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吐酸的辨证论治
2024
06-18

吐酸的辨证论治

一 诊断要点

   吐酸一症,也叫吞酸、泛酸,临床以酸水由胃中上泛,或随即咽下(吞酸),或由口中吐出(吐酸)等症状为特征,常与胃痛、嗳气等兼见。应与嘈杂相鉴别。

二 吐酸的辨证分析

   本证多由肝气郁结、胃气不和而发,这是发病机理的重点。其中有偏热、偏寒的差异,属于热者,多由肝郁化热而致;属于寒者,可由寒邪客胃,或素体脾胃阳虛而成;还有寒热错杂而致者。临床首当辨寒热,治宜泻肝清火或温养脾胃。

三 吐酸的辨证论治

  1.肝气犯胃(热症)

  患者常有吐酸、烧心(多发生在饭后1小时,要与真心痛相鉴别),苔白黄厚腻。施左金丸合平胃散加减。方如下:

黄连6g 吴茱萸1g 苍术6g 厚朴6g陈皮5g甘草3g 水煎,饭前每服一小碗,睡前再服一小碗。

2.寒邪客胃(寒证)

  患者脉浮或浮滑,伴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可取周凤梧老前辈的经验施以反左金丸(黄连与吴茱萸比例与左金丸相反)合平胃散加减(方如上)。本人的经验是桂技汤加减:

桂枝9g 芍药9g 甘草5g 生姜6g 大枣8枚 

年长或阳气素虚者加黄芪15g,炮附子9g

煎服如仲景法。

3.寒热错杂型

  患者自觉心下痞塞不通,呕酸,肠鸣或大便溏,胃热则呕酸上逆,脾寒气陷则肠鸣,以至便溏下利,半夏泻心汤证俱备(呕、痞或利)。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只是柴胡换成黄连,生姜换成了干姜,但病机不同,柴胡证在膈以上胸胁胀满,半夏泻心汤证痞在膈以下,邪在下者以下之,取顺势利导法。本人借鉴赵绍琴前辈的经验,于方内加乌梅数片,效果良好。方如下:

黄连6g 黄芩6g 党参9g 姜夏9g 甘草6g 干姜6g 大枣8枚 乌梅3g

二煎之后,合并药液,去滓再煎(这是煎药重点!),饭前每服大半杯,不耐药者可小口频服,直至一日夜服完一剂。

 有的书上说还有一种脾胃不和或脾胃虚损型,其实不论寒、热或寒热错杂,吐酸病均责之脾胃虚损,“邪之所奏,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四十以后阳明脉衰,《内经》又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泻也。这正是脾胃虚损的标志。吐酸之症,其本虚标实,虚是其先决条件,脾胃一虚,寒、热、湿实邪才纷至沓来。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