症状情形。

岐伯回答,太阳之厥,会有头肿且沉重状,足无法行走,发作时眼目昏眩而仆倒不知人事。

阳明之厥,令人如癫疯状,想奔走呼叫,腹部胀满无法入眠,面红赤且热,胡言乱语且不识人状。

少阳之厥,令人耳聋、两颊肿胀且热、两胁疼痛,足膝无法正常走路。

太阴之厥,令人腹胀满,大便不顺。没味口,一吃东西就呕吐,无法安卧。

少阴之厥,令人口干、小便黄赤、小腹胀满而胸口痛。

厥阴之厥,使人小腹肿胀且痛,腹胀如鼓小便不顺畅,嗜眠,屈膝时阴部会收缩且有肿胀感,大腿内侧有灼热感。

凡厥症,太盛则施泻法,太虚则施补法。平常不虚不盛时,只取病经上的穴道即可。

太阴厥逆时,会腿内侧抽筋,且心痛牵引腹痛。治法取病经上之穴道。

少阴之厥逆,令人腹虚胀满且呕吐,下利清谷。治在其病经上的穴道。

厥阴之厥逆,四肢抽筋,腰部疼痛,腹部虚满,小便不通且胡言乱语。治在其病经上的穴道。

一旦三阴同时厥逆,大小便不通,令人手足冰冷,则三日内必死。

太阳之厥逆,使人突然昏倒且吐血出,平常易流鼻血。治在其病经上。

少阳之厥逆,令人关节不利。一旦如此则腰无法转运,头无法回顾。一旦见有肠痈现象出现,则无法治疗了。人如惊状则必死。

阳明之厥逆,令人气短、身热而咳嗽,易受惊吓,且流鼻血,兼有吐血症。

课堂笔记:

1.“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刚刚讲的是上下阴阳的厥逆。现在讲的是六经脉厥症的症状。所谓六经脉,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上节论阴阳二气之厥,故帝复问其经脉之厥状焉。病能者,能为奇恒之病也。夫奇恒之病不应四时,多主厥逆,是以六经之厥能为诸脉作病者,皆属奇恒,因于论厥,故列于《厥论》篇中。原属厥逆奇恒之病,故先提曰病能,而列于《病能篇》之前也。

2.“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巨阳,即三阳、太阳。太阳经包括了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太阳经厥时,病人的脸会肿起来,头重,脚不能行。发作时,人会昏倒,眼睛发昏。膀胱经是从眼睛开始往头走,走到背后一直往下走到脚上,所以眼睛会昏眩,脚不能行,因为阳气厥逆。

3.所谓阳气厥逆,就是膀胱经的气本来就是从头一直往下走,现在逆着往上走了,人就会产生昏眩、脚不能走的现象。

*巨阳,太阳也。足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背侠脊,抵腰中,下贯臀,入腘中,循腨内,出外踝之后。是以厥逆于上则为首肿头痛,厥逆于下则为足不能行,神气昏乱则为眴仆,太阳为诸阳主气也。此病在经而转及于气分,故曰发。

4.“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这里讲的阳明经,包括了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阳气应该往下走,现在回逆了。回逆的大部分原因是下面有东西挡道了。例如胃经回逆是因为食物的消化系统问题,大肠经回逆是因为大肠里有宿便,造成沼气回逆,上升冲过了中膈,就有了“腹满不得卧,癫疾欲走呼”的现象,这个实际上就是前面的“弃衣登高而歌”。

*癫狂走呼,妄言妄见,阳明之脉病也。其脉循腹里,属胃络脾,经气厥逆,故腹满胃不和,不得卧也。阳明乃燥热之经,其经气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热。

5.“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少阳经包括了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胆经厥会造成耳聋或耳鸣、颊肿而热,两胁痛。诸位记得,以后病人只要告诉你,我两个胸胁这里胀满胀痛——病在少阳,已经讲完了。以后《伤寒杂病论》会讲得很详细,两胁痛、胸胁苦满,指的就是少阳的位置。

6.“䯒不可以运。”䯒就是脚的胫骨,即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中间,你摸下去突起来的那个骨头就是䯒骨。少阳厥会影响到䯒骨,即走路就比较不顺。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下颊车,循胸过季胁,出膝廉,循足跗,故逆则暴聋,颊肿胁痛,足不可以运行。

7.“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太阴包括了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脾主少腹,所以太阴厥时,病人会腹满䐜胀,大便不通利——前就是小便,后就是大便。脾出问题时,症状都是胃口不好、肚子胀满、大便不是很顺。一吃则呕,是因为脾肿大了,里边累积了很多湿,人不好躺下去。

8.为什么你要知道这个?当一个人胃口不好,同时腹胀满,大便也不是很好,我们这是脾太湿,阴太盛,因为脾阳不够。我们就开一些药把脾胃健起来,胃口就开了。

*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故厥则腹满䐜胀。食饮入胃,脾为转输,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脾不转运,则胃亦不和,是以食则呕而不得卧也。

9.“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少阴包括了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阴心经。我们的舌头下面有“金津玉液”,故嘴巴里的唾液是来自于肾。现在津液与经气反逆,就会造成口干、小便赤、腹满与心痛。

*足少阴之脉属肾络膀胱,贯肝膈,入肺中,出络心,注胸中,循喉咙,挟舌本,经脉厥逆阴液不能上资,是以口干心痛。肺金不能通调于下,故溺赤。水火阴阳之气上下不交,故腹满也。

10.“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䯒内热。”厥阴包括了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厥阴逆时,会出现小便不顺利、膝盖喜欢弯着睡、阴缩的症状。䯒内热,即脚的胫骨里面热。䯒内是脾经、肾经和肝经的位置。

*足厥阴之脉,内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故厥则少腹肿痛而腹胀。其下循阴股,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是以泾溲不利,阴缩而肿。肝主筋,膝者经之会,经脉厥逆不能濡养筋骨,故好卧而屈膝。其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骼,厥阴木火主气,荣俞厥逆,故䯒内肿热也。阴阳二气,皆起于足,故止论足之六经焉。

11.“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是一个治病的法则。因为你知道它在肝经上,我们就虚则补,实则泻。平常则以该经的经穴来取它。

*此厥在经脉,故当随经以治之。如经气盛者,用针泻而疏之。经气虚者,以针补之。不盛不虚,即于本经以和调之,名曰经刺。

12.“太阴厥逆,䯒急挛,心痛引腹。”厥逆比厥来的严重,厥就是一点反逆,厥逆则是很严重的反逆。䯒急挛,即脚胫骨非常绷紧,抽筋一样。心痛引到腹部,治主病者。

13.“治主病者。”我们一看到心痛引到腹部,就知道是病在足太阴脾经,这时我们去治太阴。脾主少腹,少腹又是小肠,所以中医在治脾时,常常同时要去治小肠。因为小肠是受盛之官。这就是治主病,即同时治脾和小肠,把脾湿去掉,让太阴不再堵。

*此复论三阴三阳之气厥也。夫手足三阴三阳之气,五藏六府之所生也。藏府之气,逆于内则阴阳之气厥于外矣,故复论手足十二经气之厥逆也。中土之气主溉四傍,足太阴气厥,故䯒为之急挛。食气入胃,浊气归心,脾气逆而不能转输其精气,是以心气虚而痛引于腹也。此是主脾所生之病,故当治主病之脾气焉。按首言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是以先论足六经脉之厥状,次言阴阳二气出中焦水谷之所生,脾主为胃行其精液,是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五藏六府皆受气于阳明,故复论手足三阴三阳之气厥也。

14.“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清即“清谷”,即吃什么拉什么。少阴有厥逆,即逆症比较严重时,会虚满呕变。这是因为肾是胃之关,当肾有问题时,一定可以看到胃的症状——呕吐。所以肾臓在衰竭之前,病人一定有很极度晕眩与强烈呕吐的现象,会吐很多津液出来。

15.呕吐的原因我再提醒大家一次,肾主水,当肾没办法排水而造成积水太多时,积液就会顶到胃,让胃受不而呕吐。肾水的累积最初是从脚肿开始的,如果没治好,胃就会开始吐,这代表肾水的积液已经到中焦,肾功能快没了。故治主病者,意思是治肾时,常常会一起治胃。

*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阴气厥,以致中焦虚满而变为呕逆。上下水火之气不交,故下泄清冷也。按呕变当作变呕。《灵枢经》云: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言苦寒之味过伤少阴,转致胃中虚寒而变为呕逆,与此节大义相同,且有声无物曰呕,故不当作呕出变异之物解。

16.“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肝有病时,我们同时要清利大肠,你光治肝的话病不会好。所以在治肝病时,一定要保持病人的大便排得很好。病人如果大小便一不通、堵到了,那就来不及了。所以好的医生,是在一开始遇到肝病时就知道如何预防,保持一边疏肝,一边保持大便通畅。但你也不能开攻下的药,太过。

肺是阴金,肝是木,大肠是阳金,三者保持一阴一阳二金制木的平衡关系。所以肝很乖在中间,这是常态。所以我们要随时保持肺和大肠这两个很好。西方医学说抽烟对肝不好,对,中医同意。但是他们忘了说,便秘也对肝不好。

17.“前闭,谵言”,这里的前闭,指的是大小便都不通。此时病人通常都会有神昏谵语。

*挛者,肝主筋也。腰者,肝之表也。虚满者,食气不能输精于肝也。前闭者,肝主泄也。肝主语,语者,肝气郁也。

18.“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如果三阴都厥逆了,病人手脚冰冷,大小便不通,三天就会死掉。这个“三日死”,是指这个症状没有得到治疗,就会在三天内死掉。我们当医生的当然会放手一搏,把他救回来。

*三阴俱逆,是阴与阳别矣。不得前后者,阴关于下也。诸阳之气皆生于阴,三阴俱逆则生气绝灭,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矣。此厥在气分,故主三日死,谓三阴之气厥绝也。若厥在经脉,则为厥状病能,而不至于死矣。

19.“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太阳是三阳的经气,所以发病的时候很强,病人会昏倒、呕血、流鼻血,我们治主治者。

20.肺像天,会下雨,金生水,这个雨会跑到肾,被肾通通累积起来,经过命门火的第一次蒸馏。一蒸的肾精与津液,则会进入脊柱来补骨髓和脑部。浊的津液则运送到膀胱,进行小肠的第二次蒸化——膀胱后面就是小肠。此时二蒸的津液则会进入肝臓,水生木,把肝臓清晰一遍以后,浊水再排出来,变成尿液从膀胱排出去。这是人体津液运行的常态。故太阳厥逆的治主治者,意思就是告诉你,膀胱有问题时,我们要治肺;肺有问题时,我们要治膀胱。

*太阳主诸阳之气,阳气厥逆,故僵仆也。阳气上逆则呕血,阳热在上则衄血,此太阳之气厥逆于上,以致迫血妄行。

21.“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为什么讲关节?你就记得少阳就是枢,即开关。手脚关节、弯腰、眼皮睁开合上、嘴巴张开动……反正弯来弯去的、像门那样开来开去的,统统是少阳在管。所以一看到这个人关节不利的,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少阳。这里的少阳通至的,讲的是三焦,胆没有管那么远。例如腰是三焦的起源,这里是命门的地方。

*少阳主枢,是以少阳气厥而机关为之不利也。颈项者,乃三阳阳维之会。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转行,项不可以回顾。

22.“发肠痈不可治。”发肠痈指的是少阳胆的网膜破裂了,例如腹膜炎、胆破裂之类。不可治。《黄帝内经》说不可治,我们还是要治,我们有方法的。

23.“惊者死。”诸位有一个概念,凡是任何的病,当病很深、影响到生命时,在临终之前,病人的神很容易会因为一个小动静,就受到很大的惊吓而走了。所以惊者死,即神不存了。

*少阳相火主气,火逆于内,故发为肠痈。不可治者,谓病在气分而痈肿在内,非针刺之可能治也。若发惊者,其毒气干藏,故死。

24.“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阳明包括胃和大肠。这里是指胃里长东西了,例如胃癌,就是阳明厥逆得很严重的症状,会呕血出来。

25.咳血和呕血不一样。咳血是血和痰连在一起吐出来的。胃里面的血则是喷出来,喷得整个床上都是血,而且好发在半夜。因为胃经是气多血多。这个很好治,根本不会死人的。

*阳明气厥则喘,上逆则咳也。阳明之气主肌肉,故厥则身热。经云:三阳发病主惊骇。衄血呕血者,阳明乃悍热之气,厥气上逆则迫血妄行,此病在气而及于经血,故皆曰善。

四十五-6、太阴太阳之厥、巨阳少阴之厥、气汇腹中

原文: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倪师注释:

手太阴之厥逆,会有胸部虚满胀兼有咳嗽的症状,当吐涎沬出。治在其病经上之穴道。

手少阴心经主少阴之厥逆,其主要症状是心痛牵引到喉部,一旦兼有身热症状必死,无法治疗。

手太阳之厥逆,使人耳聋、目泪出,头项无法回顾,腰无法弯曲。治在其主病之经。手阳明与少阳的厥逆,必有喉不发音,咽肿且吞咽困难。治在其病变之经上。

课堂笔记:

1.“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讲到手太阴,诸位就要想到肺经。肺好像风箱一样,把肺气的开阖、舒张,目的是让气往下走。就像道家打坐练气,就是想办法把气往下降到丹田。

当肺气逆时,肺里的很多津液很多,本来应该往下沉到肾,结果统统跑出来了,所以会虚满而渴,善呕沫。治主病者,即治肺病,也会去治膀胱。

*手太阴厥逆,肺气逆也。肺主气,故虚满而咳。不能通布水津,故善呕沫。此是主肺所生之病,故当治主病之肺气焉。夫阴阳之气皆出于足,此论藏府之气,故并及于手焉。

2.“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这个很特殊。心是相火,而且心是极热的阳——心是阳中之阳,肺是阳中有阴(有津液)。当心臓厥逆时,很强的心阳会因为因为太热而突然集中往上升,冲到喉咙里,代表人就快死了,没办法治。这就好像蜡烛快烧没的时候,突然很亮一下,然后火灭了。

*手心主者,手厥阴胞络之气也。手少阴者,心藏之气也。胞络为君主之相火,二火并逆,将自焚矣,故为死不可治。

3.“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耳聋的原因有很多种,因为耳朵前面有小肠经、胆经和三焦经,这些阳经的外感风寒,会造成耳鸣。同时肾主耳,所以肾虚也会造成耳鸣,因为内部的听力是由肾臓在管。

阳经和阴经的耳鸣有一点不一样。表症的耳鸣是嗡嗡在叫;肾虚的耳鸣比较深,因为它是从内臓来的,压力比较大。

4.“治主病者。”我们治小肠时也会治脾臓,因为脾与小肠是相通的。

*手太阳所生病者,耳聋。小肠主液,故逆则泣出也。夫心主血脉,小肠主液而为心之表,小肠气逆则津液不能营养于经脉,是以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盖腰项之间乃脉络经俞之大会也。

5.“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阳明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即手少阳三焦经。气会膻中,气病治此。气的性是往上升。气上来时会经过一些肾经的位置,最终凝聚在喉咙这里,故喉咙为气之海。我们今天治喉咙病,例如甲状腺,只要是发在喉咙中间的病,都是气有堵塞。所以以后诸位会学到一些行气的药,这些药可以让气跑的快一点,你会知道如何开处方,不会错。

*手阳明者,肺之府也。手少阳者,手厥阴三焦也。阳明主嗌,肺主喉,兼三焦之火气并逆,是以发喉痹而嗌肿也。阳明乃燥热之经,三焦属龙雷之火,火热并逆,故发痓也。张兆璜问曰:手之六经,独心主少阴与阳明少阳合论者何也?曰:天之六气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藏,五藏配合五府,是止五藏五府以应五方五行,五色五味,五音五数也。所谓六藏六府者,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合为六藏六府,复应天之六气,是以论手心主而兼于少阴,论手阳明而合少阳也。曰:手厥阴为心藏之胞络,固可合并而论,手阳明与少阳并论者,其义何居?曰:三焦者,中渎之府也。中上二焦并出于胃口,下焦别手阳明之回肠而出,故论手阳明而兼于少阳也。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